一、專書
(一)作家專書
小說
李 黎,《西江月》(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
李 黎,《天堂鳥花》(台北:洪範,1988)。
李 黎,《傾城》(台北:聯經,1989)。
李 黎,《悲懷書簡》(台北:爾雅,1990)。
李 黎,《浮世》(台北:洪範,1991)。
李 黎,《天地一遊人》(台北:爾雅,1992)。
李 黎,《袋鼠男人》(台北:聯合文學,1992)。
李 黎,《袋鼠男人:電影劇本與幕後人語》(台北:遠流,1994)。
李 黎,《浮世書簡》(台北:聯合文學,1994)。
李 黎,《晴天筆記》(台北:聯合文學,1996)。
李 黎,《初雪》(台北:聯合文學,1998)。
李 黎,《尋找紅氣球》(台北:聯合文學,2000)。
李 黎,《樂園不下雨》(台北:印刻,2007)。
薛 荔,《最後夜車》(台北:洪範,1986)。
散文
李 黎,《大江流日夜》(香港:三聯書店,1985)。
李 黎,《別後》(台北:允晨文化,1989)。
李 黎,《悲懷書簡》(台北:爾雅,1990)。
李 黎,《天地一遊人》(台北:爾雅,1992)。
李 黎,《世界的回聲》(台北:九歌,1996)。
李 黎,《晴天筆記》(台北:聯合文學,1996)。
李 黎,《感懷書簡》(北京:東方,1997)。
李 黎,《舊情綿綿》(河南:人民,1999)。
李 黎,《心靈的地圖》(陝西:人民,1999)。
李 黎,《尋找紅氣球》(台北:聯合文學,2000)。
李 黎,《玫瑰蕾的名字》(台北:聯合文學,2000)。
李 黎,《翡冷翠的情人》(上海:文藝,2003)。
李 黎,《一見鍾情》(北京:新華,2004)。
李 黎,《海枯石》(台北:印刻,2004)。
李 黎,《威尼斯畫記》(台北:印刻,2005)。
李 黎,《浮花飛絮張愛玲》(台北:印刻,2006)。
李 黎、陳鋼、淳子合,《玻璃電台—上海老歌留聲》(上海:萬語文化,2007)。
李 黎,《加利福尼亞旅店》(台北:印刻,2010)。
李 黎,《昨日之河》(台北:印刻,2011)。
(二)其他專書
王曉波,《尚未完成的歷史:保釣二十五年》(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6)。
瓦爾特.本雅明著,李茂增、蘇仲樂譯,《寫作與救贖—本雅明文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9)。
艾莉絲.摩根(Alice Morgan)著,陳阿月譯,《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8)。
阮德茂著,村瀨俊夫編,龔書森譯,《治療救贖論》(台北:永望文化,1995)。
柳鳴九主編,《意識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3)。
尉天驄編,《燃燒的年代:唐文標懷念集》(台北:帕米爾,1986)。
梅哲寧著,符傳孝等譯,《生之掙扎》(台北:志文,1990)。
理查德.沃林著,吳勇立、張亮譯,《瓦爾特.本雅明:救贖美學》(南京:江蘇人民,2008)。
張寶琴、邵玉銘等編《四十年來的中國文學》(台北:聯合文學,1995)。
梁 坤,《末世與救贖—20世紀俄羅斯文學主題的宗教文化闡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單少傑,《毛澤東執政春秋》(台北:聯經,2001)。
赫胥黎著,李黎、薛人望譯,《美麗新世界》(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
露思.貝哈(Ruth Behar)著,黃珮玲、黃恩霖譯,《傷心人類學》(台北:群學,2010)。
二、期刊論文
李 喬,〈當代台灣小說的解救表現〉,《台灣文藝》155期(1996.06),頁16-25。
許劍橋,〈寫家書的人—李黎的創作心路〉,《文訊》290期(2009.12),頁35-40。
奚 密,〈自我衝突與救贖意識:李黎小說研究〉,《中外文學》18卷5期(1989.10) ,頁45-66。
廖玉蕙,〈說給故鄉的人聽—李黎女士訪談錄〉,《文訊》209期(2003.03),頁61-65。錢雪琴、肖淑芬,〈中國現代日記體、書信體小說研就綜述〉,《揚州大學學報》10卷第4期(2006.07),頁57-61。
薛人望,〈李黎與「袋鼠男人」〉,《聯合文學》8卷第5期(1992.03),頁106-112。
三、學位論文
(一)博士論文
陳惠齡,〈台灣當代小說的烏托邦書寫〉(博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蘇瑞鏘,〈台灣政治案件之處理(1949-1992)〉(博士論文,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二)碩士論文
王小菲,〈論烏托邦文學的三個維度〉(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世界比較與世界文學所,2005)。
李麗芬,〈在浮生中尋找—李黎散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2006)。李佩儒,〈唐文標與其《張愛玲雜碎》研究〉(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周倩鳳,〈七○年代台灣留學生小說的國/家認同—以外省籍留美青年為例〉(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2009)。侯俐雅,〈李黎小說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2010)。彭信揚,〈以敘事治療在網路諮商中陪伴故事主人重寫生命藍圖〉(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所,2007)。梁鶯瑜,〈論書信體小說〉(碩士論文,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所,2004)。
潘純菁,〈李黎旅行散文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研究所,2010)。四、報紙
王德威,〈秋陽似酒—保釣老將的小說〉,《聯合報》,1996.09.30,第42版。
王開平,〈一個旅人,時間中找記憶〉,《聯合報》,2000.07.10,第41版。
平 路,〈海外,用中文寫作〉,《聯合報》,1994.01.27,第35版。
李 黎,〈二十五年後,這一天〉,《聯合報》,1996.10.07,第37版。
華 慧,〈上海書評〉,《東方早報》,2011.05.22,第B02版。
義 芝,〈美麗與傷痛—李黎印象〉,《聯合報》,1990.01.17,第29版。
齊邦媛,〈老芋仔,我為你寫下〉,《聯合報》,2004.02.25,第E7版。
歐陽子,〈人性的救贖—評介「失去的龍」〉《聯合副刊》,1986.03.13-16,第8版。
劉賓雁,〈李黎,她不斷超越自己〉,《聯合報》,1988.06.08,第21版。
鍾怡雯,〈評《樂園不下雨》〉,《聯合報》,2007.08.05,第E5版。
五、網路資料
李 黎,〈半生書緣—記范用上〉,逍遙遊.李黎的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lilily/,2011.07. 09參閱。
李 黎,〈美麗新世界〉,逍遙遊.李黎的部落格,
http://blog.chinatimes.com/lilily/archive/2011/01/08/594108.html,2011.07. 09參閱。
李 黎,〈假如男人是袋鼠〉,逍遙遊.李黎的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lilily/archive/2011/01/15/598808.html,2011.07. 09參閱。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唐文標簡介〉,唐文標先生捐贈文物展暨座談會,http://www.lib.nthu.edu.tw/guide/exhibits_and_events/tangwenbiao/about.htm/,2012.04.04參閱。
郭紀舟,〈七○年代初期的社會衝突:《夏潮雜誌研究(一)》〉,海峽評論,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58-5816.html#,2012.04.04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