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1.中華大學(2009),新竹縣永續海岸整體規劃服務案,新竹:新竹縣政府。
2.中華民國造園學會(2010),桃竹苗地區景觀、休閒及生態之海岸再生計畫,苗栗:苗栗縣政府。
3.中興大學(2007),「水庫集水區生態環境評估與綜合成效指標之建立」,台北:經濟部水利署。
4.內政部營建署(2011),「海岸地區」範圍,「內政部營建署全球資訊網站」,http://www.cpami.gov.tw,(2011年03月14日)。
5.內政部營建署(2008),海岸法(草案),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6.內政部營建署(2008a),「臺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7.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2011),國家重要濕地圖資套疊,「國家重要濕地保育計畫網站」,http://wetland-tw.tcd.gov.tw/,(2011年12月30日)。
8.尤姝媚(2008),應用多時序遙測影像於海岸濕地監測與評估,成功大學衛星資訊暨地球環境研究所,碩士論文。9.方新疇(1993),海洋水產資源,科學月刊,第24卷,第9期,第650-656頁。10.王定心(2008),氣候變遷下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網絡規劃,國立臺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1.王麗雯(2006),生物多樣性保護區網路規劃-以台灣河川魚類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2.王櫻燕(2006),使用GIS模式整合新竹市海岸生態環境與土地使用空間區位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3.王鑫(1997),「地景保育」,台北:明文書局。
14.王鑫、李光中(2002),「地質公園之設置推動及環境管理監測」,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15.王鑫(2003),「自然地景系統及地質公園規劃研究」,台北: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16.王鑫(2004),「自然保護區經營管理適用法規之探討與推動」,台北: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17.成晨光、饒見有(2010),以網際網路三維地理資訊系統為基礎之仿真數碼城市在不動產市場之應用,「航測及遙測學刊」,第15卷,第3期,第281-297頁。
18.朱淳懿(2010),保護區周邊社區發展生態旅遊評估-以台北市士林區平等里為例,臺北大學自然資訊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自然生態保育協會(2005),「台灣現有保護區之分類檢討與管理現況分析」,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行政院(1999),「生物多樣性國家策略草案」,台北:行政院。
21.行政院農業委會林務局(2009),各類公告野生動物名錄,「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自然保育網站」,http://conservation.forest.gov.tw/,(2009年03月04日)。
22.行政院農業委會漁業署(2011),沿近海漁業管理及責任制漁業之實踐,「行政院農業委會漁業署網站」,http://www.fa.gov.tw/cht/ResourceCoastal/,(2011年12月14日)。
23.行政院環保署(2011),水質監測,「全國環境水質監測資訊網站」,http://wq.epa.gov.tw/WQEPA/Code/,(2011年06月21日)。
24.何立德(2000),特殊地質、地形景點選址與管理之研究─以海岸山脈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5.余孟娟(2011),台灣海岸防護與規劃系統的建置,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6.吳文城(2011),整合性流域管理觀念下水源保護區利害關聯者分析-以翡翠水庫集水區在地居民為例,臺北大學自然資訊與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7.吳秉聿(2008),臺北市行義路溫泉區績效管理分區劃設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28.李孟璁(2007),海岸地區管理之整合性評估-以鄰近彰濱工業區的海岸地區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9.李俊霖、黃書禮、詹士樑(2007),生態永續思潮下之國土資源保育,「都市與計劃」,第34卷,第3期,第167-191頁。30.李應冠(2004),我國海洋保護區設立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31.沈政翰(2011),海洋保護區的規劃-以龜山島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32.卓玉嶺(2007),生態旅遊對海岸濕地利用與保育影響之認知分析-以七股海岸濕地為例,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研究所,碩士論文。33.周玉娟(2008),海岸緩衝區之研究-以好美寮海岸為例,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34.林文英(2007),非都市土地使用類別適宜性分析方法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水土保持學系,博士論文。35.林佩蓉(2008),南台灣海洋保護區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36.林姿宏(2011),海岸景觀美質評價模式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37.林軒如(2011),應用GIS評估台中市集集地震地價災害損失時空特性,中正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38.林熾琦(2006),論海洋保護區之國際法律制度與國家實踐,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39.邱文彥(2006),「國土規劃先期作業-國土計畫海域範圍之界定與規劃議題之研究」,台北: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40.邱文彥(2007),海洋國土的規劃:願景、範圍與主要議題,「都市與計劃」,第34卷,第3期,第241-272頁。41.邱文彥(2008),「海洋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基隆:五南圖書。
42.邵廣昭、賴昆棋(2011),台灣海洋保護區的現況與挑戰,「海洋事務與政策評論」,創刊號,第65-90頁。
43.施義哲(2002),我國海洋保護區政策─其必要性與加拿大海洋法相關規定之比較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44.柯宗廷(2010),海岸空間動態多目標規劃概念模型建構,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45.洪莉雯(2008),探討宜蘭龜山島海域劃設海洋保護區之可行性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46.孫宗瀛、楊英魁(2005),「Fuzzy控制:理論、實作與應用(修訂版)」,台北:全華圖書公司。
47.訐立達、王義仲、李載鳴、林志欽(2010),應用航照與GIS分析陽明山國家公園植群分布,「華岡農科學報」,第25期,第67-78頁。
48.張政亮(1995),台灣西部海岸沙丘之地形學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49.張書瑋(2011),氣候變遷下台灣海岸地區脆弱度分析,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50.許富婷(2011),定期航商經營兩岸航運之風險分析研究,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航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51.郭書玄(2006),有關海岸生物棲地影響因子之研究,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52.郭政鑫(2006),河濱公園開發之保育評估系統建立,國立交通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營建技術與管理組,碩士論文。53.陳力豪(2010),鰲鼓保護區設立之可行性探討與分區劃界研析,成功大學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54.陳文福、塗瑤清、許弘華(2011),行動GIS應用於農地重劃區土地使用現況調查與分析,「現代地政」,第339期,第76-87頁。
55.陳安成(2011),整合漁業與海洋環境因子劃設海洋保護區之研究—以台灣北方三島海域為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56.陳松漢(2011),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使用者付費之研究---以太魯閣國家公園奇萊主北峰線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碩士論文。57.陳玟君、張水鍇 (2010),海洋保護區的潛在效益與發展案例,「臺灣水產月刊」,第5卷,第4期,第664號,第26-36頁。
58.陳俊德(2008),以空間分析模式劃設海洋、海岸保護區之研究以高美濕地為例,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59.陳奐宇(2008),台灣各形式自然保護區域和依據法規之簡介,「生態臺灣季刊」,第18期,第40-47頁。60.陳朝圳、陳正華、吳守從(2001),人為干擾對南仁山生態保護區地景之影響,「林業研究季刊」,第23卷,第2期,第25-34頁。61.陳瑋鈞(2006),生態資源效益之評估以馬祖燕鷗保護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62.陳蓉(2009),海洋保護區與棲地型態對珊瑚礁魚類群聚結構的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演化研究所,碩士論文。63.彭國棟(1998),物種瀕危等級與保育優先次序之評估,「自然保育季刊」,第21期,第6-15頁。64.曾仲寧、蔡鎮遠、劉大綱(2010),整合性海岸管理應用在海岸環境影響評估之研究─以新竹海水淡化廠為例,「第32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基隆,第623-628頁。
65.曾彥學(2003),台灣特有植物之分布與保育,國立台灣大學森林學研究所,博士論文。66.閔志偉(2002),台灣海洋環境的永續管理-以墾丁國家公園建構海洋保護區為例,南華大學環境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67.黃文卿(2001),台灣地區國家公園永續經營管理指標之研究-以玉山國家公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博士論文。68.黃怡婷(2009),應用GIS於海岸颱風災害資訊系統建置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碩士論文。69.黃威鈞(2011),新竹縣海岸地景生態功能評估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70.黃書禮(1987),應用生態規劃方法於土地使用規劃之研究-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評鑑準則之研擬與評鑑途徑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71.黃書禮(2000),生態土地使用規劃,台北:詹氏書局。
72.黃書禮、詹士樑(2006),「國土保育地區防災空間規劃策略之整合型規劃(第一期)」,台北:內政部營建署。
73.黃婷妤(2010),應用GIS於適宜老人居住區位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逢甲大學環境資訊科技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74.黃雋智(2010),公園綠地對住宅價格的影響--以台中市南區為例,中興大學應用經濟學系所,碩士論文。75.楊捷允(2011),建構關鍵因子選擇的多品質特性田口方法算則,國立高雄大學亞太工商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76.楊清閔、李展榮、陳清春(2010),以AHP法評估海洋保護區的永續發展策略,「農業與經濟」,第45期,第53-88頁。
77.楊燿隆、楊平世(2008),南山溪蝴蝶多樣性的相關因子分析,「特有生物研究」,第10卷,第1期,第45-72頁。78.溪流環境協會(2002),他山之石:美國與日本的淡水魚資源管理,「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網站」,http://wagner.zo.ntu.edu.tw,(2002年12月09日)。
79.廖偉軒(2009),頭前溪下游河岸遊憩資源潛力評估之研究,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80.臺灣大學地理學系(1996),「地景保育景點評鑑及保育技術研究計畫」,台北:行政院農委會。
81.劉少陽(2003),空間分析應用於海岸地區土地利用規劃之研究─以花蓮溪口水鳥保護區規劃為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82.劉用福(2008),馬祖列島燕鷗保護區經營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83.劉靜榆(2010),走訪臺灣西海岸(Ⅰ)-北桃竹苗段沿海生態介紹,「自然保育季刊」,第70期,第67-78頁。
84.歐錫祺、劉瑞齊、林兩儀(1994),桃園縣竹圍永安人工魚礁區分布實態與效益評估,人工魚礁調查研究報告彙集(四),「農委會漁業特刊」,第48期,第89-132頁。
85.蔡明勳(2011),台灣海岸水文地貌棲地評估模式之建立,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論文。86.鄧振源(2005),「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基隆:海洋大學運籌規劃中心。
87.鄭雅今(2011),新屋鄉北岸海岸林帶地景變化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88.賴建男(2006),台灣水產資源保育管理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碩士論文。89.閻克勤、曾國雄、林楨家(2005),海岸濕地永續管理之績效標準準則建立之研究:以灰色關聯分析應用在指標之選擇,「都市與計劃」,第32卷,第4期,第421-441頁。90.閻克勤、王櫻燕、陳天佑(2007),新竹市海岸生態保育與土地開發區位整合評估之研究,「都市與計劃」,第34卷,第4期,第385-415頁。91.謝光良(2009),FML-based 智慧型健康飲食規劃代理人之研究,台南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92.謝雅婷(2011),以SEED CA 模型探討台南市五期重劃區之建地成長特性,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93.鍾瑞鴻(2011),結合知識本體與模糊理論技術推論國軍裝備汰除時機之研究-以軍用民車為例,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94.顏嘉政(2006),公共工程土建機電承包商間風險分配之研究 -以台灣高鐵興建工程為例,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95.羅毓芳(2008),海岸沙丘易損性評估之研究—以新竹南港至苗栗竹南海岸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6.蘇木春、張孝德(2004),「機械學習類神經網路、模糊系統以及基因演算法則」,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公司。
97.蘇振綱、黃躍雯、江玲穎(2010),國家公園永續性評鑑之研究,「國家公園學報」,第20卷,第4期,第1-22頁。
二、外文文獻
1.前川聡、山本朋範(2009),「日本における海洋保護区の設定状況」,東京 : WWF ジャパン。
2.鹿熊 信一郎(2006),モーリシャスにおける沿岸水産資源・生態系管理の課題と対策,「地域研究」,第2卷,第223-236頁。
3.環境省(2011),「海洋生物多様性保全戦略」,東京 : 国立公園協会。
4.環境庁自然保護局(1993),「第4回自然環境保全基礎調査湖沼調査報告書(全国版)」,東京:朝日航洋株式会社。
5.Bagli, S., Geneletti, D., and Orsi, F. (2011). Routeing of power lines through least-cost path analysis and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to minimise environmental impact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31(3): 234-239.
6.Castellanos Abella, E. A., and Van Westen, C. J. (2007). Generation of a landslide risk index map for Cuba using spatial multi-criteria evaluat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n Landslides, 4(4): 311-325.
7.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Forestry. (2012). Multi-Criteria Analysis Shell for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MCAS-S), ABARES Data, http://www.daff.gov.au/abares/data/mcass, (Jan. 20, 2012).
8.Fiorese, G., and Guariso, G. (2010). A GIS-based approach to evaluate biomass potential from energy crops at regional scale, Environ Model Software, 25(6): 702-711.
9.Halbich, Č. Č., and Vostrovský, V. V. (2011). GIS as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gris On-Line Papers In Economics &; Informatics, 3(2): 67-73.
10.Hossain, M. S., Chowdhury, S. R., Das, N. G., Sharifuzzaman, S. M., and Sultana, A. (2009). Integration of GIS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for urban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in Bangladesh,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90(3-4): 119-133.
11.Kelleher, G., and Kenchington, R. (1992). Guidelines for Establishing Marine Protected Areas: A Marin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Report, Gland, Switzerland: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12.Maiorano, L., Bartolino, V., Colloca, F., Abella, A., Belluscio, A., Carpentieri, P., Criscoli, A., Jona Lasinio, G., Mannini, A., Pranovi, F., Reale, B., Relini, G., Viva, C., and Ardizzone, G. D. (2009). Systematic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the Mediterranean: a flexible tool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no-take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CES J. Mar. Sci, 66(1): 137-146.
13.Malczewski, J. (1999). GIS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4. Murdy, E.O. (1979). Fishery ecology of the Bolinao artificial reef. Kalikasan, Philippine Journal of Biology, 8(2): 121-154.
15.Pomeroy, R. S., Wastson, L. M., Parks, J. E., and Cid, G. A. (2005). How is your MPA doing? A methodology for evaluating th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 48: 485-502.
16.Passuello, A., Cadiach, O., Perez, Y., and Schuhmacher, M. (2012). A spatial 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tool to define the best agricultural sewage sludge amendment,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38(1): 1-9.
17.Ramachandran, P., and Linde, L. (2011). Integrating spatial support tools into strategic planning—SEA of the GMS North–South Economic Corridor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 31(6): 602-611.
18.Rybarczyk, G., and Wu, C. (2010). Bicycle facility planning using GIS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Applied Geography, 30(2): 282-293.
19.Salm, R.V., Clark, J.R., and Siirila, E. (2000). Marine and Coastal Protected Areas: A Guide for Planners and Managers Third Edition,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20.Scholz, A. J., Steinback, C., Kruse, S. A., Mertens, M., and Silverman, H. (2010). Incorporation of Spatial and Economic Analyses of Human-Use Data in the Design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Conservation Biology, 25(3): 485-492.
21.Sharifi, M.A. (2006). Spatial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supporting site selection for flood water spreading, 27th Asian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ACRS), Mongolia, 1251-1258.
22.Teng, J. Y., and Tzeng, G. H. (1993).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 Project Selection With Fuzzy Multi-objective,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17(2): 91-112.
23.Tognelli, M. F., Fernandez, M., and Marquet, P. A. (2009).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isting and proposed network of marineprotected areas to conserve marine biodiversity in Chile,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42(12): 3147–3153.
24.Villa, F., Tunesi, L., and Agardy, T. (2002). Zoning Marine Protected Areas through Spatial Multiple-Criteria Analysis: the Case of the Asinara Island National Marine Reserve of Italy, Conservation Biology, 16(2): 515-526.
25.Whittaker, R. H. (1975). Communities and Ecosystems, New York: Macmillan.
26.Zarkesh, M. M. K., Almasi, N., and Taghizadeh, F. (2011). Ecotourism Land Capability Evaluation Using Spatial Multi Criteria Evaluation, Research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3(7): 69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