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心岱(2006)。百年繁華,最鹿港。台北市:西遊記。
尤增輝、林彰三(1981)。鹿港三百年。台北市:戶外。
王玉豐主編(2004)。現代考工記:臺灣產業文化資產調查與再生實務座談會專輯。高雄市:科工館。
王晴佳(1998)。西方的歷史觀念-從古希臘到現代。台北市:允晨。
甘懷真(2006)。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一個史學的觀點。台北市:台大。
池永歆 (1998)。空間地方與鄉土:鄉土文化的地理學面向詮釋。載於國立臺南師範學院主編: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71-102。臺南市: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沈文台(2002)。臺灣老街圖艦。台北市:貓頭鷹。
巫仁和等編(1998)。老古蹟新用途座談會成果紀實。彰化縣:財團法人施金山文教基金會。
呂思勉(1995)。歷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李太昌等(2004)。台灣的古蹟:北台灣。台北縣:遠足文化。
李素馨、涂卉(2003)。彰化縣二○○三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彰縣文化局。
李乾朗(2004)。古蹟新解-珍重故事的舞台。台北市:藝術圖書。
李乾朗、俞怡萍(1999)。古蹟入門。台北市:遠流。
李豐楙編(1998)。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信仰習俗類)。台中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李鎮岩(1999)。鹿港。台北市:太雅。
何培夫(1997)。臺灣古蹟與文物。台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辛晚教、古宜靈、廖淑容等編著(2005)。文化生活圈與文化產業。台北市:詹氏。
杜維運(1995)。歷史的兩個境界。台北市:三民。
吳文星主持(2000)。鹿港鎮志【全套十冊】。彰化縣:彰縣鹿港鎮公所。
吳成偉(2000)。二鹿風華:鹿港歷史與生活百景映象輯。彰化縣鹿港鎮:鹿港文教基金會。
吳郁萍、莊翰華(2004)。彰化縣二○○三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彰縣文化局。
吳墨譯(1986)。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台北市:大是。
花松村編纂(1996)。臺灣鄉土全誌(第五冊)。台北市:中一。
林文龍(1998)。臺灣中部的人文。台中市:常民。
林玉體(1997)。西洋教育思想史。台北市:三民。
林會承(2004)。泛太平洋地區文化資產保存機構永續經營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林瑞榮(2000)。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綠譯(1978)。歷史的研究。台北市:源成。
周宇廷(2002)。來去玩、說走就走,臺灣走透透。台北市:大輿。
邱家文(2001)。臺灣民間風俗。台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邱家文(1981)。文化建設。台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
卓克華(1988)。復興基地臺灣之名勝古蹟。台北市:正中。
梁永安譯(2008)。今日,何謂歷史?(What is History Now?)台北縣:立緒。
范勝雄、邱茂林編(2005)。老建築新生命。台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施仲榮、許漢卿(2003)。彰化縣二○○三年彰化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彰縣文化局。
施翠峰(1996)。臺灣民間藝術。台中市:臺灣省政府新聞處。席德進(1986)。臺灣民間藝術。台北市:雄獅。莊東星 (1999)。國小教師實施「鄉土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許郁青(2008)。老建築的第二個春天—閒置空間的再利用。載於藝術家雜誌社編輯製作:文化與生活美學,頁70-72。台北市:文建會。許蒼澤、康原(1999)。懷念老臺灣。台北市:玉山社。
張武彥(1995)。文化觀光 : 文化與觀光之研究。台北市:三民。
張植珊(1995)。文化建設與文化教育。台北市:正中。
張廣智、張廣勇(1992)。史學,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史。台北市:淑馨。
康原(2004)。花田彰化。台北市:愛書人雜誌。
康原(2006)。鹿港工藝地圖:工藝鹿港.宏觀創意。彰化市:彰縣文化局。
郭生玉 (2003)。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縣:精華。
郭為藩 (1984)。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臺北市:五南。
程克雄譯(2002)。文化的重要作用 : 價值觀如何影響人類進步。北京市 : 新華。
陳仕賢(2006)。彰化縣古蹟與歷史建築導覽手冊。彰化市:彰縣文化局。
陳明福譯(1992)。時間歷史敘事:史學傳統與歷史理論再思。台北市:桂冠。
陳奎熹(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玉冠 (1994)。鄉土教材發展與實施之分析研究—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黃沼元(2003)。臺灣的老街。台北縣:遠足。
黃柏勳(1997)。鹿港。台中:三久。
黃柏勳(2006)。鹿港旅遊精典。台中:文興。
黃政傑、李隆盛(1995)。鄉土教育。台北市:漢文。
黃俊傑(1984)。歷史的探索。台北市:水牛。
黃美英(1990)。臺灣文化斷層—現象評析。台北縣:稻香。
黃美英(1988)。臺灣文化滄桑。台北市:自立晚報。
黃淑玲編(2002)。來去小鎮作客。台北市:墨刻。
黃進興(1993)。歷史主義與歷史理論。台北市:允晨。
傅朝卿(1998)。老古蹟新興用途座談會成果紀實。彰化縣:財團法人施金山文教基金會
楊思偉(2005)。新教育實踐—開啟教育、鄉土教育、田園教學之分析。台北市:師大。
趙文傑等編輯(1996)。民俗及有關文物保存維護論述專輯。台北市:內政部。
歐用生(1995)。鄉土教育理念與設計。載於黃政傑、李隆盛主編:鄉土教育,頁10-22。台北市:漢文。
鄧天德 (1990)。國小環境教育落實之道-鄉土化。教育研究雙月刊,15,27-34。龍冠海(1966)。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蕭瑤友編纂(2001)。中臺灣、南臺灣博物館完全導覽。台北市:戶外。
關山情、張幼雯(1996)。彰化縣、雲林縣最佳去處。台北市:戶外。
二、英文部份
Appadurai, A. (1996). 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lobaliz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Aiken, L. R. (1982). Psychological Testing and Assessment.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Arora, R. &; Duncan, C. (1986).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owards good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Kegan Paul.
Banks, J. A. (1995).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mensions, and Practice. New York, Macmillan.
Carr, E. H. (1964). What is history. Hsrmondworth, Middlesex : Penguin.
Dicks﹐B. (1999). The view of our town from the hill: Communities On display as
local heritage. Intre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Studies .12(6)﹐pp. 349-
368.
Dicks﹐B. (2003). Heritage,governance and marketization. A case-study from
Wales. Museum and Society 1(1), pp. 30-44.
Densor, T. (2002). National Identity, Popular Culture and Everyday Life. Oxford
and New York: Berg.
Herbert, D. T. (1995). Heritage as Literary place. New York: Mansell.
Hewison, R. (1987). The Heritage Industry. London: Methuen.
Hinch, T. D. (1996). Urban Tourism: Perspectives on Sustainability. Sustainable
Tourism, 4, pp. 95-110.
Low, S. M. &; Lawrence-Zuniga, D. (2003). Locating Culture, In The Anthropology
of Space and Place. Victoria and Berlin: Blackwell.
Martin, I. S. (1997).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popular education: Reflectinos
and projec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ty Education. Taipei, Taiwan.
Mathews, G. (2000). Global Culture/Individual Identity: Searching for Home in
the Cultural Supermarke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ead, G. H. (1962).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Taylor, E. B. (1871). Primitive Culture. Gloucester, Mass: Smith.
Schouten, F. (1995). Heritage as Historical reality. New York: Mansell.
Sleeter, C.,& Grant, C. A. (1988). Mar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otonto: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Purcell, T. W. (1998). 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applied anthropology: Questions
of definition and direction. Human Organization, 57 (3), pp.258-272.
Tuan, Y. F. (1997).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London:
Edward Arnold.
Williams,D. R., Patterson, M. E., Roggen buck , J. W., &; Watson ,A. E. (1992).
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 : Examining emotion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to place. Leisure Sciences, 14, pp. 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