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宇萱(2009)。資訊科技融入低年級品格教育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何享憫(2008)。應用繪本實施國民小學「同理心」品格教學之研究。新竹縣教育
研究集刊,10,71-108。
李平(譯)(2003)。Thomas Armstrong著。經營多元智慧:展開以學生為中心的
教學。臺北:遠流。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
李新民(2000)。學校本位經營推動多元智慧教學的研究─以高雄市獅甲國小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吳曉君(2009)。「數位教材」融入數學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解題閱讀與擬題寫
作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吳聲毅(2009)。數位學習觀念與實作。臺北:學貫。
林天佑、吳清山(2005) 。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
林美玲(2001)。多元智力理論與課程統整。高雄:高雄復文。
林素芬(2007)。國小中年級學生品格教育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
邱慧玲(2000)。我國小學道德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研究(1949-1997)(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臺東。
周新富(2009)。學習檔案。臺北:五南。
洪亦潔(2009)。以「尊重」和「關懷」為核心的品格教育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新竹市。
高瑜璟(2006)。數位學習-學習的新趨勢。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檢索日期:
2011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htm
徐新逸、黃美蘭(2009)。數位時代數位學習之內涵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80,147-172。徐綺穗(2009)。學生反思內涵的分析對其教學實習課程的啟示。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1),35-58。
袁崇敏(2007)。探究品格教育結合小組合作教學落實於數學課室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教育部(2009)。品德教育促進方案。檢索日期:2011年3月10日。取自
http://ce.naer.edu.tw/index3-1.html
陳年興、楊錦潭(2006)。數位學習:理論與實務。臺北:博碩文化。
陳春蓮(2003)。國小教師教學歷程檔案對教學反省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陳姿伶、王穩淳(2005)。混成教學推動策略之研究—以地方公務人員訓練為例。臺
北市: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研習中心。
陳啟明(2007)。行為心理學觀點的品格教育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5,71-82。陳惠文(2006)。線上學習導入課堂教學之學習成效。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6。檢
索日期:2011年10月2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6/56-06.htm
陳廷維、曾育君、呂品慧、謝枱恩(2011)。品格教學百分百。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
系畢業專題,新竹市。http://140.126.143.51:1234/abc
張春興(主編)(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景媛(1991)。大學生認知風格、動機與自我調整因素、後設認知與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4,145-161。
張舒婷(2010)。玩出品格力-「尊重」之體驗學習教學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
張翡珊(2011)。一位國中老師品德教育施行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信諺(2005)。被忽視的品格教育。師說,184,27-29。黃德祥(2003)。學生行為輔導與品格教育。嘉義大學主辦「教育論壇」研討會發表
之論文。嘉義大學。
黃藿(2007)。品格教育與社會正義的哲學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75,1-14。彭新維(2001)。國民小學教師教學省思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學校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溫明麗 、陳文團(2007)。基因科技對社會正義與品格教育的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75,31-50。
葉嘉青(譯)(2002)。Jie-Qi Chen等編著。多元智慧之光譜計畫的經驗。臺北:心
理。
翟本瑞(2008)。從網路素養談我國資訊教育的問題。教育資料與研究,80,173-194。蔡孟錡(2005)。國民小學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蔡佩芬(2008)。案例教學法應用於品格教育對國小三年級學童挫折容忍力之影響(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昭明(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桂冠。
鄭麗玉(2006)。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顏春煌(2010)。數位學習:觀念、方法、實務、設計與實作。臺北:碁峯資訊。
顧大維(2010)。數位原生的學習特性、態度與反思。教育研究月刊,193,38-48。
二、英文部分
Argyris, C. &; Schon, D. (1974). Theory in practice: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effectiveness. London: Jossey-Bass.
Dewey, J. (1933). 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on process. Chicago, Ill: D. C. Heath.
Flavell, J. H. (1971). First discussant's comments: What is memory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14, 272-278.
Flavell, J. H. &; Wellman, H. M. (1977). Metamemory. In R. V. Kail &; J. W. Hagan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mory and cogni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8). Are there additional intelligences? The case for naturalist, spiritual,
and existential intelligences. In J. Kane (Ed.), Education, in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Gardner, H. (1999). Intelligences refr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 for the 21st century
. New York: Basic Books.
Garner, R. (1990). When children and adults do not use learning strategies: Toward a
theory of setting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0, 517-529.
Lickona, T. (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 (3), 6-11.
Lickona, T. (1997). 10 reasons schools should offer character education. Thrust f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8, 4.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1-3.
Meichenbaum, D., Burland, S., Gruson, L., &; Cameron, R. (1985). Metacognitive
assessment. In S. Yussen (Ed.), The Growth of Reflection in Children.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Prensky, M. (2001). 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 On The Horizon, 9(5). 1-6.
Ryan, K. (2002).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August 4, 2011, from
http://www.bu.edu/education/caec/files/6E.htm
Ryan, K. (2003).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for a Just &;
Caring Education, 2(1), 75-85.
Schon, D. (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Singh, H. (2003). Building effective blended learning programs.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43(6), 51-54
Wellman, H. M., &; Johnson, C. N. (1979). Understanding of mental processes: A
developmental study of "remember" and "forget." Child Development, 50, 79-88.
Wynne, E. A., &; Ryan, K. (1997). Reclaiming our schools: Teaching character,
academics, and discipline.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