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1.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臺北,五南圖書。2.王美芬、黃台珠、熊召弟、佘曉清、靳知勤、段曉林、和熊同鑫譯(2002):促進理解之科學教學—人本建構取向觀點。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3.左台益(2002):淺談資訊科技融入數學實驗教學。數學新天地,2 期,13-15。
4.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論與情境認知的迷思—兼論其對認知心理學的意義。教學科技與媒體,13,1-14。5.李美枝(2000):社會心理學。臺北,大洋出版社。
6.李春生(2005):高雄市國二學生使用GSP電腦輔助教學學習三角形全等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7.李俊儀和袁媛(2004):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模組之開發與研究—以國中平面幾何基礎課程教學為例。花蓮師院學報,19,119-142。
8.沈中偉(1994):魏考斯基理論在認知策略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3期,23-31。9.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教學科技與媒體,16期,16-25。10.沈中偉(2008):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第三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11.余酈惠(2003):高雄市高職學生運用 GSP 軟體學習三角函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12.吳宗正、吳育東(2000):LISREL模式應用於行動電話消費者滿意度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五南圖書。
14.吳長億(2009):GeoGebra電腦輔助教學於國三函數課程成效之研究。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碩士論文。
15.呂宜玲(2002):強調溝通與討論之網路建構式電腦輔助學習的研究—以國小數學科新課程比例問題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數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16.林保平(1995):在動態、互動、可操作的電腦環境下探討 ax+by=n 之非負整數解。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1,40-49。17.林保平(1997):動態幾何教學的電腦輔助教材研究,八五年度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計畫編號:85-2511-S-113-004,台北市立師院。
18.林保平(2000):動態的勾股定理—電腦輔助教學環境,科學教育,210,12-23。19.林麗娟(2000):電腦視覺設計:動態性因素與學生特質探討。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
20.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 GSP 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21.洪 蘭譯(2001):心理學。譯自H.Gleitman(1991)原著,Psychology。臺北,遠流出版社。
22.洪慈徽(2009):GeoGebra 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以高中三角函數圖形為例。中華大學應用數學學系碩士論文。23.柳 賢(2003):數學科實驗操作教學理念設計。九十一年度南區中學示範實驗研習手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教中心。
24.高台茜(1998):鷹架式教學法於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應用—三維權宜性鷹架式教學模式。第七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
25.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6.張春興(2000):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27.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28.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 建構與教學,3 期。29.郭文金(1999):國小五年級學生運用電腦軟體 G.S.P.學習比例問題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30.郭昭慧(2003):國中三角幾何GSP輔助教學之學習成效研究。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31.陳英娥(1992):電腦輔助教學在國中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32.陳裕亮(2003):高職廣義角三角函數單元GSP電腦輔助教材之設計與教學成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33.黃楷智(2011):動態幾何系統 GeoGebra 對數學學習成效與認知診斷影響之研究—以簡易二次函數圖形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34.游正祥(2011):動態幾何系統GeoGebra運用於高中數學教育之策略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科技與數位學習學程碩士論文。35.溫嘉榮(1998):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與學生學習特質之影響因素探討研究。高雄,復文書局。
36.鄭晉昌(1997):視覺思考及科學概念的獲取—設計與發展電腦輔助視覺學習環境。教學科技與媒體,33 期,20-27。
37.鄭晉昌、李美瑜(1995):情境式電腦教學對國中階段不同數理成就群學生科學知識學習成就之效益評估。視聽教育學報,第一期,61-91。38.鄭志明(2003):高中廣義角三角函數課程使用 GSP 電腦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39.戴錦秀(2002):國小五年級學生使用電腦軟體 GSP 學習三角形面積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40.謝哲仁(2001):動態電腦幾何教學建構之研究。美和教育學報,19,199-211。41.樊繼雄(2009):國中學生校外數學補習經驗、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42.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英文部分)
1.Bruner, (1983).Child’s talk :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 New York : W.W.Norton.
2.Burns, P. K. &; Bozeman, W. C.(1981).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s there a rel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1(10),32-38.
3.Clark and Starr. (1986)Second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ing Method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4.Dalton, D. W. &; Hannafin,M. J.(1988)The Effects of Computer-Assisted and Traditional Mastery Methods on Computation Accuracy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Education Research, 82(1),27-33.
5.Greenfield,(1984). A theory of the teacher in the learning activities of every day life. Cambridge , MA:Harvard Press.
6.Large, A.(1996).Computer animation in an instructional environment.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8(1),3-23
7.Mayer, R. E.& Anderson, R. B.(1992).The instructive animation: Helping students build connections between words and pictures in multimedia learning. Journal of Psychology,84(4),444-452.
8.M. David Merrill, Edward W. Schneider, Kathie A. Fletcher (1980).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library.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Inc.,Englewood Cliffs,New,Jersey 07632.
9.Paivio,A(1986).Mental representations:A dual-coding approach. Oxford,Englan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Rahim, M. H.(2000). A Classroom Use of the Geometer’s Sketchpad in a Mathematics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 In A. Rogerson(E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Mathematics For Living.
11.Rokeach,M.(1968).Beliefs,attitudes,and values.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