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小澤治夫(2003)。日本之學校社團活動。教育部九十二年度學校體育推展策略國際研討會,105-106。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王同茂(2003)。新世紀健康快樂學子的希望工程。學校體育,75,2-4。
王順正(1998)。運動與健康。臺北市:浩園文化。
方炳林(1988)。普通教學法。臺北:三民書局。
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16-19。行政院(2002)。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臺北市:行政院。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3)。國民體育法。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杜壬昌(2001)。不同個人背景之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對教學態度與教學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3。沈易利(2003)。學校社團認知與活動行銷。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二年度學生體育運動社團幹部研習手冊,39-44。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臺北市。
李建雄(2006)。國民小學辦理運動社團考量因素之探討—以臺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吳清基(1990)。教育與行政。臺北市:師大書苑。
呂銀益、紀明德(1997)。大專院校運動性社團功能之探討。大專體育,30,91-93。金來儀(2007)。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事業發展所,彰化縣。
林至善(2000)。九零年代學生社團輔導工作之回顧與前瞻。社團學初論,113-175。
洪國峰、呂秋慧(2002)。大學社團活動與潛在課程之關係探討研究。訓育研究,41(1),34-42。洪嘉文(2000)。大專運動社團推展現況與未來展望。大專體育,48,100-105。洪嘉文(2003)。學校體育之未來展望。學校體育,75,5-13。洪聰敏(2002)。運動對老年人心智功能的影響。國民體育季刊,31(1),41-46。洪聰敏(2007)。運動幫助你保持好腦力。國民體育季刊,36(2),51-56。高士國(2003)。落實「健康與體育」課程的革新-重視學童運動的權利。國教新知,49(3),98-102。翁志成(1990)。我國大專學生參加國術社團活動因素調查研究。體育學報,12,71-94。翁志成(1992)。論大專學生「運動社團」的意義及功能。大專體育,3(1),47-51。翁志成(1994)。運動團隊的理念及影響因素。國民體育季刊,191,55-62。
徐彩淑(2005)。社團參與態度、社團凝聚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臺北縣參與社團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徐睦桓(2007)。臺中市小學運動社團現況及教練選聘因素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大學,臺中市。高華君(2000)。體適能與運動。成大體育,34,65-74。徐玉雪、李秀芳(1992)。高雄師大學生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教育文粹,21,127-155。
張文彬(1988)。學生社團活動輔導。臺北市:文笙。
張育旗(2005)。桃園縣國小體育教師體育工作投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大學研究所,桃園縣。張勇生(2007)。教練參與訓練動機及領導行為之研究—以臺中縣各級學校運動代表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大學研究所,臺中市。
張恆男(2004)。國民小學競技體操教練工作價值與任教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許振明(1997)。大專院校組訓運動代表隊考量因素之研究。運動管理學論文選輯。臺北:師大書苑。
許義雄(1989)。運動教鍊的角色~就人本主義談起。中華體育,11,60。教育部體育司(2002)。各級學校體育實施辦法。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2)。學校體育新願景、一二三希望工程。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3)。學校運動團隊暨規律運動人口調查報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5)。學校運動團隊及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書。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臺北市。
教育部(2009)。教育部99年度施政方針。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412
教育部體育司(2011)。99年度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臺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張良漢、蘇士博(2000)。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運動性社團為例。大專體育,51,140-147。張瓊瑩(1985)。國民中學聯課活動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陳美現(2004)。北區大專校院體育性社團運作現況與發展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縣。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黃玉(2000)。在團體中成長-團體動力運用與社團活動指導。高中教育雙月刊,10,7-14。
黃永任(1998)。運動、體適能與疾病預防。國民體育季刊,27(2),5-13。黃任閔、陳月琴(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課後運動社團現況之調查。嘉大體育健康休閒,7(2),52-61。游正芬(1999)。閒暇時間從事的活動與健康之關係—以臺北市某國中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大學衛生政策管理研究所,臺北市。楊宗文(1994)。體育政策執行之因素與實證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楊極東(1976)。我國大專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臺北:中正。
楊極東(1992)。社團活動與民主教育。訓育研究,31(3),2-6。潘義祥(1997)。國小教師體育教學目標與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大學研究所,桃園縣。潘義祥(2004)。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自我效能、教學承諾與教學實踐及其線性結構關係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體育大學研究所,桃園縣。鄭心嫻、謝麗華、陳金發、謝明哲(1995)。臺北市高雄兩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飲食與體位調查。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20,93–104。廖運榮(2001)。明新技術學院學生社團發展困擾因素之探討。明新學報,27,269-277。廖運榮(2003)。我國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性社團發展困擾與評鑑要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大學研究所,桃園縣。盧榮順(1996)。臺北縣師院畢業與師資班結業國小教師工作困擾與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盧慧凌(1998)。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價值與任教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劉春榮(1997)。一般大學選修教育學程與師範校院學生對教育專業認知及其任教意願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
劉影梅、陳美燕、蔣立琦、簡莉盈、張博論、洪永泰(2007)。促進學生健康體位之全國性整合計畫經驗。護理雜誌,54(5),30–36。鄧宏如、洪煌佳(2006)。健康體適能與休閒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5(1),78-82。戴仁山(2000)。臺北縣國小教師體育課任教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體育大學研究所,桃園縣。藍瑞霓(1999)。師院教育學分班學生、大學部學生和國小在職師任教意願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2,85-102。
顏永進(2001)。知識管理在國民小學學校行政運作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顏銘賜(2004)。國小體育教師民俗體育任教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以臺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體育研究所,臺南市。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貳、外文部份
Al-Mamun, A., Cramb, S. M., O’Callaghan, M. J., Williams, G. M., & Najman, J. M.(2009). Childhood overweight status predicts diabetes at age 21 years: A follow-up study. Retrieved Mar 8, 2009, from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214172
Andersen, L. B., Harro, M., Sardinha, L. B., Sardinha, L. B., Froberg, K., & Ekelund, U. et al.(2006). Physical activity and clustere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childre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The European Youth Heart Study). Lancet, 368, 299-304.
Blair, S. N., & Brodney, S.(1999). Effects of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obesity o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Current evidence and research.
Budede, H, Voelcker, R. C., Pietravyk, K. S., Ribeiro, P, & Tidow, G. (2008). Acute coordinative exercise improves attentional performance in adolescents. Neuroscience Letter, 441(2), 219-223.
Chen, M. Y., Liou, Y. M., & Wu, J. Y. (200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V, computer time and adolescents'' health-promoting behavior: A secondary data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6(1), 75-85.
David, R. K. (1999). The influence of teaching assistant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ion anxiety.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47 (2), 66-182.
Field, T., Diego, M., & Sanders, C. E.(2001). Exercise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adolescents'' relationships and academics. Adolescence, 36(141), 105-110.
Gilbert, W. & Trudel, P. (2001). Learning to coach through experience: reflection in model youth sport coache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21, 16-34.
Guo, S. S., William, W. W., Chumlea, C., & Roche, A. F.(2002). Predicting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adulthood from body mass index value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merican Society for Clinical Nutrition, 76(3), 653-658.
Kelder, S. H., Perry, C. L., Klepp, K. L., & Lytle, C. C. (1994). Longitudinal tracking of adolescent smok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food choice behavior.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4, 1124-1126.
Kelley, B. C., & Gill, D. L. (1993). An examination of personal/situational variables, stress appraisal, and burnout in collegiate teacher-coache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4, 94-102.
Kindred,L.W.(1981).The middle school curriculum. Boston:Allyn and Bacon, Inc.
Lauer, R. M., Clarke, W. R., & Burns, T. L.(1997). Obesity in childhood: The Muscatine Study. Acta Paed Sin, 3, 432–437.
Murphy,j. k., Alpert, B. S.,Christman, j. v, & Willey, E. S.(1998). Physical fitness in children:Surrey method based on parental report.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rt, Health, 78, 708-710.
Ochoa, M. C., Moreno-Aliaga, M. J., Martinez-Gonzalez, M. A., Martinez, J. A., & Marti, A.(2007). Predictor factors for childhood obesity in a Spanish case-control study. Nutrition, 23(5), 379–384.
Ornstein, C. A. (1983). Motivations for teaching. The High School Journal , 66(2), 110-116.
Paffenbarger Jr., R. S., Kampert, J. B., Lee, I.-M., Hyde, R. T., Leung, R. W., & Wing, A. L.(1994).Changes in physical activity and other lifeway patterns influencing longevity.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6(7), 857-865.
Parfitt, G., & Eston, R. G.(2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habitual activity leve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cta Paediatr, 94(12),1791–1797.
Pellegrini, A. D.(1992). Kindergarten children’s social-cognitive status as a predictor of first- grade success.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7(4), 565–577.
Scully, M., Dixon, H., White, V., & Beckmann, K.(2007). Dietary,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among Australian secondary students in 2005.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22(3), 236–245.
Solmon, M. A., & Lee, A. M. (1991). A contrast of planning behavior between expert and novice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Quarterly, 8,115-127.
Wankel, L. M. & Berger, B. G.(1991).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Eds.), Benefits of leisure, 121-144.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