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博碩士論文
李建緯(2009)。符號學是什麼?從藝術作品談起。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研討會,台南。
林信呈(2000)。台灣住宅行為整修改建行為之初探。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莉娟(2011)。古代希臘醫生-以《希波克拉底斯全集》所做之歷史重建。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柯素媺(2005)。台中市市民對癌症風險認知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研究保險金融管理所碩士論文。陳政良、李美靜(2006)。圖文傳播科技-室內設計平面圖符號探討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學術研討會。
陳美蓉(2002)。應用符號學理論探討圖像符號的意義建構與解讀之特質。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歷渝(2011)。非同步網路輔助教學應用在室內設計圖學之課程設計與教學成效。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本上(2004)。台灣地區室內設計標準符號適用架構之擬議。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曾騰勳(2011)。建築物室外裝修工程管理人員專業能力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鄭建華(2003)。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之初探。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博士學術研討會。
貳、中文期刊
于冰沁、王向榮(2008)。淺析基於Sketch Up軟件的設計流程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與開發,第6期,頁42-83。
王雅玄(1998)。德懷術(Delphi)在課程評鑑上之應用。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第25期,頁43-46。向洁、趙忠鼎(2009)。室內設計製圖與AutoCAD教學改革。教育‧教學,頁57。
沈怡 (2003)。建築工程圖符號的特徵匹配識別方室。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15(9),1065-1069。
陳坤德(1999)。德懷術在研究上的應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刊,第22期,頁34-50。
唐瑜、李延齡(2011)。建築製圖與後續課程「銜接性」策略研究。建築實踐,頁69-70。
黃水生、張小華、黃青藍(2007)。基於共享模板的「建築圖學」多媒體課件設計研究。實驗室研究與探索,第26卷第10期,頁55-75。
程兆君(2009)。建築製圖類工程圖學的教學改革。物流工程與管理,第31卷第6期,頁157-158。
謝文全(1978)。德懷術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今日教育,第34期,頁35-38。參、中文專書
王文科(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
何秀煌(1995)。記號學導論。水牛出版社,台北。
林謙等(1995)。室內設計常用符號彙編。台北市室內設計裝飾商業同業公會,台北。
凃明哲(2011)。CNS建築製圖國家標準修正意見與問題探討。未出版。
葉至誠(2000)。社會科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黃政傑(198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楊裕富(1998)。空間設計:概論與設計方法。田園城市文化,台北。
穆斯達法、薩福安(2011)。結構精神分析學-拉岡思想概述,懷宇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肆、英文參考文獻
1.Berelson, Bernard.(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New York, NY, US: Free Press.
2.Cassirer, E. (1979). Symbol, Myth and Culture. Londo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3.Dreher, J. (2003). The Symbol and the Theory of the Life-World: "The Transcendences of the Life-World and Their Overcoming by Signs and Symbols". Human Studies, 26: 141-164.
4.Dreyfuss, H. (1972). Symbol sourcebook: An authoritative guide to international graphic symbols. New York: McGraw-Hill.
5.Kar, G. S. (1989). Is a Work of Art Symbol of Feeling or an Image of Experience. Indian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University of Poona, SUPP 16, 4: 9-13.
6.Linstone &; Turoff M.(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Addison-Wesley, Reading, MA.
7.Linstone, H. A.(1978). The Delphi technique. In j. Fowless(Ed). Handbook of 8.futures research(pp.273-300). London: Greenwood Press.
9.Linstone H. &; Turoff M. (eds) (1975) The Delphi Method: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Addison-Wesley, Reading, MA.
10.Rowe G., Wright G. &; Bolger F. (1991) Delphi: a re-evaluation of research and theory. Technical Forecasting Social Change 39, 235–251.
11.Uhl, N. P.(1990). Evaluation model and approaches─Delphi technique. In Walberg, H. J., &; Haertal, G. D.,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xford: Pergamon.
伍、網站
1.Chuvali(2008)。研究方法-訪談法 Interview Method。取自:http://blog.yam.com/chuvali/article/18350653
2.內容分析法(2008)。台灣:中臺文教所在職專班。取自:http://plog.tcc.edu.tw/post/3068/47977
3.符號學(2011)。中國:中文百科在線。取自: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28003.aspx
4.訪談法(2008)。中國:MBAlib智庫‧百科。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8%AE%BF%E8%B0%88%E6%B3%95
5.結構式訪談(2008)。中國:MBAlib智庫‧百科。取自:http://wiki.mbalib.com/wiki/%E7%BB%93%E6%9E%84%E5%BC%8F%E8%AE%BF%E8%B0%88
6.漢字的結構–結構方程式(2002)。中國:中國文化研究院。取自:http://hk.chiculture.net/php/sframe.php?url=http://hk.chiculture.net/0602/html/a01/0602a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