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8 23: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洪巧淳
研究生(外文):Ciao-Chun Hong
論文名稱:針對初級華語學習者漢字學習策略調查與教學設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n the Designing of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and Survey of Learning Strategies for Beginner Learners
指導教授:黃麗儀黃麗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Yi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原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華語文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5
中文關鍵詞:初級漢字教學課程設計學習策略漢字偏誤分析
外文關鍵詞:Error Analysis of Chinese CharactersLearning StrategiesCurriculum DesignChinese Characters Teaching for Beginn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3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許多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在學習漢語之初,大多重視聽、說技能,而忽略了讀、寫能力。歸究原因在於,由於漢字的形體複雜、學習者沒有相關的認知概念、教師的漢字教學單調枯燥,導致學習者在學習之初往往放棄漢字。然而,識字能力是獲取知識的一把鑰匙,習寫漢字更是語言交際不可或缺的能力,因此,漢字教學在漢語課堂中有著很重要的地位。
本研究主要針對初級華語學習者進行漢字課程的設計與研究,並探討學習者所使用的漢字學習策略為何。在進行漢字教案設計之前,首先,先搜集學習者的語料,進行漢字偏誤分析,接著透過問卷了解學習者的漢字認知概念及其採用的漢字學習策略為何,最後依據分析的結果設計一套針對初級華語學習者的漢字課程。經由分析結果得知,學習者對於筆劃的掌握不甚完全,因此,本研究的漢字教學內容先讓學習者掌握漢字空間結構、筆劃、筆順概念,接著再利用構字率高的獨體象形部首讓學習者了解字義,最後注入形聲字的概念了解漢字的語音規則。在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也藉由活潑有趣的教學活動以及不同模式的習寫練習讓學習者掌握漢字。
經過問卷調查分析與課程的教學後,本研究發現初級華語學習者普遍使用的學習策略為音義策略、字形策略和記憶策略,較不常使用歸納策略。然而,不同背景的學習者本身對於漢字有不一樣的認知,故即使採用一樣的策略,但學習模式仍不相同。例如:漢字圈學習者多以整字記憶漢字;非漢字圈學習者則採用重複的抄寫練習與圖象認知記憶。此外,研究者所注入的漢字概念也幫助學習者有效識字與書寫。由此可知,針對性的漢字教學對於初級學習者來說是有必要性的。待其掌握相關的漢字認知概念與學習策略,學習漢字對他們來說不再感到寸步難行了。
Most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focus more o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skills, while ignoring the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when they begin to learn Chinese.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the shape of Chinese characters, learners don’t have cognitive concep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eacher does the monotony of teaching, leading beginners to give up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However, literacy is a key to access to knowledge, writing Chinese characters is even an essential ability to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learning.
This study focuses on designing a Chinese curriculum, and researching the learning strategies of beginners of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Before design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researcher must first collect the learner Chinese characters corpus, and make error analysis. Then the researcher gets to know learners’ concepts of characters or not, and what learning strategies they us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Later, the researcher begins to design a curriculum for Chinese beginn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is curriculum is first used to aid the learner in mastering the concepts of spatial structures, strokes and stroke orders of Chinese characters. Second, the researcher infuses the concept of radicals, which are related to pictographs, that makes learners to figure out the meaning, and finally adds the concept of sound of Chinese characters to let them understand the rules of the voic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order to let learners master Chinese characters, the researcher has to design interesting teaching activities as well as different modes of writing exercises.
After survey of questionnaire and teaching, this study has two results. First, learners more commonly use sound and meaning strategies, shaped strategies, and
III
memory strategies than inductive strategy. Although learn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use the same learning strategies, their 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lso makes them use different learning modes. For example, the learner whose language is influenced by Chinese always use the whole-word to memorize the Chinese characters, while western use repeated practice of copying and image recognition to memorize. Second, the learners also use concepts the researcher gave them to help them learn. Therefore, designing targeted material for teaching Chinese characters material is essential to prevent difficulties for students while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目錄
摘要 I
Abstract II
誌謝辭 IV
目錄 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壹、 初級華語學習者 4
貳、 學習策略 5
參、 漢字 5
肆、 漢字文化圈與非漢字文化圈 5
第四節 論文架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漢字「教」與「學」理論 7
壹、 漢字識字過程 7
貳、 漢字教學法 8
參、 小結 12
第二節 漢字偏誤分析相關研究 12
壹、 第二語言習得相關理論 12
貳、 漢字偏誤研究 15
參、 小結 19
第三節 學習者的學習策略 20
壹、 語言學習策略理論 20
貳、 對外漢語學習策略 22
參、 對外漢字學習策略 24
肆、 小結 25
第四節 總結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7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用 2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28
壹、 研究場域 28
貳、 研究對象 29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式 31
壹、 問卷調查 31
貳、 訪談 33
參、 課堂觀察 33
肆、 學習者作業及測驗評量 33
第四節 研究步驟 34
第五節 前導試驗分析 37
壹、 試驗時程與對象 37
貳、 前導試驗教學內容 37
參、 前導試驗結果分析 39
肆、 檢討與改進 45
第四章 分析與討論 47
第一節 學前漢字基本概念調查結果分析 47
壹、 漢字圈學習者的結果 47
貳、 非漢字圈學習者的結果 49
參、 小結 50
第二節 學習策略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51
壹、 本研究的學習策略類型 51
貳、 漢字圈學習者使用的學習策略 52
參、 非漢字圈學習者使用的學習策略 56
肆、 小結 60
第三節 漢字偏誤分析 61
壹、 漢字偏誤類型 61
貳、 漢字圈學習者的偏誤 64
參、 非漢字圈學習者的偏誤 67
肆、 小結 69
第五章 教學設計實施 71
第一節 漢字課程設計模式與原則 72
壹、 教學理念 72
貳、 教學目標 73
參、 教學活動 74
肆、 教學者的角色 74
伍、 學習者的角色 75
陸、 教材的角色 76
柒、 評量 76
第二節 教學設計流程與內容 76
壹、 教學設計流程 76
貳、 教學設計之時程與內容規畫 78
參、 課程大綱 84
第三節 課程教學實施 86
壹、 漢字筆劃、筆順及其基本構造規則 86
貳、 部首教學 96
參、 形聲字教學 112
第四節 教學的評量檢測與討論 117
壹、 漢字教學評量檢測 117
貳、 問卷分析 123
參、 小結 12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9
第一節 結論 129
壹、 不同背景學習者的教學要點 129
貳、 運用部首、形聲字概念導入漢字教學 130
參、 不同背景學習者漢字學習策略的使用 130
第二節 研究限制 131
壹、 課程時間的限制 131
貳、 研究範圍的限制 131
第三節 建議 132
壹、 設計一系列的主題漢字教學內容 132
貳、 測驗內容依不同背景的學習者而有所區分 132
參、 教學環境可將聽說、讀寫分門設置單獨課程 132
參考文獻 135
【附錄一】學前問卷 141
【附錄二】學後問卷 147
【附錄三】訪談題目 149
【附錄四】漢字圈學習者漢字偏誤語料 150
【附錄五】非漢字圈學習者漢字偏誤語料 157


圖目錄
圖3- 1研究歷程架構圖 36
圖4- 1漢字圈學習者偏誤類別比例 65
圖4- 2非漢字圈學習者漢字偏誤類型比例 68
圖5- 1教學設計流程圖 77
圖5- 2在學習漢字時,先記住漢字字音,接著才是字義和字形的圖形比例 83
圖5- 3筆劃五官圖 88
圖5- 4筆順六大規則 89
圖5- 5「四」筆劃順序 89
圖5- 6數字一到十筆順學習單 90
圖5- 7漢字結構練習 90
圖5- 8部件組字練習 94
圖5- 9字卡的正確答案 95
圖5- 10象形圖文與漢字字卡 97
圖5- 11解說「日」字 98
圖5- 12「水」做為偏旁部首 98
圖5- 13漢字圖 99
圖5- 14找出相同的偏旁部首 99
圖5- 15「日、水、手、山、人、月」回家作業 100
圖5- 16自然類部首:日、月、雨、水 101
圖5- 17「日」部的衍生字 101
圖5- 18「雨」部教學 102
圖5- 19拆部件字卡與答案 102
圖5- 20回家作業:自然類部首 103
圖5- 21利用部首「目、口、耳」畫一張臉 104
圖5- 22漢字拼圖 105
圖5- 23臉譜寫作學習單 105
圖5- 24部首分類作業 106
圖5- 25「口」部、「日」部寫作範例 108
圖5- 26漢字填空字謎 109
圖5- 27歌曲教學歌詞 110
圖5- 28改編歌詞 111
圖5- 29繞口令教學 113
圖5- 30形聲字猜字義 113
圖5- 31形聲字作業 115
圖5- 32漢字評量:筆劃檢測 118
圖5- 33漢字評量:部件檢測 118
圖5- 34漢字評量:字形與拼音的檢測 118
圖5- 35漢字評量:部首檢測 118
圖5- 36漢字圈學習者漢字概念學前、學後平均數 124
圖5- 37非漢字圈學習者漢字概念學前、學後平均數 126


表目錄
表2- 1 MCGINNIS;KE;江新、趙果學習策略調查結果比較 25
表3- 1研究場域說明表 29
表3- 2學習者基本資料背景表 30
表3- 3前導試驗學習者基本背景資料表 37
表3- 4前導試驗漢字教學課程設計 38
表3- 5學習者如何記憶漢字的學習策略統計表 41
表3- 6為了記憶漢字,學習者所採取的學習策略統計表 42
表3- 7學前、學後漢字概念統計表 44
表4- 1漢字圈學習者學前漢字基本概念調查表 48
表4- 2非漢字圈學習者學前漢字基本概念調查表 49
表4- 3漢字圈學習者如何記憶漢字的學習策略統計表 52
表4- 4日本學習者對於中日漢字的看法 54
表4- 5漢字圈學習者為了記憶漢字所採用的學習策略統計表 55
表4- 6非漢字圈學習者如何記憶漢字的學習策略統計表 56
表4- 7非漢字圈學習者為了記憶漢字所採用的學習策略統計表 57
表4- 8漢字偏誤類別 63
表4- 9漢字圈學習者偏誤類別總筆數 64
表4- 10非漢字圈學習者偏誤類別總筆數 67
表5- 1漢字課程教學內容與目標 73
表5- 2漢字構造基本原則 80
表5- 3在學習漢字時,先記住漢字字音,接著才是字義和字形 82
表5- 4漢字課程大綱 84
表5- 5漢字基本筆劃學習單 87
表5- 6形聲字六大規則 114
表5- 7日本學生評量成績 119
表5- 8非漢字圈學生評量成績 120
表5- 9漢字圈學習者學後漢字基本概念調查表 123
表5- 10非漢字圈學習者學後漢字基本概念調查表 12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志成、葉紘宙(2000)。部首字形演變淺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王駿(2005)。在對外漢語詞彙教學中實施「字本位」方法的實驗報告。暨南大學
華文學院學報,(3),36-48。
田艷(2009)。關於對外漢字教學層次性原則的思考。漢語文教學,1,85-88。
朱志平(2002)。漢字構形學說與對外漢字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4),35-41。
江吟梓、蘇文賢(譯)(2010)。Marilyn Lichtman著。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頁
296)。臺北:學富文化。
江新(2000)。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策略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1),61-68。
江新(2007)。認寫分流、多認少寫漢字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世界漢語教學,80,
91-96。
江新(2008)。對外漢語字詞與閱讀學習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江新、柳燕梅(2004)。拼音文字背景的外國學生漢字書寫錯誤研究。世界漢語教
學,(1),60-70。
江新、趙果(2001)。初級階段外國留學生漢字學習策略的調查研究。語言教學與
研究,(4),10-17。
吳世雄(1998)。認知心理學的記憶原理對漢字教學的啟迪。語言教學與研究,
(4),85-94。
呂必松(1992)。對外漢語教學的理論研究問題爭議。語言文字應用,(1),61-68。
肖奚強(2002)。外國學生漢字偏誤分析。世界漢語教學,(2),79-85。
周小兵等著(2007)。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
社。
周何(2004)。國語活用辭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周健(2007)。漢字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健(2011)。漢語課堂教學技巧325例。北京:商務印書館。
金龍勝(2007)。對外漢字教學研究-以教材、電腦軟體和網站為分析材料(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學師範大學,臺灣高雄。
施正宇(1999)。外國留學生漢字書寫偏誤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施正宇(2000)。外國留學生字形書寫偏誤分析。漢語學習,(2),38-41。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2003)。H. Douglas Brown著。原則導向教學法-
教學互動的終極指南。臺北: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紀壽蕙((2010)。漢字教學的設計研究-以歐美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凌敏(1995)。圖片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上海大學學報,4,97-100。
孫清順、張朋朋(1985)。初級階段留學生錯別字統計分析。北京語言學院第三屆
科學報告會論文選。
孫德金(2008)。對外漢字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孫懿芬(2008)。華語讀寫課程設計與實踐-針對歐美華裔學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徐子亮(1999)。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認知心理分析。世界漢語教學,(4),
75-85。
秦曉晴(1996)。第二語言學習策略研究的理論和實踐意義。西安外國語學院學
報,17(4),13-18。
翁穎哲、譚克平(2008)。設計研究法簡介及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範例。(307),
15-30。
張宏如(2010)。漢字好好玩1。臺北:漢字臉譜文化事業。
張朋朋(2007)。語文分開、語文分進的教學模式。漢字文化,75,64-68。
張惠芬(1997)。漢字教學及其教材編寫,對外漢語課程教學研究。北京:北京語
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張艷、鄭家潔(2010)。形聲字與對外漢字教學。語言教學研究,(8),130-131。
梁文鑫、余勝泉(2006)。基于設計的研究的過程與特徵。電化教育研究,7,19-21。
郭聖林(2008)。漢字的筆劃特點與外國學生漢字筆劃偏誤。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
報,(4),63-69。
陳俊羽(2003)。對外漢語初級階段漢字教學重要性初探。雲南師範大學學報,
1(6),6-8。
陳寶國、彭聃齡(2001)。漢字識別中形音義激活時間進程的研究。心理學報,
33(1),1-6。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載於楊中芳編,中國人.
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539-582。臺北:遠流出版。
曾志朗、洪蘭(1984)。從神經語言學觀點探討中文閱讀之視覺歷程。世界華語文
教學研討會論文集,515-529。
馮麗萍(1998)。漢字認知規律研究綜述。世界漢語教學,(3),97-103。
黃沛榮(2003)。漢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樂學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黃麗儀(2011)。由第二語言習得認知模式談初級漢字教學。2011開創華語文教
育與僑民教育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議程表。
楊南昌(2010)。學習科學視域中的設計研究。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萬業馨(2004)。從漢字研究到漢字教學。世界漢語教學,68,40-48。
萬業馨(2007)。從漢字研究到漢字教學-認識漢字元號體系過程中的幾個問題。
世界漢語教學,79,5-15。
葉德明(1990)。漢字認知基礎 : 從心理語言學看漢字認知過程。台北:師大書
苑。
葉德明(1999)。漢字認讀書寫之原理與教學。華文世界,94,23-25。
賈國均(1995)。「字理識字」是解決漢字初學繁難問題的有效途徑。漢字文化,
(1),26-33。
趙果、江新(2002)。什麼樣的漢字學習策略最有效-對基礎階段留學生的一次調
查研究。語言文字應用,(2),79-85。
劉珣(2002)。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鳴(1996)。漢字認知與形象思維。華南師範大學學報,4,46-51。
劉曉嵐(2005)。留學生漢字偏誤研究綜述。宜賓學院學報,11,58-60。
劉曉麗(2011)。基於中介語料庫的日本學生漢字書寫偏誤分析。Theory
Research,(12),362-364。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魯健驥(1992)。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語言文字應用,(1),69-73。
魯健驥(1994)。外國人學漢語的語法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1),49-64。
魯健驥(1999)。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鄧守信、洪于惠、張文嫺、盧俊宏(2007)。華語文學習者漢字偏誤數據資料庫建
立及偏誤類型分析。取自
http://www.ntnu.edu.tw/tcsl/charactersbank_doc/2007.doc
鄧守信、當銘美菜、葉信鴻、吳俊宏、管韻(2008)。中介漢字語料庫與漢字教學。
取自http://tw.search.yahoo.com/r/_ylt=A8tUwYD9xBBQyX0Ac.Jr1gt.;_ylu=X3oDMTE2YTMzdDR1BHNlYwNzcgRwb3MDMwRjb2xvA3R3MQR2dGlkA1NNRVRXMTlfMzg5/SIG=1237ai3dr/EXP=1343305085/**http%3a//free.7host05.com/bluekid828/doc/2008.pdf
賴明德(2003)。中國文字教學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戴汝潜等編著(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蘇旻洵(譯)(2007)。Rebecca L. Oxford著。語言學習策略手冊。臺北:湯姆生。





二、英文部分
Barab, S. &; Squire, K.(2004). Design-Based Research: Putting a Stake in the Ground.
Journal of learning Sciences, 13(1), 1-14.
Brown, A. (1992). Design experiment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creating complex interventions in classroom settings. Journal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2(2), 141-178.
Chomsky, Noam.(1965). 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 Cambridge, MA.:M.I.T.
Press.
Corder, S. P. (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5), 161-170.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len H. Shen. (2005). An investigation of Chinese-character learning strategies
among non-native speakers of Chinese. System, (33), 49-68.
Ke , C. (1998). Effects of strategies on the lear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among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 33 (2) , 93 - 112.
Lado, R. (1957).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 Ann Arbor, MI: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McDonough , S. H.(1999). Learner strategies. Language Teaching , (32) , 1 - 18.
McGinnis, S. (1995). Student atti2tudes and approaches in the learning of written
Chine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Ameri2can Association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Long Beach, CA.
Oxford, Rebecca, 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Boston. Massachusetts. Heinle Publishers.
Richards, J.C &; Rodgers, T.S.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