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C. Kubler &; Chi, S. (1993)。“Read Chinese Signs”(中文路標與招牌的認識)。Boston, Mass. : Cheng &; Tsui Co.
仇志群、范登堡(1994)。臺灣語言現狀的初步研究。中國語文,4,254-261。
仇鑫奕(2010)。目的語環境優勢與對外漢語教學的新思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王文科、王智弘(2010)。教育研究法─增訂第十四版(頁510-521)。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智弘、王文科(譯)(2011)。John E. Henning, Jody M. Stone &; James L. Kelly著。精進教學使用的行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卯靜儒、吳宗雄、吳淑娟、李奉儒、李昭華、林麗菊、……謝卓君(譯)、J. R. Fraenkel &; N. E. Wallen 著(2004)。教育研究法:規劃與評鑑。臺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田延明、王淑杰(2010)。心理認知理論與外語教學研究(頁2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永生、嚴世清(2001)。系統功能語言學多維思考(頁20-23)。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江新(2008)。對外漢語字詞與閱讀學習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佟秉正(1996)。從口語到書面──中級漢語教學課題之一。世界漢語教學,4,92-97。
吳麗君(2004)。口語詞彙與書面語詞彙教學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2(3),14-19。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講義)。世界漢語教學,2,206-219。
呂必松(2007)。漢語和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呂叔湘(1999)。現代漢語八百詞(修訂版)(頁617-618、620)。北京:商務印書館。
宋如瑜(2005)。華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個案為基礎的探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
宋如瑜(2009)。華語文教學實務。臺北:正中書局。
宋如瑜、高大威(1997)。另類溝通:BBS校園次文化。載於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主辦之第二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
岑紹基(2010)。語言功能與中文教學─系統功能語言學在中文教學上的應用(第二版)。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李斗石(2008)。中日關於「以上」和「以下」等概念的界定。日本學論壇,3,34-38。
李泉(2004)。論對外漢語教材的針對性。世界漢語教學,2,49-57。
李連珠(1998)。全語言教育。臺北:心理出版社。
李連珠(譯)、Ken Goodman著(1998)。全語言的「全」,全在哪裡?。臺北:信誼基金出版社。
束定芳、莊智象(1996)。現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周小兵、張世濤、干紅梅(2008)。漢語閱讀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256)。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淑惠(2010)。真實材料在華語文教學與評量的應用與限制。載於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主辦之2010年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臺北。
金‧嫚菲(2009)。智慧名言:受用一生的名人雋語。臺北:一鳴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姚道中、劉月華(2005)。 “Integrated Chinese”(中文聽說讀寫)。Boston : Cheng &; Tsui。
南方朔(1999)。語言是我們的星圖。臺北:大田出版。
施玉惠、楊懿麗、梁彩玲(譯)、H. Douglas Brown著(2003)。原則導向教學法─教學互動終極指南。臺北: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洪月女(譯)(1996)。K. Goodman著。談閱讀。臺北:心理出版社。。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8-280)。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夏林清(譯)、Herbert Altrichter, Perter Posch &; Bridget Somekh著(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徐筠惠(2003)。財經新聞華語閱讀教材規劃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臺北。馬箭飛(2001)。以“交際任務”為基礎的漢語短期教學新模式。世界漢語教學,4,87-9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8)。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二)。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9)。新版實用視聽華語(三)。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頁303-307)。臺北:臺灣東華書局。
許芳菁(2002)。華語文報刊閱讀之泛讀教學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臺北。陳丁琪、黃瀅娟(譯)(2006)。Kathleen Graves著。語言課程設計與理論。臺北:寂天文化事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原(2001)。語言與社會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陳淑惠(2008)法律華語教材設計與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臺北。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 師大書苑。
陳雅芬(2008)。論真實材料在中文的課堂教學、AP中文課程與考試中的運用。載於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主辦之2008年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0)。臺灣:花蓮。
曾進興(譯)、Ray Cattell著(2006)。兒童語言發展(頁125-147)。臺北:心理出版社。
湯廷池(2004)。語言分析與華語教學。華語文教學研究,1(2),165-190。費愛薇(2000)。中文標示之多媒體教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臺北。馮勝利(2006)。論漢語書面正式語體的特徵與教學。世界漢語教學,4,98-106、148。
楊石泉(1991)。教材語料的選擇。世界漢語教學,1,40-42。
董奇(主編),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腦與第二學習研究中心(譯),David Nunan著(2009)。第二語言教學與學習(頁22)。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詹筱蔚(2007)。電影華語教學設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臺北。賈放(2000)。利用社會環境進行口語教學的幾點設想及實踐。世界漢語教學,4,84-86。
賈馥茗、楊深坑主編(1989)。教育研究法的探討與應用。臺北:師大書苑。
廖柏森、林俊宏、李延輝、羅云廷、賴慈芸(譯)、H. Douglas Brown著(2007)。第二語教學最高指導原則(頁264-265)。臺北:臺灣培生教育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趙金銘(1998)。論對外漢語教材評估。語言教學與研究,3,4-19。
趙賢州(1988)。建國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報告,載於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劉珣(1994)。語言學習理論的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載於語言學習理論研究(頁68)。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劉珣(2000)。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頁312-318)。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劉頌浩(2000)。論閱讀教材的趣味性。語言教學與研究,3,15-20。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34。蔡清田(主譯)(2004)。課程行動研究。高雄: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鄧守信(1994)。臺灣地區外來語的動態結構。第四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語文分析組,53-60。
鄧守信、孫珞(2004)。今日臺灣:中級漢語課程。臺中:東海大學華語中心。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藍雲、陳世佳(譯)(2009)。Paker J. Palmer著。教學的勇氣。臺北:心理出版社。
鐘鎮城(2009)。日籍學生之華語廣告招牌閱讀理解。中原華語文學報,(3),93-103。
顧安達、朱志平(2005)。口語和書面語教學目標的衝突與漢語教學課程的改革。海外華文教育,(2),42-47。
顧瑜君(2004)。專業工作者與行動研究。載於王雅各、盧蕙馨、范麗娟、成虹飛、吳天泰等著。質性研究(頁145-176),臺北:心理出版社。
顧瑜君(譯)(1998)。Harry F. Wolcott著。質性研究寫作。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龔淑芳(譯)(1994)。Peter Farb著。語言遊戲(頁28-30)。臺北:源流出版公司。
二、英文部分
B. Spolsky (1989). 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troduction to a general theory (p.17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een, M. P. (1985). Authenticit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pplied Linguistics, 6, 60-70.
Breen. M. (1985). Authenticit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pplied Linguistics, 60-70.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Harmer, J. (198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Teaching. Harlow: Longman.
Larsen Freeman (2000).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Second Edition (p.12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cNiff, J. (1988). Action Research: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22), London: Macmillan.
Mills, G. E. (2007). Action Research: A guide for teacher research (3rd ed. ).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Prentice Hall.
Morrow, K. (1977). Authentic texts in ESP. In S. Holden(ed.).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 London: 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s.
Morse, J. M. (1991).“Approaches to Qualitative─Qualitative Methodlogical Triangulation.” Nursing Research. 40, (1), pp.120-123.
Nunan, D. (1989).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acock, M. (1997). The effect of authentic materials on the motivation of EFL l earners. ELT Journal, 51, (2).
Rivers, W. M. &; Temperley, M. S. (1978). A practical guide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ompson, C. (1997). “Selecting Authentic Materials.”Presentation at the ACTFL Annual Meeting, TN: Nashville.
Widdowson, H. G. (1978).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ilkins, David A. (1976). Notional Syllabus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