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昭正譯(2001)。休閒導論(第三版)。台北:品度圖書公司。
王真敏(2002)。社區老人健康體適能與生活品質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護理學院研究所,臺北。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臺灣問卷發展小組(2001)。臺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之發展及使用手冊。臺北。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2006)。中華民國臺灣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臺北:同作者。
行政院內政部(2008)。人口政策白皮書。臺北:同作者。
江正發、周財勝(2006)。老年人休閒活動型態之分析。大專體育,87,133-137。李素箱、徐志輝(2004)。社區民眾運動情形調查研究-以台中市、縣民眾為例。朝陽學報,9,393-407。李素箱(2005)。台中地區社區民眾運動情形與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大學體育學刊,7(1),131-146。李佩貞、李麗瓊(2006)。規律運動對老年人身心利益之探討。大專體育。83,114-119。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27-35。
李易儒、洪維勵(2008)。退休銀髮族運動參與及幸福感的關係-利益知覺之中介效果。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7,142-159。李文題(2001)。國中教師代間流動與影響休閒參與之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巫雅菁(2000)。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吳振輝、陳敦禮、陳小平(2006)。離島地區公務人員休閒活動參與型態、休閒參與動機與休閒阻礙之調查研究-以金門與澎湖為例。弘光學報,49。吳洐潔(2001)。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臺北。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洪升呈 (2005)。身體活動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響。大專體育,78,153-157。洪升呈 (2005)。太極拳訓練對中老年人體適能的影響。龍華科技大學學報,19,182-195。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施建彬(2006)。大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對幸福感的影響-以大葉大學為例。研究與動態,13,131-143。姚開屏(2002)。健康相關生活品質概念與測量原理之簡介。臺灣醫學,6(2),183-192。涂淑芳譯(2005)。休閒與人類行為(第九版)。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柯政利(2008)。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所,彰化。徐永億、許弘毅、李政道(2006)。學生參與規律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研究-以開南技術學院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2(1),31-39。孫文榮(2008)。湖內社區老人生活品質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流行病學組,臺北。許田宜(2008)。居民生活型態、社區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以鹿港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臺中。許惠玲(2008)。參與登山健行之高齡者其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郊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嘉義。國立編譯館、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梁金麗(2001)。社區老人生活品質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護理學院研究所,臺北。張良漢(2008)。建構登山健行者休閒利益與休閒滿意之關係:休閒內在動機、休閒體驗所扮演的角色。大專體育學刊,10 (3),27-40。張梅香(2009)。觀賞校內體育競賽後對自我運動參與及自覺健康狀況之影響研究-以台中地區女大學生為例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臺中。黃國彥(1994)銀髮族之休閒活動─銀髮飛揚系列叢書(九)。嘉義:紅豆出版社。
黃聿恒 (2004)。台灣地區中老年人與老年人休閒活動差異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臺中。黃心怡(2007)。場地品質對運動持續涉入與幸福感之研究—以彰化縣體育場運動參與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彰化。黃國城(2003)。高雄市醫院志工幸福感、死亡態度與生命意義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邱翔蘭(2004)。高雄市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高雄。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詹凱婷(2006)。休閒阻礙、休閒活動類型與參與頻率及工作滿足之關係-以台中地區飯店女性員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休閒與遊憩管理學系研究所,臺中。楊世瑩(2008)。SPSS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臺北:旗標出版有限公司。
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臺中。楊慎絢、黃芬芬、莊美幸、李志清(2006)。老人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評估。北市醫學雜誌,3(7),693-701。楊芝婷(2003)。休閒活動參與與生活品質關係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台北市。劉敏珍 (1999) 。老年人之人際親密、依附風格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葉至誠(2007),階層體制與現代社會。空大學訊,(9)3,80-86。
鄭政宗、李文題(2002)。國中教師的休閒態度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第二屆管理學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26-341,臺中。
陳嫣芬、林晉榮,(2006)。社區老人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相關之研究。體育學報,39(1),87-100。陳容基(2008)。提升老人生活品質維護善終人權。健康世界,275,3-3。
陳清惠(2004)。休閒活動對老年生活之意義。護理雜誌,51,(3),15-18。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陳英仁(2005)。老人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環境偏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賴正全、朱嘉華(2002)。老年人的營養、身體活動與健康生活品質。大專體育,62,122-128。賴昆宏(2006)。社會支持、孤寂感與休閒活動參與對老人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地區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陸 洛(1996),中國人幸福感相關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國科會,NO.NSC-85-2413-H037-002)。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陸 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19-51。
陸 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蔡長清、劉修祥、黃淑貞(2001)。退休老人休閒參與量及類型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182-220。蔡明春、鄭青展(2006)。銀髮族生活品質之探討─以新竹市為例。中華管理學報,7(1),111-124。蔡正育、吳明蒼、陳文英(2009)。知覺幸福感量表編制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8(2),62-74。蔡桂城(2007)。老人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休閒活動參與與生活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長青學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臺中。蔡詠琪(2005)。成功老化:老年人之生活品質相關因子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謝明華(2002)。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顏智淵(2002)Type A-B行為對休閒內在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薛文惠(2007)。基督長老教會松年大學老年人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研究所,桃園。二、英文部分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USA: Methuen & Co.
Argyle, M. (1992).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London: Routledge.
Argyle, M. (1996).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New York:Penguin Books.
Arruda, D. L.& Moraes, D. A.(2001).The impact of psoriasis on quality of life.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144(58),33-36.
Andrews, F. M.&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Plenum.
Berger, B. C. (1996).Psychological benefits of an active lifestyle: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 Quest, 48, 330-353.
Costa, P. T.& McCrae, R. R. (1980). Influence of extraversion and neuroticism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Happy and unhappy peo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38, 668-678.
Cowley, G. & Under wood, A. (2002).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Newsweek, 140, 46-48.
Dupuy, H. J. (1977). The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In I. McDowell, & C. Newell (Eds.), Measuring health- A guide to rating scales and questionnaires (206-213)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2000).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34–43.
Donatelle, R.Snow-Harter, C.& Wilcox, A. (1995). Wellness: Choices for health and fitness. Redwood City, CA: The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
Ferrans, C. E.& Powers, M. J.(1985).Quality of Life Index: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Advanced in Nursing Science, 8(1), 15-24.
Headey, B. & Wearing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92-402.
Hurley, J.& Schlaadt, R. (1992). The wellness lifestyle. Guilford, CT: The Dushkin Publishing Group.
Haines, D. J.Robison, M.& Wagner, S. (2007). A pilot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walking and wellness and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college faculty
Iso-Ahola, S . E. (1980).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ation .Dubuque, IA: Wm. C. Brown.
Maclean, J. R. (1985). Recreation and leisure: The changing scen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Meeberg, G. A. (1993). ‘Quality of life: A Concept analysi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8,32-38.
Robert Wood Johnson Foundation.(2001). National blueprint: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adults aged 50 and older. Princeton, NJ: Author.
Regheb,M.G Griffith.G.A(1982). The Contribution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of Old Pers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295-306。
Schneider, M. (1976). ‘The“Quality of Life”and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PublicAdministration Review, 36(3),297-305.
Schwarz, N. & Strack, F. (1999). Reports of subject well-being: Judgmental processes and their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In D. Kahneman, E. & Schwarz, N. (Eds.), Well-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pp.61-84).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Thogersen - Ntouman,C, Fox, K. R., & Ntoumanis, N. (2005) Relationships between exercise and three components of mental well-being in corporate employee.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6 , 609-627.
Trottier, A. N. Brown, G. T.Hobson, S. J. G.& Miller W. (2002).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Leisure Satisfaction Scale (LSS-short form) and the Adolescent Leisure Interest Profile (ALIP). Occupational Therapy International, 9(2),131-144.
walking and wellness and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college faculty and staff.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55(4), 219-225.
Zhan, L.(1992). Quality of life: 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issue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17(3), 795-800.
三、網站部份:
內政部社會司 老人福利與政策。上網日期:2009年2月24日,檢自: http://sowf.moi.gov.tw/04/01.htm/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 。內政部統計年報:人口年齡分配。上網日期:2009年2月25日,檢自:http://www.moi.gov.tw/stat/index.asp
台灣立報。2040年老年人口將達13億人。上網時間:2009年7月21日,檢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22292
世界衛生組。上網日期:2009年5月28日,檢自:http://www.who.int/en/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上網日期:2008年8月10日,檢自: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data/衛生統計叢書2/95/上冊/index.htm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上網日期:2009年2月25日,檢自:http://search.cepd.gov.tw/search-cgi/query_run.exe
老人福利法。上網日期:2009年1月15日,檢自:
http://sowf.moi.gov.tw/04/02/02_1.htm
國際財金報導 。上網日期:2009年6月23日,檢自:http://tw.stock.yahoo.com/
臺中縣政府社會處。上網日期:2009年6月29日,檢自:http://www.taichung.gov.tw/social_b/service/service_2.asp?bull_id=27376
Money理財網生技醫療保健。上網日期:2009年7月21日,檢自:http://www.moneydj.com/z/zu/zua/zuab/zuabz_E78084DE-9221-4AD7-93D2-3E2EACF00ECE.asp.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