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巧珠(2010)。屏東縣滿州鄉高齡者生活滿意度、憂鬱情緒與自殺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生命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台北市:作者。
王素敏(1997)。老人的休閒滿意度及其休閒教育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王歆掬(2009)。金門地區青少年身體活動、靜態活動與身心健康之相關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教育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方怡堯(2002)。溫泉遊客遊憩涉入與遊憩體驗關係之研究--以北投溫泉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內政部(2005)。老人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11年4月20日,取自內政部統計處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94 old.doc
內政部(2009)。老人狀況調查。2011年3月12日,取自內政部統計處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98 old.doc
內政部(2011)。統計年報人口年齡分配。2011年5月18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1.xls
內政部社會司(2007)。老人福利法。台北市:內政部。
白靜芳(2002)。農家老人社會支持對其生活滿意度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石恒星、洪聰敏(2006)。身體活動與大腦神經認知功能老化。臺灣運動心理學報,8,35-63。朱敬先(1994)。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百麟(2009)。高齡者之生活滿意度與成功老化各因素關係之探討。危機管理學刊,6(2),25-38。
李宗派(2004)。老人生涯規劃。淡水仁濟安老院之演講稿,未出版,台北市。
李卓倫(1985)。健康的定義與假說。公共衛生,12(2),146-159。
李城忠(2008)。應用統計學-SPSS完全攻略,台北市:新文京。
李茂能(2006)。結構方程模式軟體AMOS之簡介及其在測驗編制上之應用-Gtaphics & Basic,台北市:心理。
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27-35
巫喜瑞、梁榮達(2006)。職業棒球觀眾運動涉入、球隊評價及贊助效益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2(4),345-369 。吳方瑜(1998)。老人心理、社會層面的改變。引於王世俊等著,老年護理學,台北市:匯華。
吳郁銘(2004)。活動型老人休閒運動參與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萬華會所會員為例。天主教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明宗(2007)。登山健行者人格特質、休閒滿意對登山行為及生活滿意度的影響—以台中市大坑地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尚憶薇(1999)。適當運動對老年人身心健康之助益。大專體育,46,82-86。尚憶薇、雷文谷、王智弘(2007)。花蓮市老年人運動行為階段與決定因素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58-74。林佑真、溫啟邦、衛沛文(2007)。臺灣地區成年人之休閒運動行
為與健康行為、健康狀況、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之關係探討。
臺灣衛誌,26(3),218-228。
林昌國、余幸秀(2007)。臺北市社區大學學員休閒運動參與動機
與滿意度之相關性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2-23
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
究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佳慧(2007)。高齡者電腦經驗與其生活滿意度及電腦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林春豪、張少熙、張良漢(2008)。高齡婦女晨間休閒運動涉入與
身心健康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121-135。
林筱君(2010)。探討臺中市社區老年人之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生活品質及功能性體適能關係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韋儒(2007)。休閒運動對銀髮族之價値性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1(4),24-31林麗惠(2001)。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麗惠(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之探究。成人教育學刊,6,107-129。林麗惠(2006)。台灣高齡學習者成功老化之研究。人口學刊,33,133-170。
林麗惠(2007)。成功老化條件及策略之探討。臺北市終身學習網通訊,38,2-7。
林衢良、林淑芬(2005)。大學生社會心理涉入與登山健行活動體驗之關係研究。聯大學報,2,61-73房佳儀(2008)。空服員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及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中華航空公司為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千雅(2009)。高齡者休閒活動參與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亞洲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洪新來、張廖麗珠、柴在屏(2010)。高齡者休閒運動參與動機及阻礙因素之探析-以彰化地區為例。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9(3),46-55
洪瑄曼、陳桂敏(2008)。關注高齡者之身心變化,榮總護理,25(1),1-5洪晟惠(2010)。家庭結構、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中年世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櫻純(2009)。老人靈性健康之開展與模式探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高俊雄(2004)。運動休閒事業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孫彩卿、顏君彰(2006,10月)。運動與休閒在現今社會的意涵與價值探究。第八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15-20,臺北大學,臺北市。
徐茂洲、李福恩、曾盛義(2009)。老人參與休閒運動之探討。大
仁學報,34,69-76。
徐慧娟、張明正(2004)。台灣老人成功老化與活躍老化現況:多層次分析。台灣社會福利學刊,3(2),1-36。
許志成、徐祥明、徐瑱淳、石曜堂、戴東原(2003)。台灣地區老年人健康行為之影響因素分析。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2(6),441-452。
許皆清(2000)。老人生活需求之研究─以台南市松柏育樂中心松柏學苑為例。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許耀文、鍾志強、蔡瑋娟、黃孟立(2010)。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之研究-以雲嘉地區幼教師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4),80-105。郭榮發(2007)。國人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關聯性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曾賢仁(2006)。老人休閒藍圖對休閒滿意與生活滿意之影響-以花蓮縣富里鄉老人會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曾慶玲(2006)。家庭主婦的生活滿意--以生命歷程理論剖析。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梁月春(2009)。女性休閒運動自我效能、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涉入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參加有氧舞蹈休閒運動課程之學員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張之妍(2008)。老人用藥、保健食品使用與生活滿意度相關性研
究。亞洲大學健康暨醫務管理學系碩士班長期照護組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中縣。
張志銘、呂崇銘、翁旭昇、詹正豐(2006)。休閒運動參與因素與社會心理涉入的關係—以典型相關分析。運動與遊憩研究,1(1),64-79。
張君如、李敏惠、蔡桂城(2008)。休閒參與對銀髮族社會支持、自覺健康狀況、生活效能之影響—以台中市長青學苑老人為例。長榮運動休閒學刊,2,152-161。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張家銘、徐欽賢、李宜錫(2004)。中老年人參與休閒運動之滿意度與生活滿意相關研究-以太極拳運動為例。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2(1),17-26。張智傑、李城忠(2010)。樂活族休閒涉入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2),111-131。
張蕙麟(2007)。高雄市退休高齡者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及生活滿意度關聯模式之建立與分析。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2),102-109。
張健群(2009)。國中教師工作壓力、休閒運動參與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玉敏、邱美汝(2002)。老人照護之目標。慈濟護理雜誌,1(3),34-39。
陳安妮(2010)。老人休閒運動之探討。長榮運動休閒學刊,4,66-73。陳怡達(2008)。運動觀賞者之持續性涉入、情境涉入與涉入反應關係之研究-以棒球賽事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益晟(2008)。桃園市高齡者運動休閒涉入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陳春安、楊平安、江昱仁(2009,5月)。路跑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2009年第九屆觀光休閒暨餐旅產業永續經營學術研討會,D1-11,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陳淑美、林佩萱(2010)。親子世代的財務支援、照顧需要對老人居住安排與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住宅學報,19(1),29-58陳麗芷(2008)。老人休閒運動動機、休閒涉入對休閒流暢經驗之研究。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麗芷、黃清雲(2008)。老人休閒動機因素與策略在休閒運動設計之應用。臺灣教育,649,18-24。國家衛生研究院(2007)。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2011年2月15日,取自http://sars.nhri.org.tw/enews/enews_list_new2.php? volume_indx=189&showx=showarticle&article_indx=5537&enews_dt=2011-02-15
程紹同(1994)。現代體育發展的新趨勢-運動休閒管理。中華體育季刊,7(4),25-30。程紹同、江澤群、黃煜、彭小惠、呂佳霙(譯)(2003)。Mullin, B. J., Hardy, S., & Sutton. W. A.,(原著) (2000)。運動行銷學。新北市:藝軒。
畢璐鑾、陳仲杰(2006)。從事休閒運動之動機因素。大專體育, 83,140-147。黃芳銘(2003)。結構方程模式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黃長發(2007)。大學生休閒利益感受與幸福感之研究。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178-194。
黃俊彥(2006)。基層警察運動休閒參與、運動休閒滿意和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基層警察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3(1), 127-138。黃俊英(2005)。多變量分析(七版)。台北市:中國經濟企業研究所。
黃俊英、賴文彬(1990)。涉入的理論發展與實務應用。管理科學學報,7(1),15-29。黃國彥、鐘思嘉(1987)。老人健康自評、生活改變、生命意義與其生活滿意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169-181。
黃富順(1995)。成功的老化。成人教育辭典,118,臺北市: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
楊惠如、呂桂雲、陳宇嘉、張永源(2006)。社區獨居老人健康狀況與長期照護需求研究。實證護理,2(3),229-240。楊聖德(2005)。台灣鄉間高齡者校園休閒運動參與及需求之研究--以彰化縣草湖地區為例。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鄭夙芬、鄭期緯、陳武宗、黃洽鑽(2006)。高屏地區社區運動團體參與者健康信念、組織參與態度與身心健康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1-31。蔡長清、劉修祥、黃淑貞(2001)。退休老人休閒參與量及類型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1,183-221
蔡詠琪(2006)。成功老化: 老年人之生活品質相關因子探討。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國權(2007)。水中有氧運動對老年人身心健康之影響。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6(1),1-7。劉季諺、王明月、潘義祥(2010)。性別差異對運動精進信念與涉入傾向之影響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5(2),116-123。
劉紘志(2004)。台灣地區老人健康行為對身體功能之影響。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劉靜軒(2005)。老人社會大學學員智慧與生活滿意度相關之研究,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謝佳容(1999)。社區精神分裂病患主要照顧者人格堅毅姓與其健康狀況相關性探討。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佳容、劉淑娟、張玨(2003)。從WHO心理衛生報告— 探討台灣社區老人的心理衛生問題和政策。護理雜誌,50(3),56-61。
謝政龍(2008)。彰化市秀傳紀念醫院護理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及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2),20-26。簡素枝(2004)。嘉義縣市高齡學習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之比較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鍾映嫺(2010)。台灣中老年人整體健康與醫療服務利用之相關性研究。亞洲大學健康產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鍾寶玲(2001)。老年糖尿病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集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魏琦芳、黃毅志(2009)。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健康行為和身體健康與其他職業之比較。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1),87-118。
蘇國興(2004)。台北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運動行為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顧哲觀(2010)。臺中市老年人口休閒涉入與流暢經驗對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大學運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衛生署(2004)。行政院衛生署新聞稿。2011年5月9日,取自衛生署網址:http://www.doh.gov.tw/ CHT2006/DM/ SEARCH_ MAIN.aspx?keyword=%u9ad8%u9f61
二、英文部分
Anderson, J. C., & Gerbing, D. W. (1988).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 practice: A review and recommended two-step approa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3(3), 411-423.
Bowling, A. & Dieppe, P. (2005). What is successful ageing and who should define it. BMJ, 331, 1548-1551.
Caldock, K. & Wenger, G. C. (1993).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health, dependency and disability. Reviews in Clinical Gerontology, 3, 85-96.
Callaghan, P. (2004). Exercise: A neglected intervention in mental health care. Journal of Psychiatric & Mental Health Nursing, 11, 476-483.
Charbonneau-Lyons, D. L. (2002). Opinions of colleges students and
independent-living adults regarding successful aging.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8, 823-833.
Davey, J. A. (2002). Active aging and education in mind and later life. Aging and Society,22, 95-113.
Decloe, M. D., Kaczynski, A. T., & Havitz, M. E. (2009). Social participation, flow and situational involvement in recre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1), 73-90.
DeVellis, R. F. (1991).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A: Sage Publications.
Dionigi, R. (2006). Competitive sport as leisure in later life: Negotiations, discourse, and aging. Leisure Sciences, 28(2), 191-196.
Dimanche, F., Havitz, M. E., & Howard, D. R. (1991). Testing the
involvement profile scale in the context of selected recreational
and touristic activiti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1),
51-66.
Fornell, C., & Larker, D. F. (1981). 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 and measurement error.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arch, 18(1), 39-50.
Franklin, N. C. & Tate, C. A. (2009). Life style and successful aging: an overview. 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 3(1), 6-11.
Fry, P. S. (2000). Religious involvement, spirituality and personal
meaning for life: Existential predictor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community -residing and instit utional care elders. Aging & Mental Health, 4(4), 375-387.
Griffith, T. D. (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ath awareness and
successful aging among older adul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Hair, J. F. J., Anderson, R. E., Tatham, R. L., & Black, W. C.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Hatcher, L. (1994). A step-by-step approach to use the SAS system for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North Carolina: SAS Institute.
Henry, N. J. (1989). A qualitative study about perceptions of lifestyle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older adul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Syracuse University.
Hilleras, P. K., Jorm, A. F., Herlitz, A., & Winblad, B. (2001).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every old:a survey on a cognitively intact sample aged 90 years or above. Aging andHuman Development, 52(1), 71-90.
Hollis, L. A. (1998). Sex comparisons in life satisfaction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scores with an older adult sample: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sex role differences in older cohorts. Journal of Women & Aging, 10(3), 59-77.
Kumar, S. P. K., & Dileep, P. (2006). Academic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ALSS) and its effectiveness in predicting academic success [Online Submission]. 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Retrieved February 21, 2011, from http://www.eric.ed.gov/
ERICDocs/data/ericdocs2sql/content_storage_01 /0000019b/80
/1b/d3/93.pdf
Kyle, G., Absher, J. D., Hammitt, W. E., & Cavin, J. (2006). An
examination of the motivation--involvement relationship. Leisure
Sciences, 28, 467-485.
Kyle, G., & Chick, G. (2002). The social nature of leisure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 (4), 426-448.
Kyle, G., Graefe, A., Manning, R., & Bacon, J. (2004). Effect of activity involve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on recreationists’ perceptions of setting densit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6(2), 209-231.
Kyle, G. T., & Mowen, A. J. (2005). An examination of the leisure involvement- agency commitmen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7(3), 342-363.
Lamond, A. J., Depp, C. A., Allison, M., Langer, R., Reichstadt, J., Moore, D. J., Golshan, S., Ganiats, T. G., & Jeste, D. V. (2008). Measurement and predictors of resilience among community- dwelling older women.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43(2), 148-154.
Li, I. C., Chen, Y. C., & Kuo, H. T.(2005). The health status and health promotion behavior of low-income elderly in the Taipei Area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3(4), 305-312
Marsh, H. W., Balla, J. R., & McDonald, R. P. (1988). Goodness-of-fit indices in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 effect of sample siz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3(3), 391-410.
McIntyre, N. (1989). The personal meaning of participation: Endur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1(2), 167-179.
Mclntyre, N., & Pigram, J. J. (199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 of vehicle-based campers. Leisure Sciences, 14(1), 3-15.
Mezzich, J. E. (2005). Positive health: Conceptual place, dimensions and implications. Psychopatholgy,38,177-179.
Nimrod, G. (2007). Retirees’ leisure: activities, benefit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life satisfaction. Leisure Studies, 26(1), 65-80.
Rowe, J. W., & Kahn, R. L. (1997). Successful aging. The Gerontologist, 37(4), 433-440.
Sayyadi, A. R., Nazer, M., Ansary, A., & Khleghi, A. (2006). The
effect of the exercise training on depression in elderly women.
Annal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1), 199.
Shichman, S., & Cooper, E. (1984).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x role concept.Sex Role, 11(3/4), 227.
Warburton, D. E. R., Nicol, C. W., & Bredin, S. D. (2006). Health benefits of physical activity: The evidence. 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174, 801-809.
Wheelan, R. F. (2006).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ctivity level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olderretired African Americans. (doctoral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 2006).
Young, M. H., Miller, B. C., Norton, M. C., & Hill, E. J. (1995). The effect of parental supportive behaviors on life satisfaction of adolescent offspr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7, 813-822.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34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