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02 16: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雅芬
研究生(外文):Ya-fen Kuo
論文名稱:不動產投資從眾行為之探討-以台中市七期重劃區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vestigation of Real Estate Investment Herding Behavior-A Case Study in The 7th Land Consolidation Area of Taichung City
指導教授:朱南玉朱南玉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土地管理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都市規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1
中文關鍵詞:七期重劃區從眾行為不動產投資
外文關鍵詞:Herding BehaviorThe 7th Land Consolidation AreaReal Estate Invest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8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0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鑑於舊市區中心無法引導都市未來之整體發展,台中市政府於民國94年選定七期重劃區內鄰近中港路、文心路口處為副都心所在(即新市政中心區),扮演分散舊都市中心機能的角色。由歷年之土地公告現值及公部門抵費地標售資料可知,近年來七期重劃區之不動產價格上漲快速,惟影響不動產價格之因素多而複雜,本研究擬藉由該區不動產投資人之投資行為進行探討,以釐清「從眾行為」及「媒體效應」是否影響該區之不動產投資決策,並同時探討影響該區不動產投資之其他主要因素為何。對此,本研究依據上揭研究目的並考量七期重劃區之不動產市場屬性,決定採用內容分析法與深度訪談法進行探討,以求更完整闡述該區之不動產投資情形。研究結果顯示:「媒體效應」並未明顯影響七期不動產投資決策;而投資人之「從眾行為」確實存在於該區,惟絕大部分屬於「理性」態樣,且占有該區不動產投資行為之一定比例,並可能影響該區之不動產投資決策;而七期存在「有限理性」從眾行為的比例相當少,因此該態樣並未影響該區不動產投資決策。另經內容分析法統計95-100年有關七期重劃區之相關報導,顯示除了從眾投資因素外,影響七期不動產投資之其他主要因素依序為:(1)區域內重大建設陸續進行;(2)因通貨膨脹且政府實施低利政策;(3)區域內、外之交通運輸四通八達;(4)台商鮭魚返鄉置產效應;(5)台中縣、市合併升格之效應。經對照深度訪談結果,顯示前三項因素大致相符,而後二項因素亦有部分之影響力。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陳述與分析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9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0
第一節 不動產投資行為相關理論 10
第二節 影響不動產投資者決策因素 24
第三章 七期重劃區不動產價格發展之背景分析 33
第一節 七期重劃區之簡介 33
第二節 七期重劃區不動產價格變動之概述 44
第四章 研究設計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內容分析法 52
第三節 深度訪談法 64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9
第一節 內容分析結果 69
第二節 訪談結果分析 73
第三節 討論 9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97
第一節 結論 97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0
附錄一 第四、九、十、十一期重劃區之標售結果表 109
附錄二 七期重劃區土地使用規劃管制一覽表 111
附錄三 七期重劃區地價區段圖 118
附錄四 七期重劃區土地公告現值一覽表 119
附錄五 訪談問卷 124
附錄六 訪談紀實 126
一、中文文獻
1.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2.王湘盈,(2003),從眾行為之個人影響因素及其決策過程分析,東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3.王薇婷,(2006),國內共同基金經理人從眾行為之探討-以經理人的個人屬性為例,樹德科技大學金融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4.文崇一、楊國樞,(2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書局。
5.白志杰,(1996),總體經濟變數與台中住宅市場價格關係之研究-結構化向量自我迴歸模型之應用,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仰大信,(2005),以行為財務學觀點探討避險基金績效持續性,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7.江宏儒,(2002),股票市場從眾行為之探討:新興市場與已開發國家之比較,高雄第一科技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8.江佳宇,(2006),個人特質對投資行為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9.江佳翰,(2009),台灣股市外資法人高價股從眾行為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10.朱珮君,(2004),國小兒童從眾行為對零食購買決策影響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
11.呂宗盈,(1995),台中市高層集合住宅區位探討之研究,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李建裕、陳得發,(1993),都會區住宅價格與總體經濟環境關係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44卷第1期,P 322-352。
13.李鎮宏,(2001),新竹市住戶之住宅選擇分析- Logit模式應用,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14.李世英,(2006),共同基金經理人交易從眾行為之實證研究-二項分配模式與三項分配模式之比較,樹德科技大學金融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15.吳逸斌,(2005),都市住宅發展程度與空屋推估之關係研究-以台中市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6.吳怡瑩,(2008),豪宅市場購買行為特性之研究,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7.周俊宏,(2000),大學生網路購物從眾行為及前攝性思考之研究,成奶j學工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8.周寬怡,(2003),以內容分析法獲取推薦系統中使用者profile之研究,成奶j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9.周時如,(2004),企業融資決策之從眾行為探討,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20.林煥祈,(1993),西部濱海快速公路對沿線地價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安平區南區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21.林英彥,(2000),不動產估價,台北,文笙書局。
22.林育聖,(2003),建商商譽與產品訂價之差異分析,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3.林潤華,(2004),象徵地景商品化過程中地方性之生產-以台北市信義計畫區之豪宅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24.林君怡,(2007),流動性從眾行為,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25.林融聖,(2008),閒置資產再利用發展策略之研究-以觀光工廠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6.邱美菁,(1999),農地釋出對房地產市場影響之評估--兼論「農地釋出方案」績效,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27.柯金儀,(2003),政治與傳播-高雄市政府新聞處傳播弁鄐妞膍s,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28.侯育琪,(1992),使用強度管制對地價之影響-以台中市住宅區為例,逢甲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29.袁正達,(2005),認知失調與處置效應之行為研究:以台灣股票投資人為例,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30.殷章甫,(2003),地價與地用之理論分析,台北,五南書局。
31.許東旭,(2002),臺中地區住宅市場發展趨勢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32.許獻叡,(2005),台中市豪宅投資方案評估模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33.張梅英,(1998),地籍變化與地價關係之研究,土地經濟年刊,第9期,P 205-218。
34.張能政,(2004),不動產估價行為研究-行為理論之應用,台北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5.張紋綺、黃琬鈞,內容分析法次級資料分析法,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育研究法小組報告。
36.張宏禮,(2008),不動產開發決策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鄉林建設涵碧樓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7.張婉雯,(2008),有限理性對不動產投資決策影響之研究-個人投資者之分析,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8.陳力維,(2001),台灣房地產價格變動因素之研究,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39.陳慧潔,(2007),住宅大樓價格因素之探討,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40.陳麗如,(2009),以媒體效應探討股市過度反應現象,東海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41.陳昆懋,(2010),房地產價格分析-以百貨型商圈為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42.黃嘉慧,(2002),台灣股票市場除權行情資訊過度反應現象之行為財務學實證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43.黃至豪,(2003),台北捷運營運前後沿線房地屬性特徵價格之變化,運輸計畫季刋,第32卷第4期,P777-800。
44.郭恬綾,(2005),台北市豪宅市場關鍵成它]素,淡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45.郭敏華,(2008),行為財務學,台北,智勝文化。
46.曾麗文,(2002),台灣開放式股票型基金從眾行為與基金績效之關係分析,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7.曾偌豪,(2005),台北市房價動態調整之研究-均衡與失衡模型比較,台北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48.曾湘文,(2006),網路拍賣競標從眾行為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9.曾琬婷,(2006),不動產市場從眾行為表現與驗證,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0.曾智偉,(2006),不同交通建設對房價影響之比較-台北捷運南港線與市民大道之實證研究,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51.溫兩山,(2004),從建築經營的觀點探討透天式高價住宅發展之研究-以台中市七、八期重劃區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52.潘貴鈺,(2010),以從眾行為及交易成本理論探討線上合購之行為,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53.廖嘉瑜,(2006),韓劇在觀光上的媒體效應,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54.黎明憲,(2009),以內容分析法分析台灣ERP產業,世新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5.趙基榮,(1991),住宅供需價格差異分析及解決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淡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56.劉佳奇,(2006),投資人的過度自信、從眾行為與交易績效,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7.劉宜論,(2008),容積移轉對接受基地地價影響之研究 -以台中市七期重劃區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8.鄭水英,(2007),機構投資人從眾行為研究-以國內共同基金一般股票型為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59.賴韋廷,(2008),從開發者角度探討高價住宅之開發投資特性-以台中新市政中心及國美館鄰近地區之建案為例,逢甲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60.賴秀蓁,(2010),影響投資人從眾行為因素之探討,嶺東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61.薛茗穗,(2009),重大事件對從眾行為與投資人情緒之影響:日內資料的實證研究,高雄大學國際高階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2.蕭惠中,(2003),公司特性對信用交易從眾行為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63.蕭雅羚,(2010),台北都會區集合式住宅預售屋訂價策略之研究,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4.謝靜琪、黃俊源,(1996),當前台灣地區都市土地使用管制制度之課題與解決方向之芻議-城市土地利用和農地保護,海峽兩岸土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 88-97。
65.顏士評,(2011),台灣指數期貨類別交易者從眾行為之比較,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66.簡孟荻,(2010),鏡頭之外─媒體效應對居民觀光發展態度之影響,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67.蘇惟宏,(1999),機構法人從眾行為之研究-以國內股市集中交易市場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8.龔怡霖,(2000),行為財務學-文獻回顧與未來發展,中央大學財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文獻
1.Asch, S. E., (1951), Effect of Group Pressure Upon the Modification and Distortion ofJudgment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6, P394-400.
2.Asch, S.E., (1952),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Prentice-hall.
3.Allen, V. L., (1965), Situational factors in conforminity. In L. Berkowitz (Ed.), Advance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Academic Press.
4.Bauer, R.A., (1960), 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Taking.Dynamic Marketing for a Changing World,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P389-393.
5.Budd, R.W.,R.K. Thorp, and L. Donohew, (1967), Content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6.Babbie, E., (1986),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Belmont, Calif.: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fourth ed.
7.Banerjee, Abhijit V., (1992), A simple model of herd behavior,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7(3), P797-817.
8.Bearden, W. O., Rose, R. L., and Teel, J. E, (1994), Correlates of Conformity in the Consumption of Illicit Drugs and Alcohol.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30, P25-31.
9.Christie, W. G. and Huang, R. D., (1995), Following the Pied Piper: Do Individual Returns Herd Around the Market,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51, P31-37.
10.Deutsch, M., and Gerard, H. B., (1955), A Study of Normative and Informational Social Influences Upon Individual Judgment,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P629-636.
11.De Long, B, A. Shleifer, L. H. Summers, and R. J. Waldmann, (1990), Positive feedback investment strategies and destabilizing rational specul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XLV (2), P379–395.
12.Darrat, A. F. and J. L. Glasock, (1993), On the real estate market efficiency, Journal of Real Finance Economics, Vol. 7, P55-72.
13.Devenow,Andrea,and Ivo Welch, (1996), Rational herding in financial economic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0(3-5), P603-615.
14.Festinger, L.,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C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13.
15.Froot, Kenneth A., David S. Scharfstein, and Jeremy C. Stein, (1992), Herd on the street: Informational Inefficiencies in a Market with Short-Term Speculation, Journal of Finance 47, P1461-1484.
16.Grinblatt, M.,Titman, S.,Wermers, R., (1995), Momentum investment strategies, portfolio performance, and herding: A study of mutual fund behavior,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5(5), P1088-1116.
17.Gibbons, S. and Machin, S., (2005), Valuing rail access using transport innovation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57(1): P148-169.
18.Hyman, H. H., (1942), The psychology of status, Achieves of Psychology, 38(269).
19.Heider, F., (1958), 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New York:John Wiley.
20.Holsti,O.R, (1969), 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HumanitiesReading, Mas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21.Huertas, S. C. and Powell, L., (1986), Effect of Appointed Leadership on Conformity, Psychological Reports, 59, P679-682.
22.Herzog, (1996),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 台北:揚智文化。
23.Keynes, J. M., (1936),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
24.Kahneman, Daniel, and Amos Tversky, (1979), Prospect theory :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 Econometrica vol.47 no.2(March), P263-291.
25.Krippendorff, K., (1980), Content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Its Methodology. Beverly Hills, Calif.:Sage Publications.
26.Kerlinger, F. N., (1986),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Wadsworth Publishing.
27.Karahanna, E., Straub, D., and Chervany, N., (1989),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across time: A cross-sectional comparison of pre-adoption and post-adoption beliefs, MIS Quarterly, 23(2), P183-213.
28.Linde, T. F. and Patterson, C. H., (1964), Influence of Orthopedic Disability onConforming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Social Psychology, 68, P115-118.
29.LaTour, Stephen A., and Manrai, Ajay K., (1989), Interactive Impact of Informational and Normative Influence on Blood Don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6, P327-335.
30.Lippa, R. A., (1990),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California:Wadsworth, Inc., P521-545.
31.Lakonishok, J., Shleifer, A., Thaler, R., and vishny, R., (1991), Window Dressing by Pension Fund Manager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1(2), P227-231.
32.Lascu Dana-Nicoleta and Zinkhan George, (1999), Consumer Conformity: Review andAp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 Practice, 7(3), P1-12.
33.Morck, Randall,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W. Vishny, (1988), Management o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 P293-315.
34.Mowen, J. C. and Minor, M, (1998), Consumer Behavior(5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P487-489.
35.Neuman,W.Lawrence, (1997), Social research method: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3rd ed, Ally & Bacon, MA, P272-281.
36.Nofsinger, John R., and Richard W. Sias, (1999), Herding and feedback trading by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investors, Journal of Finance 54(6), P2263-2295.
37.Pierre, B., (1989), Social Space and Symbolic Power, Sociological Theory, 7(1): P14-25.
38.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5th edition), New York: Free Press.
39.Snyder, A. F., Mischel, W. and Lott, B. E., (1960), Value, Information, and Conformity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8, P333-341.
40.Shefrin, H., (2000), Beyond Greed And Fear,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School Press.
41.Thelen, H. A, (1954), Dynamics of Groups at Work, Chicago, IL: Chicago UniversityPress.
42.Tan, S.J., (1999),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nsumers’ Risk Aversion in Internet Shopping,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 16(2), P163-180.
43.Weber, K. and Roehl, W. S., (1989), Profiling People Searching for and Purchasing TravelProducts on the World Wide Web,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Vol. 37, February, P291-298.
44.Wimmer, R. & Dominick, J, (1991), Mass Media Research - An Introduction, Wadsworth, ADivision of Wadsworth, Inc..
45.Wong, Kar Yiu, (2001), Housing Market Bubbles and the Currency Crisis: The Case ofThailand, The Japanese Economic Review, 52(4): P382-40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