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大正新脩大藏經、卍續藏
《入阿毘達磨論》大藏經第二十八冊。
《大生義經》大藏經第一冊。
《大乘義章》大藏經第四十四冊。
《大般涅槃經》大藏經第一冊。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藏經第九冊。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藏經第十冊。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大藏經第三十六冊。
《大般涅槃經》大藏經第十二冊。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大藏經第三冊。
《中阿含經》大藏經第一冊。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大藏經第四十八冊。
《分別善惡報應經》大藏經第一冊。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大藏經第十六冊。
《方廣大莊嚴經》大藏經第三冊。
《央掘魔羅經》大藏經第二冊。
《佛說五王經》大藏經第十四冊。
《佛說五蘊皆空經》大藏經第二冊。
《佛本行集經》大藏經第三冊。
《佛說阿彌陀經》大藏經第十二冊。
《佛說醫喻經》大藏經第四冊。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藏經第十二冊。
《妙法蓮華經》大藏經第九冊。
《長阿含經》大藏經第一冊。
《法界次第初門》大藏經第四十六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大藏經第八冊。
《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大藏經第三十三冊。
《起世經》大藏經第一冊。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大藏經第二十三冊。
《俱舍論記》大藏經第四十一冊。
《俱舍論頌疏論本》大藏經第四十一冊。
《眾頃窄F帝經》大藏經第三冊。
《摩訶止觀》大藏經第四十六冊。
《增壹阿含經》大藏經第二冊。
《雜阿含經》大藏經第二冊。
《金剛經註疏》第三卷 卍續藏第二十四冊。
《毗尼作持續釋》第四卷 卍續藏第四十一冊 。
《華嚴經行願品疏鈔》第五卷 卍續藏 第五冊。
《念佛百問》第一卷 卍續藏 第六十二冊。
二、論著
1.學位論文集
古稚寧:〈欽哲諾布電影作品《高山上的世界盃》與 《旅行者與魔術師》中的烏托邦意象〉,新竹: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潘綺瑤:〈興象與適道──《旅行者與魔術師的心靈與文化解讀〉,臺北: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2.專書與論文
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son:《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Film:an introduction),曾偉禎譯,臺北:麥格羅希爾出版,2008年1月。
Joseph Campbell:《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朱侃如譯,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0月。
Jill Nelms編:《電影學入門》,陳芸芸譯,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9月。
一行禪行(Thich Nhat Hanh):《你可以,愛》(Teachings on love),鄭維儀譯,臺北:橡樹林文化出版,2007年3 月。
丘揚創巴仁波切:《心如野馬;轉化煩惱的修心七要》,臺北:探索‧三部曲出版,2009年11月。
朱文光:《佛學研究導論》,臺北:文津出版,2008年5月。
吉塔‧梅塔(Gita Mehta)著(A River Sutra,陳念萱譯):《河經》,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2004年7月。
林文淇:《我和電影一國:林文淇影評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佛使比丘:《精神食糧》,嘉義:香光書鄉出版,1996年。
佛使比丘:《一問一智慧》,嘉義:香光書鄉出版,2001年。
佛使比丘:《生活中的緣起》,嘉義:香光書鄉出版,2004年。
派屈克菲力普斯(Patrick Phillips)著(Understanding Film Texts:Meaning and Experuence,李芬芳譯):《電影:不可不知的5個故事》,臺北:書林有限出版公司,2011年5月。
欽哲諾布:《近乎佛教徒》,臺北:知識領航出版,2006年5月。
欽哲諾布:《佛教的見地與修道》,臺北:知識領航出版,2007年1月。
欽哲諾布:《人間是劇場》,臺北:親哲文化,2010 年8 月。
欽哲諾布:《朝聖:到印度佛教聖地該做的事》,臺北:親哲文化,2010 年9 月。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著《西藏生死書》,鄭振煌譯,臺北:張老師文化,1999年8月。
曼尼爾‧蘇瑞(Manil Suri)著(The Death Of Vishnu,陳念萱譯):《毘濕奴之死》,臺北:心靈工坊文化出版,2005年8月。
陳念萱:《不丹的旅行者與魔術師》,臺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2004 年12 月。
陳念萱:《我愛說電影》,臺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
陳念萱:《尋找上師》,臺北:橡樹林文化出版,2007年10 月。
紫圖楊典:《唐卡中的六道輪迴與地獄精神》,臺北:八方出版,2007年6月。
達賴喇嘛:《抉擇未來》,臺北:橡樹林文化出版,2006年9月。
曾偉禎:《電影不散場》,臺北:法鼓文化出版,2011年9月。
聖嚴法師:《放下的幸福─聖嚴法師的47則情緒管理智慧》;臺北市:法鼓文化,2009年1月。
聖嚴法師:《佛法綱要:四聖諦、六波羅蜜、四弘誓院講記》,臺北市:法鼓聖嚴法師:《金剛經》,臺北市:法鼓文化,2011年11月。
榮格(C.G.Jung):《分析心理學與夢的詮釋─心理治療實務的基本問題》(Grundfragen zur Praxis),楊夢茹譯,苗栗:桂冠圖書出版,2007年8月。
魯柏‧葛汀(Rupert Gethin):《佛教基本通》,臺北:橡實文化出版社,2009年8月。
劉立行:《影視理論批評》,臺北:五南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10月。
蔡耀明:《佛教的研究方法與學術資訊》,臺北:法鼓文化出版,2006年6月。
簡政珍:《電影嬝狀?n,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2月。
王智益:〈從科學觀點提出哲學本體及其與佛教涅槃之等同〉,《佛學與科學》,2001年,頁88-97。傅b齡:〈為藏傳佛教的現代弘傳另闢蹊徑──以宗薩蔣揚欽哲諾布所執導之「旅行者與魔術師」一片為例〉,《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第32 期,2005年7 月,頁117-135。
林麗珊:〈現代文學與電影的哲學省思〉,《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2期, 2007年2月,頁59-74。欽哲諾布:〈奢摩他之開示〉,《柔和聲》,第2期,悉達多本願佛學會,1998年7月。
欽哲諾布:〈日噶康楚仁波切禪修開示1〉,《柔和聲》,第11期,悉達多本願佛學會,2002年11月。
欽哲諾布:〈日噶康楚仁波切禪修開示〉,《柔和聲》,第12期,悉達多本願佛學會,2003年4月。
欽哲諾布:〈旅行者與魔術師〉,《柔和聲》,第13期,悉達多本願佛學會,2003年7月。
欽哲諾布:〈見地、禪修、行為〉,《柔和聲》,第18期,悉達多本願佛學會,2005年6月。
欽哲諾布:〈遠離四種執著〉,《柔和聲》,第22期,悉達多本願佛學會,2006年11月。
欽哲諾布:〈十二緣起法〉,《柔和聲》,第23期,悉達多本願佛學會,2007年2月。
欽哲諾布:〈欽哲諾布法語〉,《柔和聲》,第23期,悉達多本願佛學會,2007年2月。
欽哲諾布:〈世間八法〉,《柔和聲》,第24期,悉達多本願佛學會,2007年6月。
胡祖攖:〈「能知與被知的劃分」在個別心念上的應用〉,《佛學與科學》,2007年,頁32-38。
莫寄台:〈論輪迴觀在佛學思想中的重要地位〉,《鵝湖月刊》第22卷第4期,頁16-22。
梁乃崇、胡祖攖:〈從十二因緣談能知與被知的劃分〉,《佛學與科學》,2003年,頁5-13。三、視聽資料
欽哲諾布:《高山上的世界盃》【DVD】,台北:寶信資訊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欽哲諾布:《旅行者與魔術師》【DVD】,台北:金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Anika Tokarchuk:《夢‧旅人》【DVD】,台北: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2007年。
Anika Tokarchuk:《幻影人生》【DVD】,台北:公共電視文化基金會,2007年。
四、網路資源
正見,
網址:http://www.almostbuddhist.com/main/index.asp
真師之言(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
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A7JbNZxpyLE
般若文海,
網址:http://book.bfnn.org/books/0534.htm
旅行者與魔術師中文官方網,
網址:http://www.zeusfilm.com/travellersandmagicians/
旅行者與魔術師英文網站,網址:http://www.travellersandmagicians.com/
悉達多本願佛學會網站,
網址:http://www.siddharthasintent.org/chinese/link.htm
莊子,
網址:http://www.ltivs.ilc.edu.tw/library/elecbooks/books/chuang/out/c18.htm
欽哲基金會,
網址:http://khyentsefoundation.org/index.php
喇嘛網,
網址:http://www.lama.com.tw/content/edu/data.aspx?id=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