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40.1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8 03:1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音萍
研究生(外文):Yin-Ping Huang
論文名稱:國小教師與家長對學校不同圍籬形式之認知情形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Cognition of School Teachers and Parents on the Functions of Different Types of Fences for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張莉欣張莉欣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景觀與遊憩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景觀設計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2
中文關鍵詞:校園圍籬綠牆垂直綠化安全性
外文關鍵詞:School fencevertical greeninggreen wallsafe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6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近年來教育部為達成永續發展之目標,故突破傳統學校建構之理念,結合永續建築技術及生態校園環境形塑,積極推廣校園無圍牆的理念,但新聞媒體不斷報導水泥圍牆的移除造成家長們對學童安全產生疑慮,引起校方與家長之意見分歧,為確實瞭解教師與家長對圍籬改造的看法,故本研究將探討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對不同圍籬形式之功能屬性認知情形。
本研究採文獻回顧法進行相關理論整理與分析,以建立研究模式,並將圍籬之功能歸納為生態性、美觀性、互動性、教學性、安全性、視覺穿透性及維護管理等七大類,繼之透過田野調查法針對台北市30所國小參與「台北好好看計畫」之校園圍籬類型進行調查,將歸納之圍籬形式作為問卷設計;再以分層抽樣法於縣市合併前之台中市各行政區隨機抽樣14所國民小學進行教師問卷,並隨機選取其中7所國民小學進行家長問卷調查;收集有效問卷教師為354份,家長為286份。
研究結果顯示,在偏專業與個人主觀之美觀性、教育性、生態性及互動性等功能屬性方面,教師的認知評值顯著高於家長;安全性方面,教師與家長之認知均無顯著差異,一致認為校園圍籬以視覺穿透度高的「低矮元素+植栽」最具安全性,並認為「彩繪牆面」、「舊有水泥牆+垂直綠化」、「低矮元素+植栽」附有較高生態、美觀、教育價值及互動效益,而教師與家長對維護管理方面之認知則以需經常養護的植綠圍籬有較低之評價,其中以教師的認知評值顯著低於家長;整體認知而言,國小教師與家長對「低矮元素+植栽」之認知評值最高,次者為「舊有水泥牆+垂直綠化」,相對的,傳統的「實體素牆面」之整體認知評值較低。本研究透過上述之研究結果,以供校園圍籬未來改造、設計之建議與未來發展策略。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education, the new idea, combined with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and ecological campus environment, is totally different with establishment of traditional campus to improve the thoughts of campus without real wall. However, people still feel un-safety and uncomfortable through public media, so that the different thoughts had been happened. Therefore, the study discussed the identity between parents and education authority for different.
The study tried to analyze related theories to build the research models, and it also divided into seven functions, including ecological, aesthetic, inter-related , educational, safe, visual-transmit and management, by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Moreover, the 30 primary schools, joined the projects of ” Taipei looks great’’, were selected to analyze and design the questionnaires through the field survey. The questionnaires are focused the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random 14 primary schools, at Taichung City, and the parents’ questionnaires were surveyed at the 7 primary schools. The teacher questionnaires were 354, and the parents’ questionnaires were 286.
The results showed the identity of teachers were higher than on of parents at ecological, aesthetic, inter-related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the safe functions were the same between both. The “Lower and shorter + plants “ is more safe, “Painted wall” and “Old wall with plants” and “Lower and shorter + plants “ were viewed to have more ecological, aesthetic, inter-related and educational values although the management showed lower values, especially teachers. To sum up, the “Lower and shorter + plants “ has best identity, and the second one was “Old wall with plants”. Relatively, the tranditional wall has less identity. The results may offer the future practices to improvement, design and management.
目 錄 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9
第一節 研究動機 9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1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流程 11
第四節 名詞定義 1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14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圍牆的解構及其發展 15
第二節 圍籬型式與特色 17
第三節 校園圍籬 20
第四節 教育面向的校園圍籬功能屬性 32
第五節 環境認知理論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3
第一節 研究設計 43
第二節 研究架構 49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0
第四節 資料分析方法 52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54
第一節 調查結果 54
第二節 教師與家長對校園圍籬之功能認知分析 65
第三節 研究假設驗證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88
參考文獻 90
附錄一:圍籬調查之現況紀錄表 97
附錄二:教師問卷 115
附錄三:家長問卷 120
一、書籍
Christian Norberg-Schulz著,施植明譯,(1995),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田園城市,臺北。
Kevin Kynch著,宋伯欽譯,(1999),都市意象,臺北:臺隆。
Kumar, Ranjit著,潘中道、胡龍騰譯,(201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學富文化。
Michael W. Eysenck, Mark T. Keane著,李素卿,(2003),認知心理學。臺北:五南。
Nancy A. Leszczynski著,洪得娟譯,(2006),景觀植栽設計。臺北:六合。
Norman K.Booth著,侯錦雄、李素馨譯,(1996),景觀設計元素。臺北:田園。
Trancik Roger著,謝慶達譯,(1989),找尋失落的空間-都市設計理論,臺北:創興。
于正倫,(2004),城市環境創造:景觀與環境設施設計,臺北:田園。
王玉齡,(2005),玩藝學堂—校園公共藝術Public Art in Campus。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兆基譯,日本財團法人都市綠化技術開發機構編,(1998),新綠化空間設計指南普及手冊,臺北:地景。
貝爾(Paul A. Bell)等著,聶筱秋,胡中凡譯,(2003),環境心理學。臺北:桂冠。
林憲德,(2006),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2007年更新版)。臺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邱皓政,(2009),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三版)。臺北:五南圖書。
洪得娟,(1994),景觀建築。臺北:地景。
胡寶林,(2006),公共藝術空間新美學。臺北:藝術家出版社。
徐磊青,(2005),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臺北:五南。
徐磊靑, 楊公俠,(2005),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臺北:五南。
袁之琦、游恆山,(1990),心理學名詞辭典。臺北:五南。
常懷生,(1995),建築環境心理學。臺北:田園。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鈿富,(1986),校園規劃與美化。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專題研究,265-280。臺北:台灣書店。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臺北:五南。
湯志民,(2000),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臺北:五南。
湯志民,(2002),台灣的學校建築。臺北:五南。
湯志民,(2003),永續發展的校園與建築。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編。
湯志民,(2006),學校建築與校園規畫。臺北:五南。
黃世孟,(2000),小地方‧好場所,建築情報。臺北:恩楷。
黃世孟、李永展,(1996),國民學校與鄰近社區資源共享模式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專題研究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臺北: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黃以喬,(2003),校園發展的生態觀。永續發展的校園與建築。臺北:學校建築學會。
劉育東,(1996),建築的涵意。臺北:胡氏。
蔡保田,(1977),學校建築學。臺北:正中。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賴明洲,(1993),植栽、綠化與景觀。臺北:藝術家。
賴明洲,(1996),環保公園綠化手冊,行政院環保署委託,東海大學景觀學系。
賴明洲、薛怡珍,(2004),"建構永續生態校園生物棲地生存空間之可行性-以東海大學複層植栽為例",2004 綠環境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臺北:五南。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臺北:心理。
二、學位論文
方維宏,(2009),都市園道環境偏好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南市東豐路園道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奶j學都市計劃研究所,臺南。
古宴榕,(2005),公共藝術運用在國小藝術教育課程模式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新竹。
呂芳運,(2010),台中市立面綠化植物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班,臺中。
李昇翰,(2002),牆的意涵即其與空間中的互動,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新竹。
李明諴,(2010),無圍牆小學開放性與安全性之研究─監視社會理論的觀點,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南投。
李美慧,(2003),九二一震災重建校園空間規劃之研究-以南投縣(市)國民小學為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研究所,雲林。
李瑞秋,(2008),永續校園學校親和性圍籬之探討-以台東市兩所學校為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所,屏東。
李瑞秋,(2009),永續校園學校親和性圍籬之探討-以台東市兩所學校為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所,屏東。
吳基正,(2004),九二一震災重建國小校園規劃與社區使用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研究所,雲林。
林青徽,(2005),開放空間邊界使用行為之研究-以高雄市中正文化中心為例,逢甲大學景觀與遊憩研究所,臺中。
紀淑和,(1991),台北市國民中學校園綠化問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范尹柔,(2010),國小校園圍牆改造與師生安全感認同度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奶j學建築學系研究所,臺南。
秦英豪,(1997),領域深度之記號系統,國立成奶j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設計技術學程建築設計組,碩士論文,臺南。
莊益欣,(2008),遊客對休閒農業生態旅遊認知與環境態度之研究-以兩處十大經典農漁村為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景觀學系,臺中。
陳玉芳,(2008),生命教育與校園公共藝術實踐—以臺北縣北新國民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教學碩士班,臺北。
陳怡陵,(2010),建築物牆面採不同植栽形式與綠覆率之視覺偏好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
張嘉錄,(2006),國民小學圍籬建築造形現況之研究—以彰化縣公立國民小學為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彰化。
葉育廷,(2003),校園空間對於都市集居環境內生物生存空間留設潛力之研究─以台南市國小校園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奶j學建築學系碩博士班,臺南。
湯志民,(1991),台北市國民小學學校建築規劃,環境覺知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南。
劉美,(1997),校園與城市的對話─大學校園空間界面之構成,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臺中。
賴彩鳳,(2009),台東市國小校園綠籬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所,屏東。
鍾蕙鄉,(2005),新校園的新-新校園運動之設計表現的創新性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臺南。
藍梅君,(2007),國小學童對通學道之圍牆與附屬設施景觀偏好之研究-以高雄市苓洲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屏東。
三、期刊文章
王湘婷,(2009),創意校園之規劃─從校園空間社區化觀之,教育論壇66,83-90。
李美華,(2002),綠色校園無圍牆,北縣教育,44,52-54。
江哲銘,周家鵬,(2006),校園規劃與建築,永續校園營建指南手冊,蘇惠珍編,教育部,15-38。
汪忠獻,(2007),擁抱社區˙解構校園圍牆新風貌,南縣國教,26(6),24-25。
邱桂琦、張憲庭,(2007),無圍牆校園的理念與規劃,南縣國教,26(6),8-9。
林明地,(1999),學校社區化在理念與實踐上的發展趨勢。教育資料集刊第27輯,259-279 。
姜文通,(2007),從後現代主義觀點探討校園圍牆解構,南縣國教,26,10-11。
姜秋蘭,(2007),展現校園新風貌~談解構校園圍牆,南縣國教,26,14-15。
陳密桃,(1997),學校建築上的一些實際問題探討,教育研究雙月刊,50(3),2-7。
陳琦媛,(2001),學校開放空間設計對教學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健康、新生、和永安國民小學為例。載於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主編,e世紀的校園新貌,219-234。臺北:中華民國學校建築研究學會。
湯志民,1995,學校建築的本土教育環境規劃,初等教育學刊4(12),27-62。
湯志民,(2004),學校綠建築的規劃與設計,中等教育,55,4-31。
湯梅英,(1997),學校社區化:舊觀念?新口號?教育資料與研究,15,2-8。
敬世龍,(2007),新世紀校園典範:從圍牆解構與永續校園談起,南縣國教,26,12-13。
劉建明,(2007),賦予校園圍牆新生命˙校園圍牆的工程改造,南縣國教,26(6),22-23。
賴啟銘,(2005),「永續社區之建構-社區型再生能源應用典範之建立與實踐(Ι)」,國科會計畫:NSC93-2621-Z-426-001。
簡世川,(2007),無圍牆時代與校園安全,師友月刊485,72-74。
四、外文文獻
Brubaker, C. W. (1998), Planning and designing schools. New York: McGraw-Hill.
Carmon, M.(2003), Public places - Urban spaces,Oxford:Arthitectural Press.
Fishbein, M. & Ajzen, I.(1974), Attitude toward objects as predictors of single and multiple behavioral criteria. Psychological Review,81.59-74.
Fisher et.al,(1984),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New York:Holt,Rinehart,and Winston.
Fisher, B., Nasar, J.(1992), Fear of crime in relation to three exterior site features-prospect refuge, and escap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24(1), 35-65.
Flensborg, I. (1992), Aesthetic experiencing Topophilia. Cambridge U. K.: The Building Experiences Trust, 21-23.
Kevin Lynch.1960, The Image of the City, MIT
Kevin Lynch. (1981), Good City Form .Londo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Mayer, R. E. (1981), The Promise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 Company
Rapoport A.(1977), 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 Towards a man-made environment approach to urban form and design, Oxford, England,; ergamon Press.
Zube, E. H., Pitt, D. G. and Anderson, T. W. (1975) Perception and prediction of scenic re-sources values of the Northeast. In Land-scape assessment: Values, perceptions and resources. E. H. Zube, R. O. Brush and J. Gy. Fabos, eds., p. 151-167. Dowden, Hutchinson and Ross, Stroudsburg, Pa.
五、網路資料
臺北好好看系列計畫,(2008),看見友善校園.亮麗校園圍籬,下載日期:2011/03/25,取自:http://www.beautiful.taipei.gov.tw/blog/plan-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