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19: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梁明倫
研究生(外文):Ming-lun Liang
論文名稱:宋代沉香之香藥方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On the Medicinal Formula of Song Dynasty Agarwood Incense
指導教授:劉靜敏劉靜敏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逢甲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與文物管理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5
中文關鍵詞:醫療沉香社會生活宋代香藥
外文關鍵詞:medicinal incenseagarwood incensemedical useSong Dynastysocial lif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85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7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這篇論文旨在說明宋代在朝貢體系與海運貿易發達之下,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使用香藥的風氣非常盛行。其中又以使用沉香最為普遍,沉香具有「香」、「藥」兩種性質,沉香不僅是熏香的香料也是醫療的香藥,在宋代社會的生活廣泛被運用。本篇論文從宋代的藥方、香方等典籍的搜索,探析宋代沉香使用的情形。經過比較歸納出四點宋代沉香之香藥方的研究成果:一、宋代沉香分類眾多,產地也極為廣大。二、宋代沉香市場以集貨、運輸、銷售三種模式運作。三、沉香的藥性,透過其成分、比例,治療疾病。四、沉香的香味,豐富宋代的社會生活。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史料運用…………………………3
第三節 研究回顧………………………………………4

第二章 宋代沉香的分類與產地………………………9
第一節 「沉香」一詞的解釋 …………………………9
第二節 宋代沉香的分類 ……………………………14
第三節 宋代沉香的產地 ……………………………25

第三章 宋代沉香的市場 ……………………………45
第一節 宋代沉香的集散地 …………………………45
第二節 宋代境內的沉香運輸 ………………………57
第三節 宋代沉香的銷售 ……………………………65

第四章 宋代沉香藥方的調配與療效 ………………75
第一節 宋代醫籍中的沉香藥方 ……………………75
第二節 宋代沉香藥方成分與比例 …………………84
第三節 宋代沉香藥方的療效 ………………………90

第五章 宋代沉香香方的調配與使用………………113
第一節 宋代香譜中的沉香香方……………………113
第二節 宋代沉香香方成分與比例…………………121
第三節 宋代香方使用的實例………………………126
第六章 結論……………………………………… 140

附錄……………………………………………………143
附表一……………………………………………143
附表二……………………………………………152
附表三……………………………………………157
附表四……………………………………………167

參考文獻………………………………………………178
參考文獻

一、古籍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1977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
(漢)班固,《漢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1977年。
(漢)華佗,《華氏中藏經》,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漢)楊孚,《異物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漢)劉歆,《西京雜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漢)應劭,《漢官儀》,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晉)張華,《博物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晉)嵇含,《南方草木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晉)葛洪,《肘後備急方》,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中阿含經》,《大正新修大藏經》,臺北:新文豐,1983年。
(南北朝)鳩摩羅什譯,《大乘妙法蓮華經》,臺中:妙音學佛視聽圖書館,1995年。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1977年。
(梁)任昉,《述異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梁)沈約,《竹書紀年》,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梁)沈約等撰,《宋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1977年。
(梁)陶弘景,《名醫別錄》,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年。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臺北:臺灣古籍出版,1966年。
(唐)王冰,《黃帝內經‧素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唐)魏徵等撰,《隋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1977年。
(唐)李商隱,《李商隱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1977年。
(唐)姚思廉撰,《梁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1977年。
(唐)段公路,《北戶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唐)段成式,《西陽雜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臺北:華嚴法會,1975年。
(唐)劉恂,《嶺表異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唐)歐陽詢等,《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臺北:華正書局,1975年。
(宋)王袞,《博濟方》,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王鞏,《聞見近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王應麟,《玉海》,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
(宋)王懷隱,《太平聖惠方》,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0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宋)朱弁,《曲洧舊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朱彧,《萍洲可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四庫全書珍本。
(宋)西湖老人,《西湖老人繁勝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
(宋)吳文英,《夢窗詞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年。
(宋)吳自牧,《夢粱錄》,臺北:臺聯國風,1967年,武林掌故叢編。
(宋)吳則禮,《北湖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宋)李石,《續博物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李昉等僎,《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李昉等撰,《太平廣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李清照,《李清照集》,臺北:國家出版社,1993年。
(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世界書局印行,1983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宋)辛棄疾,《稼軒長短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宋)周去非,《嶺外代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周去非著,楊武泉校注,《嶺外代答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宋)周邦彥,《片玉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宋)周邦彥,《周邦彥詞選》,臺北:遠流出版,1988年。
(宋)周密,《武林舊事》,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周密,《癸辛雜識‧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周煇,《清波雜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洪芻,《香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洪邁,《夷堅志‧乙志》,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宋)洪邁,《夷堅志‧三志已》,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宋)洪邁,《夷堅志‧支甲志》,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宋)洪邁,《夷堅志補》,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四庫全書珍本。
(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范成大著,胡起望、覃光廣校注,《桂海虞衡志輯佚校注》,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宋)唐慎微,《重修政和證類本草》,臺北: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1982年。
(宋)唐慎微,《重修政和證類本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宋)唐慎微,《證類本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孫覿,《鴻慶居士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常州先哲遺書。
(宋)晏殊,《珠玉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祝穆,《方輿勝覽》,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宋)高承,《事物紀原》,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四庫全書珍本。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張世南,《游宦紀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張邦基,《墨莊漫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張師正,《倦游雜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說郛三種。
(宋)張銳,《雞峰普濟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宋)曹孝忠等編纂,《聖濟總錄》,臺北:華岡出版有限公司,1978年。
(宋)莊綽,《雞肋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宋)陳師文等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臺北:旋風出版社,1975年。
(宋)陳敬,《陳氏香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陳敬,《新纂香譜》,臺北:藝文印書館,出版年不詳。
(宋)陸游,《陸放翁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曾慥,《高齋漫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宋)黃庭堅,《黃庭堅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宋)葉庭珪,《名香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說郛三種。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宋)葉寘,《坦齋筆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說郛三種。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雷庵正受,《嘉泰普燈錄》,《佛光大藏經.禪藏》,高雄:佛光出版社,1994年。
(宋)趙汝适,《諸蕃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趙汝适著,馮承鈞校注,《諸蕃志校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宋)趙汝适著,楊博文校釋,《諸蕃志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趙希鵠,《洞天清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劉子翬,《屏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宋)樓鑰,《攻媿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宋)歐陽修,《歸田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臺北:洪氏出版社,1977年。
(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蔡絛,《鐵圍山叢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錢易,《南部新書‧庚》,臺北:華聯出版社,1965年。
(宋)謝采伯,《密齋筆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魏峴,《魏氏家藏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宋)魏泰,《東軒筆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宋)羅濬,《寶慶四明志》,臺北:大化書局,1987年,宋元地方志叢書。
(宋)蘇軾,《蘇東坡全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蘇軾,《蘇軾文集》,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
(元)汪大淵,《島夷志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四庫全書珍本。
(元)周達觀,《真臘風土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元)脫脫,《宋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1977年。
(元)費著,《歲華紀麗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元)黎崱,《安南志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明)李中梓,《鐫補雷公炮製藥性解》,濟南:齊魯書社,1995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75年。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明)周嘉冑,《香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明)陳循等撰,《寰宇通志》,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8年。
(明)陸容,《菽園雜記》,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0年。
(明)鄭若曾,《江南經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1971年,四庫全書珍本。
(清)宋如林,《松江府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6年。
(清)張廷玉,《明史》,臺北:洪氏出版社,1974-1977年。
(清)張璐,《本經逢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陳元龍輯,《歷代賦彙》,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清)陳昌齊,《廣東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8年。
(清)錢曾撰,管庭芬、章鈺校證,《讀書敏求記校證》,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67年。
(清)檀萃,《滇海虞橫志》,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北京大學古文獻硏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陳直夫校釋,《萬震:南州異物志輯稿》,香港:陳直夫教授九秩榮慶門人祝賀委員會,1987年。
陳貽焮編,《增訂注釋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
朝鮮太醫許浚等編著,《東醫寶鑒》,臺北:臺聯國風出版社,1977年。

二、專書論著

(日)小葉田淳著,張迅齋譯,《海南島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日)加藤繁,《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臺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
(法)伯希和(Paul Pelliot)著,馮承鈞譯,《交廣印度兩道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年。
(法)費瑯(Ferrand)著,馮承鈞譯,《蘇門答剌古國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法)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馬德程譯,《南宋社會生活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2年。
(英)理查德‧溫斯泰德(Richard Winstead)著,姚梓良譯,《馬來亞史(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74年。
人文出版社編輯委員會,《植物大辭典》,臺中:人文出版社,1976年。
太田宗夫等編著,東欣文化圖書公司編輯部譯,《現代醫學治療指南》,臺北:東欣文化圖書公司,1988年。
王萬福,《海南開拓史論集》,臺北:臺灣漢華文物,1988年。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朱瑞熙等著,《宋遼西夏金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朱晟、何端生,《中藥簡史》,臺北:世潮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吳俊才,《東南亞史》,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
吳鈞,《越南歷史》,臺北:自由僑聲雜誌社,1992年。
吳世彬,《沉香文化的發展及其現代應用》,宜蘭:佛光大學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李東華,《泉州與我國中古的海上交通》,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李飛、紫瑞霽、樊巧玲,《方劑的配伍方法》,臺北:知音出版社,2005年。
李雲泉,《朝貢制度史論─中國古代對外關係體制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
李劍農,《宋元明經濟史稿》,臺北:世華出版社,1981年。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
汪聖鐸,《兩宋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林天蔚,《宋代香藥貿易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6年。
姚楠主編,《東南亞歷史詞典》,上海:上海辭書,1995年。
胡守為,《嶺南古史》,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書畫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9-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歷代法書全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7年。
張臨生導讀,《繁華之城:東京夢華錄》,臺北:大塊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臺北:知音出版社,2002年。
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95年。
張毅、楊再華,《君臣左使話方劑》,臺北:書泉出版社,1998年。
啟業書局編,《中醫婦產科學》,臺北:啟業書局有限公司,1978年。
梁實秋總審定,《名揚百科大辭典》,臺北:名揚出版社,1985年。
許濟群主編,《方劑學》,臺北:知音出版社,2006年。
夏時華,《宋代香藥現象考》,南昌: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陳寶強,《宋朝貿易中的乳香》,廣州巿: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00年。
陳正祥,《真臘風土記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75年。
陳序經,《陳序經東南亞古史研究合集(上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陳邦賢,《中國醫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陳佳榮、謝方、陸峻岭,《古代南海地名匯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陳奇主編,《中藥名方藥理與應用》,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陳高華、陳尚勝,《中國海外交通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陳國棟,《東亞海域一千年》,臺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陳擎光,《故宮歷代香具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1994年。
傅京亮,《中國香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8年。
揚之水,《花間十六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曾昭璇,《嶺南史地與民俗》,廣東:廣東人民,1994年。
程民生,《宋代物價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2。
黃純艷,《宋代海外貿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新編中藥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年。
溫翠芳,《唐代外來香藥的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漆俠,《中國經濟通史:宋代經濟卷(下)》,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
甄志亞主編,《中國醫學史》,臺北:知音出版社,1994年。
趙祖淼,《古病今醫》,臺北:四季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8年。
趙廣超,《筆記〈清明上河圖〉縮印本》,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05年。
趙干城、鮑世奮,《史學方法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0年。
劉良佑,《香學會典》,臺中:東方香學研究會,2003年。
劉靜敏,《宋代《香譜》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蔡承翰,《沉香指紋圖譜及化學成分分析之研究》,彰化:大葉大學生物產業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鄭金生,《藥林外史》,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
鄭曼青、林品石,《中華醫藥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盧宏民編撰,《中藥大辭典》,臺北:五洲出版社,1976年。
霍華德(Howard)著,吳國靜譯,《香料》,臺北:徐氏基金會,1988年。
顏焜熒,《常用中藥之炮製》,臺北:南天書局出版,1986年。
魏子孝、聶莉芳,《中醫中藥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關履權,《宋代廣州的海外貿易》,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三、期刊論文

丁潔韻、金芷君,〈中國古代香熏活動的緣起與發展〉,《中華醫史雜誌》,第3期(上海,2010),131-136頁。
于景讓,〈說沉香〉,《大陸雜誌》,第1期(臺北,1976.1),1-13頁。
王立,〈香意象與中外交流中的敬香習俗〉,《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上海,2007.3),53-58頁。
白壽彝,〈宋時伊斯蘭教徒底香料貿易〉,《宋史研究集(第十二輯)》,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0年。
石文濟,〈宋代市舶司的設置〉,《宋史研究集(第五輯)》,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0年。
石文濟,〈宋代市舶司的職權〉,《宋史研究集(第七輯)》,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74年。
全漢昇,〈北宋汴梁的輸出入貿易〉,《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1972年。
全漢昇,〈宋代廣州的國內外貿易〉,《中國經濟史研究(下)》,臺北:稻香出版社,1991年。
冷玉杰、劉兵,〈沉香的鑒別及藥理作用〉,《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第3期(瀋陽,2007),103頁。
孟彭興,〈論兩宋進口香藥對宋人社會生活的影響〉,《史林》,第1期(上海,1997),18-70頁。
姜蔚,〈熏香、沉香、莞香〉,《南方文物》,第3期(深圳,2008),146-149頁。
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報告編寫組,〈泉州灣宋代海船發掘簡報〉,《文物》,第10期(北京,1975.10),1-8頁。
夏時華,〈宋代上層社會生活中的香藥消費〉,《雲南社會科學》,第5期(昆明,2010),120-122頁。
夏時華,〈宋代平民社會生活中的香藥消費述論〉,《江西社會科學》,第12期(九江,2010),136-140頁。
夏時華,〈宋代香料與平民生活〉,《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上饒,2008.10),87-90頁。
夏時華,〈宋代香料與宗教活動〉,《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4期(上饒,2005),120-122頁。
夏時華,〈宋代香料與貴族生活〉,《上饒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上饒,2007.8),64-68頁。
常正,〈香品、香具與香文化(上)〉,《法音》,第7期(北京,2005),33-39頁。
常正,〈香品、香具與香文化(下)〉,《法音》,第8期(北京,2005),42-46頁。
梅全喜、汪科元、李漢超、吳惠妃、李紅念,〈南藥沉香的藥用歷史與產地考證〉,《今日藥學》,第1期(廣州,2011),3-5頁。
章深,〈宋朝與海外國家的貢賜貿易〉,《學術研究》,第6期(廣東,1998.6),62-66頁。
陳東杰、李芽,〈從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香料與香具探析漢代用香習俗〉,《南都學壇》,第1期(上海,2009.1),6-12頁。
陳擎光,〈宋代的合香與香具〉,《故宮文物月刊》,第133期(臺北,1994),4-47頁。
陳藝鳴,〈異國名香滿袖熏:從唐詩香料語詞看外來文明〉,《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第3期(南通,2008),98-100頁。
揚之水,〈宋人的沉香(上):水沉與海南沉〉,《文史知識》,第3期(北京,2004.3),81-87頁。
揚之水,〈宋人的沉香(下):蒸沉與合香〉,《文史知識》,第4期(北京,2004.4),97-102頁。
揚之水,〈兩宋香爐源流〉,《中國典籍與文化》,第3期(北京,2004),46-68頁。
黃純艷,〈宋朝與交趾的貿易〉,《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2期(廈門,2009.6),26頁。
趙超,〈《香譜》與古代焚香之風〉,《中國典籍與文化》,第4期(北京,1996),47-54頁。
劉軍民、徐鴻華,〈國產沉香研究進展〉,《中藥材》,第7期(廣州,2005),627-632頁。
劉軍民、翟明,〈國產沉香資源開發利用及化學成分研究進展〉,《中國新藥雜誌》,第1期(廣州:2012.1),48-51頁。
劉萬航,〈香煙裊裊─漫談香料、博山爐與薰球〉,《故宮文物月刊》,第21期(臺北,1984.12),76-83頁。
劉靜敏,〈《陳氏香譜》版本考述〉,《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3期(臺中,2006.12),46-78頁。
劉靜敏,〈丁謂〈天香傳〉考述〉,《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9期(臺中,2004.12),145-174頁。
劉靜敏,〈宋洪芻及其《香譜》研究〉〉,《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2期(臺中,2006.6),60-102頁。
霍賀,〈淺析宋代的對外貿易〉,《青海社會科學》,第1期(青海,2006.1),101-103頁。
戴建國,〈香料對宋代社會生活的影響〉,《文史知識》,第4期(北京,2000),73-76頁。
嚴小青、惠富平,〈古代嶺南地區土沉香的生產及其社會影響〉,《史學月刊》,第4期(南京,2007),122-124頁。
嚴小青,〈南宋京城臨安的巿井香業加工和貿易〉,《江蘇商論》,第10期(南京,2008.10),頁171-173。
嚴小青、惠富平,〈宋代香料貿易及其影響〉,《江蘇商論》,第7期(南京,2007),172-174頁。

四、外文專書

(日)大槻虎男、太田次郎,《植物學基本》,東京:養賢堂,1959年。
(日)山田憲太郎,《東亞香料史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1976年。
(日)山田憲太郎,《香料博物事典》,京都:同朋舍,1979年。
Betty Gosling, Sukhothai : its History, Culture, and Art.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David K. Wyatt, Thailand : A Short History. New Haven and Londo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Henry Yule, 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 : being a collection of medieval notices of China. Nendeln, Liechtenstein : Kraus Reprint, 1967.
Nigel Groom, Frankincense and myrrh : a study of the Arabian incense trade. London ; New York : Longman, 1981.
Paul Wheatley, The Golden Khersonese : Studies in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Malay Peninsula before A.D. 1500. Kuala Lumpur : University of Malaya Press, 196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