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書籍
Adorno (1975):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New German Critique 6.
Bennett (1982): Theories of the media, Theories of society.
Curran and Michael Gurevitch(eds), Mass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airclough (1995):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
Golding & Murdock(2000):Culture, communications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James
Longman, London and New York.
Gramsic (1971): Selection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Gary (2000): The Media and Popular Protest in Pre-Democratic Taiwan.
Gary (2007):The Media and Democracy in China and Taiwan.
Gary & Ming-Yeh (2004): Media reform since 1987 Taiwan’s media are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of democratisation but it cannot be denied th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Herman & Edward (1992). Democratic Media. Z Papers, 1(1): 23-30.
Hall (1980):Culture, Media, Language. pp.128~138, London: Hutchinson.
Herman & Chomsky (2002): 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ss media.
Marcuse (1964): One-Dimensional Man.
McChesney (1999): Rich media, poor democracy: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dubious time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McChesney (2008):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edia: enduring issues, emerging dilemmas/ Rich media, poor democracy: Communication Politics in Dubious Times.
Saussure (1966):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New York: McGraw -Hill.
翻譯書籍
Arthur Asa Berger著,黃光玉等議(2004):《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研究途徑》。風雲論壇。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2004):《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五南出版。
Chris Barker著,許夢芸譯(2007):《文化研究智典》。韋伯文化。
C. Edwin Baker著,馮建三譯(2009):《傳媒、市場與民主》。巨流出版。
Dan schiller著,馮建三、羅世宏譯(2010):《傳播理論史.回歸勞動》。五南出版。David Hesmondhalgh 著,廖珮君譯(2006):《文化產業》。韋伯文化。
David Buckingham著,林子斌譯(2006):《媒體教育素養、學習與現代文化》。巨流。
John E. Roemer著,馮建三譯(2005):《論社會市場主義》。聯經出版。
McChesney, R.著馮建三、羅世宏等譯,(2005):《問題媒體二十一世紀美國傳播政治》。巨流出版。
McChesney, R.著,高金萍譯(2009):《傳播革命》。上海譯文出版。
Michael Gurevitch, Tony Bennett, James Curran, Janet Woollacott編,唐維敏等譯(1994):《文化、社會與媒體:批判性觀點》。遠流。
Peter Steven著,孫億南譯(2006):《全球媒體時代:霸權與抵抗》。書林出版。
Vincent Mosco 著,馮建三、程宗明譯(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再思考與在更新》,台北:五南圖書。
中文書籍
王天濱(2002):《台灣新聞傳播史》。亞太。
王天濱(2005):《新聞自由-被打壓的台灣媒體第四權》。亞太。
中華新聞學會(1996):《中華民國新聞年鑑85年版》。
石世豪(2009):《NCC關鍵報告-創會委員的協同與不同意意見書》。元照出版。
江金太(1981):《歷史與政治》。桂冠。
成令方(1991):《戰爭/文化/國家機器》。唐山。
李筱峰(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李金銓(2008):《民國知識份子與報刊》。政大出版社。
李連江(1995):《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台灣民主的貢獻》。時報文化。
吳翠珍、陳世敏等(2005):《媒體素養教育》。巨流。
吳潛誠等(1997):《文化與社會-當代辯證》。立緒文化。
卓越新聞基金會(2009):《台灣傳媒再解構》。巨流出版。
胡元輝(2007):《媒體與改造重建台灣的關鍵工程》。商周出版。
迷走(1991):《多重戰線》。唐山。
唐維敏(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五南出版。
夏春祥等(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桂冠。
翁秀琪等(2002):《電視改革 針鋒相對?》。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媒體素養研究室。
郭力昕(1990):《電視批評與媒體觀察》。時報文化。
烏凌翔(1996):《獨家的代價 一個電視記者的觀察手記》。聯文。
張錦華(2010):《傳播批判理論-從解構道主體》。黎明文化。
張錦華等(2008):《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台北:時報文化。
張炎憲(2008):《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灣史料中心。
張苙雲(2000):《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遠流。
康照祥(2005):《媒體識讀》。揚智。
馮建三(1995):《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台灣廣電媒體的若干變遷》。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5。
敦誠等著(1992):《邊地發聲-反主流影響媒體與社運紀錄》。台北:唐山。
陳光興(2001):《文化研究在台灣》。巨流出版。
陳炳宏(2003):《解/構媒體-媒體公民教戰守則》。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陳學明(2003):《文化工業》。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光興(1992):《媒體/文化批判的人民民主逃逸路線》。唐山。
陳昭如(1994):《Call in 地下電台 台灣新傳播文化的震撼與迷思》。日臻。
陳光興、楊明敏(1992):《內爆麥當奴․CULTURAL STUDIES》。島嶼邊緣雜誌社。
陳清河(2006):《有線電視頻道與系統交易秩序建立之研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陳師孟等(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論台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澄社。
黃麗玲等(2008):《流動與根著》。唐山。
黃瑞琪(1985):《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巨流。
黃浩榮(2005):《公共新聞學:審議民主的觀點》。巨流。
揚志弘(1990):《解剖媒體-媒體觀察者的筆記》。時報文化。
鄭瑞城等人編(1993):《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台北:澄社。
蔣淑貞、馮建三(2006):《文化政策》。巨流。
蔡念中、張宏源等(2005):《媒體識讀》。亞太。
戰爭機器搜索群(1990):《歷史如何成為傷口?六四的非官方說法》。唐山。
魏玓、馮建三(2008):《示威就是傳播》。唐山。
魏淑貞等(2004):《與媒體對抗首部曲-揭穿媒體的政治本質》。玉山文化。
藍毓仁(2008):《質性研究方法》。巨流。
論文部分:
向秋伶(2005): 〈自立晚報產業工會的角色與功能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芝瑩(2006):〈社會運動組織議題倡議策略之研究-以媒體改造學社推動「無線電視公共化」議題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何吉森(2007): 〈通訊傳播規範之整合與建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吳豐維(1999):〈公共性的考源,批判與重建一個哈伯瑪斯觀點的探究〉。政大新聞碩士論文。吳珮玲(2006):〈商業化新聞操作的自主空間:記者的反抗策略〉。國立政治大學
傳播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琦芳(2006): 〈媒體改造政策對無線電視台新聞製播的衝擊之研究-以華視晚間新聞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李郁青(2009):〈論傳媒外部性及其政治:檢視壹週刊〉。政大新聞博士論文。林淇瀁(2002):〈意識形態、媒介與權力:《自由中國》與50年代台灣變遷之研究〉。政大新聞博士論文。林照真(2007):〈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歷程之探析與批判〉。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周宇修(2009):〈論公廣集團制度之建構—以平等使用媒體為核心〉。政大法律碩士論文。周慶祥(2006): 〈黨國體制下的台灣本土報業-從文化霸權觀點解析威權體制與吳三連《自立晚報》(1959~1988)關係〉。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張時建(2005):〈台灣電視節目製作業的商品化歷程分析-一個批判政治經濟學的考察〉。政大新聞碩士論文。
賀照緹(1993):〈小眾媒體、運動文化、權力-綠色小組的運動形式及生產條件分析〉。輔仁大眾傳播碩士論文。程宗明(2003):〈批判台灣的電視政策2000~2002:無線電視台公共化與數為化思辨〉。政大新聞博士論文。陳筱茵(2006):〈《島嶼邊緣》:一九八、九O年代之交台灣左翼的新實踐論述〉。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廖素霞(1994):〈台灣社會運動與另類影帶之研究:1986~1992〉。政大新聞碩士論文。管婺媛(2008): 〈台灣1980年代《自立晚報》社會運動線記者的專業意理形成與實踐〉。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現成(1995):〈1960年代國家機器介入台灣電影之研究〉。輔仁大眾傳播碩士論文。
簡淑如(2004):〈台灣公共電視媒體建構研究〉。政大新聞碩士論文。蘇嫻雅(2004):〈第四權與公共利益:戰後台灣的新聞媒體,1949~2004〉。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顧佳欣(2010):〈傳媒社會責任論之論述與想像〉。政大新聞碩士論文。期刊部分:
王靖婷(2004):〈媒體改造運動的語藝策略分析—以無盟的公共化論述分析為例〉,《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邱家宜(2006):<從英美傳播管制經驗思考台灣NCC的制度與使命>,《廣播與電視》,第26期。何吉森、吳孟芸(2005):〈媒體自律與他律制度研究:一個由自由公民社會角度探討觀點〉,《行政院新聞局九十三年度研究報告》。
洪貞玲(2006):〈國家管制與言論自由-從衛星電視換照爭議談起〉,《廣播與電視》,第26期。洪貞玲、劉昌德(2006):<傳播觀點的商營廣電管制>,《中華傳播學刊》,第10期,頁27~54。洪貞玲(2006):〈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嚴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台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頁1~36。李瞻(1972):<建立我國公營電視制度法案>,《新聞學研究》,第10期,頁11~28。林照真(1999):<當前台灣近似媒體觀察組織的幾個盲點>,《新聞學研究》,第60期。林麗雲(2001):〈公共領域與公共媒體-英國政經學者的反思及援引做為台灣媒體改造的借鏡〉,《當代》,第164期,頁68-85。林麗雲(2003):〈坐而言,起而言:「無盟」的實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0期,頁145-169。林麗雲(2006):〈威權主義下台灣電視資本的形成〉,《中華傳播學刊》,第9期,頁71~112。林文源(2002):〈由「不可能的認識論」到「理論做為工具」:試探使用傅科理論的另一種可能〉,《文化研究學會》。
胡光夏(1999):<廣告文化理論學派之探討-三種解讀廣告文本的取徑分析>,《廣告學研究》,第13期,頁93~111。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第54期,頁141~166。張錦華(2000): 〈從Pierre Bourdieu 的文化社會學看閱聽人質性研究的發展〉,《傳播質性研究方法之發展與省思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頁17-46。
馮建三(2002):〈建立公集團電視?台灣媒體政策的第三階段〉,《立法院院聞月刊》,頁34-47。馮建三(2006):〈台灣公共電視的建構與壯大,1990~2006:學院知識份子、社會遊說與政治威權的角色與互動〉,《傳播與社會學刊》,第1期,頁47~68。
馮建三(2003):<傳播政治經濟學在台灣的發展>,《新聞學研究》,第75期,頁103~140。程宗明(1999):〈「黨政軍退出三台」之後-從批判政治經濟學思考無線電視制度的改造〉,《廣播與電視》,第13期,頁87-122。程宗明(2005):〈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是否為「集團」?一個描述性或分析概念之爭議〉,《傳播與管理研究》,第1期,頁1-26。陳嘉彰(2004):《政府傳播政策開放與成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歷程研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陳世敏(2005):〈建構以記協為中心的專業文化-對記協第二個十年的想像〉,《目擊者》,第45期,頁12~17。
陳彥龍、劉幼琍(2006):<邁向公廣集團:數位時代我國特定族群專屬電視頻道之法制研議>,《中華傳播學刊》,第10期,頁109~153。管中祥、劉昌德(2000):〈戰後媒體反對運動〉,《台灣史料研究》,第16期,頁22-54。管中祥、魏玓(2000):〈「傳播學生鬥陣」與媒體運動〉,《當代》,第162期,頁46-57。管中祥(2009):〈光影游擊最前線:台灣另類媒介2007~2008〉,《新聞學研究》第99期,頁201~220。劉昌德(2006): <台灣商營電視節目內容的演變:結構去管制下的內容再管制>,《廣播與電視》,第26期,頁77~116。劉昌德(2007):〈民主參與式的共管自律-新聞自律機制之回顧與再思考〉,《台灣民主季刊》,第4卷第1期,頁109~139。賴秀峰(1972):<檢討美國的電視>,《新聞學研究》,第10期,頁231~254。魏均(2006):<公共廣電的管制問題:並試論我國公共廣電集團與NCC之(可能)關係>,《中華傳播學刊》,第10期,頁3~25。
羅世宏(2006):<監督傳播管制機構NCC。傳播政策公民監督與審議制的能不能>,《中華傳播學刊》,第10期,頁55~85。羅世宏(2003):<廣電媒體再管制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0期,頁55~85。
網路部份:
Douglas Kellner,Communications vs. Cultural Studies:Overcoming the Divide,http://www.uta.edu/english/dab/illuminations/kell4.html。
NccWatch媒體公民行動網,http://www.nccwatch.org.tw/。
中華民國行政新聞局網頁,http://info.gio.gov.tw/。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http://www.civilmedia.tw/。
英國ofcom,http://www.ofcom.org.uk/。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http://www.ncc.tw/chinese/。
媒體改造學社,http://twmedia.org/。
媒體觀察基金會,http://www.mediawatch.org.tw/。
新聞學研究,http://www.jour.nccu.edu.tw/mcr/。
傳學鬥電子報,http://twmedia.org/scstw/?p=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