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 考 文 獻
一、原典與註解:
1.《CBETA電子佛典集成光碟》,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11年。
2.Kalupahana, David J., “Mulamadhyamikakarika of Nagarjuna”,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1991.
3.三枝充惪 ,《中論》,東京:第三文明社,1984年。
4.印順 ,《中觀論頌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5.吳汝鈞 ,《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97年。
6.巫白慧 譯解,《梨俱吠陀神曲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7.李潤生,《中論導讀上、下冊》,台北:全佛文化,1999年。
8.徐梵澄 譯,《五十奧義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9.梶山雄一、瓜生津隆真 訳,《龍樹論集》,東京:中央公論社,1974年。
10.黃寶生 譯解,《奧義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11.葉少勇,《中論頌.梵藏漢合校.導讀.譯註》,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
二、研究書目:
(一)中文研究書目:
1.Elizabeth Napper 著,劉宇光 譯,《緣起與空性》,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2003年。
2.F. Th. Stcherbatsky 著 ,宋立道 譯,《大乘佛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3.F. Th. Stcherbatsky 著,宋立道 譯,《小乘佛學》,台北:圓明出版社,1988年。
4.F. Th. Stcherbatsky 著,宋立道、舒曉煒 譯,《佛教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5.Hans-Georg Gadamer 著,洪漢鼎 譯,《真理與方法》,台北:時報,1993年。
6.Immanue Kant 著,鄧曉芒 譯,《純粹理性批判》,台北:聯經,2004年。
7.Jacques Derrida 著,張寧 譯,《書寫與差異》,台北:麥田,2004年。
8.James Gordon Finlayson 著,邵志軍 譯,《哈貝馬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年。
9.Nicholas Bunnin、涂紀元 編著,《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0.Peter van Inwagen 著,蘇慶輝 譯,《形上學》,台北:學富文化,2008年。
11.Richard H. Robinson 著,郭忠生 譯,《印度與中國的早其中觀學派》,南投:正觀出版社,1996年。
12.Surendranath Dasgupta 著,林煌洲 譯,《印度哲學史》,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
13.T.M.Kuhn 著,王道還 譯,《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2004年。14.T.R.V.Murti 著,郭忠生 譯,《中觀哲學》,台北:華宇出版社,1984年。
15.山口益 著,肖平、楊金萍 譯,《般若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6.中村元 主編,葉阿月 譯,《印度思想》,台北:幼獅文化,1984年。
17.木村泰賢 著,歐陽瀚存 譯,《原始佛教思想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18.水野弘元 等著,許洋主 譯,《印度的佛教》,台北:法爾出版社,1988年。
19.水野宏元 著,釋惠敏 譯《佛教教理研究》,台北:法鼓文化事業,2000年。
20.王克喜、鄭立群,《佛教邏輯發展簡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21.王明倫,《空的哲學》,台北:常春樹書坊,1992年。
22.王路,《是與真》,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23.平川彰 著,莊崑木 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社,2002年。24.伍至學,《老子反名言論》,台北:唐山,2002年。
25.印順,《中觀今論》,台北:正聞,2009年。26.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2005年。
27.印順,《空之探究》,台北:正聞出版社,1992年。
28.吳汝鈞,《中道佛性詮釋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10年。
29.吳汝鈞,《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1994年。
30.吳汝鈞,《佛教的概念與方法》,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31.吳汝鈞,《佛教的當代判釋》,台北:學生書局,2011年。32.吳汝鈞,《梵文入門》,台北:鵝湖出版社,2001年。
33.吳國盛,《希臘的空間概念》,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34.吳學國,《存在.自我.神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35.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6.巫白慧,《印度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37.李世傑,《印度哲學史講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38.李勇,《三論宗佛學思想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39.林鎮國,《空性與現代性》,台北:立緒,1999年。
40.武邑尚邦 等著,余萬居 譯,《無我的研究》,台北:法爾出版社,1989年。
41.俞宣孟,《本體論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42.姚衛群,《印度宗教哲學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43.姚衛群,《印度哲學》,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
44.姚衛群,《佛教般若思想發展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45.姚衛群,《佛學概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
46.姚衛群,《婆羅門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47.孫晶,《印度六派哲學》,台北:大元書局,2011年。
48.桂紹隆 著,肖平、楊金萍 譯,《印度人的邏輯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
49.馬壯寰,《索緒爾語言理論要點評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50.高楠順次郎 著,包世中 譯,《佛教哲學講義》,台北:世樺印刷企業,1988年。
51.張志偉 主編,《形上學的歷史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52.張曼濤 編 ,《中觀思想論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53.張祥龍,《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11年。
54.梶山雄一 著,吳汝鈞 譯,《佛教中觀哲學》,高雄:佛光出版社。55.梶山雄一 著,釋依馨 譯,《空入門》,台北:佛光出版社,1995年。
56.陳沛然,《佛家哲理通析》,台北:東大圖書,2011年。
57.陳嘉映,《語言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58.陳學仁,《龍樹菩薩中論八不思想探究》,台北:佛光,2000年。
59.陸揚,《德里達的幽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
60.傅偉勳,《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4年。
61.馮耀明,《中國哲學的方法論問題》,台北:允晨文化,1989年。
62.黃俊威,《無我與輪迴》,桃園:圓光出版社,1995年。
63.楊白衣,《俱舍要義》,台北:佛光出版社,2005年。64.楊惠南,《印度哲學史》,台北:東大圖書,1995年。
65.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東大,2003年。
66.楊惠南,《龍樹與中觀哲學》,台北:東大,1992年。
67.萬金川,《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1998年。
68.萬金川,《詞義之爭與義理之辯》,南投:正觀出版社,1998年。
69.萬金川,《龍樹的語言概念》,南投:正觀出版社,1995年。
70.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71.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72.蔡耀明,《佛教視角的生命哲學與世界觀》,台北:文津,2012年。
73.賴賢宗,《佛教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74.霍韜晦,《絕對與圓融》,台北:東大圖書,2011年。
75.藍吉富 編,《中觀思想》,台北:華宇出版社,1985年。
76.藍吉富 編,《中觀與空義》,台北:華宇出版社,1986年。
77.羅因,《「空」、「有」與「有」、「無」》,台北:台灣大學,2003年。
78.譚家哲,《形上史論》,台北:唐山,2006年。
79.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台灣學生,2011年。
(二)日文研究書目:
1.中村元,《原始仏教から大乘仏教へ》,東京:春秋社,2000年。
2.中村元 編,《自我と無我》,京都:平樂寺書店,1974年。
3.木村泰賢,《木村泰賢全集.第二卷印度六派哲學》,東京:大法輪閣,1996年。
4.平川彰,《法と緣起》,東京:春秋社,1988年。
5.宇井伯壽,《印度哲學史》,東京:岩波書店,1965年。
6.宇井伯壽,《佛教思想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66年。
7.舟橋一哉,《原始佛教思想の研究》,京都:法藏館,1973年。
8.谷貞志,《剎那滅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99年。
9.金倉圓照,《インド哲學の自我思想》,東京:大藏出版株式會社,1993年。
10.宮本正尊 編,《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東京:三省堂,1954年。
11.宮地廓慧,《根本仏教の教理と實踐》,京都:永田文昌堂,1997年。
12.深浦正文,《俱舍概論》,京都:百華苑,1969年。
(三)西文研究書目:
1.Bhattacharya, K. (trans. 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 ”The dialectical method of Nagarjuna” ,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2005.
2.Burton, D., ”Emptiness appraised”, London,RoutledgeCurzon, 1999.
3.Deussen, P., ”The philosophy of The Upanishads”,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1979.
4.Garfield, Jan L., ”Empty Words” , New York,Oxford, 2002.
5.Harris, I. C., “The continuity of Madhyamaka and Yogacara in Indian Mahayana Buddhism”, New York, E.J.Brill , 1991 .
6.Jayatilleke, K.N., ”Early Buddhist Theory of Knowledge”,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2004.
7.Jong, J.W.De., ”A brief history of Buddhist Stud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Delhi,Sri Satguru, 1987.
8.Kalupahana,D.J.,” A history of Buddhist philosophy”,Delhi,Motilal Banarsidass,2011.
9.Kalupahana,D.J.,”The Buddha’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Sri lanka,Sarvodaya Vishva Lekha,1999.
10.Keith , A. B., ”The religion and philosophy of the Veda and Upanishads”,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1925.
11.Leumann , E. and Cappeller , C. , ”A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1999.
12.Mun-keat , C., ”The Notion of Emptiness in Early Buddhism”,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1999.
13.Murti, T.R.V., “ The Central Philosophy of Buddhism” , London,Geo.Allen and Unwin, 1955.
14.Narain, H. , ”The Madhyamika Mind”,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1997.
15.Padhye , A.M., ”The framework of Nagarjuna’s philosophy”, Delhi,Sri Satguru, 1988.
16.Pandit, M. L., ” sunyata”, New Delhi,Munshiram Manoharlal, 1998.
17.Park, Jin Y. (Ed.), ”Buddhisms and Deconstructions”,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2011.
18.Radhakrishnan, S. and Moore, Chrles A. (Editor), ”A source book in Indian Philosophy”,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19.Ramanan, K. V., ”Nagarjuna’s philosophy”,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2011.
20.Reynolods, J. and Roffe, J., ”Understanding Derrida”, London ,Cromwell Press, 2004.
21.Sharma , C., ”A critical survey of Indian philosophy”,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2009.
22.Sharma, T.R.,”Buddhist philosophy”, Delhi,Eastern Book Linkers, 1994.
23.Sharma,C.,”The advaita tradition in Indian philosophy”,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2007.
24.Siderits,M., ”Indian philosophy of language”,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1991.
25.Singh, S. (Editor), ”Sarvastivada and its traditions”, Delhi,Delhi University, 1994.
26.Smart , N., ”Doctrine and argument in Indian philosophy” , London,Geogre Allen and Unwin, 1964.
27.Walser, J., “Nagarjuna in context”, 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2008.
28.Willemen , C., Dessein, B. and Cox, C. ,”Sarvastivada Buddhist scholasticism”, New York,Brill, 1998.
29.Wood, Thomas E., ”Nagarjunian disputations” , Delhi,Sri Satguru, 1995.
三、期刊資料:
1.Priest G.,The logic of the catuskoti,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ume 1,No 2,2010, pp.24-54.
2.Ritsu, A. ,Why is the Madhyamika translated as “Zhong guan(中観)” , ”Journal of Indian and Buddhist Studies” , Vol.60,No.3,March 2012,pp.105-112。
3.伍至學,〈亞理斯多德的形而上學結構的分析〉,《哲學與文化》,第三十卷,第二期,2003年2月,頁71-84。
4.何建興,〈「不可說」的弔詭〉,《世界宗教學刊》,第二期,2003年,頁89-110。5.林鎮國,〈龍樹《迴諍論》與基礎主義知識論的批判〉,《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十六期,2006年7月,頁163-196。6.洪嘉琳,〈論《阿含經》中「無常即苦」的命題〉,《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二十六期,2011年7月,頁97-145。
7.康特,〈中觀學的時間觀〉,《正觀雜誌》,第四十六期,2008年,9月,頁40-79。
8.曹志成,〈清辨對瑜伽行派的三性思想之批判的探討〉,《東方宗教研究》,第三期,1993年,頁59-76。
9.蒲長春,〈佛教本體論與奧義書〉,《沙洋師範高等專校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1期,頁5-9。
10.劉嘉誠,〈《中論》解脫思想在宗教學上的意義〉,《中華佛學研究》第 3 期,1999年3月,頁69-91。11.劉嘉誠,〈龍樹與休姆對有神論的批判之比較研究〉,《台大佛學研究》,第十五期,2008年6月,頁85-138。12.嚴瑋泓,〈「迦羅」(Kla)或三摩耶(Samaya)?〉,《台大佛學研究》,第二十期,2010年12月,頁1-58。
13.嚴瑋泓,〈試論般若波羅蜜多之形上學意涵及其解構理路〉,「佛教哲學的建構」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哲學系,2006年。
14.嚴瑋泓,〈論《般若經》的「假名」概念〉,《中華佛學研究》第10期 ,2006年,頁43-70。
15.釋如源,〈龍樹四句的解構詮釋〉,《正觀雜誌》,第五十四期,2010年9月,頁157-179。
16.釋滿庭,〈龍樹《迴諍論》中陽炎喻之研究〉,《正觀雜誌》,第五十八期,2011年,9月,頁45-77。
四、學位論文:
1.林建德,《《老子》與《中論》之哲學比較》,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2.曾蘭惠,《《中論》時間觀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3.劉嘉誠,《《中論》解脫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4.劉嘉誠,《從《入中論》對唯識學派的批判論月稱的緣起思想》,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5.羅尉慈,《龍樹《迴諍論》譯註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五、課堂講義:
1.劉嘉誠 ,《中論講義》,未出版。
2.劉嘉誠 ,《中觀學講義》,未出版。
3.劉嘉誠 ,《迴諍論講義》,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