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9.141)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1 20: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江信宏
研究生(外文):Chiang,Hsin-hung
論文名稱:網路社會化運動「人肉搜索」的正義與關懷倫理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Justice And Care Ethics About Human Search In Cyberspace
指導教授:游惠瑜游惠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Hui-yu
口試委員:林永崇呂健吉游惠瑜
口試委員(外文):Lin,Yung-chungLu,Chien-chiYu,Hui-yu
口試日期:民國101年6月28日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3
中文關鍵詞:人肉搜索正義倫理關懷倫理羅爾斯諾丁斯網路
外文關鍵詞:human searchjustice ethicscare ethicsRawlsNoddingscyberspac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46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將人類帶進一個嶄新的網路時代,網際網路的活絡與普及,已經使人類社會的生活型態有了極大的轉變,它不但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管道與方式,也改變了人的思考模式,提供了群眾一個可以表達其訴求的管道,於是乎「人肉搜索」運動的興起,改變了傳統道德倫理的表現方式,而是以一種新型態的方式來展現其價值觀。
本研究旨在探討人肉搜索的正義與關懷倫理問題,透過羅爾斯正義倫理學與諾丁斯關懷倫理學的角度來思考網路社會化運動「人肉搜索」所展現的道德力量,以及所面臨的社會倫理道德問題。首先論述這兩種倫理的基本理念、價值,並陳述各自在社會建構上的概念、方式,及比較其差異性。接著對人肉搜索興起的原因、特色以及衍生的倫理道德問題進行分析,再利用社會發生的相關「人肉搜索」案例來切入探討其所面臨的爭議與問題。
以網路社會具有「自由」、「開放」、「虛擬」、「平等」四個特性,來作為網路社會呈現公平正義的條件,並提出人肉搜索的公義原則。在關懷與正義倫理的對話中,使我們了解一個新興的社會不能僅僅持守正義而已,因此透過關懷倫理的關懷精神,對人肉搜索的行動中加上「相互依賴」與「共擔責任」的思維。我們相信正義不能缺乏關懷而存在,缺乏關懷的決定也必然是不正義的。藉由本研究的探討,希望未來面對網路社會化「人肉搜索」運動時,能提供更寬廣的社會省思,讓「人肉搜索」發揮對社會道德倫理的正面積極意義。

Due to the widespread availability of cyberspace access, human beings step into a whole new cyberspace era and hence, life models of the human societies have changed greatly with the popular use of cyberspace access, cyberspace world changes not only the ways people communicate, but also the patterns people think, it forms a channel with which people can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that’s the main cause why the “Human Search” Movement emerged. This movement has changed the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oral ethics and it brought up a new module to show up its value.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over the justice behind the Human Search and then, to care for the ethics behind it. Through viewpoints from the Justice Ethics by Rawls and the Care Ethics by Noddings, the researcher aims to figure out the moral power brought about by the “Human Search” social movement and the ethical and moral concerns behind it.
First, this study states the basic ideas and values of the Justic Ethics and the Care Ethics, and then unveils the concepts of their construction, the model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theories.Second,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reasons and features that boost the burgeoning of “Human Search”, as well as the ethical disputes behind this social movement.
“Free”, “open”, “virtual” and “fair” are four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yberspace social community, they are the basics that form the justice in cyberspace social community, and they are the just principales that give birth to Human Search.Through the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care and the just ethics, we could and should comprehend that an emerging society can not only hold on to the justice, a caring spirit that goes with the thinking of both mutual dependence and bilateral responsibility added onto the Human Search Movement is a necessity. We do believe that justice never works without a caring spirit, an act without caring is doomed to be unjust. Via investigation in this study , the researcher hopes to offer a widespread and in-depth contemplation among all cyberspace community members when in face of the “Human Search” Movement in the future, and hence, the positive meaning enacted by “Human Search” towards social ehtics could then be brought about.

目錄
誌謝 I
摘要 II
ABSTRACT III
目錄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文獻探討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架構與限制 10
第二章 正義與關懷倫理在網路社會的理念 12
第一節 正義倫理的公平正義 12
第二節 關懷倫理的幸福建構 18
第三節 正義與關懷倫理在社會政策的差異 21
第三章 「人肉搜索」道德問題的探討 26
第一節 人肉搜索的定義、成因與流程 27
第二節 人肉搜索的特色及衍生的倫理道德問題 29
第三節 人肉搜索的正義與關懷倫理議題與案例分析 32
第四章 人肉搜索的正義與關懷 39
第一節 從正義論理念來看人肉搜索 40
第二節 人肉搜索的關懷倫理 50
第三節 正義與關懷倫理的對話 54
第四節 人肉搜索的關懷倫理思維 60
第五章 結論 63
第一節 人肉搜索的倫理省思 63
第二節 建議與未來 66
參考資料 69

一、專書
Castells, Manuel,《網絡社會—跨文化的視角》,周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Habermas, Jurgen,《交往與社會進化》,張博樹譯,重慶市:重慶出版社,1989。
Kymlicka, Will,《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劉莘譯,台北市:聯經,2003。
Lawrence, Lessig,《網路自由與法律》,劉靜怡譯,台北市:商周出版,2002。
Noddings, Nel,《始於家庭:關懷與社會政策》,侯晶晶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Noddings, Nel,《幸福與教育》,龍寶新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Noddings, Nel,《教育哲學》,曾漢塘、林季薇譯,台北市:弘智文化,2000。
Noddings, Nel,《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于天龍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Nussbaum, Martha C.,《正義的界限:殘障、全球正義與動物正義》,徐子婷等譯,台北:韋伯文化,2008。
Rachels, James,《道德哲學要義》,林逢祺譯,台北市:麥格羅希爾,2010。
Rawls, John,《正義論》,李少軍等譯,台北:桂冠圖書,2003。
Rawls, John,《作為公平的正義:正義新論》,姚大志譯,台北:左岸文化,2002。
Sandel, Michael J.,《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樂為良譯,台北市:雅言文化,2011。
方志華,《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洪葉,2004。
王佳煌,《資訊社會學》,台北市:學富文化,2000。
王佳煌,《資訊科技與社會變遷》,台北:韋伯文化國際,2003。
李英明,《虛擬的極限:資訊汪洋中的迷航》,台北市:臺灣書店,2001。
李曉明等,《搜尋引擎—原理、技術與系統》,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周保松,〈契約、公平與社會正義—羅爾斯《正義論》導讀〉,《正義論》,台北:桂冠圖書,2003,導讀P.17-50。
周慶祥,《網路新聞:理論與實務》,台北市:風雲論壇,2005。
林火旺,《倫理學》,台北市:五南,2004。
林火旺,《基本倫理學》,台北市:三民,2009。
林杏子等,《資訊倫理》,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公司,2001。
姚大志,〈導讀:從「正義論」到「正義新論」〉,台北:左岸文化,2002,P.258-280。
翟本瑞,《網路文化》,台北市:揚智文化,2001。
龍寶新,〈教育:為了幸福的事業——論諾丁斯的幸福教育觀〉,《幸福與教育》,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簡成熙,《教育哲學專論—當分析哲學遇上女性主義》,台北市:高等教育,2005。
二、學術論文
方志華,《諾丁關懷倫理之理論發展與教育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0。
全鳳英,《「人肉搜索」問題的倫理思考》,中南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8。
李慶國,《網路倫理及其哲學反思》,蘭州大學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7。
莫廣遠,《網路倫理認知類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莊道明,《我國學術資訊網路使用及資訊倫理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
三、期刊、會議論文
方志華,〈關懷倫理學相關理論開展在社會正義及教育上的意涵〉,《教育研究集刊》第46卷,2001,P.31-51。
王婉嘉,〈網路正義?網路暴力?人肉搜索〉,《臺灣光華雜誌》10月號,2010,P.69-77
朱家榮,〈資訊倫理研究初探〉,《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六卷第一期,2010,P.106-120。
吳秀瑾,〈關懷倫理的道德蘊涵:試論女性主義的道德之事生產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6期,2006,P.107-162。
吳秀瑾,〈關懷倫理學的規範性〉,《生命教育研究》,第2卷第1期,2010,P.109-134。
吳齊殷,〈電腦網路的社會衝擊:以倫理議題為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五期》,1998,P.7-18。
吳齊殷、戴昀,〈虛擬空間的倫理議題—網路社會的社會秩序與信任〉,E社會的公共倫理、公民德行與公民養成研討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2004。
李倫,〈網路信任危機:電子商務的倫理陷阱〉,《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1期,2002,P.59-63。
沈明璁,〈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從《迫在眉稍》一片中淺談之〉,中山政研所95學年度社會科學院研究生論文發表研討會,2007。
林永崇,〈哈伯瑪斯與羅爾斯的論辯:道德與政治的關係〉,華梵大學哲學系文化哲學論壇:引言,2008。
林永崇,〈政治參與與價值中立—從羅爾斯和雷茲的不同立場說起〉,《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二卷第六期,2005,P.35-52。
林永崇,〈價值多元社會中的生命教育--羅爾斯《公義論》書中蘊涵的觀點 〉,《經典與生命的對話--第十三屆比較哲學研討會論文集》,嘉義:南華大學,2012,P.99-108。
林朝成,〈關懷與正義:佛教觀點的詮釋〉,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第四屆 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003。
林吉祥,〈網路倫理議題與網路禮儀對教育的啟示〉,《國教新知》50卷4期,2004,P.93-103。
戚國雄,〈資訊時代的倫理議題——兼談網路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五期,1998,P.12-18。
莫廣遠等,〈網路倫理認知類型研究〉,《科技管理学刊》,第五卷第三期,1996,P.1-27。
莊道明,〈建構資訊社會的新秩序—資訊倫理〉,《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175期,1997,P.11-12。
許孟祥、黃貞芬,〈資訊時代中倫理導向之決策制定架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第一屆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論文,1996。
郭鴻志,〈從網路倫理談資訊倫理教育〉,《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五期,1998,P.19-2。
陳立儒,〈結合正義與關懷觀點的權利理論〉,台灣哲學會第2007年「價值與實在」哲學研討會,臺北:東海大學哲學系,2007。
游惠瑜,〈建構公義觀念是否需要人性論基礎?〉,《醒吾學報》第27期,2004,P.141-163。
游惠瑜,〈從孟荀人性論看羅爾斯公義社會之建構〉,《中西哲學比較研究》創刊號,2003,P.83-98。
游惠瑜,〈諾丁的關懷倫理學及其問題〉,《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3期,2005,P.95-109。
游惠瑜,〈關懷取向的專業倫理教育〉,《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6期,2009,P.103-114。
游惠瑜,〈關懷倫理是女性所獨有的道德特質嗎?〉,《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4期,2008,P.171-179。
簡成熙,〈正義倫理與關懷倫理的論辯:女性倫理學的積極意義〉,《教育資料集刊》25輯,2000,P.185-212。
魏慧娟、鄭承昌、連廷嘉、廖本裕、林玟伶,〈大專生之網路倫理相關行為之研究〉,《網路社會學通訊—第62期》,2007。
四、其他
tjm,〈也談網路正義〉,http://a2z.fhl.net/life/life136.html,2012。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I0050021,2012。
林子暉、林泰佐,〈左右看:以網路正義之名〉,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03160,2010。
網路正義 盲目又健忘〉,http://forum.chinatimes.com/default.aspx?g=post&t=45475,2011。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tw/搜索引擎,201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游惠瑜,〈關懷倫理是女性所獨有的道德特質嗎?〉,《哲學與文化》第35卷第4期,2008,P.171-179。
2. 游惠瑜,〈關懷取向的專業倫理教育〉,《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6期,2009,P.103-114。
3. 游惠瑜,〈諾丁的關懷倫理學及其問題〉,《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3期,2005,P.95-109。
4. 游惠瑜,〈建構公義觀念是否需要人性論基礎?〉,《醒吾學報》第27期,2004,P.141-163。
5. 郭鴻志,〈從網路倫理談資訊倫理教育〉,《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五期,1998,P.19-2。
6. 莊道明,〈建構資訊社會的新秩序—資訊倫理〉,《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175期,1997,P.11-12。
7. 戚國雄,〈資訊時代的倫理議題——兼談網路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五期,1998,P.12-18。
8. 林吉祥,〈網路倫理議題與網路禮儀對教育的啟示〉,《國教新知》50卷4期,2004,P.93-103。
9. 林永崇,〈政治參與與價值中立—從羅爾斯和雷茲的不同立場說起〉,《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二卷第六期,2005,P.35-52。
10. 李倫,〈網路信任危機:電子商務的倫理陷阱〉,《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1期,2002,P.59-63。
11. 吳齊殷,〈電腦網路的社會衝擊:以倫理議題為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五期》,1998,P.7-18。
12. 吳秀瑾,〈關懷倫理的道德蘊涵:試論女性主義的道德之事生產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16期,2006,P.107-162。
13. 朱家榮,〈資訊倫理研究初探〉,《台灣圖書館管理季刊》第六卷第一期,2010,P.106-120。
14. 方志華,〈關懷倫理學相關理論開展在社會正義及教育上的意涵〉,《教育研究集刊》第46卷,2001,P.31-51。
15. 莊道明,《我國學術資訊網路使用及資訊倫理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