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玉波(1998),中國古代的家,臺北市:臺灣商務印刷館。
朱岑樓(2006),「從社會、個人與文化的關係論中國人性格的恥感取向」,收錄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頁72-105,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吳聰賢(2006),「現代化過程中農民性格的蛻變」,收錄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頁279-317,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李亦園(1999),「中國人的家庭與家的文化」收錄於文崇ㄧ、蕭新煌主編,中國人:觀念與行為,頁114-126,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李克東(1990),教育傳播科學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政賢譯(Kathleen B. deMarrais原著主編)(2007),透是質性研究,台北市:五南。
李維倫譯(Robert Sokolowski 原著)(2009),現象學十四講,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李黎、郭官義譯(Jürgen Habermas 原著)(1999),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與科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尚榮安譯,(原著Robert K. Yin )(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市:弘智文化。
林宜瑄等譯(Rudy Ruggles and Dan Holtshouse 編著)(2004),知識優勢,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春美(2007),「用心打造『NCSI黃金服務宣言』」,T&D飛訊期刊第60期,頁1。
洪治中(2008),家族企業中影響親屬員工對組織忠誠之因素研究,靜宜大學管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洪漢鼎(2002),詮釋學史,台北:桂冠圖書。
洪緹芸(2003),台灣地區民眾的個人主義、家族主義與集體主義價值取向及其變遷,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胡瑋珊譯(Thomas H. Davenport & Laurence Prusak 著)(2002),知識管理:企業組織如何有效運用知識,台北縣汐止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胡瑋珊譯(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編著)(2004),企業創新的螺旋,台北縣汐止市:中國生產力中心。
徐泰玲、李立峰等編著(2009),中國家族企業發展透視,北京:人民出版社。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收錄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93-122,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
高淑清譯(Max van Manen 原著)(2004),轉向生活經驗的天性,收錄於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於學的人文科學,頁43-56嘉義市:濤石文化。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
張小鳳(2003),家族主義認同與接班行為―個人生涯選擇模式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戚國雄和張培倫譯著(John Stuart Mill 著)(2003),思想與言論自由─彌爾《論自由》第一、第二章譯著,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莊培章(2007),華人家族企業的制度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許澤民譯(Michael Polanyi 原著)(2004),個人知識,台北市:商周。
郭志聖(2007),家族企業繼承之影響要素-台灣家族企業之實證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郭俊偉譯(Maria Piantanida, Noreen B. Garman 原著)(2008),質性研究論文撰寫,臺北市:五南圖書。
郭峯銜(2005),家族主義、專業主義對組織文化影響研究﹘以傳統產業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進隆譯(Senge, P. 原著)(2007),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遠見。
陳介玄(1994),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台灣中小企業的社會經濟分析,台北市:聯經。
陳柏昕(2007),我國機械配管業內隱型知識傳承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學位論文。陳泰和(2001),台灣家族企業接班人選擇因素之研究-以『交易成本』、『信賴機制』、『網絡關係』之觀點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傅偉勳(2002),西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
彭孟堯(2009),知識論,台北:三民書局。
彭淮棟譯,(Michael Polanyi & Harry Prosch 原著)(1986),意義,台北:聯經。
程樹德、傅大偉、錢永祥譯(Thomas s. Kuhn 原著)(1994),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
費孝通(1993),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台北市:風雲時代。
黃光國(1984),「談家族企業的組織型態」,中國論壇,13 卷,7 期。黃光國(2009),儒家關係主義:哲學反思、理論建構與實徵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子江、王美音譯(Ikujiro Nonaka &Hirotaka Takeuchi 原著)(2000),創新求勝,台北:遠流出版社。
楊國樞(2002),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台北市:桂冠。
楊凱成、李佳玲(2009),「地方產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展示─雲林縣大埤鄉酸菜文化館個案分析」,收錄於文化資產保存學刊第九期,頁71-86。
葉明華、楊國樞 (1998):〈中國人的家族主義:概念分析與實徵衡鑑〉。《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3期,169-225。趙文麗(2005),家族企業競爭優勢延續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京偉譯(勤業管理顧問公司原著)(2000),知識管理的第一本書,台北:商周出版。
鄭伯壎(1991),「家族主義與領導行為」,收錄楊中芳、高尚仁合編,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頁366-398,台北市:遠流。
鄭伯壎和黃敏萍(2000),「華人企業組織中的領導:一項文化價值的分析」,中山管理評論,頁583~617。
蘇靜怡(2006),台灣家族型態之中小企業接班問題的探討,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國際經貿學程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二、英文部分
Ashworth, P. D. (1996) , The variety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Part one: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 Nurse Education Today, 17, 215-218.
Kavle, S. (1996) , Interviews: An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interviewing. Thousand Oaks, CA: Sage.
Michael Polanyi(1998) , 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London:Routledge.
Nonaka, I. and I. Takeuchi (1995) ,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N.Y.
Polanyi, Michael and Prosch, Harry (1975) , Meaning,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akeuchi, H. and I. Nonaka (2004) , Hitotsubashi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Asia) Pte. Ltd. Ch.1.
Thomas H. Davenport & Laurence Prusak (1997) , Information Ecology : Mastering the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Environ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網頁部分
今日新聞網(2011),網頁,取自2011年1月24日http://www.nownews.com/2011/01/24/11478-2683787.htm#ixzz1d0sBa9FS
客家電視台(2011),網頁,取自2011年1月6日http://web.pts.org.tw/hakka/news/detail.php?id=66883
客家電視台(2011),網頁,取自2011年1月19日http://web.pts.org.tw/hakka/news/detail.php?id=67313
雲林縣地方文化館(2010),網頁,取自2010年4月10日http://www.ylccb.gov.tw/museum/frame/tapi-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