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佛教原典(指古漢譯典籍;順序依藏經之經號)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譯,《長阿含經》22 卷,《大正藏》1,No. 1。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卷50 卷,《大正藏》2,No. 99。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央掘魔羅經》4 卷,《大正藏》2,No. 120。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增壹阿含經》51 卷,《大正藏》2,No. 125。
西晉竺法護譯,《生經》5 卷,《大正藏》3,No. 154。
後漢錄失譯人名,《大方便佛報恩經》7 卷,《大正藏》3,No. 156。
北涼曇無讖譯,《悲華經》10 卷,《大正藏》3,No. 157。
失譯人名,《大乘悲分陀利經》8,《大正藏》3,No. 158。
後漢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2 卷,《大正藏》1,No. 184。
唐玄奘譯,《大般若經》600 卷,《大正藏》7,No. 220。
西晉無羅叉奉譯,《放光般若經》20 卷,《大正藏》8,No. 221。
姚秦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27 卷,《大正藏》8,No. 223。
姚秦鳩摩羅什譯,《小品般若經》10 卷,《大正藏》8,No. 227。
姚秦鳩摩羅什譯,《金剛經》1 卷,《大正藏》8,No. 235。
宋施護譯,《佛說遍照般若波羅蜜經》1 卷,《大正藏》8,No. 242。
陳月婆首那譯,《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卷7 卷,《大正藏》8,No. 231。
唐般若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10 卷,《大正藏》8,No. 261。
姚秦鳩摩羅什譯,《法華經》7 卷,《大正藏》9,No. 262。
西晉竺法護譯,《正法華經》10 卷,《大正藏》9,No. 263。
隋闍那崛多共笈多譯,《添品妙法蓮華經》7 卷,《大正藏》9,No. 264。
西晉竺法護譯,《濟諸方等學經》1 卷,《大正藏》9,No. 274。
隋毘尼多流支譯,《大乘方廣總持經》1 卷,《大正藏》9,No. 275。
唐實叉難陀譯,《華嚴經》80 卷,《大正藏》10,No. 279。
唐般若譯,《華嚴經》40 卷,《大正藏》10,No. 293。
唐實叉難陀譯,《大寶積經》120 卷,《大正藏》11,No. 310。
曹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2 卷,《大正藏》12,No. 360。
後漢支婁迦讖譯,《平等覺經》4 卷,《大正藏》12,No. 361。
138
吳支謙譯,《大阿彌陀經》2 卷,《大正藏》12,No. 362。
宋法賢譯,《莊嚴經》3 卷,《大正藏》12,No. 363。
宋畺良耶舍譯,《觀經》1 卷,《大正藏》12,No. 365。
姚秦鳩摩羅什譯,《彌陀經》1 卷,《大正藏》12,No. 366。
唐玄奘譯,《稱讚淨土佛攝受經》1 卷,《大正藏》12,No. 367。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1 卷,《大正藏》12,No.
368。
宋施護等譯,《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3 卷,《大正藏》12,No.372。
隋那連提耶舍譯,《蓮華面經》2 卷,《大正藏》12,No. 386。
後漢支婁迦讖譯,《般舟三昧經》1 卷,《大正藏》13,No. 417。
西晉竺法護譯,《賢劫經》8 卷,《大正藏》14,No. 425。
姚秦鳩摩羅什譯,《維摩詰經》3 卷,《大正藏》14,No. 475。
吳支謙譯,《慧印三昧經》1 卷,《大正藏》15,No. 632。
失譯人名,《佛說如來智印經》1 卷,《大正藏》15,No. 633。
宋智吉祥等譯,《佛說大乘智印經》5 卷,《大正藏》15,No. 634。
東晉覺賢譯,《觀佛三昧海經》10 卷,《大正藏》15,No. 643。
隋闍那崛多譯,《觀察諸法行經》4 卷,《大正藏》15,No. 649。
西晉竺法護譯,《決定總持經》1 卷,《大正藏》17,No. 811。
元魏菩提流支譯,《謗佛經》1 卷,《大正藏》17,No. 831。
唐般剌蜜帝譯,《楞嚴經》10 卷,《大正藏》19,No. 945。
唐不空譯,《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1 卷,《大正藏》19,No. 1009。
吳支謙譯,《無量門微密持經》1 卷,《大正藏》19,No. 1011。
東晉覺賢譯,《佛說出生無量門持經》1 卷,《大正藏》19,No. 1012。
宋求那跋陀羅譯,《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經》1 卷,《大正藏》19,No. 1013。
宋功德直共玄暢譯,《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1 卷,《大正藏》19,No. 1014。
北魏佛馱扇多譯,《佛說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隣尼經》1 卷,《大正藏》19,No.
1015。
梁僧伽婆羅譯,《舍利弗陀羅尼經》1 卷,《大正藏》19,No. 1016。
隋闍那崛多譯,《佛說一向出生菩薩經》1 卷,《大正藏》19,No. 1017。
唐智嚴譯,《出生無邊門陀羅尼經》1 卷,《大正藏》19,No. 1018。
139
宋慈賢譯,《妙吉祥平等瑜伽祕密觀身成佛儀軌》1 卷,《大正藏》20,No. 1193。
隋闍那崛多譯,《大法炬陀羅尼經》20 卷,《大正藏》21,No. 1340。
劉宋佛陀什共竺道生等共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30 卷,《大正藏》22,No.
1421。
姚秦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2 卷,《大正藏》24,No. 1485。
龍樹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100 卷,《大正藏》25,No. 1509。
龍樹造,姚秦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婆沙論》17 卷,《大正藏》26,No. 1521。
世親造,元魏菩提流支譯,《往生論》2 卷,《大正藏》26,No. 1524。
堅意造,北涼道泰等譯,《入大乘論》卷2,《大正藏》32,No. 1634。
宋法護等譯,《大乘寶要義論》10 卷,《大正藏》32,No. 1635。
龍樹造,姚秦筏提摩多譯,《釋摩訶衍論》10 卷,《大正藏》32,No. 1668。
失譯人名,《那先比丘經》2 卷,《大正藏》32,No. 1670。
二、 古德著述(以藏經之經號為順序)
隋吉藏撰,《法華玄論》10 卷,《大正藏》34,No. 1720。
唐澄觀撰,《華嚴經隨疏演義鈔》90 卷,《大正藏》36,No. 1736。
唐李通玄撰,《新華嚴經論》40 卷,《大正藏》36,No. 1739。
唐慧遠撰,《無量壽經義疏》2 卷,《大正藏》37,No. 1745。
唐元曉選,《兩卷無量壽經宗要》1 卷,《大正藏》37,No. 1747。
唐慧遠撰,《觀經義疏》1 卷,《大正藏》37,No. 1749。
隋智顗說,《觀經義疏》1 卷,《大正藏》37,No. 1750。
宋知禮述,《觀經疏妙宗鈔》6 卷,《大正藏》37,No. 1751。
隋吉藏撰,《觀經義疏》1 卷,《大正藏》37,No. 1752。
唐善導集記,《觀經疏》1 卷,《大正藏》37,No. 1753。
宋元照述,《觀經義疏》3 卷,《大正藏》37,No. 1754。
隋智顗記,《彌陀經義記》1 卷,《大正藏》37,No. 1755。
唐窺基撰,《彌陀經疏》1 卷,《大正藏》37,No. 1757。
唐窺基撰,《彌陀經通贊疏》1 卷,大正37,No. 1758。
後秦釋僧肇撰,《注維摩詰經》10 卷,《大正藏》38,No. 1775。
隨吉藏撰,《維摩經義疏》6 卷,《大正藏》38,No. 1781。
140
北魏曇鸞註解,《往生論註》2 卷,《大正藏》40,No. 1819。
隋吉藏撰,《十二門論疏》3 卷,《大正藏》42,No. 1825。
慧遠撰,《大乘義章》20 卷,《大正藏》44,No. 1851。
東晉慧遠問,羅什答,《鳩摩羅什法師大義》3 卷,《大正藏》45,No. 1856。
唐法藏述,《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4 卷,《大正藏》45,No. 1866。
隋杜順說,《華嚴一乘十玄門》卷1,《大正藏》45,No. 1868。
隋智顗說,灌頂記,《摩訶止觀》10 卷,《大正藏》46,No. 1911。
後魏曇鸞撰,《略論安樂淨土義》卷1,《大正藏》47,No. 1957。
唐懷感撰,《釋淨土群疑論》7 卷,《大正藏》47,No. 1960。
隋智顗說;宋楊傑述,《淨土十疑論》1 卷,《大正藏》47,No. 1961。
唐迦才撰,《淨土論》1 卷,《大正藏》47,No. 1963。
宋宗曉編,《樂邦文類》5 卷,《大正藏》47 卷,No. 1969A。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1 卷,《大正藏》48 卷,No. 2008。
宋延壽集,《宗鏡錄》100 卷,《大正藏》48 卷,No. 2016。
宋延壽述,《萬善同歸集》3 卷,《大正藏》47 卷,No. 2017。
宋延壽撰,《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1 卷,《大正藏》47 卷,No. 2018。
隋費長房,《歷代三寶紀》15 卷,《大正藏》49 卷,No. 2034。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54 卷,《大正藏》49 卷,No. 2035。
隋灌頂撰,《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1 卷,《大正藏》50,No. 2050。
梁慧皎撰,《高僧傳》14 卷,《大正藏》50,No. 2059。
宋延一編,《廣清涼傳》3 卷,《大正藏》51,No. 2099。
梁僧祐撰,《出三藏記集》15 卷,《大正藏》55,No. 2145。
隋法經等撰,《法經錄》7 卷,《大正藏》55,No. 2146。
隋彥琮撰,《眾經目錄》5 卷,《大正藏》55,No. 2147。
唐靜泰撰,《眾經目錄》5 卷,《大正藏》55,No. 2148。
唐道宣撰,《內典錄》10 卷,《大正藏》55,No. 2149。
唐道宣撰,《續內典錄》10 卷,《大正藏》55,No. 2150。
唐靖邁撰,《古今譯經圖紀》4 卷,《大正藏》55,No. 2151。
唐明佺等撰,《大周錄》15 卷,《大正藏》55,No. 2153。
唐智昇撰,《開元錄》20 卷,《大正藏》55,No. 2154。
141
唐智昇撰,《開元錄略出》4 卷,《大正藏》55,No. 2155。
唐圓照撰,《貞元錄》30 卷,《大正藏》55,No. 2157。
日本圓珍撰,《智證大師請來目錄》1 卷,《大正藏》55,No. 2173。
失逸人名,《無量壽經義記卷下》1 卷,《大正藏》85,No. 2759。
清魏源會譯,《無量壽經會譯》1 卷,《卍新纂續藏》1,No. 5 。
唐澄觀注,《華嚴經疏注》58 卷,《卍新纂續藏經》7,No. 234。
明祩宏述,《阿彌陀經疏鈔》4 卷,《卍新纂續藏經》22,No. 424。
唐一行錄,《華嚴經海印道場懺儀》42 卷,《卍新纂續藏》74,No. 1470。
宋普濟集,《五燈會元》20 卷,《卍新纂續藏》80,No. 1565。
明袾宏輯,《皇明名僧輯略》1 卷,《卍新纂續藏》84,No. 1581。
三、 近代撰著(以著者筆畫為順序)
1、中文專書
孔維勤
1983 《永明延壽宗教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冉雲華
1999 《永明延壽》,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世傑
1990 《華嚴哲學要義》,台北:佛教出版社。
張曼濤主編
1979 《淨土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9 《大乘佛教之發展》,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9 《淨土宗史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9 《淨土思想論集》(二),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 《淨土思想論集》(一),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釋太虛
2005 《太虛大師全書》光碟版,新竹:印順文教基金會。
釋印光
142
1983 《印光法師文鈔》,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1999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
釋印順
2005 《淨土學輯要》,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0 《淨土與禪》,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0 《大乘起信論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0 《以佛法研究佛法》,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0 《成佛之道》,新竹:正聞出版社。
2000 《無諍之辯》,新竹:正聞出版社。
1994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新竹:正聞出版社。
1994 《中國禪宗史》,新竹:正聞出版社。
1993 《華雨集》(二),新竹:正聞出版社。
1976 《往生淨土論講記》,《華雨集》(一),新竹:正聞出版社。
1951 《淨土新論》,新竹:正聞出版社。
釋慧嚴
2000 《從人間性看淨土思想》,高雄:春暉出版社。
1998 《淨土概論》,台北:東大出版社。
1996 《慧嚴佛學論文集》,高雄:春暉出版社。
2、日文專書
小谷信千記譯(Gregory Schopen 講述)
2000 《大乘佛教興起時代インドの僧院生活》,東京:春秋社。
木村泰賢
1967 《木村泰賢全集》第六冊,東京:大法輪閣。
平川彰
1997 《淨土思想と大乘戒》,東京:春秋社。
1996 〈淨土思想の成立〉,《講座大乘佛教5‧淨土思想》,東京:春秋社。
1992 《大乘佛教の教理と教團》,東京:春秋社。
1989 《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東京:春秋社。
143
1979 《印度佛教史(上)》,東京:春秋社。
1964 《原始佛教の研究:教團組織の原型》,東京:春秋社。
1964 《淨土三部經之解說》,東京:岩波書店。
矢吹慶輝
1937 《阿彌陀佛之研究》,東京:明治書院。
定方晟
1996 〈阿彌陀佛の起源〉,《講座大乘佛教5‧淨土思想》,(平川彰編),
東京:春秋社。
香川孝雄
1995 〈本願思想の源流〉,《佛教における誓願》,京都:平樂寺書店。
高田修
1967 《佛像の起源》,東京:岩波書店。
1987 《佛像の誕生》,東京:岩波新書。
梶山雄一
1996 《淨土佛教の思想》第2 巻,東京:講談社。
望月信亨
1980 《淨土教概論》,東京:東洋文化。
1977 《略述淨土教理史》,東京:日本圖書。
1977 《淨土教之研究》,東京:日本圖書。
1930 《淨土教の起原及發達》,東京:共立社。
鈴木大拙
1999 《淨土系思想論》,京都:法藏館。
1968 《鈴木大拙選集》,第1 卷,東京:春秋社。
靜谷正雄
1987 《初期大乘佛教の成立過程》,京都:百華苑。
藤田宏達
144
2007 《淨土三部經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1996 〈淨土經典の種々相〉,《講座大乘佛教5‧淨土思想》(平川彰編),
東京:春秋社。
1994 〈無量壽經──阿彌陀佛と淨土〉,《淨土佛教の思想1》,東京:講
談社。
1991 〈原始佛教と淨土思想〉,《印度哲學佛教學》,札幌:北海道印度
哲學佛教學會。
1970 《原始淨土思想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藤吉慈海
1996 〈本願思想と國土の思想〉,《講座大乘佛教5‧淨土思想》(平川彰
編),東京:春秋社。
1983 《淨土教思想の研究》,東京:平樂寺書店。
3、英文專書
Blum, Mark L.
2002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Pure Land Buddhi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ard, James Harlan
2006 The Pure Land Tradition: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U.S.:Berkeley
Univ Press.
Nagao, Gadjin
1991 “On the Theory of Buddha-Body(Buddhakāya).” In Mādhyamika and
Yogācāra : A Study of Mahāyāna Philosophies, Collected Papers of G.
M. Nagao, tr. And ed. Leslie S. Kawamura.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aul, Harrison
2005 A Few Good Men: The Bodhisattva Path According to the Inquiry of
Ugra (Ugrapariprccha). U.S.: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45
William, Paul M.
1989 Mahāyā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四、 期刊論著(以著者筆畫為順序)
1、中文
平川彰
1998 〈淨土之現代意義〉,《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
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頁50-58。
吳汝鈞
1987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特色〉,《中華佛學學報》第1 期:頁123-135。
香光書鄉編譯組
2002 〈從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香光莊嚴》71 期,刊載於香光資訊網
站http://www.xin-yuan.com/CITYZEN/JIANGTAN/ahan/sanlun/2.htm,
2012/2/16 下載。
宮治昭
2000 〈近年來關於佛像起源問題的研究狀況〉,《敦煌研究》第2 期,甘
肅:敦煌研究院編輯部,頁74-82。
張 總
1988 〈中國早期佛教造像〉,《美術研究》第4 期,北京:中央美術學院。
陳敏齡
2000 〈西方淨土的宗教學詮釋〉,《中華佛學學報》第13 期,台北:中
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頁83-103。
傅 坤
2007 〈淨土宗的思想探析〉,《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第28 卷第1 期,陜
西:西藏民族學院政法學院,頁57-62。
楊白衣
146
1985 〈淨土的淵源及其演變〉,《華崗佛學學報》第8 期,台北:中華學
術院佛學研究所,頁77-125。
蔡耀明
1999〈《大般若經‧第二會》的嚴淨/清淨〉,《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第4 期,頁1-41。
1998 〈歐美學界大乘佛教起源地之探討及其論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
第三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頁77-97。
賴賢宗
1999 〈淨土信仰論之研究:世親、曇鸞與親鸞之迴向思想〉,《佛學研究
中心學報》第4 期,頁69-104。
賴鵬舉
2006 〈西北印的「龍族」與大乘經典的起源〉,《敦煌研究》總99 期,
甘肅:敦煌研究院,頁71-77。
2001 〈北傳大乘佛教的起點──紀元後西北印以「釋迦佛」為中心的思
想、造像與禪法〉,《普門學報》第3 期,高雄:普門學報出版社,
頁1-23。
2000 〈北傳佛教「淨土學」的形成-西秦炳靈寺169 窟無量壽佛龕造像的
義學與禪法〉,《圓光佛學學報》第5 期,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
頁1-45。
釋普慧
2006 〈略論彌勒、彌陀淨土信仰之興起〉,《中國文化研究》2006 年冬之
卷,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頁138-147。
釋聖嚴
1998 〈心淨則佛土淨〉,《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
會議中文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頁221-246。
1983 〈淨土思想之考察〉,《華崗佛學學報》第6 期,台北:中華學術院
佛學研究所,頁5-48。
釋慧嚴
147
1998 〈探究《無量壽經》的人間性思想〉,《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
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台北:法鼓文化,頁221-246。
2、日文
柴田泰
1963 〈無量壽經本願の一考察〉,《札幌大谷短期大學紀要》寺本學長還
曆記念創刊號,北海道:札幌大谷短期大學,頁81-87。
藤吉慈海
1988 〈禪と淨土〉,《駒沢大學佛教學部論集》18,東京:駒沢大學佛教
學部研究室,頁23-38。
1984 〈淨土教の本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32 卷2 號,東京:日本
印度學佛教學會,頁83-88。
3、英文
Nattier, Jan
2003 “The Indian Roots of Pure Land Buddhism: Insights from the Oldest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Larger Sukhavativyuha”, Pacific World: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Buddhist Studies, Pacific World, No. 5, p.
179-201, Mountain View, CA [US].
Winternitz, M.
1972 “Literary history of Sanskrit Buddhism”. Delhi :Motilal anarsidass.
五、 學位論文(以著者筆畫為順序)
1、中文
汪志強
2006 《印度佛教淨土思想研究》,北京:四川大學。
吳燦明
1986 《淨土思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
紀傑騰
148
2005 《淨土三經思想研究》,台中:靜宜大學。
許淑華
1998 《彌陀淨土研究:以淨土五經為線索》,台中:中興大學。
蘇進華
2004 《彌陀淨土思想的探究》,台中:東海大學。
釋德安
2005 《《無量壽經》譯者考—以佛經語言學為研究主軸》,嘉義:南華大
學。
2、英文
Halkias, T. Georgios.
2006 Transferring to the Land of Bliss: Among Sukhavati Texts and Practices.
Doctoral Thesis. Oxford: University of Oxford.
六、 譯著(依譯者筆畫順序)
1、中文
香光書鄉譯
2002 《佛教的真髓》(水野弘元著),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
許洋主譯
1989 《講座大乘佛教5‧般若思想》(梶山雄一著),台北:法爾出版社。
1985 《佛教思想(二)在中國的開展》(玉城康四郎等著),台北:幼獅
文化事業公司。
劉欣如譯
1999 《大乘佛典入門》,台北:法爾出版社。
釋印海譯
2005 《淨土三經新解》(山本法純著),台北:嚴寬祜文教基金會。
2004 《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望月信亨著),台北:嚴寬祜文教基金
會。
149
2003 《亞洲佛教史論集》(高崎直道等著),台北:嚴寬祜文教基金會。
2003 《淨土教思想論》(藤田宏達、平川彰等著),台北:嚴寬祜文教基
金會。
1991 《中國淨土教理史》(望月信亨著),台北:正聞出版社。1987 《淨土教概論》(望月信亨著),台北:無量壽出版社。
釋演培譯
1989 《大乘佛教思想論》(木村泰賢著),台北:天華出版社。
2、日文
Atuuji Ashikaga,
1965 Sukhāvatīvyūha(足利刊本),京都:Librairie Hōzōkan(法藏館)。
七、 網路資源
良稹
《Dīghanikāye》,《Pali Tipitaka》,刊載於「覺醒之翼」網站
http://www.theravadacn.org/,良稹中譯,2012/2/16 下載。
法鼓佛教學院
〈人名規範資料〉,《佛學規範資料庫》,刊載於「佛學規範資料庫」網站
http://authority.ddbc.edu.tw/person/,2012/2/6 下載。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
《佛教著者人名權威資料庫》,刊載於「香光資訊網∕香光尼眾佛學院圖
書館」http://www.gaya.org.tw/library/author/index.asp,2012/2/16 下載。
溫宗堃
〈世親《淨土論》的淨土思想及其禪修實踐之研究〉,刊載於「華嚴專宗」
網站http://www.yinshun.org.tw/91thesis/91-02.html,2010/8/21 下載。
溫金柯
〈龍樹菩薩所述的極樂淨土義〉,刊載於「現代淨」網站
http://www.modernpureland.org/sutra/lungshu-pureland.html,2012/1/2 下載。
150
釋印光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刊載於「般若文海」網站
http://book.bfnn.org/books/0362.htm,2010/8/21 下載。
八、 數位、工具資源
Accelon3 e-Book(開放古籍平台)
2005 《太虛大師全書》光碟版,新竹: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
2005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1.2 版本,香港:迪志文化出版
有限公司。
2005 《佛光大辭典》光碟版,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
2006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光碟版,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2006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光碟版,新竹:財團法人印順文教基金會。
2006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光碟版,台北: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集委員會。
2006 《南北傳阿含經》光碟版,台北:剎那搜尋工坊。
2010 〈CBETA 閱藏系統 V3.8〉,《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台北:中華電子
佛典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