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類
文崇一、楊國樞 (2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
王文科、王智弘譯 (1999)。Vaughn,Sharon;Shumm,Jeanne Shay; Singub, Jane M.等著。《焦點團體訪談:教育與心理學適
用》。台北:五南。
王萬邦(2007)。《家將神兵》。臺北市:商訊文化。
王鐵生譯(1993)。《利益團體》。台北市:五南。
朱柔若 (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市:三民。
吳騰達(2008)。《台東的寒單爺與民俗藝陣》。台東:中華民俗藝陣研究室。
呂江銘(2002)。《家將》。臺北市:財團法人綠色旅行文教基金會。
呂江銘(2002)。《官將首-唯一發源於台北縣的家將藝陣》。臺北市:唐山出版。
呂江銘(2004)。《蘆洲神將-(上冊)神將文化閱覽卷》。臺北市:唐山出版。
呂江銘(2004)。《蘆洲神將-(下冊)神將藝術賞析卷》。臺北市:唐山出版。呂江銘(2005)。《八將》。臺北縣:石渠出版社。
呂江銘(2006)。《冠友一家-上冊 冠友忠義本堂卷》。臺北縣:石渠出版社。
呂江銘(2006)。《冠友一家-下冊 冠友交誼境廟卷》。臺北縣:石渠出版社。
呂江銘(2008)。《臺灣家將臉譜藝術-八家將卷》。臺北縣:石渠出版社。
呂江銘(2010)。《臺灣家將臉譜藝術-官將首卷》。臺北縣:石渠出版社。
李天任、藍莘譯 (1995)。R. Wimmer & J. Dominick著。《大眾媒體研究》。台北:亞太。
李奉儒等譯 (2001)。Robert C. Bogdan & Sari Knopp Biklen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嘉義:濤石文化。
李季樺、陸洛譯(1996)。《宗教社會心理學》。臺北市:巨流。
李美華等譯 (1998)。Earl Babbie 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下)》台北:時英。
林本炫編譯(1993)。《宗教與社會變遷》。臺北市:巨流。
林煌洲等作、張家麟主編(2004)。《亞洲政教關係》。台北縣:韋伯文化。
施正鋒(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市:前衛。
施美玲譯 (1996)。Michael Singletary著,《大眾傳播研究方法》(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台北:五南。
孫廣德(1993)。《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臺北市:台灣商務。
高湘澤、高全余譯(1994)。《權力:它的形式、基礎和作用》。臺北市:桂冠。
張炳久譯(1998)。《政治過程-政治利益與與論(上)、(下)》。臺北市:桂冠。
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明通(2001)。《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陳蒼多譯(1998)。《心靈政治學》。臺北市:編譯館。
彭懷恩(1997)。《台灣政治文化的剖析》。臺北市:風雲論壇。
鈕則勳(2005)。《政治廣告: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文化。
黃政傑 (1996)。《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台北:漢文。
黃振家、宗靜萍等 (2007)。Roger D. Wimmer‧Joseph R.Dominick著《大眾媒體的研究導論》(Mass Media Research:An Introduction, 8th edition),台北:富學。
黃嘉樹、程瑞(2001)。《台灣政治與選舉文化》。台北縣:博揚文化。
葉振輝、翁瑞廷譯(1978)。《政治迷思》。臺北市:幼獅文化。
葉永文(2000)。《宗教政治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董旭英、黃儀娟譯(2000) 。《次級資料研究法》。臺北市:弘智文化。
廖忠俊(1990)。《台灣地方派系及其主要領導人物。臺北市:允晨文化。
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發展與質變》。臺北市:允晨文化。
廖忠俊(2008)。《臺灣鄉鎮舊地名考釋》。臺北市:允晨文化。
廖忠俊(2010)。《臺灣的媽祖宮與觀音寺古蹟》。臺北市:允晨文化。
歐素汝譯 (2000)。DavidW.Stewart& Prem N.Shamdasani著。《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Focus Groups: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弘智。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 心理。
鄭志明(2006)。《傳統宗教的傳播》。臺北市:大元書局。
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市:桂冠。
論文類
王美珠(2006)。「論政治與宗教間之公共領域──以一貫道合法化為例」,玄奘大學公共事務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申永財(2005)。「冷戰後印巴衝突與和解-從政治與宗教因素探析」,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明修(2003)。「政治機會結構與社會運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刊。李建成(2003)。「中共政治動員之研究──以『三講』教育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君玲(2005)。「陣頭、文物與展演--論蘭陽地區北管陣頭文物的展演及其文化意涵」,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工藝美術組碩士論文。林佩琪(2006)。「從『九天民俗技藝團』探討民俗陣頭發展之研究」,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慈宜(2007)。「流動、歡娛,及演出:一個陣頭田野研究」,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莊翠霞(2004)。「遊走於學校與家將團之間的青少年--以東部國中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政博(2003)。「以巴衝突中的政治與宗教因素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維鈞(2004)。「婦運脈絡下看政黨外圍婦女組織的限制與突破-以民進黨水噹噹助選團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羅志誠(1998)。「解構六輕神話:麥寮六輕填海造陸工程中的知識/政治動員」,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嚴啟能(2006)。「廟會繞境活動組織管理與青少年偏差行為關聯性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黃桃芳(2004)。「台灣選民選舉參與之研究:總體與個體資料的結合」,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惠婷(2005)。「搖滾音樂演唱會之文化行銷分析—以『Say Yes to Taiwan』演唱會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英文類:
Cohen, Anthony P. (1989).“The symbolic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 Routledge.
Habermas, Jurgen. (1989).“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
Lande, Carl H. (1977).“Introduction: The Dyadic Basis of Clientalism, in Stiffen W. Schmidt eds., Friends, Followers,and Factions.”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yer, Adrian C. (1977).“The Significance of Quasi-Groups in the Study of Complex Societies. Stiffen W. Schmidt eds.,Friends, Followers, and Factions.”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adeau, R., Cloutier, E. & Guay, J.(1993). “New Evidence about the Existence of a Bandwagon Effect in the Opinion Form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Revue internationale de science pol.
Turner, Victor. (1974).“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r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 ” Cornell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