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10 08: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戴文櫻
研究生(外文):Tai, Wenying
論文名稱:影響綠島居民環境行為因素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f Residents’ Behavior Of Environmental In Green Island
指導教授:趙仁方趙仁方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o, Reafang
口試委員:侯錦雄葉上葆趙仁方
口試委員(外文):Hou, JingshoungYeh, ShangpaoChao, Reafang
口試日期:2012-07-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義守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學院管理碩博士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6
中文關鍵詞:環境認知環境態度環境意識永續發展社區
外文關鍵詞:Environmental CognitiveEnvironmental Attitude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mmun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175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觀光業的興起,遊客大量湧入觀光地區造成主要產業結構改變,間接影響當地傳統產業、生態環境。然而對環境永續而言,觀光地區的居民扮演了重要的多重角色。本研究從永續發展概念出發,以綠島居民作為調查對象,探討居民對環境永續的「環境認知」、加入情感因素的「環境態度」,以及環境認知、環境態度以及環境意識轉為實際行動的「環境意識」對實際外顯行動的「環境行為」影響因素。本研究採問卷為量化研究工具,並於問卷發放同時進行深度訪談,問卷發放450份,有效問卷為402份,利用敘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以及線性迴歸作為資料分析方法。研究結果發現:一、綠島居民的「環境認知」、「環境態度」、「環境意識」同質性程度相當高;二、環境認知、環境態度以及環境意識三者為正相關;其中最直接影響環境行為之因素為「環境態度」中的「情感」因素;促使居民由「環境意識」轉為實際行動的契機為「情境假設」因素。
A great of tourists for sightseeing are approachingin tourism areas since the tourism was flourishing.It’s to make the main industrial change, and affectsthe local tradition industr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irectly. Howev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residents play an important multiple roles in the tourism areas, hence this researchmakes us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truct to createquestionnaire, which includesEnvironmental cognitiv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of residents in Green Island. There are 450 questionnaires are distribution with 402 in valid, which data analysis methods to One-way ANOVA, T-test, Pearson produce-moment correlation and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1)There are homophily in residents’inner. (2) Environmental cognitive, Environmental attitude and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are interaction. (3) “Affectiv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Environmental attitude. (4)Residents’inner transformbehaviors in “Suppose situa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問題陳述與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綠島環境背景5
第二節 環境認知7
第三節 環境態度12
第四節 環境意識16
第五節 環境行為18
第六節 研究架構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21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樣本選擇27
第三節 資料分析29
第四節 前測問卷分析與正式問卷修改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受訪者人口背景分析35
第二節 信度分析38
第三節 效度分析38
第四節 性別對內心歷程之影響39
第五節 人口變項對環境認知、環境態度以及環境意識之影響40
第六節 各構面因素分析41
第七節 環境認知、環境態度以及環境意識相關程度44
第八節 內心歷程對外顯行為之影響45
第五章 研究討論
第一節 人口變項對於環境認知、環境態度以及環境意識差異性47
第二節 環境認知對居民環境行為影響49
第三節 環境態度對環境行為之影響53
第四節 環境意識對環境行為之影響56
第五節 環境認知、環境態度以及環境意識相關程度57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59
第二節 研究限制60
第三節 研究建議6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63
英文部分71
附錄
附錄A、正式問卷74
表次
表2-1 新環境典範態度量表(NEP)15
表3-1 環境認知題項設計23
表3-3 環境意識題項設計25
表3-4 環境行為題項設計26
表3-5 問卷回收份數27
表3-6 前測問卷效度檢定31
表3-7 各構面累積負荷量31
表3-8 前測問卷修改後信度分析結果32
表3-9 環境認知構面題項33
表3-10 環境態度構面題項33
表3-11 環境意識構面題項34
表3-12 環境行為構面題項34
表4-1 樣本人口背景分佈36
表4-2 各題項填答分佈結果37
表4-3 構面信度38
表4-4 構面效度檢定38
表4-5 性別獨立樣本檢定組別統計量39
表4-6 性別與內心歷程檢定分析39
表4-7 人口變項對環境認知、環境態度、環境意識之影響40
表4-8 環境認知主成分分析41
表4-9 環境態度主成分分析42
表4-10 環境意識主成分分析42
表4-11 環境行為主成分分析43
表4-12 環境認知、環境態度、環境意識相關分析44
表4-13 內心歷程子構面相關分析44
表4-14 內心歷程對環境行為迴歸分析45
表4-15 內心歷程對環境行為子構面迴歸分析46
表5-1 歷年人口流動率48
圖次
圖1-1 綠島近年間觀光人次4
圖2-1 認知架構7
圖2-2 思維過程8
圖2-3 研究架構20
中文部份
[1]王俊明、陳其昌(2006)。大專院校教練效能及領導行為對運動員運動動機及運動態度的影響。台灣運動心理學報,9,1-18。
[2]王柏青、侯錦雄(1995)。關渡濕地遊客環境態度類群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4),1-20。
[3]王瑞宏(2008)。認知學習論。載於何東墀、鍾靜琪、張芳慈、何明洲、王瑞宏、皇貞裕、吳璟、洪智倫、徐享良、王鈞安、林子雯、王亦玲、王秀美、陳紀萍(編),心理學(5-16頁)台中:華格那企業有限公司。
[4]台東縣政府(2011),離島綜合建設實施方案《綠島篇》,台東縣第三期(100-103年度),3-16-7-4。
[5]江大樹、張力亞(2008)。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制建構:以桃米社區為例。東吳政治學報,26(1),87-141。
[6]江昱仁、黃宗成、郭孟妮與張文娟(2008)。利用生態旅遊進行環境教育對學生環境認知、環境態度和環境行為的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4),69-99。
[7]江偉峰(2009)。從胡賽爾現象學中「知覺意識」與「想像意識」二者間之互為奠基問題來看「知識」如何被建立。鵝湖學誌,43,173-235。
[8]何季芳(2008)。孤獨的情感表現。視覺藝術論壇,3,57-69。
[9]吳佳玲、謝盛發(2009)。商業雜誌廣告情感意象之研究。中華印刷科技年報,319-333。
[10]宋秉明(1995)。生態觀光之規劃架構。觀光研究學報,1(3),49-50。
[11]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台北:胡氏圖書。
[12]李永展(1999)。永續環境規劃之新思維。環境教育季刊,37,25-34。
[13]李永展(2009)。全球時代下的台灣社區營造。國家與社會,7,1-7。
[14]李玉芬(1997)。綠島的人口成長與變遷。東台灣研究,2,99-130。
[15]李依倩(2009)。在地的遊子/歸鄉的旅人:「台灣文學旅行系列」中時空交錯的地方幻影。東華漢學,5,213-255。
[16]李怡娟、陳俞琪與王慧群(2006)。賦權/充能式的社區發展過程─以台北市某社區為例。護理雜誌,53(2),23-28。
[17]李俊豪(2010)。台灣居民之社區意識─系統模式分析。都市與計畫,37(2),209-231。
[18]李素馨、彭美羚(2004)。環境態度與行為互動關係─以社區環境教育活動為例。戶外遊憩研究,17(4),23-41。
[19]周少凱、許舒婷(2010)。大學生環境認知、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嶺東學報,27,85-113。
[20]周愫嫻(1985)。正式與非正式社會控制對青少偏差行為的嚇阻效果。犯罪學期刊,1,31-50。
[21]林大興(2001)。意識、意識流及潛意識探討。佛學與科學,2(2),103-109。
[22]林永昌(2007)。當前兩種庶民休閒行為對歌仔戲的影響:以南高兩市為觀察場域。民俗曲藝,155,151-200。
[23]林俊昇、黃文琪(2000)。遊客參與生態活動保育認知之研究─結構方程式模型的應用。戶外遊憩研究, 13(2),45-65。
[24]林洋如、顏瓊芬(2007)。涉入自然的情感:國中自然教師突破負面環境感受之行動研究。環境教育研究,5(1),131-165。
[25]林隆儀、許慶珍(2007)。參考群體與消費態度在消費動機對購買意圖影響的干擾效果─以老年消費者購買保健食品為例。行銷評論,4(4),421-448。
[26]邵廣昭(2000)。海洋生態保育。載於邱文彥(編),海洋永續經營(96-98頁)。台北:胡氏圖書。
[27]侯錦雄、郭彰仁(1998)。公園遊客之環境態度與不當行為管理策略認同之關係。戶外遊憩研究,11(4),17-42。
[28]施聖文(2011)。「東發條例」發展了甚麼:以環境倫理到國家暴力。生態台灣,32,26-27。
[29]柯志昌(2006)。台灣環境規劃者社會認知理論模型及學習風格之研究。公共事務評論,7(1),35-61。
[30]洪國玹(2008)。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認知及其對旅遊行為之影響。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31]洪鴻智、陳羚怡(2007)。洪災風險評估與災害風險課徵─以台北市為例。臺灣土地研究,10(2),95-125。
[32]洪櫻芬(2009)。由道德範疇論休謨學說的情感特質。長庚人文社會學報,2(1),147-164。
[33]紀駿傑、蕭新煌(2003)。當前台灣環境正義的社會基礎。國家政策季刊,2(3),169-180。
[34]胡憲倫(2011)。國際企業社會責任最新發展趨勢─結合金字塔底層商機的包容性商業模式。永續產業發展,55,11-12。
[35]唐麗英、王春和 (2008)。SPSS統計分析(14.0中文版)。台北: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36]徐瓊信、陳榮文、張良漢、郭文瀚(2010)自行車休閒運動參與者之休閒態度、深度休閒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以澎湖馬公地區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7(2),81-89。
[37]翁靖儀(2007)。生態居民參與社區生態旅遊意願與方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38]張俊彥、蔡協欣、翁仕堯(1995)。從環境認知觀點探討遊客破壞行為之成因分析-以台中市中山公園為例。戶外遊憩研究,8(3),67-89。
[39]張春興(1986)。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40]張春興(1988)。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書局。
[41]張軒瑄、林俐吟(2010)。居民與遊客對生態旅遊衝擊、行為意象與管制措施關係之研究。休閒與遊憩研究,4(11),85-86。
[42]張璉(2003)。偕我同志─論晚明知是分子自覺意識中的群己關。東華人文學報,5,161-182。
[43]張學聖、胡茂榮、葉啟煒(2006)。居民對觀光衝擊認知之研究-以大鵬灣國家風景區為例。立德學報,4(1),72-87。
[44]許佳殷(2008)。發現環境教學方案對國一學生環境永續發展概念之成效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45]許禎元(2004)。社會科學信度與效度的檢定及其關聯性。醒吾學報,27,1-23。
[46]郭敏華(2004)。從送禮行為看台灣股票族之人際網絡。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 33-43。
[47]陳秀敏(2010)。台北縣國民中學總務人員環境視覺與綠色管理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8]陳秀蓉(2011)。對佛教華嚴宗「法界觀」的詮釋-以朗尼根認知理論為主。新世紀宗教研究,10(1),65-100。
[49]陳坤宏(2005)。社區居民對都市觀光衝擊態度反應─台南市安平區之個案研究。建築與規劃學報,6(2),109-127。
[50]陳沼舟與王順美(2002)。台灣衛誌,21(1),52-60。
[51]陳思利、葉國樑(2002)。環境行為與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屏東縣國中學生為例。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13-30。
[52]陳韋儒(2009)。泰雅族社區居民對於生態社區認知與環境態度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後山原住民社區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53]陳桂琴、顏雅音、蔡文玲、黃正銘、許志成、林雅瑩、黃曉靈(2010)。屏東縣地區別國小學童家長菸害知識、菸害防治政策態度、與吸菸行為相關探討。台灣口腔醫學科學雜誌,26,4-20。
[54]陳素琴、李明聰(2007)。以計畫行為理論探討生態旅遊遊客之環境行為模式—以高雄洲仔濕地公園為例。
[55]陳鉉文、劉欣芸(2008)。員工正負項情感對轉換型領導與員工創造力績效之干擾效果探討。建國科大學報,28(1),81-94。
[56]曾月霞(2004)。中年人健康行為調查。護理雜誌,51(1),20-24。
[57]曾秉希(2003)。地方居民對台中市梅川親水公園依附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58]曾慧慈、沈進成、陳麗如(2011)。礦業遺產觀光中真實性對觀光意象:地方感與油後行為意圖之影響。戶外遊憩研究,24(3),86-87。
[59]游淙祺(2005)。現象學心理學與超驗現象學:從胡塞爾的脈絡來看。應用心理學,29,35-52。
[60]黃文定(2010)。新竹縣湖口鄉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61]黃世明、王聖文與劉旻靈(2006)。以永續觀點探討台南七股居民對溼地發展態度分析。建築與規劃學報,7(2),113-134。
[62]黃世明、沈育鈴(2005)。金門地區居民對永續觀光態度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5(1),33-53。
[63]黃信洋(2006)。社會如何形塑心理系統?東吳社會學報。20,149-172。
[64]黃建超(2009)。2009年遊客餐與高雄鳳荔文化觀光季遊憩體驗滿意度之研究。東方學報,30,58-68。
[65]黃雅雯(2005)。環保人士對度發展生態旅遊態度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66]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台灣社區工作的檢視與省思。臺大社工學刊,19,87-132。
[67]楊木貞、陳沐新、許得億與胡逸璽(2009)。潛意識思考及義式思考對困難問題決策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1(2),427-440。
[68]葉自強(2009)。佛洛伊德藝術相關理論信度與競度之探討。音樂研究。13,47-77。
[69]葉慧雯、曾念生、賴姿如、周桂如(2006)。飲食偏差疾患之認知行為治療。護理雜誌,53(4),64-73。
[70]趙仁方(2006)。綠島生態永續發展探討。繽紛綠島再發現-生物多樣性保育研討會實錄,69-70。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71]趙仁方(2008)。促進綠島居民參與保護區經營管理計畫。內政部營建署委託研究,1-4。
[72]趙仁方、周大慶(2002)。 動、植物生態資源在生態旅遊上的應用模式—以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為例。明新學報, 28,161-169。
[73]趙仁方、鄭淑芬、張家豪(2009)。綠島海洋保育與永續發展推動計畫(一)。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文化藝術基金會,90-143。
[74]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畫,35(4),313-318。
[75]劉淑惠、淺見泰司(2001)。台南老街之居民環境意識調查研究。農業經營管理,7,89-109。
[76]歐慶賢、謝守昇、丁國桓、洪承駿、林淑真(2008)。設立國家公園對綠島既存漁業行為補償措施。綠島海洋國家公園計畫,99-118。內政部營建署委託辦理。
[77]蔡宗秀、邱俊榮(2008)。居民抗爭與污染防制。農業與資源經濟,5(2),25-40。
[78]蔡采秀(2004)。自然、都市規劃與環境意識論。思與言,42(2),117-181。
[79]蔡維奇、紀乃文(2008)。團隊情感氛圍形成的前因、情境調解及個人層次後果變項之研究。組織與管理,1(1),1-37。
[80]蔡慧敏(2000)。永續減災的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1,63-70。
[81]鄭錫欽、李明儒(2009)。觀光發展與環境永續的省思─帛琉個案研究。島嶼觀光研究,2(2),32-50。
[82]盧禹廷(2011)。應用社會資本探討社區居民的氣候變遷調適行為-以東港林邊佳冬為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83]蕭涵之(2009)。荒野青年團義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台被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84]蕭新煌(2003)。台灣永續2011。載於蕭新煌、朱雲鵬、蔣本基、劉小如、紀駿傑、林俊全(編),經濟成長vs. 海島永續(170-174頁)。台北:天下遠見。
[85]戴文堅、梁世武與鍾岳勳(2007)。專題演講:96年度春季觀光活動對花蓮環境保護永續經營研究。花蓮:資源與環境學術研討會。
[86]謝秉佑(2007)。家戶環境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二仁溪流域為例。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87]鍾政偉、賀力行、謝宜玲、陳桓敦(2007)。地方居民態度對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影響之研究─以苑裡鎮山腳社區為例。鄉村旅遊研究,1(1),59-88。
[88]關永中(2004)。謝勒在「知識」與「認知」二辭上所隱括的義涵。哲學與文化,31(7),79-100。
英文部份
[1]Azeri, S. (2011). Consciousness as Objective Activity: A Historical–Genetic Approach. Science & Society, 75( 1), 8–37
[2]Bandura, A. (1999). A social cognitive analysis of substance abuse: an agentic perspective.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3), 214-217.
[3]Baumgartner, R. J. (2011). Critical Perspectiv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19, 783-786.
[4]Damjan Krajnc, P. G. (2005). A Model For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43, 189-208.
[5]Dunlap, R. E. & Van Liere, K. (2008),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40(1), 19-28.
[6]Glasby, G. P. (1995).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meaningful goal?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159,67-80.
[7]Golusin, M. & Ivanović, O. M. (2009).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tate of the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ountries of Southeastern Europe.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130, 67-74.
[8]Green, G. P., & Haines, A. (2008). Asset build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London: SAGE.
[9]Hilson, G. (200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Canada’s mining sector: an overview of government and industry effort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3, 201–211.
[10]Nunnally, J. C. (1978). Psychometric theory. NY: McGraw-Hill.
[11]Rannikko, P. (1996). Local Environmental Conflicts and the Change in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Acta Sociologica , 39(1) ,57-72.
[12]Roscoe, K. (2004). Lonergan’s Theory of Cognition, Constructivism and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 Education, 13, 541-551.
[13]Szymańska, D. & Chodkowska-Miszczuk, J. (2011). Endogenous resources uti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shap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oland.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15, 1497–1501.
[14]Thomas, J., Marcinkowski, T., Volk, L. & Hungerford, H. R. (1999). A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pproach to the Training of Middle Level teachers: A prototype programm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eries 30,1-178.
[15]Volkery, A., Swanson, D., Jacob, K., Bregha, F. & Pinter, L. (2006). Coordination, Challenges, and Innovations in 19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orld Development, 34(12), 2047-206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88]關永中(2004)。謝勒在「知識」與「認知」二辭上所隱括的義涵。哲學與文化,31(7),79-100。
2. [80]蔡慧敏(2000)。永續減災的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1,63-70。
3. [87]鍾政偉、賀力行、謝宜玲、陳桓敦(2007)。地方居民態度對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影響之研究─以苑裡鎮山腳社區為例。鄉村旅遊研究,1(1),59-88。
4. [79]蔡維奇、紀乃文(2008)。團隊情感氛圍形成的前因、情境調解及個人層次後果變項之研究。組織與管理,1(1),1-37。
5. [75]劉淑惠、淺見泰司(2001)。台南老街之居民環境意識調查研究。農業經營管理,7,89-109。
6. [74]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畫,35(4),313-318。
7. [72]趙仁方、周大慶(2002)。 動、植物生態資源在生態旅遊上的應用模式—以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為例。明新學報, 28,161-169。
8. [69]葉慧雯、曾念生、賴姿如、周桂如(2006)。飲食偏差疾患之認知行為治療。護理雜誌,53(4),64-73。
9. [68]葉自強(2009)。佛洛伊德藝術相關理論信度與競度之探討。音樂研究。13,47-77。
10. [66]黃源協、蕭文高、劉素珍(2009)。從「社區發展」到「永續社區」─台灣社區工作的檢視與省思。臺大社工學刊,19,87-132。
11. [62]黃世明、沈育鈴(2005)。金門地區居民對永續觀光態度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5(1),33-53。
12. [63]黃信洋(2006)。社會如何形塑心理系統?東吳社會學報。20,149-172。
13. [59]游淙祺(2005)。現象學心理學與超驗現象學:從胡塞爾的脈絡來看。應用心理學,29,35-52。
14. [61]黃世明、王聖文與劉旻靈(2006)。以永續觀點探討台南七股居民對溼地發展態度分析。建築與規劃學報,7(2),113-134。
15. [57]曾秉希(2003)。地方居民對台中市梅川親水公園依附感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