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1.小池千枝(1992),服裝設計學,台北,美工圖書社。
2.王振琤、林銘泉、陳子昌(2005),應用品質機能展開於戶外休閒服飾設計程序之發展,設計學報,10(2),29-42。3.王麗雅(2009),觀光工廠服務品質、體驗行銷、知覺價值與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商業技術學院行銷與流通管理研究所。
4.朱永正(2010),促銷方式對消費者知覺價值購買意願忠誠度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5.李秉倫(2001),折扣深度、產品屬性與促銷情境對品牌評價與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6.李姵儀(2008),高雄市三民區大連街商家、居民與消費者對形象商圈再造之認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
7.李奇勳(2007),知覺風險對消費者知覺價值之形成所扮演角色的探討,管理學報,24(2),167-190。8.吳佳紋(2006),大量客製化對績效影響之研究-以汽車業、製鞋業、服飾業為例,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運籌管理研究所。
9.沈孝思(2006),品牌形象、知覺品質、知覺價值、顧客滿意與再購買意願之研究-以保健食品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高階管理研究所。
10.吳志明、朱素明、方文昌(2006),供應鏈關係中信任與承諾影響因素之研究-交易成本及社會交換理論觀點,資訊管理學報,13,91-118。
11.吳泓怡、張洧銘、周佳蓉(2007),應用決策實驗室分析法於運動休閒鞋消費者之購買決策關鍵評估因素分析,第12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1-15。
12.林慶村(2005),銀行業服務品質、企業形象、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關聯性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13.林欣晨(2006),台灣女性服務精品網路拍賣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14.林聖揮(2008),體驗行銷對顧客滿意度、購買意願及產品銷售績效之影響,世新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15.林宏謀(2006),消費者決策模式對PDA產品購買行為之研究與建構-消費評估模式,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16.林東清(2009),資訊管理e化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智勝文化。
17.林明杰、洪秀婉、陳至柔(2009),供應鏈關係品質對知識分享、動態能力與創新能力影響之實証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1(2),339-366。
18.林孟璋、莊世杰、陳貴英(2004),網路零售業顧客忠誠度之研究,行銷評論,1(2),111-134。19.林家旭(2009),從美學經濟觀點論服裝設計創新模式,紡織綜合研究期刊,19(4),27-40。20.周育臣(2007),銷售人員特牲與顧客回應之研究:以百貨公司為例,東吳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研究所。
21.周秀蓉 (2011),探討數位學習平台資訊系統成功模型之研究-以直銷業者為例 ,正修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
22.洪湘如(2009),萬聖節服裝設計專案管理研究-以M公司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23.洪瑞麟譯(1997),服飾業經營與管理,商鼎文化。
24.凌佳瑩(2009),高雄市大學生對運動用品網路購物服務品質滿意度與再購意願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25.唐鑰瑛(2007),購物網站介面設計樣式對消費者使用性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26.徐心怡(2007),消費者促銷知覺價值與促銷偏好程度之研究-產品類別干擾效果之探討,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
27.高月姝、王增伶、陳雅惠合譯(1999),服裝設計與產品開發,商鼎文化。
28.陳若妤(2010),服飾業、零售消費者承諾顧客回應影響之研究,佛光大學管理研究所。
29.陳秀茹(2011),唐代仕女圖風格應用於服飾設計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
30.陳建誠(2003),服飾設計自動化-三維服裝設計與剪裁,國立成功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
31.陳維翎(2006),台灣廠商參加商展策略之研究-以紡織業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
32.陳立軒(2004),網路商店形象對顧客知覺價值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
33.陳昭宏、莊育維(2009),供應鏈組織間關係利益、權力對稱性對策略品質之影響,資訊管理學報,11(1),29-50。
34.陳文亮、陳姿樺(2007),運動休閒服飾設計指標之建立與分析,設計學報,12(4),79-95。35.陳慧涼、林次秀(2010),台南地區服務業社會新人上班服飾消費偏好與價值觀調查,台南科大學報,29,23-44。
36.陳如玉(2011),慈善資訊平台資訊與服務整合之研究:以台中市社福團體為例,亞洲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37.晏才傑(2003),運動類個人化網路整合服務系統之研究-以運動文獻檢索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
38.黃堯慧(2001),幾何造形構成元素在設計應用之探討以服裝應用設計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飾研究所。
39.黃威智(2002),信任與關係承諾對供應鏈組織耦合度的影響-資訊產業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40.黃柏彰(2003),廠商行銷方案對顧客滿意度、知覺價值、忠誠度影響之研究-以行動通訊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
41.黃艷雲(2005),品質機能展開應用於成衣設計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42.黃俊樺(2010),探討消費者品牌形象、知覺價值、滿意度與行為意圖之關係,正修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
43.黃盈裕、黃識銘、董湘湘、陳泓欽(2010),體驗行銷、知覺價值、信任、承諾、滿意度與顧客維繫之關係探討,第13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17-13。
44.彭康達(2008),消費者的品牌知曉程度、價值知覺、認知品質對品牌態度及購買意願之影響-以航空公司為例,國立勤益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45.曾瑞壯(2007),虛榮特性、價值知覺、品牌名稱與消費者行為意向關係之研究-以醫學美容業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46.溫佳倩(2010),流行消費文化與五分埔無品牌服裝設計要素關係之探討,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
47.溫蕙新(2009),第三代行動通訊的知覺品質、知覺犧牲、知覺價值、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對再購意願的影響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
48.楊智凱(2004),網路商店顧客忠誠度促成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49.楊敏杰(2006),線上遊戲之消費者行為研究-態度、主觀規範、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圖與沉迷行為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行銷研究所。
50.楊世瑩(2008),SPSS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旗標出版社。
51.廖香茹(2002),跨國多廠供應鏈管理之最佳化決策模型-以台灣石材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
52.廖冠宇(2008),知覺品質、知覺價值、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研究—以冷藏咖啡為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研究所。
53.趙文慈(2007),服裝設計師品牌自創歷程之探討-以台灣品牌設計師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
54.聞小英(2010),試論黃金比率在服裝設計教學中的運用,山東紡織經濟,8,78-79。
55.劉靜宜(2000),網路商店消費者滿意度與再惠顧意願之研究-以實驗網路花店為例,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56.劉文良(2010),電子商務與網路行銷,碁峯。
57.潘怡良(2006),消費者跨產業結盟所產生之基模不一致時,對品牌形象偏好度影響-以高級服飾產業為例,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
58.潘靜中(2001),流行資訊的形成與影響-對國內流行產業之初探研究,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
59.潘承瑋(2006),線上投保之網路服務、資訊安全及投保對滿意度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金融保險研究所。
60.蔡培坤(2000),商家如何衡量顧客滿意度之比較研究,以服飾業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
61.蔡吏瑾(2010),高齡女性對服裝的色采偏好-以台灣南部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62.蔡玉婷(2008),台灣官方制服設計之研究以環保局清潔隊員夏季工作制服為例,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
63.蔡玉娟、梁家銘(2009),以資訊系統成功模式及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生健康資訊管理系統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師大學報,35-59。
64.蔡明仁(2009),行為風格在領導管理的應用研究-依部屬風格來調整管理對策之是探討,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65.黎慕慈編(2011),裴蓓‧秋冬開季A-Z,壹傳媒出版,me!041期,1-60。
66.黎慕慈編(2011),柯佳嬿‧Hold住秋冬最潮包,壹傳媒出版,me!044期,1-55。
67.黎慕慈編(2011),許瑋甯‧名牌珠寶大賞,壹傳媒出版,me!047期,1-32。
68.黎慕慈編(2011),陳意涵‧耶誕跨年三十六招玩美變身,壹傳媒出版,me!057期,1-49。
69.盧懿君(2006),流行服飾業消費者購買意願之研究:比較授權零售商與灰色市場之差異,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
70.賴俊男等(2006),服務品質與顧客滿意之關係-以新竹市站前商圈平價休閒服飾業為例,明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專題研究報告。
71.謝秉勳等(2008),體驗行銷、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關聯性研究-以Levi’s服飾為例,龍華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專題研究報告。
72.蘇哲煌(2008),消費者對虛實通路選擇決策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二、英文部分:
1. Beatty, S. E., and Ferrell, M. E., 1998, Impulse Buying: Modeling Its Precursors,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74, No. 2, pp.161-167.
2. Bhote, K. R., 1996, Beyo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to Customer Loyalty:The Key to Greater Profitability,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ation, New York.
3. Bolton, R. N., Kannan, P. K., Bramlett, M. D., 2000, Implications of Loyalty Program Membership and Service Experiences for Customer Retention and Value, Journal of the Academic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28, pp.95-108.
4. Churchill, G. A., and Surprenant, C., 1982,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Determinant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19, pp.133-147.
5. Griffin, J., 1996, Customer Loyalty, Simon & Schuster Inc.
6. Gronholbt, L., Martensen, A., Kristensen, K.,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Cross-industry differences,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Vol.11, pp.509-516.
7. Howard, J. A. and Sheth, J. N., 1969,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8. Jones, T. O., and Sasser, W. E., 1995, Why Satisfied Customers Defect,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73, No.6, pp.88-99.
9. Monroe, K. B., 1990, Pricing : Marking Profitable Decisions, 2n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10. Morwitz, V. G., and Chmittlein, D., 1992, Using segmentation to improve sales forecasts based on purchase intent: Which “intenders” actually buy?,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pp.391-405.
11. Nolevi, L., and Lehtinen, J. R., 1982, Service Quality: A study of quality dimensions,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Helsinki: Service Management institute.
12. Oliver, R. L., 1997, Satisfaction: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on the Consumer, Boston, McGraw-Hill.
13. Oliver, R. L., 1999, Whence Brand Loyalt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63, pp.33-44.
14.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Advantage :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ew York, Free Press.
15. Parasuraman, A., and Dhruv, G., 2000, The Impact of Technology on the Quality-Value-Loyalty Chain: A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Vol.28, No.1, pp.168-175.
16. Parasuraman, A., Zeithaml, V. A., Berry, L. L., 1985,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49, pp.41-50.
17. Schultz, D. E., and William A. R., 1982, Sales Promotion Management, Chicago IL, Crain book.
18. Sirohi, N., McLaughlin, E. W., Wittink, D. R., 1998, A model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and store loyalty intentions for a supermarket retailer, Journal of Retailing, Vol.74, No.2, pp.223-245.
19. Singh, J., and Sirdeshmukh, D., 2000, Agency and trust mechanisms in comsu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judgment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28, No.1, pp.150-167.
20. Spreng, R. A., Dixon, A. L., Olshavsky, R. W., 1993,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value on consumer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Satisfaction, Dis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ing Behavior, Vol.6, No.1, pp.50-55.
21. Steenkamp, J. E. M., and Hans, B., 1992, The Role of Optimum Stimulation Level in Exploratory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Vol.19, No.3, pp.434-448.
22. Sasser, W. E., Olsen, P. R., Wyckoff, D. D., 1978, Management of Service Operations: Text, Case and Reading,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23. Swan, J. E., and Warren, S. M., 1981, Testing Comarision Level and Predictive Expectations Model of Satisfaction,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aearch, pp.77-82.
24. Thaler, R., 1985, Mental Accounting and Consumer Choice, Marketing Science, Vol.4, No.3, pp.199-214.
25. Woodruff, R. B., 1997, Customer value: 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ecience, Vol.25, No.2, pp.139-153.
26. Zeithaml, V. A., 1988, 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 quality, and value: 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2, No.3, pp.2-22.
27. Zeithaml, V. A. and Mary, J. B., 1996, Service Markting, 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