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22: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瑞南
研究生(外文):Jui-Nan Wu
論文名稱: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對高職生數學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之影響研究-以GeoGebra幾何繪圖軟體輔助指數函數及其圖形教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Mathematical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Attitude for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id Teaching -- A Case Study of GeoGebra Geometry Drawing Software Aid Exponential Function and its Graphics Teaching
指導教授:郭淑娉郭淑娉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wu-Ping Gu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康寧大學
系所名稱:運籌與科技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行銷與流通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2
中文關鍵詞:共變數分析指數函數數學學習成就數學學習態度電腦輔助教學GeoGebra
外文關鍵詞:ANCOVAexponential functionmathematics learning achievement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GeoGebr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5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資訊科技輔助教學本研究目的在比較「GeoGebra電腦輔助教學」和「傳統聽講式教學」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在高職「指數函數及其圖形」課程的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的差異性,同時探討不同性別在接受不同的教學法後在數學學習成就、學習態度的表現。研究設計採不等組前測-後測的準實驗設計,實驗樣本取自研究者所任教的兩個班級,一班為實驗組39人(男生15人,女生24人)實施「GeoGebra電腦輔助教學」,另一班為控制組36人(男生18人,女生18人)實施「傳統聽講式教學」。實驗處理後比較兩組學生在指數函數及其圖形成就測驗與態度量表的差異並探討實驗組對GeoGebra輔助學習的態度與反應。蒐集各項資料後經統計分析,獲得下列研究結果:
一、排除前測影響後,學生在數學學習成就上的表現: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後測學習成就方面未達到顯著差異水準。
  (二)高分群在後測學習成就上的表現,實驗組是優於控制組的。
  (三)不同性別的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後,在後測數學學習成就方面的表現是沒有差異存在的。
二、排除前測影響後,學生在數學學習態度上的表現: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後測學習態度上的表現,實驗組是優於控制組的。
  (二)高分群在後測學習態度上的表現,實驗組是優於控制組的。
  (三)不同性別的學生接受不同教學方法後,在後測數學學習態度方面的表現是沒有差異存在的。
三、GeoGebra使用態度調查表方面:
  針對指數函數及其圖形單元,實驗組的學生對於軟體操作、課程設計、學習成效、學習興趣、師生同儕互動等五個層面都是抱持正向及肯定的態度。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eoGebra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nd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attitude in “exponential function and its graphics” courses in vocational senior high school. Besides, this study was also to investigate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mathematics attitude in the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for different sexes. This study was an nonequivalent group pretest-posttest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experimental sample was selected from two classed taught by the researcher. There were 39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15 males, 24 females) administered with “GeoGebra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contained 36 students (18 males, 18 females) administered with “conventional teaching method”. After experiment, the research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 of these two groups on the learning of exponential function and its graphics based on their achievement tests and attitude scale. It further investigates the attitude and refle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the GeoGebra-assisted learning.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are analyzed by using statistic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 Reject effects of the pretest, students show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chievement:
(1)On bo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osttest learning achievement were found.
(2)The high-grade group showed in posttest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interaction in posttest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to different sexes of students accept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2. Reject effects of pretest, students show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
(1)Both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showed in posttest learning attitud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2)The high-grade group showed in posttest learning attitud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3)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interaction in posttest mathematics learning attitude to different sexes of students accepting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3. Investigation list of attitude used in GeoGebra:
Based on exponential function and its drawing uni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tudents take right and positive attitude in five dimensions: software operation, curriculum design, learning effect, learning interest, and peer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x
誌謝-----------------------------------------------------------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研究流程---------------------------------------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目的------------------- 11
第二節 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基礎------------------------- 13
第三節 電腦輔助教學與傳統聽講式教學之比較------------- 26
第四節 GeoGebra電腦輔助學習環境----------------------- 29
第五節 電腦輔助教學的相關研究------------------------- 33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9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0
第三節 研究假設--------------------------------------- 42
第四節 研究對象--------------------------------------- 43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0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9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各變項基本資料之比較與分析------------- 61
第二節 數學成就測驗之比較----------------------------- 64
   第三節 數學學習態度量表之比較------------------------- 74
   第四節 探討實驗組學生GeoGebra使用態度調查分析--------- 85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92
   第一節 結論------------------------------------------- 92
   第二節 建議------------------------------------------- 94
參考文獻------------------------------------------------------- 97
附錄一 數學態度量表------------------------------------------- 104
附錄二 GeoGebra使用態度調查表--------------------------------- 106
附錄三 指數函數及其圖形-學習成就試題(前測)-------------------- 108
附錄四 指數函數及其圖形-學習成就試題(後測)-------------------- 109
附錄五 指數函數及其圖形-學習教材------------------------------ 111
附錄六 指數函數及其圖形-GeoGebra教材-------------------------- 117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文科(2003),課程與教學論,第五版,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全世(2001),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施與評鑑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則剛(1994),「建構主義知識論的起源與近代哲學知識論的趨勢」,教育工學的發展與派典演化,台北:師大書院。

江麗瓊(2003),合作學習在國小教學上之應用,高雄:復文書局。

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教學科技與媒體,第16期,16-25頁。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俊佳(2002),網路學習系統評估棤式之研究-模糊多屬性決策之應用,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薇(1991),教學媒體與教育工學,台北:師大書苑。

李春生(2006),高雄市國二學生使用GSP電腦輔助教學學習三角形全等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第87 期,27-29 頁。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吳鐵雄(1989),「電腦輔助教學的教育層面」,有效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局,357-387頁。

余酈惠(2003),高雄市高職學生運用GSP軟體學習三角函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

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第479期,1-8頁。

邱貴發、鍾邦友(1993),「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第13期,15-22頁。

邱貴發(1994),「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第13期,15-31頁。

林生傳(2002),教育心理學,二版二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林保平(1997),「動態幾何教學的電腦輔助教材研究」,八五年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計畫編號:85-2511-S-113-004,台北市立師院。

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 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國憲(2003),電腦繪圖軟體融入高中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指數函數圖形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寶山(1992),教學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邵美雀(2002),透過解題活動進行建構教學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設計之研究-以國小數學科「除法概念」為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學位班數學碩士論文。

施冠慨(1989),有效教學途徑之探討,台北:水牛圖書公司。

高誌健(2007),學習障礙生應用條碼MP3科技輔具於識字學習之成效與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碩士論文。

郭吉模(2004),「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第28期,86-95頁。

郭重吉(1997),「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第33期,3-11頁。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11年9月19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89/guideline(9006).pdf。

教育部(2008),教育部中小學資訊教育白皮書2008-2011,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95年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暫行綱要-一般科目,2011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o.ntust.edu.tw/~vtedu/research/R2/report/DG.doc。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書局。

張義松(2009),電腦輔助教學改善學習態度與成效之研究-以GeoGebra動態解析幾何及國二數學為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論文。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第3期,1-4頁。

葉進安,(2010),GSP 融入數學教學對於國中生幾何單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應用數學系數學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

陳禾凱(2007),「數學繪圖軟體」,數亦優,第4期,台北:龍騰出版社。

陳正昌(2004),行為及社會科學統計學-統計軟體應用,台北:巨流有限圖書公司。

陳正昌、張慶勳(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新學林出版服份有限公司。

陳金進(2006),「高職新課程的省思與改進芻議」,教育研究月刊,第149期,33-37頁。

陳英豪、吳裕益(2000),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陳英娥(1992),電腦輔助教學在國中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偉文、高琡媄(2007),「資訊教育發展現況初探」,研習資訊雙月刊,第24卷第4期,125-134頁。

陳建蒼(1995),「高中三角函數圖形個別化電腦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第十屆中華民國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

梁珀華、王靖宜、崔峨嵋(2004),幼兒與科技:資訊科技融入幼稚園主題教學之研究,論文發表於嬰幼兒發展與保育學術研討會,台中縣。

黃哲男(2002),於動態幾何環境下國中生動態心像建構與幾何推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三民書局。

楊家興(1993),「電腦輔助教學中適應策略( Adaptive Strategy)的回顧」, 視聽教育雙月刊,28(1),1-14頁。

蔡文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理念與應用」,研習資訊,第22卷第2期,48-55頁。

蔡振昆(2001),傳統教學與網路教學之比較研究從教學媒體、班級經營及教學評量來探討,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志仁(2000),動態連結多重表徵視窗環境下橢圓學習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雅倫(2008),資訊融入高職數學指數函數教學成效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魏麗敏(1988)。國小學生數學焦慮、數學態度與數學成就之關係暨數學學習團體諮商之效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龍源(2000),「主題化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第80期,32-39頁。

譚寧君(1992),「兒童數學態度與解題能力之分析探討」,臺北師院學報,第5期,619-687頁。

Brown, J. S. Collins, A. & Duguid, P. (1989), “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Burns, P. K. & Bozeman, W. C. (1981),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nd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 Is there a rela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1(10): 32-38.

Dale, E. (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 3rd Edition., London: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Dalton, D. W. & Hannafin, M. J. (1988). “The Effects of Computer-Assisted and traditional master methods on computation accuracy and attitu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er, 82(1): 322-342.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

Field, A. P. (2009). Discovering statistics using SPSS: and sex and drugs and rock ‘n’ roll, 3rd Edition., London: Sage.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iller, G. A., & Chapman, J. P. (2001).” Misunderstanding analysis of covarianc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0: 40‐48

Rahim, M. H. (2000), “A Classroom Use of the Geometer’s Sketchpad in a Mathematics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In A. Rogerson(E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Mathematics For Living.

Steinberg , E. R. (1991), Teaching computers to teach, 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2. 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教學科技與媒體,第16期,16-25頁。
3. 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第87 期,27-29 頁。
4. 邱貴發(1990),「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第479期,1-8頁。
5. 邱貴發、鍾邦友(1993),「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第13期,15-22頁。
6. 邱貴發(1994),「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第13期,15-31頁。
7. 郭吉模(2004),「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第28期,86-95頁。
8. 郭重吉(1997),「迎接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第33期,3-11頁。
9. 張靜嚳,(1995),「何謂建構主義?」,建構與教學,第3期,1-4頁。
10. 陳金進(2006),「高職新課程的省思與改進芻議」,教育研究月刊,第149期,33-37頁。
11. 陳偉文、高琡媄(2007),「資訊教育發展現況初探」,研習資訊雙月刊,第24卷第4期,125-134頁。
12. 楊家興(1993),「電腦輔助教學中適應策略( Adaptive Strategy)的回顧」, 視聽教育雙月刊,28(1),1-14頁。
13. 蔡文山(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理念與應用」,研習資訊,第22卷第2期,48-55頁。
14. 譚寧君(1992),「兒童數學態度與解題能力之分析探討」,臺北師院學報,第5期,619-6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