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8 19:35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孫紹奕
研究生(外文):
Shou-Yi Sun
論文名稱:
從美中台三角關係看一中原則
論文名稱(外文):
The Study on One-China Principle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United States, Taiwan and China
指導教授:
唐雲明
指導教授(外文):
Yun-Ming Tang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
公共事務學系兩岸關係與安全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4
中文關鍵詞:
建構主義、一中原則、賽局理論、兩岸關係
外文關鍵詞:
Cross-Strait Relation
、
Constructivist Theory
、
One-China Principle
、
Game Theory
相關次數:
被引用:
1
點閱:615
評分:
下載:0
書目收藏:0
本研究旨在探討未來「一中原則」的可能演變軌跡。台灣在馬英九政府上台後所採取的兩岸政策受到國際多數的正面評價。但對於未來兩岸關係發展與國家認同問題,台灣仍有不同看法與意見。
本研究檢討2008年以後的台美中關係,認為未來「一中原則」會受到以下因素影響,包括兩岸的經濟前景、生活環境、社會財富差距、賦稅合理化等生活相關問題,而非單純聚焦於兩岸主權的爭議。2008年以後的「一中原則」之文化內涵納入「經濟合作」、「產業風險轉移」、「社會財富正義」等思考面向,反應兩岸人民的生活價值觀與兩岸社會價值觀。
從總體經濟數據來看,台灣的經濟成長不如大陸的經濟數據,但實際上,中共計畫型經濟面臨轉型的過程所需要的創意與企業彈性,是台灣企業與人才的優勢,是台灣在過去被嚴酷的經濟環境所訓練出來的,現在台灣的生活文化重視「生活價值」、「重視時間分配」、「重視個人生活掌控度」等,這些都不是巨觀經濟數據可以體現的,所以台灣應在文化內涵與教育訓練上,持續修正台灣內部的國際觀訓練環境,這些努力反應於兩岸對於「一中原則」的認定方式,也會修正未來台灣善用台美中三角關係之空間,完成「台灣社會價值為主」的「一中原則」的解讀方式。
This study is aimed to discuss the possible future paths on the One-China principle. With Mr Ma government’s policy of cross-strait rel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 is positively expected by international community.However, for the issues a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t perspectives in Taiwan.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possible future paths on the One-China principle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social justice in the societies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living values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acro economic data,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aiwan will be expected as lower case than Mainland China. Nonetheless, by the perspectives of Taiwan’s culture and living values, there will be some space for Taiwan-based One China principle.
論文提要 I
誌 謝 III
目次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一中原則」之文獻回顧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五節 研究方法 11
第六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12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5
第一節 兩岸整合的文獻 15
第二節 兩岸談判的結構分析之文獻 21
第三節 兩岸關係的賽局理論文獻 23
第四節 小結 25
第三章1949-1978年的「一中原則」演變 27
第一節 兩岸關係的規範過程 27
第二節 兩岸關係的認同過程 32
第三節 兩岸關係的文化發展過程 33
第四節 小結: 1949-1978年「一中原則」的演變軌跡 34
第四章1979-2007年的「一中原則」演變 37
第一節1979-2007年的兩岸關係的規範過程 37
第二節 1979-2007年的兩岸關係的認同過程 45
第三節 兩岸對「一中原則」的文化形成過程 61
第五章 2008年以後的「一中原則」演變 67
第一節2008年以後的兩岸關係的規範過程 67
第二節2008年以後的兩岸關係的認同過程 75
第三節2008年以後的「一中原則」之文化意涵 82
第四節2008年以後的「一中原則」演變軌跡 84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87
第一節 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89
參考文獻 91
一、專書論著
卜偉華(2008)。「砸爛舊世界」─文化大革命的動亂與浩劫(1966-1968)。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六卷。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中華民國國史館(2002)。台灣主權與一個中國論述大事記。ISBN 957-01-0754-5。
包宗和(1991)。台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台北市:三民書局。
包宗和(1999)。戰略三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台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玉山(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市:五南圖書。
吳秀光(1999)。兩岸談判之結構分析:由博弈理論出發。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市:五南圖書。
高朗(1999)。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市:五南圖書。
陶冬(2006)。透視中國經濟熱點。台北市:財訊出版社。
陳鴻瑜(1982)。政治發展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張亞中、孫國祥(2000)。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五岳(1999)。分裂國家模式之探討。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包宗和、吳玉山主編。台北市:五南圖書。
趙春山(2007)。大陸的兩岸政策演變。兩岸開放二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市:遠景基金會。
鄭端耀(2007)。美國的兩岸政策演變。兩岸開放二十年回顧與展望。台北市:遠景基金會。
鄒繼礎(2001)。大陸財政制度改革:經濟制度轉型與財政分權。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二、 翻譯專書
唐耐心(Tucker,Nancy Bernkopf)著,林添貴譯(2009)。1949年後的海峽風雲實錄:台美中三邊互動關係大揭密。台北市:黎民文化事業公司。
三、 英文專書
Alexander Wendt(1999).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llison, Graham T. and Philip Zelikow(1999). Essence of Decision: Explain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 2nd edition. New York: Addison-Wesley Longman.
Axelord, Robert(1984).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Dixit, Avinash and Barry Nalebuff(1991). Thinking Strategically: the Competitive
Edge in Business, Politics,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W.W. Norton.
Schelling, Thomas(1980).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Von Neumann, John and Oskar Morgenstern(1944).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四、 期刊
包宗和(1988)。台海兩岸互動模式之演變,1949-1988。政治學報,第 16 期(1988 年6月),頁142-143。
石之瑜(2003)。政治科學中形式理論的運用與瓶頸:從賽局理論談起。東吳政治學報,第 17 期(2003年3月),頁 1-19。
李森永(2002)。大陸財政承包體制變遷之研究1980-1993。東亞季刊,33(2)(2002年7月),頁69-85。
吳玉山(2003) 。探入中國大陸經改革略之研究,一個比較的途徑。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3期(2003年5-6月),頁200。
胡為雄(2011)。一國兩制實踐與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回顧與前瞻。湖北大學學報,第38卷第3期(2011年5月),頁56-59。
許源派(2004)。中共對台商政策研究的理論基礎。全球政治評論,第七期(2004年7月),頁85-92。
郭博堯(2004)。中國大陸石油安全戰略的轉折。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2004年8月10日,轉引自中華歐亞基金會,地緣政治與外交戰略,頁140。
童振源(1999)。美國國會的台灣政策。國際事務(電子期刊),第一卷,第一期。
童振源(2003)。兩岸經濟整合與台灣的國家安全顧慮。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四卷,第三期(2003年7月),頁41-57。
張亞中(2002)。全球化的台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四卷,第三期(2002年1月),頁27-64。
賴怡忠(2009)。台美中關係—滑向不確定的危險邊緣。新世紀智庫論壇,第
46期(2009年6月),頁12-18。
羅致政(1999)。美國擴展民主戰略的理論與實踐。台灣政治學刊,第二期(1999年12月),頁201。
五、 博碩士論文
李文(2008)。大陸財政制度改革之研究。銘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季潤南(2007)。中國大陸貪腐問題之研究:以遠華案為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孫德華(2002)。貪污腐敗之成因分析-一個理論與實務的探討。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政一(2006)。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地方政府貪腐現象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儀(2006)。中國對東協政策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楨宏(2002)。上海市與中央政府財政關係之研究-從抗衡與扈從的策略觀點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 網頁資料
大紀元,2012年3月11日,取自於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0/11/n3051410.htm。
中評網。馬英九: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下重拾對話。2012年3月21日,取自於網
址: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央日報。王毅在美談話呼應胡吳會。2012年4月16日,取自於網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王琰(2005)。中國三大石油商進入緬甸 大西南石油通道明朗。人民網,2012年3月16日,取自於網址:
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1039/3618266.html。
梁嘉桓(2010) 。大陸泰國高鐵建構,突破麻六甲困境。電子時報,2012年3月15日,取自於網址:
http://tw.myblog.yahoo.com/vina-discovery/article?mid=924&prev=925&next=923。
鮑樸(2010)。李鵬六四日記。BBC中文網。2012年3月20日,取自於網址: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0/06/`00622_lipeng_baopu.shtml
透明國際(2011)。159個國家或地區的清廉指數。2012年3月20日,取自於
網址: http://www.transparency.org/。
簡笙簧、王正華(2012)。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的真相。2012年4月22日取自
於網址: http://www.drnh.gov.tw/c_edit/c_edit_04c.htm。
七、 報章資料
邱莉燕(2010)。加一東協,是加一個市場腹地。遠見雜誌,284期(2010年2月),頁133-134。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貪污腐敗之成因分析─一個理論與實證的探討
2.
上海市與中央政府財政關係之研究─從抗衡與扈從的策略觀點分析
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陸地方政府貪腐現象之研究
4.
大陸財政制度改革之研究
5.
中國對東協政策之研究
6.
兩岸互動策略分析:賽局理論之應用
1.
包宗和(1988)。台海兩岸互動模式之演變,1949-1988。政治學報,第 16 期(1988 年6月),頁142-143。
2.
李森永(2002)。大陸財政承包體制變遷之研究1980-1993。東亞季刊,33(2)(2002年7月),頁69-85。
3.
吳玉山(2003) 。探入中國大陸經改革略之研究,一個比較的途徑。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3期(2003年5-6月),頁200。
4.
許源派(2004)。中共對台商政策研究的理論基礎。全球政治評論,第七期(2004年7月),頁85-92。
5.
童振源(2003)。兩岸經濟整合與台灣的國家安全顧慮。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四卷,第三期(2003年7月),頁41-57。
6.
張亞中(2002)。全球化的台灣安全:大戰略的思維。遠景基金會季刊,第四卷,第三期(2002年1月),頁27-64。
7.
羅致政(1999)。美國擴展民主戰略的理論與實踐。台灣政治學刊,第二期(1999年12月),頁201。
1.
從緊張到緩和─扁、馬政府時期的美中台三邊關係
2.
美、中、台三角關係的延續與流變(2008~2016)
3.
大陸沿海地區臺商子女至金門就學學校生活適應情況之研究-以金門縣中正國民小學為例
4.
國中生對營養午餐滿意度調查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國中為例
5.
中共和諧世界戰略與美中台關係之研究
6.
區域性宗教觀光行銷策略之研究-以馬祖天后宮為例
7.
台灣餐飲業外場服務人員職能指標建構及其IPA分析
8.
零股投資組合之最適決策模式與系統建置研究
9.
從消費者態度論遠東集團贊助花博流行館效益之研究
10.
反恐時期美中台三角關係:2001_2003
11.
外籍勞工生活適應與輔導之研究
12.
青少年休閒參與動機、家庭涉入與休閒效益之研究─以馬祖地區為例
13.
導遊工作壓力評估量表之發展
14.
金門社區觀光之策略規劃與執行成效
15.
臺灣離島青少年休閒參與、受歡迎知覺、休閒滿意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金馬地區為例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