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丹增(2006)。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理論思考。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8(3),1-5。
王文科(199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志弘、李根芳譯(2003)(原作者:Brook, Peter)。文化理論詞彙。臺北市:巨流出版。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臺北市:全華圖書出版。
王曾才(2003)。西方文化要義。臺北市:五南。
王雅各等著(2004)。質性研究。臺北市:心理。
王震等著(2000)。中國管理技巧。臺北市:生智文化出版。
王擁軍(2010)。台灣十大企業家創富傳奇。臺北市:廣達文化。
方崇雄、康雅菁、陳冠利、魏鸞瑩(2010)。台灣數位遊戲產業高階經理人職能之分析。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3(2),1-20。
方德隆譯(2004)(原作者:Allan C. Ornstein,Francis P. Hunkins)。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臺灣培生教育出版。(原著出版年:2004)。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臺灣省分會(1982)。倫理道德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1984)。中華文化概述。臺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頁276-300。
天下雜誌編輯部(2004)。標竿領袖教你經營哲學。臺北市:天下雜誌。
天下雜誌編輯部(1982)。趙耀東的真實看法。臺北市:天下雜誌,8,61。
全民教育(2011)。成功的學習者、未來的領導者。臺北市:天下雜誌2011年教育特刊。
朱建民(1996)。專業倫理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群學。188。朱建民(2009)。高教技職簡訊。上網日期:2011年12月20日,取自 http://www.news.high.edu.tw/news032/2009080914.asp?c=0600。
企業。上網日期:2011年8月24日,取自維基百科網頁http://www.csc.com.tw/csc/ch/teamMain.htm。
何永福、楊國安著(1983)。人力資源策略管理。臺北:三民出版社。
李力昌、張艷秀、鄧雅如(2008)。投入正確的戰場批上合宜的征衣-國際觀光旅館高階經理人應具備的性格能力。休閒與遊憩研究學報。2(2),1-43。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 (原作者:Uwe Flick)。質性研究導論。臺北市:五南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2)。
李明 譯(2003) (原作者:Larry Bossidy &; Ram Charan)。執行力。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社。
李奉儒(2004)。品格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一些概念的釐清與可行的做法。「E社會的公民倫理、公民素養與公民養成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台灣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李奉儒(2002)。九年一貫課程中的道德教學:尊重與關懷。「道德教學工作坊」發表論文。嘉義:中正大學教育學院。1-14。
李誠、張育寧(2002)。中鋼經驗中國式管理的典範。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隆盛、侯世光、許全守、張良德、林坤誼、王慧萍(2004)。技職教育體系職業學校課程綱要的研訂與實施的理念。教育部委託技職體系課程規劃綜合規劃組,93年10月29日,1-9。呂以榮譯(2002) (原作者:A. N. Oppenheim)。問卷設計、訪談及態度測量。臺北市:六合。(原著出版年:1999)。
吳明隆(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 五南。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臺北市:臉譜出版社。
吳芝儀、廖梅花譯(2001) (原作者:Strauss,A.&; Corbin,J.)。質性研究入門: 紮根理論研究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事業。(原著出版年:1998)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 (原作者:Patton, M.Q.)。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市:桂冠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0)
吳森(1978)。比較哲學與文化。臺北市:東大圖書。
谷風出版社編輯部(1987)。中國傳統文化再檢討:西方文化與近代思潮.下篇。臺北市:谷風出版社。
杜正勝(2006)。「全國技專校院校長會議」。上網日期:2012年1月3日,取自高教技職簡訊。http://www.news.high.edu.tw/news001/2007013020.asp?c=0100
周淑卿(2004)。教師的課程知識內涵及其對師資教育的意義。課程與教學季刊,7(3),129-142。
林立樹(2007)。現代思潮西方文化研究之通路。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志忠譯(2002) (原作者:Terry Eagleton)。文化的理念。台北:巨流出版。
林清江(1987)。教育的未來導向。臺北市:台灣書店。
林雅玲、陳漢陽(2004)。加強技專校院學生的人文素養。中華技術學院學報,30,67-76。林鴻明(2006)。中國式領導理論的發展與運用。網路社會學通訊,59,1-16。
洪茂森(2003)。領導行為、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企業文化對組織績效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後藤清一(1986)。卓越的管理與領導。臺北市:超越企管顧問股份有限公司。169-189。
柯雅琪譯(2003) (原作者: Drucker, Peter. F.)。無疆界領導。臺北市: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原著出版年:1999)。
高新健等合譯(2000) (原作者:Henderson, James. G.&; Hawthorne, Richard.)。革新的課程領導。臺北市:學富文化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
馬新建、劉海霞(2006)。基於領導有效性的管理者領導風格抉擇-基於中國企業管理者有效領導風格的實證研究。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3),1-6。
莫菲譯(1998)(原作者:Joseph Jaworski)。領導聖經。臺北市:圓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1996)
許功餘(2006)。華人辯證思維與「性格與行為關連性內隱理論」之關係。中華心理學刊,48(3),291-313。許悼雲(1992)。從歷史看領導。臺北市:書評書目社。
張佳琳(2004)。課程管理。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張逸安譯(2002) (原作者:Danial ,G. &; Richard,B. &; Annie,M.)。打造新領導人:建立高EQ的領導能力和組織。臺北市:聯經出版。
孫瑞霙(2001)。領導型態與領導績效之探討-學校與企業之比較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107-130。唐彥博(2010)。企業領導人之企業倫理經營的探討。多國籍企業管理評論,4(1),55-71。
戚樹誠(2002)。經理人的衝突解決意圖之研究-一項美台的比較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89-2416-H-002-088國立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伯璋(2003)。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現代教育論壇,6,508-514。
陳奇祿(1982)。倫理與道德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陳怡如、陳佩妏譯(1998) (原作者: Robert Slater)。奇異之眼:全球最具競爭力企業領導人傑克威爾許的領導祕訣。臺北市:麥格羅希爾國際出版公司台灣分公司。
陳姵瑄(2010)。領導行為與管理職能互動關係之探討。崇右學報,16(2),53-72。
陳海花(2007)。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跨文化因素分析。江西社會科學,154-157。
教育部文化局(1969)。中華文化之特質。臺北市:幼獅文化出版。56-266。
曾仕強(1992)。掌握中國人性的管理法。台北:方智出版。曾宛如(2008)。公司之經營者、股東與債權人。臺北市:元照出版社。53-57。
曾國鴻、魏炎順(2003)。回應文化現象的科技教育新思維。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6(5),2-16。
曾國鴻(1998)。技職教育課程與教科書的問題及其因應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43,16-22。曾國鴻、劉曜源(2003)。全球化趨勢與技專校院本位課程發展,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7,45-48。費孝通(1998)。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4-30。
黃于凌(2007)。企業領導人之人格特質對人才培育或企業獲利之關聯性。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光國(1988)。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台北:巨流。7-55。
黃光雄、簡茂發(199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華文網出版。229-254。
黃俊英(2000)。行銷管理-策略性的觀點。臺北:華泰出版。
黃英忠(1993)。產業訓練論。臺北:三民書局。
黃國隆、蔡啟通(1998)。工作價值觀與領導行為對員工效能的影響。臺大管理論叢,9(1),51-85。黃國隆(1995)。台灣與大陸企業員工工作價值觀之比較。本土心理學研究,4,92-147。黃嫣梨(1996)。從中西文化的差異看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中國語文通訊,38,6-9。黃德昌(2000)。成功經營的管理策略。臺北市:華文網出版。
馮成平、耿云(2008)。藍色管理破解西方管理本源。北京:東方出版社。
馮滬祥(1997)。中國管理哲學及其現代應用。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彭美英、徐南麗(2006)。從中西文化特質的差異看現行的護理教育。志為護理期刊,5(1),73-77。
程峰(1997)。儒家文化、現代化、人的素質。安徽教育學院學報,4,10-13。
劉水深(1983)。中西管理觀念的異同比較分析。中國論壇,9(16),19-22。劉仁傑(1999)。分工網絡:剖析台灣工具機產業競爭的奧秘。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劉仁傑(1997)。重建台灣產業競爭力。臺北市:遠流出版社。
劉金標(2010)。解讀行銷學的聖經。臺北市:巨思文化,頁 114-119。
楊思偉(2006)。推動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2),1-31。楊國樞、曾仕強(1988)。中國人的管理觀。臺北:桂冠出版社。楊振富譯(1997)。領導者領導,如何成功。臺北:實學社出版。
楊朝祥(2009)。台灣高等教育的挑戰、超越與卓越。教育資料集刊,44,1-28。
葉俶禎(2006)。人力資源投資、人力資本與組織績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葉淑儀譯(2000)(原作者: Linda Lambert…等)。教育領導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葉連祺(2010)。領導能力類型學之初步建構。當代教育研究季刊,18(3),91-124。
趙千慧(2007)。亂倫父親認知內容與男性氣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管長青(2001)。經理人之職權與責任。中華技術雜誌,50,http://www.ceci.org.tw/book/50/ch50_6.htm。
齊若蘭譯(2004) (原作者:Peter F.Drucker)。彼得杜拉克的管理聖經。臺北市: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6)
蔡陽達(2006)。醫院組織文化、中國式領導、學習型組織、知識管理機制與整合品質管理結構對其組織績效影響之研究。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滕守堯(1996)。道與中國文化。臺北市: 揚智文化出版。117。
黎守明(1993)。高階主管經營指引。臺北市:百錄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出版部。
郭崑謨(1983)。中西管理理念與行為之比較。中國論壇,16(9),17-18。
郭進隆譯(2004) (原作者:Peter M.Senge)。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市:天下遠見文化事業。
賴昕堉、周育如(2010)。領導與教練。臺北市:彙通文流社。67。
賴冠旭(2003)。中國式管理在教育行政上之運用。學校行政雙月刊,23,45-57。錢穆(1968)。中華文化十二講。臺北市:東大圖書。
錢穆(1989)。民族與文化。臺北市:東大圖書。錢穆(1977)。世界局勢與中國文化。臺北市:東大圖書。謝建(2010)。儒家文化與大學生和諧人格構建。中華文化論壇,4,167-170。
謝濰仲(2010)。經理人的義務與責任。國立成功大學法律系碩士論文。鄒應瑗譯(2001)(原作者:Neff, Thoams J.)。50位頂尖CEO的領袖特質。臺北市:聯經出版。
蕭錫錡、張仁家、陳甦彰(2005)。技專校院系科課程發展參考架構之研究—職場需求導向。臺北科技大學學報,39(1),229-250。鄭伯壎(2004)。華人文化與組織領導:由現象描述道理論驗證。本土心理學,22,195-251。鄭清華(2002)。管理學概論。臺北市:新文京公司。
薛清江(2008)。論倫理學作為科技大學通識課程之可能性-以「道德推理-強化道德困境敘事為核心」為例。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1(3),201-232。羅厚輝(2002)。課程發展的理論基礎。臺北市:學富文化出版。
羅靜蘭(1994)。西方文化之路On the way to the westem culture。臺北市:揚智叢刊;揚智文化出版。
蘇永明、方永泉(2010)。全球化時代課程與教學革新。臺北市:學富文化出版社。
蘇英芳、黃賀(2006)。魅力領導、家長式領導、德性領導與領導效應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4(4),939-968。蘇國禎、陳榮德(2003)。服務業主管領導行為、組織文化和領導效能之研究。人力資源管理學報。3(4),65-91。
饒見維(199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師專業發展之配套實施策略。邁向課程新紀元-九年一貫課程研討會論文集(下),305-323。
二、英文部分
Barth, Fredrik(1969).Introduction. In Fredrik Barth, ed.,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Pp.9-38. Boston:Little ,Brown &;Co.
Bossidy,Larry.&; Charan,Ram.(2002)。Execution:The Discipline of Getting Things Done.
Bennis, Warren. &; Nanus, Burt. (1985) 。Leaders:The Strategies For Taking Charge.
Drucker, Peter. F.(1986)。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
Daft, R.L. &; Noe R.A.,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Y Harcourt College Publishers.
Fleishman, E.A.(1953)。The description of supervisory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logy,37,1-6。
Ho, D. Y. F.(何友暉)(1998).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relationship dominance:An analysis based on methodological relationalism.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 1-16.
John,P.K.(2001).What leaders really do.Harvard Business Review,11-12,85.
Locke,E.A.&; Henne,D.(1986).Work motivation theories.In C.L.Coooper &; I.Robertson(Ed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O Psychology,chapter 1,1-35.
Ma, R., &; Chuang, R. (2001). Persuas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n interpersonal contexts. The South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66(4), 267-278.
Newland, C. A. (2002). Building Futures of Local Government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In Frederickson, H. G., &; Nalbandian, J. (Eds.), The Future of Local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The Hansel Symposium (pp. 231-245). Washington, DC: The International City/County Management Association.
Ornstein ,Allan C. &; Hunkins ,Francis P.(2004)。Curriculum:Foundations , Principles , And Issues,4th Edition.
Rubin,H.J.&;Rubin,I.S.(2005).Qualitative interviewing:The art of hearing data.Thousand Oaks,CA:Sage.
Slater, Robert.(1998)。Get better or get beaten!31 leadership secrets from GE's Jack Welch.
Senge, Peter. M.(1991)。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Silin, R. H. (1976). Leadership and value: The organizational of large-scale Taiwan enterpri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Yukl,G.A.(1994).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3rded).Englewood Cliffs,New Jersey:Prentice-Hall.
Yum, O. J. (1988, December).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East Asia.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5, 374-388.
Yeh, R. (1995). Downward influence styles in cultural diversity setting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6(3), 626-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