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1 18:0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潘秋月
研究生(外文):Pan Chiu Yech
論文名稱:受戒治者生活重建之研究-以福音戒毒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Life Reconstruction by Applying Gospel to Those Who Rece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指導教授:吳鄭善明吳鄭善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u Zheng Shanm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美和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健康照護研究所
學門:醫藥衛生學門
學類:護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1
中文關鍵詞:受戒治者生活重建福音戒毒
外文關鍵詞:drug abuserslife reconstructionrehabilitation Gospe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0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中文摘要
本研究題目為受戒治者生活重建之研究-以福音戒毒為例,此研究目的在於瞭解接受福音戒毒之受戒治人基本特質,了解其接觸毒品經驗、接觸福音戒毒生活重建之經歷與感受,並瞭解其接受福音戒毒後目前生活重建現況,從受戒治者角度瞭解其主觀生活重建、回歸社會之實際經驗。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方法,以深度訪談的方式為資料蒐集來源,一共訪談十九位接受福音戒毒之受戒治者,以期瞭解接受福音戒毒後生活重建之生命歷程與接受福音戒毒後之轉變。

研究發現戒治者大多因個人因素,好奇、追求刺激、壓力而吸毒,家庭方面因父母管教方式、婚姻問題而吸毒,社會方面因同儕影響而吸毒。研究並發現接受福音戒毒之受戒治者成功與否與家人、朋友、教會宗教支持系統有很大的關聯性,受戒治者持續擁有教會生活,對福音有持續追求者,並有一份穩定工作,在生活重建路上較平坦。

本研究建議定期舉辦成果展暨社區聯誼活動增進與社區民眾互動之機會,戒毒方式以多元處遇-配合醫療治療,減輕戒斷症狀的痛苦藉以提高戒毒的決心。開發並與企業合作提供就業機會,增進人際關係並創造成功就業機會,輔導受戒治者重返職場或就業、創業,輔導戒治期滿的受戒治者從被輔導者成為輔導者,使其成為新戒治者的標竿,藉此提升其自我認同感及歸屬感。建構社會支持系統,倡導、鼓勵受戒治者家屬成立福音自助團體或社團,鼓勵、引導受戒治者及其家屬持續過基督徒的生活並與教會連結,受戒治者生活重建歷程需建立社會支持系統,以利於回歸主流社會。
關鍵字: 受戒治者、生活重建、福音戒毒
i

ABSTRACT

“A Study of Life Reconstruction by Applying Gospel to Those Who Receiv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he research aimedto understand the basic aspects of those who received the gospel addiction treatment:1) to understand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how they exposed to drug, 2) their feeling and experience receiving the gospel addiction treatment, and 3) after receiving the treatment, the statu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nally, the research wants to understand in a practical way of rebuilding their lives and returning to societyfrom their perspectives.

This research regards in deep interviews and collection of information by using a quality research approach. Total 19 interviewers were being interviewed,this helps to understand what is the transaction and change of life during and after the gospel addiction treatment.

This research also discovers most of the drug abusers received the retreatment are due to personal factors: out of curiosity, pursuit of excitement, under the pressure, the discipline method of their parents, marriage problems, under the peer group influence in the social aspect. Moreover, the research finds out the treatment could be successive or not, the support of families, friends, and supportive system of religious organizationsplays a significant figure role. The drug abusers continue live in religious community life, pursuit of the gospel values, and with a steady job, their way of rehabilitation will be easier to go.

The study suggests holding achievement exhibitions and community social activities periodically to enhance the interactions with community people. It is recommended to have diversified treatments cooperated with medical treatment for drug rehabilitation to reduce the pain from rehabilitation as well as enhance the determination of drug rehabilitation. Meanwhile, guide drug abusers back to work or to start up business; direct those who have completed the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to be the counselors instead of drug and become the role models of new comers to enhance their self-identit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Build the society support system, while promoting and encouraging families of drug abusers to organize Gospel groups or clubs. Encourage and guide drug abusers and their families to continue the Christian life and make connection with the church. The life restoration of drug abusers requires supporting system of the society to help them returning the society.
Keywords: drug abusers, life reconstruction, rehabilitation Gospel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致謝………………………………………………………………………………iii
目錄………………………………………………………………………………iv
表目錄……………………………………………………………………………v
圖目錄……………………………………………………………………………v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藥物濫用相關理論………………………………………………… 11
第二節 福音戒毒探討……………………………………………………… 18
第三節 福音戒毒受戒治者生活經驗之探討……………………………… 26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41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研究倫理…………………………………………………………… 47
第五節 資料蒐集方法……………………………………………………… 49
第六節 資料分析與處理…………………………………………………… 51
第七節 質性研究信度與效度……………………………………………… 53

第肆章 研究結果………………………………………………………………55
第一節 受戒治者背景資料……………………………………………55
第二節 受戒治者接觸毒品生活經驗…………………………………58
第三節 受戒治者接觸福音生活經驗…………………………………69
第四節 福音戒毒生活重建歷程與糾葛………………………………82

第伍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96
第一節 研究結論………………………………………………………96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1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後續研究建議……………………………………107

參考文獻…………… ………………………………………………………… 109
附錄一:質性訪談大綱………………………………………………………… 120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121





























vi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份
Albert Bandura 著, 周曉虹譯,1995,社會學習理論,臺北市:桂冠。(Albert Bandur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David T. Coutwright著,薛絢譯,2002,上癮五百年,台北:立緒。
John Baker(2006),歡慶更新:領導者手冊(岳景梅譯)。台北:道聲出版社。
王祐淇(2009)。毒品犯戒治歷程與方案分析之研究:以臺灣臺南監獄明德戒
治分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超羣(2008)。成年男性首次吸毒之心理認知及環境影響危險因子研究-以
台灣澎湖監獄毒品受刑人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在
職專班碩士論文。
王媄慧(2004)。問題解決模式對毒品受戒治人出所計畫之影響。東海大學社
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王秀紅(2000) 。老年人的健康促進-護理得涵意,護理雜誌,47(1),19-
25。
王昭淳(1992)。濫用藥物少年人格特質與社會適應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
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立天(1992)。中國佛教的因果報應論。中國文化,7,56-70。
古清美(1972)。輪迴理論的基礎。內明,5,25-26
江振亨(2000)。抽絲剝繭---談藥物濫用者認知自我表露下的內言。犯罪矯正
雜誌,14。台北:中華民國犯罪矯正協會。
江振亨(2000)。國外藥物濫用者藥癮/矯治模式分析,矯正月刊,96(5),2-
5。
江振亨(2003)。從「受刑人家庭支持方案」模式談社會工作理念在矯治機構
之運用。 社區發展季刊,103 , 275-285。
江振亨(2003)。彰化師大輔導學報,25 ,25-62。
江振亨、黃秀瑄、林瑞欽(2006)。男性安非他命濫用者之性格特質、用藥非
理性信念、用藥渴求與復發意向之研究。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7,35-
80。
安希孟(1997)。宗教信仰與理性認識。宗教哲學,3(1),27-37
朱玲億等譯(2000)。雷蒙‧柯西尼(Raymond J. Corsini),丹尼‧衛汀
(Danny Wedding)主編。當代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
社。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2008)。藥物濫用防制宣導教材。台北:行政
院。
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2009)。藥物濫用防制宣導教材。台北:行政
院。
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裕、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
析。台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
宋麗玉(2008)。增強權能策略與方法:台灣本土經驗之探索,社會政策與社會
工作學刊,123-194。
宋維村(1995)。 藥物濫用青少年之壓力、因應政策與生活適應關聯性研究。
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育斌、許華孚(2005)。藥物濫用少年與其社會網絡之互動要素分析:以明
陽中學收容少年為例。犯罪學期刊。8:1。65-97
李增祿(2002) 。社會工作概論,第五版。巨流圖書公司。
李孟真(2000)。毒品、身體與自我:藥癮少女的成癮、戒癮經驗。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清華大學,新竹,台灣。
李素卿(1996)。上癮行為導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李景美、苗迺芳、黃惠玲(2000)。青少年物質使用之社會學習及社會連結因
素研究-以在學生為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0,17-34。
李志恆(1997)。濫用藥物之在監費用與醫療費用比較分析—行政院衛生署八
十六年度委託研究計畫。台北:行政院衛生署麻經處。
林璟淑、李亭亭(2005)。由Lewin的改變理論談護理資訊系統之推展。護理
雜誌,52(1),50-54。
林健陽、賴擁連(2002) 。台灣地區毒品犯戒治處遇效能之實證研究。公共事
務評論,3(1),37-68。
林柏君(2005)。影響毒品犯戒治成效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
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傑(2008)。藥物濫用者有無繼續施用傾向量表之量化修正研究。犯罪學
期刊,1(1),45-74。
林瑞欽、黃秀瑄(2004)。 海洛因成癮者用藥信念與渴求信念初探,犯罪學期
刊,7(2),29-66。
林瑞欽、黃秀瑄 (2003a)。海洛因吸食者吸食海洛因信念探析,2003年犯罪
矯正與觀護研討會,43-69。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林瑞欽等(2006)。95年度三、四級毒品處遇設計及策略研究研究報告,法務
部九五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林健陽、陳玉書(2008)。新犯毒品施用者施用行為及毒品取得管道之研究。
法務部97年度委託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林健陽、陳玉書(2008)。除刑化毒品政策之檢討—論我國毒品犯罪之戒治成
效。刑事再犯防制政策研究成果報告
林健陽、柯雨瑞(2003),毒品犯罪與防治,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岳景梅譯(2006)。John Baker著。歡慶更新領導者手冊。台福傳播中心。
周震歐(1999)。犯罪心理學。台北:大通印刷打字公司。
邱美珠(2007)。毒癮愛滋感染者的生活世界。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論文。
施志茂(2000)。安非他命危害與犯罪防治。台北:華泰
吳芝儀、黃永順、蔡學貞、劉晏佐(2006)。台灣戒治所實施矯正教育之現況
與問題分析─以嘉義戒治所為例。犯罪學期刊,9(1),1-30。
胡海國、林信男(1996)。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臨床描述與診斷指引。中華民
國精神醫學會出版,123-127。
韋若蘭(2002)。 成年濫用藥物者自我控制、非理性信念與再濫用藥物意向之
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華孚、林正昇(2009)。藥癮戒治者之社會復歸與社會支持接納系統之研
究。法務部刑事政策與犯罪資料庫: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2)
高郁勛(2003)。毒品濫用者周邊血液單核細胞分泌細胞激素能力之研究。高
雄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牙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漢瑛、何英奇(2010)。藥物濫用新思維: 融入生命教育心靈層面之藥物教
育課程。課程與教學季刊,13(3),77-104。
陳珍亮(2006)。觀察勒戒處所「有無繼續施用毒品傾向紀錄表」評估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玟如(2004)。藥物濫用者復發歷程之研究。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
碩士論文 。
陳玫玲(2004)。身心障礙者的社區照顧-社區支持性就業服務之困境與建
議,社區發展季刊,245-259。
陳億貞譯(2004)。Robert J .Sternberg著。普通心理學。台北:雙葉書
廊有限公司。
陳恒偉(2010)。都是神為我們成就,晨曦之光,152,3。
陳瑞璋、張大衛、林希聖、邵日坪(2005)。福音戒毒在香港。在打擊藥物濫
用國際會議2005上發表二零零五年二月廿四日上午於香港。
陳漢瑛(2008)。臺灣原住民青少年用藥行為之結構模式:族群認同、人格特
質社會學習、用藥信念等影響因素,教育心理學報,39(3),335-354。
傅佩榮(1993)。儒家與宗教信仰。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4(2),68-
91。
黃巨標(2010)。金三角的荔枝,晨曦之光,152期,3。
黃靖庭(2008)。毒品受戒治人戒治經歷與成效認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
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鈴翔,張意如譯(1999)。開創生機──單親家庭權能增強社會工作。台
北、亞太。
黃富源,曹又光(1996)。成年觀護新趨勢,台北:心理。
黃俊棠(2004)。毒品犯觀察勒戒成效之實證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犯罪
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發表會, 14-45。
彭若瑄(2007)。以問題行為理論探討高中職學生吸菸行為之相關理論探討。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碩士論文。
張伯宏、洪嘉璣、郭文正(2006)。本土化戒治處遇整合模式之詮釋與展望-
以臺灣新店戒治所為例。矯正月刊,172
張伯宏(2007)。我國毒品戒治政策與成效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
系暨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家銘(1997)。社會學。台北:唐山。
張宏哲、林哲立譯(1999)。Jose B.Ashford,craig winston
ecroy,kathyl.lortie。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
司。
張鈺姍、余伍祥、李家順、陳明招、楊寬弘(1995)。 出院藥癮病人的追蹤,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8(2):17-30。
張欣萍、高淑貴(2000)。原住民飲酒行為與家庭相關之研究:以泰雅族、賽
夏族為例,農業推廣學報,17,58-82。
葉美玉、黃松元、林世華、姜逸群(2002)。影響臺灣阿美族青少年飲酒行為
的心理社會因素,衛生教育學報,18,95-108。
葉紅秀(1997)。青少年藥物濫用的基本認識,學校藥物教育工作指引,10-
23。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葉紅秀(1992)。 從精神醫療的觀點談「安非他命濫用」,安非他命防治研討
會實錄,59-68。臺北: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
葉至誠(1997)。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楊雪華、陳瑞容、李蘭、柯姍如(2003)。雙親和同儕團體對高中生吸菸行為
的影響,醫學教育,7(2),128-139。
楊士隆(2000)。受刑人累再犯問題與舒緩對策。犯罪矯正,14。台北:中
華民國犯罪矯正協會。
楊士隆、林健陽(2001)。犯罪矯治-問題與對策,189-208。台北:五南圖
書公司。
楊士隆、蔡德輝、張伯宏、李宗憲、莊淑婷、黃天鈺(2009)。法務部「戒治
機構內成癮性毒品施用者之管理與處遇模式建構」委託研究結案報告。國
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
趙善如(2005)。從平衡觀點來探討老年妻子照顧者的內在心理適應。2005 年
老化社會與健康照顧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屏東:美和科技大學,222-
255。
蔡佩貞(1989)。宗教戒毒之探討--以基督教戒毒輔導為例。東海大學社工所
碩士論文。
蔡振業(2005)。戒治處遇過程對施用毒品者之實證研究_以台南戒治所為例。
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鴻文(2001)。臺灣地區毒品犯罪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刑事警察研究所
碩士論文31-32。
劉民和(2010)。福音戒毒在緬甸。晨曦之光,152。
劉彥良(2008)。男性毒品犯對愛滋病認知、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高雄地區
犯罪矯正機構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季蓁(2009)。藥癮愛滋減害計畫之社會行銷成效研究:以桃園縣藥癮者為
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劉清虔(2005,11月) 。社會照顧的人學基礎_一個哲學人類學的省思。
2005 年老化社會與健康照顧國際學術與實務研討會。屏東:美和科技大
學,222-255。
鄭善明,(2005)。受虐兒童保護服務處遇模式之研究~以「生活模型」觀點
分析。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鄭善明,王素芬,陳獻益,田業勇,潘雪芳,陳世正(2009)。毒品防制與社
會工作,社區發展季刊,128,234-248。
鄭玄藏、蔡藝華、趙祥和、彭瑞祥、黃淑清、余振民譯(2002)。諮商與心理
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錢明年、張越華、黃區妙蓮(2004)。澳門濫藥問題概況調查及戒毒康復工作
評估研究報告書。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
薛慧平(2006)。解構、兩難、新移民-個案工作故事-以社會工作理論之生態
系統論觀點取向試析,網路社會學通訊,53。
鍾秉正,周怡君(2008)。「社會法教學研究創新計畫」-法律與社福實務之
對話。教育部補助法學教育教學研究創新計畫成果報告書。
簡俊生、朱日僑、張家榮、徐睿(2008)。藥物濫用監測及其挑戰。2008毒品
與防制研討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謝高橋(1982)。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戴伸峰(2009)。非行原因認知與非行預測對非行青少年嚴懲化態度之影響模
式:以台灣、日本一般市民為樣本。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1(1),
83-108頁。
戴伸峰,大淵憲一,黃富源(2006)。青少年犯罪原因認知:以台灣一般市民為
樣本,犯罪學期刊,9(2),1-30。
闕漢中譯(1999)。兒童青少年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網站部分
法務部(2004)。法務統計。法務部全球資訊網。上網日期:100年3月9日。
網址:http://www.moj.gov.tw/f7_frame.htm
基督教互愛中心。上網日期:100年10月31日。網址:
http://www.wuoi.org.hk/chi/speaker4.html
蔡雅鈴(2005)。從家庭壓力探究家庭教育之介入。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
49。上網日期:2010年12月12日。網址: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9/49-67.htm。
鐘聖雄(2010)。生活重建服務中心檢視系列(1) 政策說明與問答。上網日
期100年1月5日。網址:http://www.88news.org
王愛國 (2011) 。福音戒毒︰雲南教會參與社會服務的探索與試驗。新疆哲
學社會科學網,上網日 期100年11月30日。網址:
http://www.xjass.com
二、西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a). Diagnostic
criteria form DSM-IV, 103-146.
Adams Portia(2005).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african
American adolescent girls A process-person-context
model.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Working with
Families Second Edition,62, 93-110
Adams Portia(2005). Grandparents raising grandchildren
from a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s in Working with Families Second Edition,62,
128-141.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eck, A. T., D.F. Wright, F. N. Cory and S. L. Bruce(1993).
Cognitive Therapy of Substance Abuse. NY: The Guilford
Press.
Braine Naomi,B.(1998). Jarlais Des, Don C Goldblattc
Cullen, Zadoretzky,C. and Turner Charles.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1998 Mind over Matter: The
Brain’s Response to Drugs. Teacher’s Guide. ERIC
Digest, ED 462291.
Creswell W. John (1998).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raditions. SAGE Publications,
Inc., P14-15.
Dielman, T. E., Campanelli, P. C., Shope, J. T., &;
Butchart, A. T. (1987).Susceptibility to peer pressure,
self-esteem, and health locus of control as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substance use,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 14
(2), 207-221.
Ellis,A.(1973).Humanistic Psychotherapy:the Rational-
Emotive Approach.New York:TheJulian.
Frankl,V.E..(1968).The Will to Meaning:Foundations and
Application of Logo Therapy.New York:New Americon Library
Ford E. Thomas(1998). The role of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groups and social identityin stereotype
formation,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 61(4),372-384.
Harding, S.(1991). Whose science? Whose knowledge? thinking
from women’s lives.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Hedelin, B,&; Svensson,P.G.(1999).Psychiatric nursing for
promot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a case study. 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48,115-124
Hubbard, R. L., Craddock, S. G.., Flynn, P. M., Anderson
J., &; Etheridge, R. M. (1997). Overview of 1-year follow-
up outcomes in the drug abuse treatment outcomes study
(DATOS).Psychology of addictive behaviors
Jessor, R.&; Jessor, S. (1977). Problem Behavior and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ALongitudinal Study of Youth.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Kastelic, A. (2001). Drug addiction treatment. Taipe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rug Abuse September .
McGuire, W. J. (1991). Using guiding-idea theories of the
person to develop educational campaigns against drug
abuse and other health threatening behavior.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6, l73-184.
Murphy, N. T., &; Price, C. J. (1988). The influence of self-
esteem, parental smoking, and living in a tobacco
production region on adolescent smok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8(10), 401-405.
Padgett, D. K. (1998). Qualitative methods in social work
research:Challenges and rewar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Pearson, Frank S. &; Lipton, Douglas S.(1999). A Meta-
Analytic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rection-Based
Treatments for Drug Abuse. Prison Journal, December,
Vo1.79 Issue 4,500,384-406.
Patton, M. Q (2003)。Qualitative research &; evaluation
methods.London: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Publisher.
Tiggemann ,M., &; Winefield A. H.(1989). Predictors of
employment,unemployment and further study among school-
leavers. Joru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 62, 3-221.
Tai, Shen-Feng (2009)。Causal Attribution, Prediction of
Juvenile Crime,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Punitive to
Juvenile Crime:The Japanese and Taiwanese Sample. Youth
offenses prevention research periodical, 1(1) ,83-108
Minuchin, S. (1974). Families and family therap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rilynn,B.(2003).Using Lewin’s force field analysis in
implementing a Nursing information
system,Computers,Informatics, Nursing, 21(2),80-85。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