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部分
王心玫(2008)。幼稚園園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意教學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_dQLxH/record?r1=1&;h1=11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慧娟(2009)。幼稚園教師合班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thesis.lib.nccu.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YJiFhP/record?r1=1&;h1=0王素芸(2009)。協同教學的意義、特質與類型。課程與教學。17(3)。朱文雄(1989)。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出版。
朱敬先(2004)。幼兒教育。台北:五南。
何欣姿(2007)。乘風破浪昂首迎向未來:漫談教室裡兩位幼教師的合作教學。研習資訊,24(3),43-48。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的分析。臺北:五南。
吳肇賢(2005)。國民小學級任教師人格特質、領導技巧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呂翠夏(2001)。幼稚園的合作教學-以一個班級為例。台南範學院學報,34,475-492。李坤崇(200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材教法。臺北市:心理。
李郁文(1998)。團體動力學。台北市:桂冠出版。
周素玲(1996)。新好管理者─現代管理者的必備智慧。台北市:實學社。
林公孚(2004)。認識領導與領導者。品質月刊,40(3)。2012.1.22 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fnGjrrmeGRlOTCYrSi1T/article mid=320林華英(2009)。臺北市公立幼稚園教師領導技巧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市。邱如美(譯)(2004)。教導型組織一奧林匹克及的雙螺旋領導(原作者Noel M. Tichy&;ancy Cardwell)。台北:天下雜誌。
柯啟瑤(1999)。「協同教學」的初步認識。翰林文教雜誌,5,1-2。徐西森(1997)。團體動力與團體輔導。台北市:心理出版。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高紅瑛(2001)。國民小學實施協同教學問題解決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高誼婷(2006)。1+1>2∼談幼稚園教師間的協同教學。國教世紀,206,49-5
張奕華、顏鴻欽(2010)。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新取向:DDDM模式的實踐。北縣教育季刊,71,11-16。
張德銳、高紅瑛(主編)(2009)。同儕輔導專業成長故事級。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統計處(2011)級學校校數、班級數、學生及畢業生人數、教師人數及師生比。民國100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STATISTICS/index.aspx
郭進隆、齊若蘭(譯)(2007)。第五項修練(全新增訂版):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原作者Peter M. Senge)。臺北市:天下文化。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陳木金、王素芸、楊念湘(2011,11 月)。我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暨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研習課程規劃 之研究。載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舉辦之「2011 年師資培育的黃金十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
陳佩英(2008)。教師領導之興起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71,41-57。陳弦希(2001)。國民小學級任教師領導技巧與學生情緒智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陳珮正(譯)(2007)。多元智慧與共同領導(原作者Thomas R.Hoerr)。臺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5)
彭瑋如(2010)。幼稚園同儕教師發展教學檔案之歷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所,臺北市。曾甯甯(2010)。求職者社會資本與使用就促方案關係之研究-內外控人格特質與成就動機之調節作用(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高雄市。隋夢真(2002)。論協同教學之優缺點。國教之友,54(1),76-81。黃永和、莊淑琴(2004)。「協同教學」的回顧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17,64-77。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顯宗(2008)。學校領導:新理論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楊靜怡(2008)。學前教育機構園/所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zM1EhE/record?r1=6&;h1=2廖良意(2005)。共同領導團隊運作問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台北市。劉文琪(2009)。臺北縣公立幼稚園實施協同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台北市。劉文琪、張嘉裕(2010)。臺北縣公立幼稚園協同教學實施現況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86,152-168。
賴志峰(2003)。學校領導的另類取向—校長共治模式。教育研究資訊,11(2),113-134。賴怡曄(2012)。一山二虎--公幼一班二師制度下,教師合班問題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幼教教學碩士班,台北市。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台北:高等教育。
謝惠卿(2001)。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某國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yf7Lhx/record?r1=2&;h1=1謝雅玲(2004)。幼兒園合班老師的互動關係-以兩個班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台北市。簡佳雯(2002)。國民小學班群式合作教學之探討-以東部某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研究所,屏東市。二、外文文獻部分
Bakkenes, I., de Brabander, C., &; Imants, J. (1999). Teacher iso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alysis in primary school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5(2), 166-202.
Bauwens, J. (1994). Cooperative teaching: What it isn't and what it is.Annual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the Council for Exceptional Children, 72,1-7.
Buckley, F. J. (2000). Team teaching: What, why, and how?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Friend, M.(2008). Co-teaching: a simple solution that isn't simple after all. Journal of Curriculum &; Instruction, 2(2), 9-19.
Heenan, David A.&Bennis, Warren(1999).Co-leader: The power of great partnerships. New York: John Wiley&Sons.
Murawski, W.W., &; Swanson, H.L.(2001). A meta-analysis of co-teaching research:Where are the data?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2(5), 258-267.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Task Forc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rnational Survey.(2009)Report of Creating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s.Retrieved from http://www.oecd.org/dataoecd/17/51/43023606.pdf.
Sergiovanni, T. J. (1984). Leadership and excellence in school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1(5), 4-13.
Stockton, R. &; Morran, D. K. (1982). Review &; perspective of criticaldimensions in therapeutic small group research, In G. M. Gazda (Ed.), Basic approaches to group psychotherapy &; group counseling. Springfield,IL: Charles C. Thomas.
Stolp, S. and Smith, S. (1994). School culture and climate: Role of the leader. OSSC Bulletin. Eugene: Oregon School Study Council, p. 57.
Tichy,N.M.&Ricci,P.(1999).Building the Teaching Organization.http://www.winstonbrill.com/bril001/html/article-index/articles/401-450/article421-body.html.(2012.03.13).
Trotzer, J. (1977). The counselor &; the group: Integrating theory, training &;practice. Monterey, CA: Brooks/Cole.
Walsh, J. M. &; Jones,B.(2004).New models of cooperative teaching.Teaching Exceptional Children.36(5),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