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4 10:4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榆惠
研究生(外文):Yu-HueyHuang
論文名稱:三禮書中喪禮的儀式與象徵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the Rites and Symbols of Funeral in the “Sanli” Books before Qin Dynasty
指導教授:林素娟林素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Chua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03
中文關鍵詞:喪禮通過儀式象徵自然力量空間服飾
外文關鍵詞:funeralrites of passagesymbolnature affectresident spacecostum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13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論文以先秦喪禮符號與象徵為基礎,貫穿論述三個重點,包括:探討自然界物質的力量、宮室空間方位、服裝等如何顯現為象徵符號,並協助人在喪禮中轉化,重整家族的秩序,使之回到常軌,而不因死亡的發生導致族群的混亂或發展停滯。喪禮儀式的涵義延伸出重要思維,洞察時人如何面對生死的態度、對於鬼神的敬畏,以及維護族群倫理秩序的關懷。
死亡是一個人性命的結束,卻也是更多改變和調適的開始。作為生命禮儀的一環,喪禮對於死者與生者,都有生命狀態轉化的過渡意義。本論文以通過儀式的角度來探討喪禮中的象徵符號,討論各種象徵符號背後的思維,以及在喪禮中運用的特殊性和過渡的方法運用。喪禮的儀節在儒家的詮釋後,被賦予了政治、倫理上的功能,但由禮書的記載的分析,仍然可以看出時代澱積下,禮俗文化、宗教信仰的軌跡。
在自然力量的部分,人們利用神靈的力量,以敬畏的心情將其安排於儀式當中,對人們形成保護與幫助。這些力量,有些是用來祓除凶邪,有些用來守護、轉化或驅動,有些則蘊含死生相繼的觀念,甚至可以使死者與天地神靈有所感通。
空間觀念的討論亦是如此,空間與方位的符號,被賦予生死、尊卑、陰陽、神靈等詮釋,影響了生者與死者位置的配置,使在不同位置上的人標幟自己的狀態。死者的屍體隨著喪禮儀式的進行,而有了不同的陳放位置。此路線以逐漸疏遠為原則,象徵隨著空間的推移,死者逐漸離開生者活動的領域,而進入了幽冥的世界。另一方面,死者的靈魂並未隨著死亡而散逸,而是飄盪於四周。為了不使亡靈飄盪在外,受到威脅或對他人造成沖犯,為此則採用了毀壞死者生前空間的措施,象徵切斷與死亡的聯結,使生者能夠順利生活於原住所。
喪禮的服裝象徵的意義不斷由生者與死者的服裝來傳達。藉著穿著的數量、材質顯示其身分。階級越高者,穿著服飾就越繁複。從中並蘊含著死者死後依舊受到禮法約束,於另一個世界展開新生活的思維。再者,生者的部分,喪服是死者親屬最顯著的表徵。不同親屬關係的喪服,透露其在喪禮中扮演不同層級的角色、等差的態度,以及與死者的關係。與死者相反的是,與死者親屬越近的人,穿著的喪服就越簡陋。
人對死亡抱有很深的恐懼,反映在禮俗上有許多避忌的情形,並與祖先信仰、靈魂信仰相結合,使喪禮的儀式具有一套處理亡靈造成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亦因死者的消逝而改變人際秩序、倫理結構,進而使家庭領導權威有所調整。

By the study of the major symbols of funeral before the age of Qin dynasty in ancient China, the thesis points out three important points which included the power of nature, space and direction of the building, and costume. These concepts become symbols in funeral and help people how to manage the change mode of the family affairs that can be avoided the disorder situation of family stagnate and to return the normal operation. Beyond these rites, it is derived the thoughts of people how to face death philosophy, the respects and fears of god and ghost, and the family group maintenance for their ethic order.
“Death” not only means the destination of human life, but also the beginning of change and adjustment for the lived person. As the last rite of life, there are passage meanings of life’s transition for the dead and who alive.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symbols in funeral by the view of the rites of passage. It also discusses about the philosophy beneath the symbols, and the usage of special and transition methods in funeral. The rites of funeral have been considered as the function of politics and ethics in Confucian’s explanation;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rite books, it would be found the trace of customized and religion of belief.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eath etiquettes in “Sanli” books of ancient China. It approaches the natural affect, resident space, costume that people often used in funeral,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sual and unusual situation.
In the point of natural affect, people use the power of gods in the rites to protect and help people get the safe sensation transformed from the emotion of fear. Some of these powers can help people to prevent from disaster, to change the worse to better, and to stimulate the mysterious and good effects; some of them could also make unbelievabl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dead and the gods.
Similarly, the symbols of space and direction are explained in relation to life / death,”yin”/”yan”, god / ghost, and ethics. These complicated operations would possibly affect the situation and status of people who is dead or lived. The principle of the progress and route of funeral for the dead body to be put on different places is according to both of the distance of drifting gradually apart from the space which dead people was lived and the method how to send the dead to enter the unseen world. In another point, the dead soul is not dispersed after its death but is still fluctuating aimlessly in the neighboring circumstance. To avoid the dead soul fluctuating outside or also violating prohibition to other lived people, some lived people would destroy the resident space of dead people as a symbol to be terminated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dead and the lived people. Therefore, the lived people could live fluently in the same original resident space of the dead.
The meaning of funeral symbols was express by people’s costume. The status of dead people can still be revealed with the quantity and material of clothes. The higher status of the dead people, the more luxurious and complicated costume would be used. It is also driven that the dead people could still be suffered from the restraint of ethic rule in the other unknown world. Furthermore, in the lived group, mourning apparel is the most remarkable symbol of lived people in the funeral. Those of the grade of the mourning apparel of different family relatives, the layering attitude of eth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ad people can be classified. Contrarily, if it is compared with the dead people, the closer relationship with the dead people itself, the humbler and low grade costume it wears.
People fear of death. Therefore there are abundant taboo within etiquette and costume. They combine with the belief of ancestor and soul that make some method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of the dead regime. In the other respect, the family ethic and order framework will be changed as people die. Therefore, the dealing functions of the family leading authority were also adjusted.

摘要 I
Abstract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文獻回顧與討論 3
一、 古籍文獻與工具書 3
二、 以時代為中心的論述 4
三、 喪禮儀節的辨析 5
四、 關注禮俗問題的討論 6
五、 以通過儀式為主軸的探討 7
六、 自然力量的象徵 8
七、 禮儀空間的研究 8
八、 禮儀服飾與喪服 9
第三節 相關論題與定義 10
一、 喪禮作為一種通過儀式 10
二、 儀式中的象徵符號 12
三、 交感巫術的運用 13
四、 靈魂觀念的影響 15
五、 死亡的威脅性 16
第四節 論文架構與研究方法 18
第二章 喪禮中的自然力量 21
第一節 前言 21
第二節 火:護衛、更新與驅動 22
一、 民生與火 22
二、 燭與燎的照明時空 24
三、 垼:灶的設置 30
四、 占卜:龜與火揭露的訊息 33
第三節 水:潔淨與重生 40
一、 水的清潔功能 40
二、 死者的最後沐浴 41
第四節 土壤:容納與再生 44
一、 與土地相關的儀式 44
二、 土的容納功能 45
三、 土葬的思維 48
第五節 植物:復生與感通 51
一、 植物的應用 51
二、 樹木與墳墓 52
三、 穀物與飯含 56
第六節 小結 59
第三章 喪禮的空間 61
第一節 前言 61
一、 人與空間的互滲 62
二、 方位的象徵意義 63
第二節 死者屍體與空間的關係 66
一、 疾時處北墉 67
二、 死而遷之牖下 70
三、 小斂後於堂上兩楹間 74
四、 大斂於阼階,停殯於西階 75
五、 朝於祖廟 77
六、 葬於墓 79
第三節 死者亡靈與空間的關係 83
一、 復:亡靈去向與特性的反映 85
二、 奠:亡靈憑依之處 88
三、 虞:葬後亡靈的安置 92
四、 亡靈相關物品的放置 93
五、 建築空間與設備的毀壞 94
第四節 生者位置的象徵意義 98
一、 就位於死者周圍 98
二、 哭泣的地點 100
三、 升降階梯的路徑 102
四、 居喪者的空間 103
第五節 小結 108
附錄3-1 《儀禮‧士喪禮》行禮圖 109
第四章 喪禮中的服飾 135
第一節 前言 135
一、 服飾的功能 135
二、 喪禮服飾的非常性 136
三、 禮儀服飾概況 136
第二節 死者的衣飾 141
一、 亡靈憑依之用 141
二、 屍體的包裹:亡靈的控制 145
三、 服裝形制的象徵 150
四、 襚:衣物的贈送 157
附錄4-1 死者襲斂衣物圖 160
第三節 服喪者的衣飾 161
一、 喪服制度論述概況 161
二、 喪服的樣式 163
附錄4-2 喪服樣式圖 168
三、 喪服穿著原則 170
四、 穿著喪服的意義 175
第四節 其他人員服飾 181
一、 治喪職務者 181
二、 弔襚者 184
第五節 小結 186
第五章 結論 188
參考文獻 195

一、古籍
(依朝代順序排列)

[周]荀 況著,[民]李滌生集解,《荀子集解》,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周]墨 翟著,[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周]韓 非著,[清]王先慎集解,《韓非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
[漢]王 充著,[民]黃 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漢]司馬遷著,[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南朝宋]裴駰集解,《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書局,2002年
[漢]班 固著,[唐]顏師古注,[民]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1986年
[漢]班 固著,[清]陳 立,《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漢]桓 寬著,[民]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年
[漢]許 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
[漢]董仲舒著,[清]蘇輿義證,《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漢]劉 安著,[清]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漢]鄭 玄注,[清]孫詒讓正義,《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鄭 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鄭 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漢]應 劭著,[民]王利器校注,《風俗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漢]戴 德著,[清]王聘珍解詁,《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晉]杜 預注,[唐]孔穎達疏,《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南朝宋]范 曄等著,[民]周天游輯注,《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南朝梁]宗 懍著,[民]王毓榮校注,《荊楚歲時記校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8
[宋]李 昉,《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祝 穆,《古今事文類聚》,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類書類第307、308冊
[宋]高 承,《事物紀原類集》,臺北:新興書局,1976年
[宋]楊 復,《儀禮圖》,《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第1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劉應李,《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 一百三十四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類書類第169冊,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宋]魏了翁,《儀禮要義》,《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第1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
[宋]聶崇義,《三禮圖集注》,《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第12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明]王應電,《周禮圖說》,《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禮類,第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清]胡培翬,《儀禮正義》,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
[清]秦蕙田,《五禮通考》,臺北:聖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清]凌廷堪,《禮經釋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清]黃以周,《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清]顧炎武著,[民]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二、專書
(依姓氏筆畫排列)

丁 鼎,《《儀禮‧喪服》考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丁凌華,《中國喪服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關仕,《儀禮服飾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王子今,《門祭與門神崇拜》,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王貴祥,《文化‧空間圖式與東西方建築空間》,臺北:田園城市文化,1998年
井上聰,《先秦陰陽五行》,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任 聘,《中國民間禁忌》,臺北:漢欣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江紹原,《髮鬚爪:關於它們的迷信》,臺北:東方文化書局,1971年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0年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杜正勝,《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臺北:三民書局,2006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臺北:Airiti Press Inc.,2010年
李 零,《中國方術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 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李豐楙、朱榮貴主編,《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6年
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李淑珍,《東周喪葬禮制初探》,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年
沈從文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88年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年
林素娟,《空間、身體與禮教規訓:探討秦漢之際的婦女禮儀教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林素娟,《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臺北:學生書局,2011年
林素英《喪服制度的文化意義──以《儀禮‧喪服》為討論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林素英,《古代生命禮儀中的死亡觀──以《禮記》為主的現代詮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長沙:岳麓書社,1991年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邱宜文,《巫風與九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洪文慶、程里堯主編,《中國建築─禮制與建築》,第3集,臺北:錦繡出版事業,2001年
晏昌貴,《巫鬼與淫祀──楚簡所見方術宗教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5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 第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7年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臺北:稻鄉出版社,1995年
張捷夫,《喪葬史話》,臺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漢忠文化事業,1996年
章景明,《先秦喪服制度考》,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6年
常金倉,《周代社會生活述論》,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常金倉,《周代禮俗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94年
黃展岳,《先秦兩漢考古論叢》,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黃展岳,《先秦兩漢考古與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黃應貴,《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1997年
湖南省博物館等編,《長沙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楊 寬,《西周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楊福泉,《灶與灶神》,臺北:漢揚出版社,1996年
楊樹達,《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華 梅,《人類服飾文化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鄒濬智,《西漢以前家宅五祀及其相關信仰研究──以楚地簡帛文獻資料為討論焦點》,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田大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劉樂賢,《睡虎地秦簡日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閻德亮,《中國古代神話的文化觀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錢 玄,《三禮通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錢 玄,《三禮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社,1993年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蒲慕州,《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三、西方翻譯著作
(依姓氏字母順序排列)

加斯東‧巴舍拉(Gasti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等譯,《空間詩學》(La poétique de l'espace),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加斯東‧巴舍拉(Gastion Bachelard),《火的精神分析》(La psychanalyse du feu),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s)著,黃劍波等譯,《潔淨與危險》(Purity and Danger),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
涂爾幹(Émile Durkheim)著,芮傳明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型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等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Patterns in Comparative Religion),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弗雷澤(Frazer J. G.)著,汪培基譯,《金枝》(The Golden Bough: A Study in Magic and Religion),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克洛德‧列維-史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著,周倉忠譯,《神話學:生食和熟食》(Mythologiques: Le Cru et Le Cuit),北京:中國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
路先‧列維‧布留爾(Lucien Lévy-Brü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How Natives Think),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雷可夫(George Lakoff)、詹森(Mark Johnson)著,周世箴譯著,《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 By),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10年
牟斯(Marcel Mauss)著,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The Gift),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
馬塞爾‧莫斯(Marcel Mauss)、昂利‧于貝爾(Henri Hubert)著,楊渝東等譯,《巫術的一般理論、獻祭的性質與功能》(A General Theory of Magic, Acrifice: Its Nature and Function),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著,李以洪譯,《大母神──原型分析》(The Great Mother: An Analysis of the Archetype),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著,黃劍波、柳博贇譯,《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維克多‧特納(Victor Turner)著,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象徵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The Forest of Symbols),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史宗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四、學位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列)

江達智,《春秋、戰國時代生育及婚喪禁忌之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沈曉柔,《化生‧復蘇‧成仙:古代中國面對死亡的三種態度》,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徐福全,《儀禮士喪禮既夕禮儀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林素娟,《先秦至兩漢婚姻禮俗與制度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林尚節,《春秋喪禮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楊儒賓,《中國古代天人交通之四種類型及其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年
劉威明,《古代中國生死交流空間的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五、單篇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列)

孔德成、臺靜農,〈儀禮復原實驗小組研究成果綜合報告〉,《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第9期,1970年
王健文,〈「死亡」與「不朽」:古典中國觀於,「死亡」的概念〉,《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2號,1996年12月
王明珂,〈慎終追遠──歷代的喪禮〉,《敬天與親人》,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江達智,〈由東漢時期的喪葬制度看道與巫的關係〉,《道教學探索》,第5期,1991年1月
江達智,〈喪葬禁忌與東周時期楚地之「鎮墓獸」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2號,1996年12月
杜正勝,〈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第2卷第3期,1991年9月
呂理政,〈漢文化的傳統喪禮〉,《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呂理政,〈禁忌與神聖:台灣漢人鬼神信仰的特徵〉,《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臺北:稻鄉出版社,1992年
胡天成,〈招取生魂附身、亡魂受祭儀式和對靈魂及其相關事物的闡釋〉,《民俗曲藝》,第118期,1999年3月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余英時文集‧第二卷》,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豐楙,〈煞:一個非常的宇宙現象〉,《歷史月刊》,1991年1月
李豐楙,〈台灣民間禮俗中的生死關懷──一個中國式結構意義的考察〉,《哲學雜誌》,第8期,1994年4月
李豐楙,〈服飾與禮儀:〈離騷〉的服飾中心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4期,1999年3月
李豐楙,〈獨尊與並存:漢代喪葬禮俗的衝突與融合──道教前史的考察之一〉,《第二屆儒道國際學術研討會──兩漢論文集》,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2005年
林素娟,〈喪禮飲食的象徵、通過意涵及教化功能──以禮書及漢代為論述核心〉,《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月
林素娟,〈飲食禮儀的身心過渡意涵及其文化象徵──以三《禮》齋戒、祭祖為核心進行探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2期,2008年3月
林素娟,〈先秦至漢代禮俗中有關厲鬼的觀念及其因應之道〉,《成大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
林素娟,〈先秦至漢代成室禮、五祀祭之性質、思維特色及禮制之轉化〉,《成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9年7月
林素英,〈先秦儒家的喪葬觀〉,《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2001年12月
徐新建,〈儺與鬼神世界〉,《民俗曲藝》,第82期,1993年3月
張光直,〈中國遠古時代儀式生活的若干資料〉,《中國考古學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高莉芬,〈空間與象徵:蓬萊神話及其文化意涵研究〉,《第五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05年12月
徐宏圖,〈火災、瘟疫與道教煉火儀式〉,《民俗曲藝》,第134期,2004年3月
康保成,〈韓愈〈送窮文〉與驅儺、祀灶風俗〉,《民俗曲藝》,第83期,1993年5月
陳昭昭,〈祝融神話傳說及其與火相關信仰研究〉,《嘉南學報》,第30期,2004年
黃啟方,〈儀禮士喪禮中的喪俗〉,《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第9期,1970年
黃冠閔,〈巴修拉論火的詩意象〉,《揭諦》,第6期,2004年4月
黃銘崇,〈先秦宇宙觀中的「龜使者」〉,《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裘錫圭,〈寒食與改火──介子推焚死傳說研究〉,《文史叢稿》,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葉國良,〈從名物制度看經典詮釋〉,《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劉增貴,〈中國古代的沐浴禮俗〉,《大陸雜誌》,第98卷第4期,1999年4月
劉增貴,〈門戶與中國古代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4分,1997年12月
劉增貴,〈禁忌──秦漢信仰的一個側面〉,《新史學》,第18卷第4期,2007年12月
楊儒賓,〈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第7卷第1期,1989年6月
楊儒賓,〈水與先秦諸子思想〉,《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1996年4月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
楊儒賓,〈太極與正直──木的通天象徵〉,《臺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5年6月
楊知勇,〈神鬼觀念的二重性與儺及喪葬祭儀的實質〉,《民俗曲藝》,第82期,1993年3月
鄭憲仁,〈周代「諸侯大夫宗廟圖」研究〉,《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
鄭憲仁,〈釋拜──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8卷第1期,1999年6月
鄭吉雄,〈中國古代形上學中數字觀念的發展〉,《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卷第2期,2005年12月
蔣衛東,〈從文物看中國古代龜靈信仰的歷程〉,《故宮文物月刊》,第16卷第7期,1998年10月
蒲慕州,〈中國古代鬼論述的形成(先秦至漢代)〉,《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蕭 兵,〈儺儀和蜡典的本質聯繫〉,《民俗曲藝》,第82期,1993年3月
蘇曼如,〈從龜看中國的空間思維〉,《鵝湖月刊》,第30卷第12期,2005年6月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蘇曼如,〈從龜看中國的空間思維〉,《鵝湖月刊》,第30卷第12期,2005年6月
2. 蔣衛東,〈從文物看中國古代龜靈信仰的歷程〉,《故宮文物月刊》,第16卷第7期,1998年10月
3. 鄭吉雄,〈中國古代形上學中數字觀念的發展〉,《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2卷第2期,2005年12月
4. 鄭憲仁,〈釋拜──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8卷第1期,1999年6月
5. 鄭憲仁,〈周代「諸侯大夫宗廟圖」研究〉,《漢學研究》,第24卷第2期,2006年12月
6. 楊知勇,〈神鬼觀念的二重性與儺及喪葬祭儀的實質〉,《民俗曲藝》,第82期,1993年3月
7. 楊儒賓,〈太極與正直──木的通天象徵〉,《臺大中文學報》,第22期,2005年6月
8. 楊儒賓,〈吐生與厚德──土的原型象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
9. 楊儒賓,〈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第7卷第1期,1989年6月
10. 劉增貴,〈禁忌──秦漢信仰的一個側面〉,《新史學》,第18卷第4期,2007年12月
11. 劉增貴,〈門戶與中國古代社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8本第4分,1997年12月
12. 劉增貴,〈中國古代的沐浴禮俗〉,《大陸雜誌》,第98卷第4期,1999年4月
13. 葉國良,〈從名物制度看經典詮釋〉,《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
14. 裘錫圭,〈寒食與改火──介子推焚死傳說研究〉,《文史叢稿》,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年
15. 黃冠閔,〈巴修拉論火的詩意象〉,《揭諦》,第6期,200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