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
首頁
|
關於本站
|
聯絡我們
|
國圖首頁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English
|
FB 專頁
|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
註冊
切換版面粉紅色
切換版面綠色
切換版面橘色
切換版面淡藍色
切換版面黃色
切換版面藍色
功能切換導覽列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9 22:37
字體大小:
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字體大小變更功能,需開啟瀏覽器的JAVASCRIPT功能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 1 筆 / 共 1 筆
/1
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 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
複製永久網址
Twitter
研究生:
紀雯菁
研究生(外文):
Wang-JingJi
論文名稱:
從「臺灣文化新生」到「風俗記錄」:戰後吳漫沙研究(1945-1995)
論文名稱(外文):
From “Taiwan Cultural Regeneration” to “ Folk Custom Record”:A Study of Wu Man-Sha in Post-War (1945-1995)
指導教授:
陳文松
指導教授(外文):
Wen-Sun Chen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學門:
人文學門
學類:
歷史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吳漫沙
、
戰後
、
臺灣文化新生
、
風俗記錄
、
新風
外文關鍵詞:
Wu Man-Sha
、
Post-War
、
Taiwan Cultural Regeneration
、
Folk Custom Record
、
Shin Phon
相關次數:
被引用:
3
點閱:477
評分:
下載:88
書目收藏:1
本論文關於戰後吳漫沙的研究(1945-1995),探討當其面臨政治社會環境轉變與自身經歷下,在不同階段以各種方式表達出其對政治、社會關懷,試圖建構出戰後時期吳漫沙活動之面貌。
日治時期因受徐坤泉的賞識與提攜,使其進入臺灣的文學界。當擔任《風月報》主編時,以能反映時代變遷的議題為編輯理念,開始對女性與社會底層問題和民俗的關心。以這樣相同的理念,吳漫沙在戰後擔任記者和執筆專欄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關懷。
在1945到1950年,吳漫沙開始以各種活動推動臺灣文化新生。首先,透過主編《新風》雜誌與寫作小說,表達出自己對新時代的新展望。在國民政府來臺之前,他以組織團體歡迎政府,教授《三民主義》,宣揚祖國思想,開始從事文化重建工作。這與當時政府推動的中國化政策不謀而合。之後吳漫沙擔任臺灣新生報記者,轉以報導政府的建設為主,這或許與當時的統治者政策有關。不能忽略的是,吳漫沙亦注意到光復後臺灣的經濟問題,和報導有關休閒、民俗、民生、交通與教育等問題的新聞。
1951年以後,吳漫沙因為其轉任《公論報》、《民族報》、《民族晚報》擔任社會記者,結合採訪社會新聞的角度,寫實地描寫現實社會問題。例如「形形色色的婚變」專欄,可說是呈現臺灣女性婚變的種種原因。另外,根據多篇有關養女的新聞報導和作品,顯示出吳漫沙對於臺灣養女的問題,有著深刻的關懷。1960年以後至1995年又產生另一次轉變,吳漫沙活躍於多家報紙的副刊,內容多以歲時節令、習俗與民間故事的書寫為主。從1950年代以後,吳漫沙以對生活周遭的經歷與觀察,記錄臺灣的風俗民情,甚至是藉民間軼事來喚醒讀者對臺灣社會的反思。
戰後時期吳漫沙面臨政治和社會環境的轉變,以日治時期所奠定下對時代環境的觀察,努力地實踐身為主編、記者、作家等的社會責任和時代任務。
The thesis is a research of Wu Man-Sha's literary activities in post-war (1945-1995).The study explored the various ways which Wu expressed his concern for Taiwan's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different phases when he was faced with changes in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s, as well as changes in his own life. The research aims to build up a picture of Wu Man-Sha's literary activities in postwar perio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u Man-Sha joined Taiwanese literature circles because of Xu Kun-Quan's recognition of his ability. When Wu was the chief editor of “Fong Yueh Tabloid,” he held the belief that literary works should reflect the changing of times, and he began to concern about issues relating to woman's social status, people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class and folk cultures. Based on the same belief, Wu worked as a journalist and a column writer to express his concerns for the society.
From 1945 to 1950, Wu Man-Sha began to promote Taiwan Cultural Regeneration by means of a variety of literary activities. First, Wu expressed his expectations for the new era through editing the magazine “Shin Phon” and writing novels. Then, before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withdrew to Taiwan, Wu organized a society to welcome the Government, spread the ideas of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advocated the concept of motherland, and engaged in cultural rehabilitation. These activities corresponded to Implanting China policy which had been promoted by the Government. Later, Wu worked as a journalist with the Taiwan Shin Sheng Daily News and he turned to report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which might attribute to government policy. However, equally important to note is that Wu not only had paid attention to economic problems occurring after the restoration of Taiwan, but also reported issues regarding recreation, folklore, well-being, transportation and education.
After 1951, Wu Man-Sha worked as a social journalist with “Public Opinion News”, “Ethnic News” as well as “Ethnic Evening News”, and he portrayed social problems realistically in the way of covering social news. For example, the column “All Kinds of marriages are in crisis” had revealed the manifold reasons why Taiwanese women got divorce. In addition, Wu had written many news reports and articles about adopted daughters, which showed his deep concern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adopted daughters in Taiwan. From 1960 to 1995, Wu's literary activities had changed, and he was an active writer writing about customs of old seasons and folk tales for a number of newspaper supplements. It is clear that after 1950, Wu recorded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in Taiwan basing on his own experience and observation. Moreover, Wu tried to make the readers reflect on Taiwan's society by writing folk tales.
In postwar times, even though Wu Man-Sha faced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s, he made efforts to fulfill his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duties of being an editor, journalist and writer by adopting a perspective formed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 observe the times and the world around him.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回顧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9
第二章 吳漫沙的文學活動(1935~1945) 15
第一節 吳漫沙的生平 15
第二節 臺灣社會轉型與通俗文藝產生 23
第三節 日治時期吳漫沙的社會關懷 28
第三章 吳漫沙的臺灣文化新生活動(1945~1950) 50
第一節 官方的文化重建政策 51
第二節 吳漫沙推動文化新生的開端 57
第三節 吳漫沙的新聞記者工作-以《臺灣新生報》時期為分析 69
第四章 戰後吳漫沙的社會關懷(1951~1995) 79
第一節 女性議題的關懷 80
第二節 臺灣風俗的記錄 98
第五章 結論 134
參考書目 140
附錄 戰後吳漫沙已發表或出版創作總表 153
參考書目
一、基本史料
(一)戰後吳漫沙資料
1、國立臺灣文學館文物典藏之吳漫沙資料(唯有台文館存之資料)
(1)報紙剪貼單篇文章
《民族晚報》
未署名,〈賭窟(上)(下)〉,未標日期。
未署名,〈癮君子與賭窟(上)(下)〉,未標日期。
阿東,〈江山樓的今昔〉,未標日期。
漫沙,〈歷經滄桑一女人──藝妓寶釵的故事〉,未標日期。
江東,〈戶籍員手忙腳亂,養女們雙重身份〉,未標日期。
《公論報》
沙丁,〈教我如何活下去─廖桂子的父母談愛女之死〉,1961年2月20日。
未署名,〈臺北市的賣春掮客(上)(下)〉,1961年6月7日。
未署名,〈三重大拜拜檢討〉,1961年6月9日。
未署名,〈端陽節談閩臺風俗〉,1961年6月17日。
沙丁,〈碧水情濤痴女魂─兩家慈母揮淚談廖春與陳秀之死〉,1961年7月5日
沙丁,〈夜幕低垂色情充斥─數數綠燈知多少〉,1961年7月9日。
(2)報刊連載小說
〈鐵血情鴛〉,《台灣省黨部周刊》,1952年4月。
〈台北十二星相(1)~(43)〉,《花蓮更生報》,1952年4月。
〈孤島的黎明(1)-(2)〉,1954年。(與《民報》連載〈天明〉小說同)
〈酒國仇城-姚春霞墜溷記〉未完,《華報》,1958年。
(3)電視劇本
《羅鳳嬌》、《雨過天青》、《秋蓮》、《日久見人心》、《鄉下姑娘赴宴記》、《雨過天青》、《落花恨》、《鄉下姑娘拾金記》、《孤女情淚》、《柑園艷屍》、《私生子》、《三姊妹(一)》、《祖父的男孫》、《魂斷秦樓》。
(4)雜誌
《新風》1卷2號,1935年12月15日,臺北:昌明雜誌社。
《新風》1卷3號,1946年1月15日,臺北:昌明雜誌社。
2、報紙(附錄一)
3、雜誌期刊
《奮鬥》創刊號,1947年1月1日,臺灣省:臺北市文化運動委員會,文訊出
版社提供影印本。
吳漫沙,〈新年的新希望〉,《新新》2卷1期,1947年1月,頁6,覆刻版,
臺北:傳文,1995年。
吳漫沙,〈台北的藝旦〉,《聯合文學》3期,臺北:聯合文學,1985年1月,頁74-76。
吳漫沙,〈新囚〉,《臺灣文藝》76期,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82年5月。
吳漫沙,〈詩與我〉,《笠詩刊》109期,臺北:笠詩刊社,1982年6月,頁
52-60。
吳漫沙,〈沉痛的回憶〉,《臺灣文藝》77期,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82年10月。
4、專書
吳漫沙,〈香菸西施〉,收錄於婁子匡主編,《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
俗叢書14》,臺北:東方文化,1952年。
吳漫沙,《舞海情孽》,臺北:興新出版社,1956年。
吳漫沙,〈終身大事在臺灣〉,收錄於婁子匡編,《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
會民俗叢書30》,臺北:東方文化,1971年。
吳漫沙,《七葉蓮》,臺北:名流,1987年。
吳漫沙,《韮菜花》,臺北:前衛,1998年。
吳漫沙,《黎明之歌》,臺北:前衛,1998年。
吳漫沙,《大地之春》,臺北:前衛,1998年。
吳漫沙,《追昔集》,臺北:北縣文化局,2000年。
李宗慈,《吳漫沙的風與月》,臺北:北縣政府文化局,2002年。
5、數位資料
臺中圖書館數位典藏服務網:http://www.ntl.gov.tw/DigitalMedia/DigitalArchives/collection.htm:《民報》連載〈天明〉小說(2)-(44)(臺北:大同書局,
1947年5月4日)。
國家圖書館數位出版品平臺:http://ebook.ncl.edu.tw/webpac/:《運河殉情記》電子書(臺北:大華,1956年12月15日)。
(二)政府出版品
陳銘鐘、陳興唐主編,《臺灣光復和光復後五年省情》,南京:南京,1989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中華民國三十六年度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工作計
劃》,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7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陳長官治臺言論集第1輯》,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臺灣一年來之宣傳》,臺北:臺灣省行
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 年12 月。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臺灣省行政工作概覽》,臺北:臺灣省
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1946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臺灣省政令宣導人員手冊》,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機要室合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三月
來工作概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機要室,1946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編輯室編,《廣播詞輯要:34年》,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編輯室,1946年。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編,《臺灣一年來之教育》,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
(三)報紙雜誌
1、報紙
《大華晚報》,1970年2月4日~1982年3月18日,微縮,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公論報》,1948年5月11日~1955年5月3日,微縮,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民報》,1945年12月2日~1946年11月8日,數位典藏,臺中:臺中市立圖書館。
《民族晚報》,1952年6月1日~1958年10月31日,微縮,臺北:國家圖書
館。
《民眾日報》,1983年1月28日~1985年5月7日,微縮,臺北:國家圖書
館。
《自由時報》,1995年2月13日~1995年4月5日,紙本,臺北:國家圖書
館。
《自立晚報》,1987年2月4日~1987年2月21日,紙本,臺北:國家圖書館。
《徵信新聞》,1966年10月1日~1967年4月15日,微縮,臺北:中央圖書
館。
《臺灣新生報》,1945年10月25日~1948年9月18日,微縮,臺北:中央圖書館。
《臺灣新生報》,1987年1月15日~1988年1月29日,微縮,臺北:中央圖書館。
《臺灣時報》,1981年2月4日~1989年8月8日,紙本,臺北:國家圖書館。
《聯合版》,1952年9月1日~1952年12月31日,紙本,臺南:成功大學圖
書館。
《聯合報》,1966年2月19日~1978年4月8日,紙本,臺北:國家圖書館。
2、雜誌
《風月報》51期-132期,1937年11月1日~1941年6月15日,覆刻本,臺北:南天,2001年6月。
《南方》133期-179期,1941年7月1日~1943年7月15日,覆刻本,臺北:南天,2001年6月。
《新新》創刊號-2卷1期,1945年11月15日~1947年1月5日,覆刻本,臺北:傳文,1995年。
《臺灣文化》6卷,臺北:臺灣文化協進會,1946年9月15日~1950年12月
1日,覆刻本,臺北:傳文,1995年。
二、專書
王天濱,《臺灣社會新聞發展史》,臺北:亞太圖書,2002年。
王天濱,《臺灣報業史》,臺北:亞太圖書,2003年。
中國時報五十年報史編輯委員會編,《中國時報五十年》,臺北:中國時報社,2000年。
文訊雜誌社編,《《文訊》二十週年:臺灣文學雜誌展覽目錄》,臺北:文訊,2003年。
何容等編,《臺灣之國語運動》,臺北:臺灣省教育廳,1948年。
林煇焜著,邱瑞振譯,《命運難違》,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范伯群,《中國現代通俗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夏志清,《愛情.社會.小說》,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70年。
涂照彥著,李明俊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
年。
徐坤泉,《可愛的仇人》,臺北:前衛,1998年。
徐坤泉,《靈肉之道》,臺北:前衛,1998年。
馬克任,《報談耕耘六十年-從臺灣《聯合報》到北美《世界日報》》,臺北:聯經,2006年。
許雪姬等人撰,《臺灣歷史辭典》,臺北:文建會,2004年。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日據時期》,臺北:國家
圖書館,2006年。
張炎憲、溫秋芬主編,《臺灣風物總目錄(1~60卷)》,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2010年。
陳國祥、祝萍,《臺灣報業演進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
陳芳明,《探索臺灣史觀》,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動四十年》,高雄:春暉,1998年。
黃玉齋主編,《臺灣年鑑(1)、(5)》,香港:海峽學術,2001年。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著,《臺灣史》,臺北:五南,2002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臺北:麥田,2007年。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2004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出版,1987年。
楊錦麟,《李萬居評傳》,臺北:人間,1993年。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灣現代史論文研究集》,臺北:新化圖書,1994年。
鄭貞銘,《新聞採訪與編輯》,臺北:三民,2002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歐素瑛,《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的臺灣大學(1945-1950)》,臺北:國立編譯館,2004年。
臺灣時報五十年特刊編輯委員會,《臺灣時報五十年》,高雄:臺灣時報社,1996年。
劉賢治、劉燕儷編著,《臺灣地區文獻會期刊總索引》,臺北:龍文,1989年。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臺北 : 前衛,1998年。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臺北:前衛,1998年。
三、期刊論文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合著,〈臺灣大眾文學緒論〉,收錄於吳漫沙著,《大地之春》,臺北:前衛,1998年,頁1-12。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談戰前臺灣大眾文學-臺灣文學史的一段空白〉,《中外文學》27卷6期,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98年11月,頁29-40。
下村作次郎、黃英哲,〈戰前臺灣大眾文學初探(一九二七年∼一九四七年)〉,收錄於彭小妍主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上)》,臺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1999年,頁231-254。
川瀨健一作,侯瀕潔、鍾漢清譯,〈《莎韻之鐘》為何沒在臺灣上映?〉,《電影欣賞》148期,臺北: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電影資料館,2011年7-9月,頁48-54。
李進益,〈日據時期長篇通俗小說的創作及主題探究〉,收錄於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三屆通俗與雅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系,2001年,頁93-113。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出版事業發展之傳承與移植(1945-1950)〉,《臺灣史料研究》10期,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7年12月,
頁3-43。
何義麟,〈戰後初期臺灣之雜誌創刊熱潮〉,《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05期,
臺北:國家圖書館,2007年9月,頁18-22。
阮昌銳,〈臺灣民俗研究的過去與未來〉,《臺灣文獻》36卷3、4期,南投: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5年12月,頁25-51。
阮淑雅,〈寫在大東亞聖戰外-論吳漫沙連載於《風月報》之桃花(1937-1939)〉,《中極學刊》6期,南投: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2007年12月,頁1-22。
周婉窈,〈莎勇之鐘的故事及其波瀾〉,《歷史月刊》46期,1991年11月,頁44-49。
河原功,〈1937年臺灣文化臺灣新文學的狀況-圍繞著廢止漢文欄與禁止中文創作的諸問題〉,收錄於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編,《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第二集》,高雄:春暉,2008年,頁57-88。
林美容,〈臺灣民俗學史料研究〉,收錄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編,《慶
祝建館八十週年論文集》,臺北:國立中央圖館臺灣分館,1995年,頁625-646。
林淑慧,〈日治末期《風月報》、《南方》所載女性議題小說的文化意涵〉,
《臺灣文獻》55卷1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4年3月,頁205-237。
林芳玫,〈臺灣三0年代大眾婚戀小說的啟蒙論述與華語敘事:以徐坤泉、吳
漫沙為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7期,臺北: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09年9月,頁29-65。
林芳玫,〈日治時期小說中的三類愛慾書寫﹕帝國凝視、自我覺醒、革新意識〉,《中國現代文學》17期,臺北:中國現代文學學會,2010年,頁1-21。
許壽裳,〈臺灣文化的過去與未來的展望〉,《臺灣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團刊》2卷4期,臺北:臺灣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1946年10月,頁244-245。
許俊雅,〈鳥瞰日治時期臺灣報紙副刊-以《臺灣新民報》系統為分析場域〉,收錄於瘂弦、陳義芝主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臺北:文建會,1977年,頁28-53。
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思與言》29卷4期,臺北:食貨出版社,1999年12月,頁155-184。
許雪姬,〈評黃英哲《臺灣文化再構築一九四五~一九四七光と影—魯迅思想
受容の行方》〉,原載於《國史館館刊》29期,2000年12月,頁229-244。收錄於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 戰後臺灣文化重建(1945-1947)》,頁277-301。
張炎憲,〈臺灣史研究的精神〉,《臺灣史料研究》創刊1號,臺北:財團法
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3年2月,頁76-86。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年11月,頁33-58。
陳漢光,〈《徵信新聞》「臺灣風土」的總目及選文〉,《臺灣風物》17卷3
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67年6月,頁63-99。
陳昭順整理,〈莎韻之鐘的迷思揭開一段被塵封的原住民歷史〉,《歷史月刊》79期,臺北:歷史月刊雜誌社,1994年8月,頁108-114。
陳建忠,〈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臺
灣文學學報》3期,臺北: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2年2月,頁109
-141。
黃英哲,〈許壽裳與戰後初期臺灣的魯迅文學介紹為基礎〉,《國文天地》7卷5期,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10月,頁74-78。
黃英哲,〈許壽裳與臺灣(1946~1948)-兼論二二八前夕長官公署時代的文化政策〉,收錄於陳琰玉、胡慧玲編輯,《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臺北:臺美文化基金會發行,1992年,頁115-140。
黃英哲,〈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重編(1945~1947)--臺灣人「奴化」了嗎?〉,《雄獅美術》307期,臺北:雄獅美術月刊社,1996年9月,頁145-146。
黃英哲,〈臺灣省編譯館研究(1946.8-1947.5)-陳儀政府臺灣文化重編機構研究之一〉,收錄於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年,頁93-118。
黃英哲,〈臺灣省行政長官署宣傳委員會研究(1945.11-1947.3)--陳儀政府臺灣文化重編機構研究之二〉,《臺灣歷史學會會訊》12期,臺北:臺灣歷史學會,2001年9月,頁24-40。
黃美娥,〈從「日常生活」到「興亞聖戰」:吳漫沙通俗小說的身體消費、地誌書寫與東亞想像〉,《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0期,臺北: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11年8月,頁1-38。
游千慧,〈臺灣省保護養女運動委員會史料介紹〉,《婦女與兩性研究通訊》57期,臺北:臺灣大學,2000年12月,頁42-44。
楊聰榮,〈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臺灣的中國化〉,《臺灣文藝》138期,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93年8月,頁76-109。
楊永彬,〈從「風月」到「南方」—析論一份戰爭時期的中文文藝雜誌〉,收錄於《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臺北:南天,2001年,頁68-150。
鄭喜夫,〈陳漢光先生年表〉,《臺灣風物》24期3卷,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74年9月,頁125-135。
鄭世璠,〈滄桑話《新新》──談光復後第一本雜誌的誕生與消失〉,收錄於《新新》覆刻版,臺北:傳文,1995年,無頁碼。
劉捷,〈臺灣文學鳥瞰〉,原載於《臺灣文藝》創刊號,1934年11月,頁60。收錄於劉捷原著、林曙光譯註,《臺灣文化展望》,高雄:春暉,1994年,頁291-308。
劉還月,〈廢墟中的新花圃-戰後臺灣民俗研究概況〉,《中國論壇》29卷2
期,臺北:中國論壇社,1989年10月,頁29-34。
戴寶村,〈臺灣是臺灣史研究的重心:臺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中國論壇》29卷2期,臺北:中國論壇社,1989年10月,頁7-15。
懶雲,〈希望我們的喇叭手吹奏激勵民眾的進行曲〉,原載於《臺灣新民報》322號,1930年7月16日。收錄於《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臺北:前衛,2000年,頁254-257。
四、學位論文
吳瑩真,〈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年。
何力友,〈戰後初期臺灣官方出版品與黨國體制之構築(1945-1949)〉,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洪桂己,〈臺灣報業史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57年。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的臺灣文學活動(1937.7-1945.8)〉,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徐秀慧,〈戰後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
徐意裁,〈現代文明的混性格-徐坤泉及其小說研究〉,臺南:成功大學臺灣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夏良業,〈魏道明與臺灣省政改革(1947-1948)〉,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郭怡君,〈《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臺北: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0年。
許詩萱,〈戰後初期(1945.8~1949.12)臺灣文學的重建─以《臺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臺中: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許旭輝,〈戰後初期臺灣報業之發展─以《臺灣新生報》為例(1945-1949)〉,臺北:臺北教育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蔡淑滿,〈戰後初期臺北的文學活動研究〉,新竹: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臺北:靜宜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6年。
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羅雅如,〈《公論報》「臺灣風土」副刊與戰後初期臺灣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五、網站
文化部建置,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index。
國立台灣文學館建置,臺灣文學年鑑檢索系統:http://almanac.nmtl.gov.tw/opencms/almanac/almanacList.html。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
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文
網路書籤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網路書籤
推薦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推薦
評分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評分
引用網址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引用網址
轉寄
當script無法執行時可按︰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台灣的文學活動
2.
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
3.
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
4.
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
5.
戰後初期台北的文學活動研究
6.
《風月報》與《南方》通俗性之研究
7.
戰後初期(1945.8∼1949.12)台灣文學的重建─以《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
8.
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
9.
魏道明與臺灣省政改革(1947-1948)
10.
《公論報》「臺灣風土」副刊與戰後初期臺灣研究
11.
戰後初期臺灣報業之發展─以《臺灣新生報》為例(1945-1949)
12.
戰後初期臺灣官方出版品與黨國體制之構築(1945-1949)
13.
見證者的散文詩學 ──省籍作家葉榮鐘與洪炎秋散文研究
14.
臺灣民俗刊物《徵信週刊》〈臺灣風土〉研究
15.
日治時期臺南遊廓之研究—以戶籍資料為分析場域
1.
戴寶村,〈臺灣是臺灣史研究的重心:臺灣史研究回顧與展望〉,《中國論壇》29卷2期,臺北:中國論壇社,1989年10月,頁7-15。
2.
鄭喜夫,〈陳漢光先生年表〉,《臺灣風物》24期3卷,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74年9月,頁125-135。
3.
劉還月,〈廢墟中的新花圃-戰後臺灣民俗研究概況〉,《中國論壇》29卷2
4.
楊聰榮,〈從民族國家的模式看戰後臺灣的中國化〉,《臺灣文藝》138期,臺北:臺灣文藝雜誌社,1993年8月,頁76-109。
5.
黃英哲,〈臺灣省編譯館研究(1946.8-1947.5)-陳儀政府臺灣文化重編機構研究之一〉,收錄於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8年,頁93-118。
6.
黃英哲,〈臺灣省行政長官署宣傳委員會研究(1945.11-1947.3)--陳儀政府臺灣文化重編機構研究之二〉,《臺灣歷史學會會訊》12期,臺北:臺灣歷史學會,2001年9月,頁24-40。
7.
黃英哲,〈許壽裳與戰後初期臺灣的魯迅文學介紹為基礎〉,《國文天地》7卷5期,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1年10月,頁74-78。
8.
陳建忠,〈大東亞黎明前的羅曼史-吳漫沙小說中的愛情與戰爭修辭〉,《臺
9.
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6年11月,頁33-58。
10.
張炎憲,〈臺灣史研究的精神〉,《臺灣史料研究》創刊1號,臺北:財團法
11.
許雪姬,〈臺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以二二八事件前後為例〉,《思與言》29卷4期,臺北:食貨出版社,1999年12月,頁155-184。
12.
許雪姬,〈評黃英哲《臺灣文化再構築一九四五~一九四七光と影—魯迅思想
13.
周婉窈,〈莎勇之鐘的故事及其波瀾〉,《歷史月刊》46期,1991年11月,頁44-49。
14.
林淑慧,〈日治末期《風月報》、《南方》所載女性議題小說的文化意涵〉,
15.
阮昌銳,〈臺灣民俗研究的過去與未來〉,《臺灣文獻》36卷3、4期,南投:
1.
吳漫沙生平及其日治時期大眾小說研究
2.
《公論報》「臺灣風土」副刊與戰後初期臺灣研究
3.
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
4.
摸索「臺灣文化」:楊雲萍的文學、民俗學與歷史學(1920-1970)
5.
異族婚姻的法制與文化調適:以日治時期「內台共婚」案例分析為中心
6.
從代理店到保險會社—臺灣商人的損害保險經營(1862~1947)
7.
臺灣民俗刊物《徵信週刊》〈臺灣風土〉研究
8.
聲音.文本.文化──戰後初期《臺灣之聲》藝文作品研究
9.
王詩琅研究-黑色青年與戰後再出發
10.
戰後初期臺灣報業之發展─以《臺灣新生報》為例(1945-1949)
11.
現代文明的交混性格—徐坤泉及其小說研究
12.
臺南市長選舉史研究1950-2005:藍天如何變綠地
13.
《公論報》副刊〈臺灣風土〉中的臺灣民間故事內容及其學術意義研究
14.
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
15.
戰後初期(1945.8∼1949.12)台灣文學的重建─以《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