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一、主要文本
印順,《平凡的一生(增訂本)》(台北:正聞,1994.07)
李敖,《大江大海騙了你》(桃園:成陽,2011.03)
李元平,《俞大維傳》(台中:台灣日報社,1992.01)
李廣均主編,《離與苦:戰爭的延續》(台北:學群,2010.11)
施叔青,《枯木開花─聖嚴法師傳》(台北:時報,2000.08)
陳怜燕,《放逐孤島的他者:蘭嶼、農場、管訓隊與外省老兵的生命史》(台東:台東縣政府,2007.04)
張玉法等編,《紮根台灣六十年─百萬人的奮鬥、成長、融合》(台北:渤海堂,2009.11)
張拓蕪,《代馬輸卒手記》(台北:爾雅,1976.04)
傅郭學珍,《回首來時路》(台中:白象,2008.08)
傅培梅,《五味八珍的歲月─傅培梅傳》(台北:橘子,2004.10)
聖嚴法師,《雪中足跡》,(台北:三采,2009.04)
溫曼英,《吳舜文傳》(台北:天下,1993.02)
黃天才,《我在38°線的回憶》(台北:印刻,2010.07)
趙慶華,《混褡:我們(Women)的故事─跨族群、跨地域、跨世代的女性生命書寫》(台北:印刻,2010.07)
齊邦媛,《巨流河》(台北:天下,2009.12)
鄭鴻生,《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台北:印刻,2010.03)
劉玉章,《戎馬五十年─劉玉章回憶錄》(台北:海天印刷廠,1975.10)劉毅夫,《常勝將軍劉玉章》(台北:黎明,1984.12)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北:天下,2009.08)
薛月順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台灣(上)》(台北:國史館,2005.07)
蕭曼青,《像我這樣的母親》(台北:健行,1996.05)
二、專書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學群,2006.12)
William Mckinley Runyan著,丁興祥等譯,《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台北:遠流,2002.08)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二版》(台北:巨流,2006.09)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台灣》(台北:遠流,2001.01)
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2003.12)
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台北:自立晚報,1993.09)
王溢嘉,《說女人》(台北:野鵝,1994.04)
王維禮,《蔣介石的文臣武將》(台北:巴比倫,1992.04)
王昭明,《王昭明回憶錄》(台北:時報,1995.06)
王作榮,《壯志未酬──王作榮自傳》(台北:天下遠見,1999.03)
王作榮,《台灣經濟發展論文選集》(台北:時報,1985.03)
王靜芝著,《中華民國建國史話》(台北:黎明,1984.11再版)
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北:自立晚報,1990.01)
天下編輯著,《一同走過從前》(台北:天下,1996.06)
外省人台灣獨立協會,《外省人、台灣心》(台北:前衛,1992)
布塔利亞‧烏瓦什著,馬愛農譯,《沉默的另一面》,(北京:人民文學,2001.10)
田欣著,《台灣,我唯一的祖國:一個外省新台灣人的心聲告白》(台北:前衛,1995.12)
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台北:麥田,1992.05)
江南,《蔣經國傳》(美國:美國論壇報社,1988.01,十版)
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編印,《美援運用成果檢討叢書之十八:協助安置國軍退除役官兵運用美援成果檢討》(台北: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1965.11)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統計處編印,《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農場場員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統計處,1988.10)
伍軒宏‧劉紀雯導讀,《經典解碼‧文學作品讀法系列9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後現代主義》(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01)
朱元鴻,《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台北:《台灣社會學研究》雜誌社,台灣社會學研究叢刊,2000.08)
宋希濂,《鷹犬將軍(上)(下)》(台北:李敖,1995.07)
李松林,《蔣經國的台灣時代》(台北:風雲時代,1993.12)
李敖、汪榮祖,《蔣介石評傳》上下冊(台北:商周,1995.04)
李非著,《戰後台灣經濟發展史》(廈門:鷺江,1992)
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與眷村文學》(台北:台灣省政府住宅及都市發展局,1995)
吳修齊,《七十回憶(增補本)》(書中未附出版資料)
周遊,《台灣阿姑──周遊的故事》(台北:民視,2003.06)
周嘉川,《生技阿媽程伶輝》(台北:天下遠見,2004.02)
林國炯等共著,《戰雲下的台灣》(台北:人間,1996.03)
林秀玲,《現代文學的女性身影》(台北:里仁,2004.08)
林桶法,《1949大撤退》(台北:聯經,2009.11)
邱貴芬‧蕭立君導讀,《經典解碼‧文學作品讀法系列11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後殖民主義》(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01)
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遠流,1998.12)
胡因夢,《死亡與童女之舞──胡因夢自傳》(台北:圓神,1999.07)
施正鋒,《民族認同與台灣獨立》(台北:前衛,1995)
封德屏主編,《敘事學‧風格學》,(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01)
姜思章,《流離記意:無法寄達的家書》,(台北:印刻,2008.06)
姜南揚著,《台灣大轉型》,(台北:克寧,1995.04)
夏曉鵑主編,《不要叫我外籍新娘》(台北:左岸,2005)
孫建中,《國民革命軍陸軍第五十二軍軍史》,(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
曹銘宗,《菅芒花的春天──白冰冰的前半生》,(台北:圓神,1996.08)
常誠容主編,《1949大時代100小故事》,(美國:世界日報,2011.01)
梁肅戎,《大是大非──梁肅戎回憶錄》(台北:天下,1995.11)
陳明柔主編,《遠走到她鄉: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下)》(台北:女書,2010.05)
陳明通,《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1995.10)
陳其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1994)
陳郭如薰,《豐滿生命之路──陳郭如薰師母回憶錄》(台南:復文,2001.11)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冊(台北:聯經,2001.08二版)
陳錦昌著,《蔣中正遷台記》(台北:向陽,2005.12)
Toril Mol著,陳潔詩譯,《性別/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駱駝,1995.06)
曾秋美,《台灣媳婦的生活世界》(台北:玉山社,1998.06)
曾健民,《1945破曉時刻的台灣》(台北:聯經,2005.08)
黃天才、黃肇珩,《勁寒梅香──辜振甫人生紀實》(台北:聯經,2005.01)
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1994)
黃客先,《原鄉、居地與天家:外省第一代的流亡經驗與改宗歷程》,(台北:稻香,2007.08)
黃文雄,《台灣人的價值觀》(台北:前衛,1993)
黃秀錦,《祖師爺的女兒─孫翠鳳的故事》(台北:時報,2000.11)
彭大年主編,《眷戀─後備眷村》,(台中: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8.12)
葉春嬌,《國族認同的轉折:台灣民眾與菁英的敘事》(台北:稻香,2010.02)
游鑑明等,《傾聽她們的聲音─女性口述歷史的方法與口述史料的運用》(台北:左岸,2002)
張拓蕪,《代馬輸卒餘記》,(台北:爾雅,1978.09)
張典婉,《太平輪:一九四九》,(台北:商周,2009)
張友驊,《郝柏村強權興衰》,(台北:新高地,1993.06)
張茂桂等,《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明田,1996.05)
張茂桂主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台北:群學,2010.02)
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台北:天培,2008.04)
楊放,《落地生根》,(台北:允晨,1996.04)
楊孟瑜,《探險天地間─劉其偉傳奇》(台北:天下遠見,1996.04)
廖雲章主編,《人生,從那岸到這岸:外省媽媽書寫誌》(台北:印刻,2006.09)。
漆高儒,《蔣經國評傳》,(台北:正中,1998.01)
鄭美里主編,《遇合:外省/女性書寫誌》(台北:印刻,2008.08)
戴國煇著、魏廷朝譯,《台灣總體相》,(台北:遠流,1992.03)
蔡文章,《麵粉袋的歲月》(高雄:春暉,1998.08)
謝東閔,《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台北:聯經,1988.08)
齊邦媛、王德威編,《最後的黃埔:老兵與離散的故事》(台北:麥田,2004.02)
劉琦香,《白雲悠悠思父親:一個女兒的記載》(台北:商鼎,2005.11)
劉賢妹,《內山阿嬤》(台北:寶瓶,2005.08)
劉建基‧蔣淑貞導讀,《經典解碼‧文學作品讀法系列13巴赫汀派‧多元文化主義》,(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10.01)
劉進慶著,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譯,《戰後台灣經濟分析》(台北:人間,1992)
劉永昌總策劃,《台灣命運的回顧與展望》(台北:自由時報,1996.07)
劉玉珍,《鐵頭風雲──趙耀東傳奇》(台北:聯經,1995.09)
薛繼光等主編,《鄉關處處外省人返鄉探親照片故事書》(台北:印刻,2008.06)
薛化元,《戰後台灣歷史閱覽》(台北:五南,2010.03)
簡瑛瑛,《認同、差異、主體性──當代文化論述》(台北:立緒,1997.11)。
顏國鉉,《嫁來台灣──新興移民的婚姻故事》(台北:新新聞,2006.08)
韓秀,《多餘的人》(台北:允晨,2012.01)
蕭新煌等合著,《解剖台灣經濟》(台北:前衛,1992.11)
Chris Barker著,羅世宏等譯,《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台北:五南,2009.10)
蘇偉貞編,《台灣眷村小說選》(台北:二魚,2004)
蘇雪林,《浮生九四─雪林回憶錄》(台北:三民,1991.04)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2008.02)
顧玉玲,《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台北:印刻,2008.10)
龔宜君,《「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台北:稻鄉,1998.08)
三、論文
(一)期刊論文
王明珂,〈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卷第3期(1996.09)。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304期,(1997.09)。胡台麗,〈芋頭與番薯─台灣「榮民」的族群關係與認同〉,《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期(1990春天)。
陳芳明,〈女性自傳文學的重建與再現〉,《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2.04)
陳芳明,〈從父祖之國到媽祖之土〉,《孤夜獨書》,(台北:麥田,2005.09)
張茂桂,〈省籍問題與民族主義〉,收錄於《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智庫,1993.03)趙彥寧,〈國族想像的權力邏輯︰試論五○年代流亡主體、公領域與現代性之間的可能關係〉,《戴著草帽到處旅行》,(台北:巨流,2001.11)廖炳惠,〈旅行、記憶與認同〉,《台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台北:聯合文學,2006.05)(二)學位論文
王佳元,《重構生命故事:一個經驗韌力的自我敘述》,(淡江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易星萍,《我不住在「竹籬笆」:一個外省女性的客家村落生命史(1950-1980)》,(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教師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孫立梅,《外省人的『家』:多義的記憶與移動的認同》,(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黃國衛,《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組織功能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陳信傑,《民主進步黨的創黨過程:外省菁英分子所扮演的角色》,(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郭苑平,《眷村台灣媽媽的自我與認同研究》,(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張玉珊,《外省第二代省籍意識之研究》,(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張永安,《第一代外省男性的家庭意涵、家庭互動及家庭教養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廖卓成,《自傳文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2)賴錦慧《族群通婚與族群觀──四季新村原住民婦女經驗》,(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錢弘捷,《戰後台灣小說中老兵書寫的離散思維》,(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四、報紙
〈安置編餘軍官訂定詳細辦法〉、〈台灣與美援〉,《中央日報》,第二版,(1949.12.13)。
〈編餘軍官屯墾地在台東花蓮決先予訓練六個月〉,《中央日報》,第四版(1950.02.01)。
〈士兵發餉將憑照片〉、〈九龍百貨公司特價犧牲品廣告〉,《中央日報》,第一版,(1950.04.17)。
〈正中書局圖書廣告〉、〈自由中國半月刊第十期廣告〉,《中央日報》,第三版,(1950.5.18)。
〈台灣各界簞食壺漿熱烈歡迎舟山國軍首批部隊昨已安抵基隆〉、〈東方書局犧牲品鋼筆廣告〉、〈洋房牌汗衫廣告〉,《中央日報》,第一版,(1950.05.18)。
〈軍人保險六一實施應繳保費以月薪為標準〉、〈軍人保險辦法全文〉,《中央日報》,第二版,(1950.05.19)。
〈來台國軍三大問題用水蚊帳娛樂〉,《中央日報》,第二版,(1950.05.24)。
〈我看台灣(胡秋原)〉、〈台風車行腳踏車廣告〉,《中央日報》,第三版,(1950.05.28)。
〈國軍紀律須知〉、〈婦聯會空軍分會成衣二萬五千套〉,《中央日報》,第二版,(1950.06.11)。
〈國防部處決四叛逆〉、〈整肅紀律融洽軍民〉,《中央日報》,第一版,(1950.06.11)。
〈渡過兩大難關明年可回大陸〉、〈救助流落軍眷〉、〈海軍學校續招新生〉,《中央日報》,第四版,(1950.08.9)。
〈供應不踴躍血庫快乾了〉,《聯合報》,第三版,(1966.10.17)。
王開平,〈老靈魂顯影〉,《聯合報》,(1999.02.08)。
吳達芸,〈世紀末好返鄉〉,《聯合報》,(1999.02.08)。
吳薇,〈眷村,見證台灣五十年〉,《環球時報》第十二版,(200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