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月(1998)。大專桌球選手運動傷害調查。中華體育季刊, 12(3),34-40。王鍵慰、熊明禮 (2008)。柔道運動對大專學生體適能影響之探討。蘭陽學報,(7),118-123。王仁堂(1998)。中華民國優異技擊項目選手運動傷害之趨勢分析比較。光武學報,(23),447-492。中央警察大學學生暨研究生體技教學實施規範。中央警察大學
100年1月19日校學字第1000000545號函修正。
中央警察大學學生暨研究生體技考核實施要點。中央警察大學
100年7月20日校學字第1000005262號函修正。
中央警察大學柔道課程進度表。2010年中央警察大學體技教官手冊,38-39。
白慧嬰、丁麗珍、杜美華(2003)。青少年桌球選手運動傷害調查。北體學報,(11),225-233。朱建榮、鄭景陽(2003)。慢跑運動者的運動傷害調查研究。大專體育,(66),159-162。吳台二、吳玫玲、李書維、李建明(2001)。中央警察大學警技課程學生運動傷害現況調查。體育學報,(32),143-156。吳昇光、李曜全、許弘昌(2008)。台灣肢障桌球與游泳選手之運動傷害與分級特性分析。物理治療,33(1),41-48。呂耀宗、王鍵慰(2000)。柔道運動傷害與得意技之探析。大專體育,(51),122-128。林燕君 (2002)。國家運動選手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獻龍、林澤民、陳紹廉(1999)。國內中正盃男甲組排球聯賽運動傷害調查與分析。大專體育,(42),57-63。徐育廷、王顯智(2005)。網球選手運動傷害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287-297。張木山(1997)。花蓮師院男子排球選手運動傷害調查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1(2),80-88。張木山、孫苑梅(2003)。運動傷害調查研究方法的比較分析。教練科學,(2),203-212。張維綱、張思敏(2007)。臺灣大專網球選手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體育學報,40(3),15-27。張維綱、劉金鎗、許弘恩(2008)。田徑運動跳高項目運動傷害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67-173。張曉昀、陳佳琳、鍾宇政、林志峰、王淳厚(2007)。青棒選手運動傷害發生率之調查報告:一年期前瞻性研究。物理治療,32(4),193-199。張聰榮、何文照、莊榮仁、何紀璋、連照美、羅煥奎、王信淵、何宗融(2009)。柔道運動傷害及就醫行為調查分析初探-以2008全國柔道錦標賽為例。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8),31-37。
許吉越(1999)。臺灣區運會柔道選手運動傷害研究。朝陽學報(4),255-276。許吉越(1998)。不同柔道選手常用技術之比較研究。大專體育,(39),46-52。許樹淵、崔凌震(2008)。運動訓練醫學,師大書苑。
郭癸賓、黃朝嘉、廖俊欽(2008)。柔道運動力量訓練。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95-199。陳中興、戴偉謙、王榮錫(2007)。臺灣警察機關體技訓練之探討:以柔道運動為例。身體文化學報,(5),157-169。陳文進、洪敦賓(2006)。柔道專項運動能力之訓練。淡江體育,(9),95-102。陳怡舟(1998)。談業餘拳擊運動頭部傷害之認定及預防。中華體育季刊,12(3),41-48。陳嘉弘、王興國(2003)。高中甲級籃球選手回溯性足踝部競技傷害流病調查。物理治療,28(3),147-156。陳榮煌、蘇俊賢、陳雍元、陳文進(2005)。柔道運動訓練過程專項體能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19),75-83。黃富源(2007)。精進警察常年訓練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委託研究報告。黃金昌(1990)。運動傷害求診對象之調查研究。中華體育季刊, 3(4),21-28。黃啓煌、陳美燕、 李榮哲(1999)。運動傷害調查種類之探討。大專體育,(43),100-105。
黃啓煌、王百川、林晉利、朱彥穎(2003)。運動傷害與急救,台中市:華格那企業有限公司。
黃國恩、紀俊安、徐康良(2007)。認識競技柔道。臺大體育,(46),17-31。
黃獻皞、高偉峰、張新、徐德福、郭健中、顏鴻章(2003)。中等學校柔道賽傷病評估。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雜誌14(3),116-120。
黃心怡(2006)。中國舞“武舞”跳躍動作訓練對舞者膝關節傷害之影響。大專體育,(85),187-192。廖俊強、陳俊傑(2005)。柔道立姿摔法基本動作之分析探討。大專體育,(80),44-49。廖俊強、陳俊傑(2006)。優秀柔道運動選手過肩摔基本動作之初探。大專體育,(82),29-34。賴明偉、藍青、賴金鑫、畢柳鶯、連倚南(1994)。男性脊髓損傷患者長期腎功能之追蹤。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雜誌,22(1),9-16。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我國參加2010廣州亞洲運動會獲獎選手及成績.網址http://www.sac.gov.tw/WebData/WebData.aspx?wmid=
724&WDID=2697
賴金鑫、畢柳鶯(1983)。對466例運動傷害之研究。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雜誌,(11),35-36。
鄭炎坤(2008)。我國高中橄欖球選手運動傷害之探討。2008 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263-276。
謝麗娟、劉妍秀、林育田(2003)。九十一年度全國大專桌球選手運動傷害調查分析。北體學報,(11),143-149。羅友維(2002)。柔道專項肌力訓練法。中華體育季刊,16(4), 125-133。蔡鏞申(2008)。高爾夫常見運動傷害之相關因素。物理治療,33(1),59-68。
Gabbett, Domrow(2005) Risk Factors for Injury in Subelite Rugby League Player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3),428-434.
Brooks, Fuller, Kemp, Reddin.(2006)Epidemiology of injuries in English professional rugby union: part 1 match injuries. Br. J. Sports Med. 2006,(39),757-766.
Brooks, Fuller, Kemp, Reddin.(2005)Epidemiology of injuries in English professional rugby union: part 2 training Injuries.Br J Sports Med. 2005,(39),767–775.
Headey, Brooks, Kemp(2007). The Epidemiology of Shoulder Injuries in English Professional Rugby Un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0(10),1-7.
James, S. L.,Jones,D. C. (1990). Biomechanics of distance running injuries: Biomechanics of distance running .Human Kinetics .249-269.
Dennis, Finch(2008)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ublic Health;206-211 Encyclopedia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Copyright 2003, Elsevier Science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