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145.223) 您好!臺灣時間:2023/05/29 01: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運勳
研究生(外文):Yun-Hswn Huang
論文名稱:中央警察大學柔道課程運動傷害調查研究—以二年制學生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Sports Injuries due to Judo Courses for Central Police University’s 2-year Bachelor Program Students.
指導教授:鄭世忠鄭世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h-Chung 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練研究所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競技運動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0
中文關鍵詞:柔道運動傷害流行病學
外文關鍵詞:judosports injuryepidemi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58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6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目的:了解警大二年制學生柔道訓練課程運動傷害及就醫情況。方法:本研究以「中央警察大學二年制學生柔道傷害調查記錄表」 記錄99學年度共310人計148人次受傷(47.7%),其中1年級122人次、2年級26人次,男生126人次(46.8%),女生22人次(53.7%),男生平均年齡35(±8.02)歲,女生平均28.32(±8.4)歲。以描述性統計及卡方 (chi-square) 之獨立性考驗來檢定參與者之柔道技術動作、傷害發生類型、部位、時機、型態、原因、分析傷害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及傷後停賽、就醫情形進行各項統計分析。結果:受傷類型中,韌帶扭傷為最多(1.24次/運動小時),其次為肌肉拉傷(0.93次/運動小時)。受傷部位以下肢最多(1.65次/運動小時);受傷情境以期末晉級賽發生率最高(33.9次/運動小時);受傷原因以「舊傷未癒,勉力操作」的發生率最高達(1.06次/運動小時),其中有44.68%於「正式比賽」中受傷;「熱身不足」之發生率則為0.5次/運動小時。柔道技術動作之「過肩摔」發生率為1.06次/運動小時,嚴重度5.44,「大外割」之發生率為0.54次/運動小時,嚴重程度為4.54。受傷動作與受傷類型達顯著正相關 (P<.05)。148人次於柔道運動受傷後,有25人次(16.7%)未治療;尋求西醫治療者嚴重度達19.57,計60人次(43.8%)最高,尋求中醫治療嚴重度為12.19,計43人次(31.39%)。67.9%(99人次)持續上課、訓練,91.9%(136人次)持續參加期中晉級賽(12人次停賽),87.2%(129人次)持續參加期末晉級賽(15人停賽)。結論:本校二年制學生柔道課程運動傷害發生原因,以帶傷參賽、上課、訓練最多。
Purpose: To gain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n sports injuries due to judo courses and medical seeking behavior afterward of students of Central Police University's (referred as CPU) 2-year Bachelor program.
Method: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 Record Sheets for Sports Injuries due to Judo Courses for Students of CPU's 2-year Bachelor program." During the school year of 2010, there were 148 students recorded injured out of 310 valid record sheets. From the 148 students reported injured, 122 of them were freshmen and the other 26 were the seniors; 126 of them were male and the other 22 were female. The average age for male students were 35(±8.02), and it was 28.32(±8.4) for female students.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technical motions of Judo, injury types, parts, timings, reasons, incidence; degrees of severity,medical seeking behavior and the stoppage of competitions after getting hurt by using the independent character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hisquare.
Results: Ligament injury (1.24times/sport hour) i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sports injuries,while muscle sprain (0.93times/sport hour)comes right after it. Most injured parts takes place at the lower limbs(1.65times/sport hour), most injuries take place at the final competition held at the end of each semesters(33.9times/ sport hour). Most common reason is attending the competition with unhealed injuries(1.06times/sport hour); 44.68% out of them got injured during competition. For those who didn't warm themselves up, the incidence is about 0.5 times per sport hour. Technical motions such as Superlex has the incidence of 0.5 times per sport hour and the degree of severity is 5.44. The incidence of Osoto Gari is 0.54 times per sport hour and the degree of severity is 4.54.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T in between the injured motions and the injured types.(P<.05) Out of 148 persons being injured due to judo, 25 of them (16.7%) didn't seek for medical treatment; the degree of severity for those who seek for modern treatments reaches 19.57, and it’s 60 persons(43.8%) in total; the degree of severity for those who seek for traditional treatments reaches 12.19, and it’s 43 persons(31.39%) in total.
67.9%(99 persons) of them continued on regular courses and training, 91.9%(136 persons)of them still attended the mid-term competition(12 persons quit the competition). 87.2%(129 persons) continued on attending the final-term competition(15 persons quit the competition.)
Conclusion: The most common reason for sports injury in CPU is attending the competition, courses and training with unhealed injuries.

目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致謝詞 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2
第二節 研究動機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4
第四節 操作性定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警大柔道與課程 8
第二節 柔道與運動傷害 14
第三節 運動傷害調查 26
第四節 文獻總結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0
第一節 研究流程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限制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3
第四節 研究步驟 3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38
第一節 研究對象之基本資料分析 39
第二節 柔道運動傷害之受傷情形分析 41
第三節 柔道運動傷害之受傷發生率及嚴重度分析 50
第四節 柔道運動傷害之就醫及傷後處理情形分析 60
第五節 討論 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6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79
參考文獻 82
附錄 87

表目錄
表1 受傷技術與部位之研究文獻一覽表 21
表2 柔道技術與「綜合性」之運動傷害原因、部位一覽表 22
表3 柔道技術與「關鍵性」之運動傷害原因、部位一覽表 24
表4 參與者基本資料 40
表5 參與者柔道運動傷害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分析表 41
表6 參與者運動傷害發生【受傷情境】與發生率分析表 42
表7 參與者發生運動傷害【受傷類型】與發生率分析表 43
表8 受傷動作與受傷類型發生率分析表 45
表8-1 受傷動作與受傷類型相關性分析 46
表9 受傷動作與左右側交叉表 47
表9-1 受傷動作左右側與受傷動作交叉表 48
表9-2 受傷動作主被動與受傷動作交叉表 48
表10 參與者柔道運動傷害嚴重程度 50
表10-1 參與者柔道運動傷害嚴重程度(因傷停課見習次數) 51
表10-2 參與者柔道運動傷害嚴重程度(因傷期中晉級賽停賽次數) 51
表10-3 參與者柔道運動傷害嚴重程度(因傷期末晉級賽停賽次數) 51
表11 參與者年齡與柔道運動傷害發生率、嚴重程度分析表 52
表12-1 參與者運動傷害發生原因【內在危險因子】與受傷時機之發生率分析表 54
表12-2 參與者運動傷害發生原因【外在危險因子】與發生率分析表 55
表12-3 參與者受傷動作與運動傷害發生原因【內在危險因子】相關性分析 56
表13 參與者運動傷害發生【受傷動作】與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分析表 57
表14 受傷動作與受傷部位發生率交叉表 58
表14-1 受傷動作與受傷部位相關性分析表 59
表15 受傷類型與傷後處理人員交叉表 60
表16 受傷類型與傷後處理情形交叉表 62
表17 現場處理人員與傷後處理情形交叉表 63
表18 參與者運動傷害【就醫情形】與嚴重程度分析表 64
表18-1 參與者運動傷害【就醫情形】與【傷後處理】分析表 65
表18-2 參與者運動傷害【就醫情形】與因傷停課見習分析表 66
表18-3 參與者運動傷害【就醫情形】與晉級賽停賽情形分析表 66
表19 參與者運動傷害【見習傷停次數】與受傷類型分析表 67

圖目錄
圖1 運動傷害調查分類圖 28
圖2 研究流程 31
圖3參與者性別與受傷類型之發生率 44
圖4參與者年齡與運動傷害發生率、嚴重程度分析圖 53
圖5 受傷部位之發生率 59


王明月(1998)。大專桌球選手運動傷害調查。中華體育季刊, 12(3),34-40。
王鍵慰、熊明禮 (2008)。柔道運動對大專學生體適能影響之探討。蘭陽學報,(7),118-123。
王仁堂(1998)。中華民國優異技擊項目選手運動傷害之趨勢分析比較。光武學報,(23),447-492。
中央警察大學學生暨研究生體技教學實施規範。中央警察大學
100年1月19日校學字第1000000545號函修正。
中央警察大學學生暨研究生體技考核實施要點。中央警察大學
100年7月20日校學字第1000005262號函修正。
中央警察大學柔道課程進度表。2010年中央警察大學體技教官手冊,38-39。
白慧嬰、丁麗珍、杜美華(2003)。青少年桌球選手運動傷害調查。北體學報,(11),225-233。
朱建榮、鄭景陽(2003)。慢跑運動者的運動傷害調查研究。大專體育,(66),159-162。
吳台二、吳玫玲、李書維、李建明(2001)。中央警察大學警技課程學生運動傷害現況調查。體育學報,(32),143-156。
吳昇光、李曜全、許弘昌(2008)。台灣肢障桌球與游泳選手之運動傷害與分級特性分析。物理治療,33(1),41-48。
呂耀宗、王鍵慰(2000)。柔道運動傷害與得意技之探析。大專體育,(51),122-128。
林燕君 (2002)。國家運動選手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獻龍、林澤民、陳紹廉(1999)。國內中正盃男甲組排球聯賽運動傷害調查與分析。大專體育,(42),57-63。
徐育廷、王顯智(2005)。網球選手運動傷害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287-297。
張木山(1997)。花蓮師院男子排球選手運動傷害調查分析。中華體育季刊,11(2),80-88。
張木山、孫苑梅(2003)。運動傷害調查研究方法的比較分析。教練科學,(2),203-212。
張維綱、張思敏(2007)。臺灣大專網球選手運動傷害之調查研究。體育學報,40(3),15-27。
張維綱、劉金鎗、許弘恩(2008)。田徑運動跳高項目運動傷害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67-173。
張曉昀、陳佳琳、鍾宇政、林志峰、王淳厚(2007)。青棒選手運動傷害發生率之調查報告:一年期前瞻性研究。物理治療,32(4),193-199。
張聰榮、何文照、莊榮仁、何紀璋、連照美、羅煥奎、王信淵、何宗融(2009)。柔道運動傷害及就醫行為調查分析初探-以2008全國柔道錦標賽為例。中醫骨傷科醫學雜誌,(8),31-37。
許吉越(1999)。臺灣區運會柔道選手運動傷害研究。朝陽學報(4),255-276。
許吉越(1998)。不同柔道選手常用技術之比較研究。大專體育,(39),46-52。
許樹淵、崔凌震(2008)。運動訓練醫學,師大書苑。
郭癸賓、黃朝嘉、廖俊欽(2008)。柔道運動力量訓練。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95-199。
陳中興、戴偉謙、王榮錫(2007)。臺灣警察機關體技訓練之探討:以柔道運動為例。身體文化學報,(5),157-169。
陳文進、洪敦賓(2006)。柔道專項運動能力之訓練。淡江體育,(9),95-102。
陳怡舟(1998)。談業餘拳擊運動頭部傷害之認定及預防。中華體育季刊,12(3),41-48。
陳嘉弘、王興國(2003)。高中甲級籃球選手回溯性足踝部競技傷害流病調查。物理治療,28(3),147-156。
陳榮煌、蘇俊賢、陳雍元、陳文進(2005)。柔道運動訓練過程專項體能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19),75-83。
黃富源(2007)。精進警察常年訓練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委託研究報告。
黃金昌(1990)。運動傷害求診對象之調查研究。中華體育季刊, 3(4),21-28。
黃啓煌、陳美燕、 李榮哲(1999)。運動傷害調查種類之探討。大專體育,(43),100-105。
黃啓煌、王百川、林晉利、朱彥穎(2003)。運動傷害與急救,台中市:華格那企業有限公司。
黃國恩、紀俊安、徐康良(2007)。認識競技柔道。臺大體育,(46),17-31。
黃獻皞、高偉峰、張新、徐德福、郭健中、顏鴻章(2003)。中等學校柔道賽傷病評估。中華民國急救加護醫學會雜誌14(3),116-120。
黃心怡(2006)。中國舞“武舞”跳躍動作訓練對舞者膝關節傷害之影響。大專體育,(85),187-192。
廖俊強、陳俊傑(2005)。柔道立姿摔法基本動作之分析探討。大專體育,(80),44-49。
廖俊強、陳俊傑(2006)。優秀柔道運動選手過肩摔基本動作之初探。大專體育,(82),29-34。
賴明偉、藍青、賴金鑫、畢柳鶯、連倚南(1994)。男性脊髓損傷患者長期腎功能之追蹤。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雜誌,22(1),9-16。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0).我國參加2010廣州亞洲運動會獲獎選手及成績.網址http://www.sac.gov.tw/WebData/WebData.aspx?wmid=
724&WDID=2697
賴金鑫、畢柳鶯(1983)。對466例運動傷害之研究。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雜誌,(11),35-36。
鄭炎坤(2008)。我國高中橄欖球選手運動傷害之探討。2008 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263-276。
謝麗娟、劉妍秀、林育田(2003)。九十一年度全國大專桌球選手運動傷害調查分析。北體學報,(11),143-149。
羅友維(2002)。柔道專項肌力訓練法。中華體育季刊,16(4), 125-133。
蔡鏞申(2008)。高爾夫常見運動傷害之相關因素。物理治療,
33(1),59-68。
Gabbett, Domrow(2005) Risk Factors for Injury in Subelite Rugby League Player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3(3),428-434.
Brooks, Fuller, Kemp, Reddin.(2006)Epidemiology of injuries in English professional rugby union: part 1 match injuries. Br. J. Sports Med. 2006,(39),757-766.
Brooks, Fuller, Kemp, Reddin.(2005)Epidemiology of injuries in English professional rugby union: part 2 training Injuries.Br J Sports Med. 2005,(39),767–775.
Headey, Brooks, Kemp(2007). The Epidemiology of Shoulder Injuries in English Professional Rugby Un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10(10),1-7.
James, S. L.,Jones,D. C. (1990). Biomechanics of distance running injuries: Biomechanics of distance running .Human Kinetics .249-269.
Dennis, Finch(2008)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ublic Health;206-211 Encyclopedia of the Neurological Sciences Copyright 2003, Elsevier Science (USA).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蔡鏞申(2008)。高爾夫常見運動傷害之相關因素。物理治療,
2. 羅友維(2002)。柔道專項肌力訓練法。中華體育季刊,16(4), 125-133。
3. 謝麗娟、劉妍秀、林育田(2003)。九十一年度全國大專桌球選手運動傷害調查分析。北體學報,(11),143-149。
4. 廖俊強、陳俊傑(2006)。優秀柔道運動選手過肩摔基本動作之初探。大專體育,(82),29-34。
5. 賴明偉、藍青、賴金鑫、畢柳鶯、連倚南(1994)。男性脊髓損傷患者長期腎功能之追蹤。中華民國復健醫學會雜誌,22(1),9-16。
6. 廖俊強、陳俊傑(2005)。柔道立姿摔法基本動作之分析探討。大專體育,(80),44-49。
7. 黃金昌(1990)。運動傷害求診對象之調查研究。中華體育季刊, 3(4),21-28。
8. 黃心怡(2006)。中國舞“武舞”跳躍動作訓練對舞者膝關節傷害之影響。大專體育,(85),187-192。
9. 黃富源(2007)。精進警察常年訓練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委託研究報告。
10. 陳榮煌、蘇俊賢、陳雍元、陳文進(2005)。柔道運動訓練過程專項體能之探討。中華體育季刊,2(19),75-83。
11. 陳嘉弘、王興國(2003)。高中甲級籃球選手回溯性足踝部競技傷害流病調查。物理治療,28(3),147-156。
12. 陳怡舟(1998)。談業餘拳擊運動頭部傷害之認定及預防。中華體育季刊,12(3),41-48。
13. 陳文進、洪敦賓(2006)。柔道專項運動能力之訓練。淡江體育,(9),95-102。
14. 郭癸賓、黃朝嘉、廖俊欽(2008)。柔道運動力量訓練。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3),195-199。
15. 陳中興、戴偉謙、王榮錫(2007)。臺灣警察機關體技訓練之探討:以柔道運動為例。身體文化學報,(5),15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