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籍史料
上海古籍編輯室,《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0。
王明清輯(宋),《揮麈後錄》,臺北:新文豐,1985,《叢書集成新編》84冊。
王楙(宋),《野客叢書》(鄭明、王義耀校點),上海:新華書店,1991.05。
王闢之(宋),《澠水燕談錄》(呂友仁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1.03。
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編,《全宋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08。
司馬光(宋),《投壺新格》,清順治丁亥四年兩浙督學李際期刊本,1647。
朱弁(宋),《曲洧見聞》,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編,1985,《叢書集成新編》84。
朱熹(宋),《四書章句集註》,北京:中華書局,1983.10。
江少虞(宋),《宋朝事實類苑》,臺北市:源流文化,1982.08。
西湖老人(宋),《西湖老人繁勝錄》(合刊本),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03。
吳自牧(宋),《夢粱錄》(合刊本),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03。
吳自牧(宋),《夢粱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07,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吳曾(宋),《能改齋漫錄》,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05。
宋敏求(宋),《春明退朝錄》(誠剛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0.09。
李心炎(宋),《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上)(下)》(徐規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6.03。
李濂(明),《汴京遺蹟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07。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李燾(宋),《續資治通鑑長編》,臺北市:世界書局,1983,楊家駱主編國史彙編第一期書。
沈括(宋),《夢溪筆談全譯》(胡道靜等譯),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12。
汪雲程,《蹴鞠圖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總冊881。
周密(宋),《武林舊事》(李小龍、趙銳評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9。
周密(宋),《武林舊事》,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1967-1968,景印百部《叢書集成》。
周密(宋),《癸辛雜識》(吳企明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01。
周密(宋),《齊東野語》(張茂鵬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11。
周淙(宋),《乾道臨安志》,浙江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01,《南宋臨安兩志》。
孟元老(宋),《東京夢華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07,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孟元老(宋),《東京夢華錄注》(鄧之誠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2。
孟元老(宋),《圖解東京夢華錄》(黃燕注)臺北:實學出版社,2004。
施耐庵,《水滸傳》,臺北:名家出版社,1982.01。
施諤(宋),《淳祐臨安志》,浙江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01,《南宋臨安兩志》。
紀昀(清),《閱微草堂筆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6。
耐得翁(宋),《都城紀勝》(合刊本),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2.03。
耐得翁(宋),《都城紀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07,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馬端臨(元),《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07,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高承(宋),《事物紀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07,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張玉芳等編(清),《康熙字典》,上海:上海書店,1985.12。
陳元靚(宋),《事林廣紀》,北京:中華書局,1999.02。
陳夢雷編(清),《古今圖書集成》,臺北市:鼎文書局,1976。
陸游(宋),《劍南詩稿校注》,臺北市:上海古籍,1985。
葉夢得(宋),《石林燕語》(侯忠義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
趙升(宋),《朝野類要:附朝野類要研究》(王瑞來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10。
歐陽修、宋祈撰(宋),《新校本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1.01。
潛說友(宋),《咸淳臨安志》,北京:中華書局,1990.05,《宋元方志叢刊》。
蔡絛(宋),《鐵圍山叢談》(馮惠民、沈錫麟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3.09。
鄭振鐸輯,《蹴鞠譜》,江蘇揚州市:廣陵古籍刻印社,1987.10,《玄覽堂叢書三集》第四十冊。
謝冰瑩等,《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67年5月,頁70-71。
龐元英(宋),《文昌雜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07,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二、書籍專著
Arthur Schlesinger Jr.,<「見證歷史」辯,原題:扮演參與者的史家>,《當代史學研究》(李豐斌譯),Felix Gilbert &; Stephen R. Graubard編,臺北:明文書局,1982,419-442.
Geoffery Godbey著,《休閒遊憩概論:探索生命中的休閒(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葉怡矜等譯),臺北市:品度,2005.10。J. Le Goff等著,《法國當代新史學》(姚蒙、李幽蘭編譯),臺北市:廣文書局,1967。
Michael Stanford著,《歷史研究導論》(劉世安譯),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1。
Tim Cresswel,《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徐苔玲、王志弘譯)(臺北:群學出版,2006.12),35。
久保田和男,《宋代開封研究》(郭萬平譯、董科校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04。
大衛.索羅斯比(David Throsby),《文化經濟學(Economics and Culture)》(張維倫等譯),臺北市:典藏藝術家庭公司,2003.10。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運動技術委員會編著,《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七、八輯-中國古代球類運動史料初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59.05。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運動技術委員會編著,《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第一輯》,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57。
文多斌,<中國歷代投壺之研究>,臺東市: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體育教學碩士班論文,2002.08。文多斌,<建構臺灣二十一世紀的體育博物館>,吳騰達主編《體育博物館論壇:論文集》,臺東市:國立臺東師範學院,2003.01,54-63。
文崇一,《歷史社會學:從歷史中尋找模式)》,臺北市:三民書局,1995.11。
方豪,《宋史》臺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8。
王明蓀,《宋遼金元史》,臺北市:眾文圖書,1990.11。
王逢振,《文化研究》,臺北市:揚智文化,2000.4。
王爾敏,《史學方法》,臺北市:東華書局,1997。
丘光明等著,《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06。
加藤繁(日),《中國經濟史考證(卷一)》,(吳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加藤繁(日),《中國經濟史考證(卷二)》(吳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古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12。
司梅特(Barry Smart),《傅科(Michel Foucault)》(蔡采秀譯)臺北市:巨流,2004.02。
史式,《我是宋朝人》,臺北市:遠流,2009.06
史江,<宋代會社研究>四川: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09
布迪厄(Pierre Bourdieu)、Loic J. D. Wacquant(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An Invitation toReflexive Sociology)》(李猛、李康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01。
平田茂樹,<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可能性-以政治空間和交流為線索>(呂明劍譯),《宋代社會的空間與交流》,平田茂樹等編,河南:開封,2008.12,13-27。
皮雷納(比利時),《中世紀的城市:經濟和社會史評論》(陳國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07。
任海,《中國古代體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全漢昇,《中國行會制度史》,臺北市:食貨出版社,1986.05。
吉德羅(Mark Girouard)(美),《城市與人:一部社會與建築的歷史(A Social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鄭炘、周琦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8.01。
曲彥斌,《中國民間隱語行話》,北京:新華書店,1991.12。
曲彥斌,《行會史》,上海:上海藝文出版社,1999.11。
朱謙之,《文化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09。
米爾斯(C.Wright Mills),《社會學的想像(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張君玫、劉鈐佑譯),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6.4。
克里齊斯托夫.波米安,<結構的歷史>《法國當代新史學》(姚蒙、李幽蘭編譯),高宣揚主編,臺北市:遠流,1993.09,127-158。
吳文忠,《體育史》,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9.8。
李元淳、崔柄憲、韓永愚撰,詹卓穎譯。《韓國史》,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11。
李亦園,<從若干儀式行為看中國國民性的一面>,《中國人的性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臺北市:桂冠圖書,1991.01,181-206。
李春棠,《坊牆倒塌以後-宋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市:湖南出版社,1993。
杜維明(Du Wei-ming),<宋明儒學的本體論:一個初步的探討(The ontology of Song and Ming Confucianism)>(劍平譯),《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湯一介主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08,218-233。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臺北市:三民書局,2005增訂新16版。
沃納.赫希(Werner Z. Hirsch),《城市經濟學(Urban Economics)》(劉世慶、李澤民、廖果等譯),中國科學出版社,1990.08。
周樑楷,〈歷史的境界〉《歷史學的思維》,臺北市:正中書局,1993,99-112。
周樑楷,《歷史學的思維》,臺北市:正中書局,1993。
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河南省開封市:河南大學出版社,1998.10。
尚.勒狄克(Jean Leduc),《史家與時間(Les historiens et le temps:Conceptions,problématiques, écritures)》(林錚譯),臺北市:麥田,2004。
岸野雄三(日)。《體育史講義》,東京:大修館書店,1992.09。
彼得.伯克(Peter Burke),《圖像證史》(Eyewitnessing:The Use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楊豫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
彼得‧柏格(Peter Berger),《社會學導引:人文取向的透視(Invitation to Sociology:A Humanistic Perspective)》(黃樹仁、劉雅靈合譯),臺北市:巨流,1982.02。
林正秋,《南宋都城臨安》,杭州市:西冷印社出版,1986.05。
武恩蓮,《體育史論文集第四集》,北京:中國體育史學會1988.11。
邱天助,《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臺北:桂冠出版社,2002。
阿萊達‧阿斯曼,<回憶有多真實>,《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1
阿塞.奧沙利文(Arthur O’sullivan),《城市經濟學(Urban Economics)》,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05。
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社會如何記憶(How Societies Rember)》(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2。
哈拉爾德‧韋爾策(Harald Welzer),《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Das soziale Gedächtnis:Geschichte, Erinnerung,Tradierung)》(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1二刷。
威廉.邁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馬鈴薯如何改變了世界歷史(How the Potato Change the World)>,《古典傳統與價值創造(Classical Tradi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Values)》陳恒、耿相新主編,臺北市:胡桃木文化,2007.01。
柯睿格(E.A.Kracke,Jr.)著,<宋代的開封:實用的都市和形式化的國都(Sung k’ai-feng:Pragmatic Metropolis and Formalistic Capital)>(陶晉生譯)《宋史論文選集》(Crisis and prosperity in Sung),約翰海格爾(John W. Haeger)編,臺北市:編譯館,1995,13-45。
段義孚(Tuan Yi-Fu),《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彭桂成譯),臺北:編譯館,1998。
約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游戲的人(Homo Ludens)》(多人譯),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10。
胡士莹,《話本小說概論(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5。
胡惠林主編,《文化經濟學》,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1996.05。。
孫紅昺、饒紀樂,<中國古代足球(蹴鞠)起源考辨>,《體育史論文集》,北京市:中國體育史學會,1985.06。
徐元民,《中國古代體育史》,臺北市:品度,2003.07。
徐元民,《體育史》,臺北市:品度,2005。
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上)(下)》,臺北:桂冠,1990.04再版。郝勤,<論體育史學的地位、方向和方法>,《體育文史方法論》,徐元民主編,臺北市:師大書苑,1999,193-225。
馬可波羅,《馬可波羅游記》(李季譯)上海:亞東圖書館,1936.04。
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文化論》(費通等譯),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10。
崔樂泉,<中國古代蹴鞠>,《足球起源地探索》,解維俊主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9。
崔樂泉編著,《圖說中國古代百戲雜技》,西安:世界圖書出版西安公司,2007.2。
梁小民,《宏觀經濟學縱橫談》,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01。
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臺北市:允晨文化,1997.04。
理查德.利罕(R.Lehan),《文學中的城市:知識與文化的歷史》(吳子楓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0
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臺北縣三重市:心靈工坊文化事業,2001.06。
許倬雲,<從傳統歷史學到近代歷史學>,《中華民國發展史.百年學術發展》,國立政治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10.09.04:6-12。
許義雄,《體育學原理》,臺北市:文景書局,1977.10。
陳來,《宋明理學》,臺北市:洪葉文化,1993。
陳蔭生、陳安槐主編,《體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6。
陶晉生,《中國近古史》臺北市:東華,1979。
雪梨主編,《中華民俗源流集成(工藝.行業祖師卷)》,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08。
傅科(Michel Foucault),《瘋癲與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劉北成、楊遠嬰譯),臺北縣新店市:桂冠,2007.4。
傅起風,《雜技》,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9。
凱文.林奇(Kevin Lynch),《城市的印象(The image of the city)》(項重仁譯),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0.07。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賈士蘅譯),臺北市:麥田,1996。
彭澤益,《中國工商行會史料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5.01。
斯波義信(日),《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方健、何忠禮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9。
斯波義信,《宋代商業史研究》(莊景輝譯)臺北縣新莊市:稻禾出版社,1997.08。
渡邊融、桑山浩然(日),《蹴鞠の研究:公家鞠の成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09。
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臺北市:允晨文化,2001。
黃寬重,<海峽兩岸史研究動向>,《宋史研究集25輯》,宋史座談會編輯,臺北市:編譯館,1995,379-408。愛德華.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連樹聲譯),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12。
葛迪勒、亞歷山卓、拉哥波羅斯(M.Gottdiener and Alexandros ph. Lagopoulos),《城市與符號(The City and the Sign: An Introduction to Urban Semiotics)》(吳瓊芬、陳章瑞、王師、張景森譯)臺北市:明文書局,2002.12。
葛瑞(Ann Gray),《文化研究:民族誌方法與生活文化(Research Pracyice for Culture Studies:Ethnographic Methods and Lived Culture)》(許夢云譯),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2008。
解維俊主編,《齊都蹴鞠》,天津:百花藝文出版社,2006.01。
漆俠,《宋代經濟史(上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
臺灣中華書局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上中下冊》,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94.01。
劉一民,《運動哲學研究-遊戲、運動與人生》,臺北:師大書苑,2005.09四版。
劉一民,《運動哲學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臺北市:師大書苑,2005.09。
劉秉果,《中國古代足球史料專集》,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12。
劉秉果等,《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
劉秉果,《中國古代體育史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07,18。
劉秉果、趙明奇,《中國古代足》,山東濟南:齊魯書社,2008.09。
劉琳琳,<宋代傀儡戲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05。
劉霽、姜尚禮,《中國木偶藝術》,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3.12。
歐聖榮編,《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臺北縣三重市:前程文化,2007.08。
潘孝偉,《唐代體育》,西安市:西北大學出版社,1995.12。
蔡禎雄、李加耀,<我國體育史學研究趨勢及其重點規劃>,《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 體育學門趨勢與課題重點研究規劃成果報告》主持人許義雄,臺北市:1998.06.30,138-151。
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等著,《被發明的傳統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陳思仁等譯),臺北市:城邦文化,2002.08。
霍爾(Stuart Hall)、陳光興,《文化研究:霍爾訪談錄》(唐維敏編譯),臺北市:元尊文化企業公司, 1998。
聯合報社論,<禮讚世足:人類因足球而平等>,《聯合報》,臺北市,2010.07.12:焦點A2版。
簡江作,《韓國歷史》,臺北市:五南圖書版有限公司,民國1998.11。
羅絢成,《韓國體育史研究》,漢城特別市:文泉社,1974.08。
顧貝(Pierre Goubert),<地方史>,《當代史學研究》(李豐斌譯),臺北:明文書局,1982.12,285-307。
禇人獲(清),《綉像隋唐演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01。
三、期刊論文報紙
文多斌,<身體美學的詮釋>,《身體文化學報》,6(臺北,2008.06):1-13。文多斌,<從康德實踐理性批判論運動道德的可能性>,《臺灣體育學術研究》,總刊期48(桃園,2010.06):97-114。
王建臺,<戰後臺灣體育史學術研究的回顧與展望>,《2007年全國體育運動史學術研討會》,(臺東市,2007.0706):07-11。王祥,<圓社與蹴鞠運動衰亡>,《體育文化導刊》,2(北京市:2009.2):101-102。
王雪莉,<宋代服飾制度研究>,浙江: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6.06。
王榮,<宋代市民消費研究>,甘肅省蘭州市: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4.05。
王漢民,<「排當」考>,《湖南科技大學學報》,13.6(湖南,2010.11):127-129。
王曉平,<蹴鞠在日本>,《尋根》,4(河南省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8.8):84-89。
王曉驪,<論宋代商業文化的崛起及影響>,《社會科學輯刊》,5(遼寧省沈陽市,2002.10),116-120。
史江,<宋代會社研究>,(四川: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09。
田強,<南宋初期人口的南遷及其影響>,《南都學壇》,18.2(河南省南陽市,1998.04):28-32。
任冀軍,<宋代蹴鞠的盛行和發展>,《河北體育學院學報》,14.03(河北石家莊,2000.09):95-96。
何忠禮,<宋代戶部人口統計考察>,《歷史研究》,4(北京市,1999.08):83-98。
何冠環,<《水滸傳》第一反派高俅(?-1126)事跡新考>,《東吳歷史學報》,5(臺北市,1999.03):49-92。吳文忠,《體育史》,臺北市:正中,1957。
吳晟,<宋代瓦舍的創設及其文化意義>,《廣州大學學報》,2.02(廣東廣州,2003.02):1-6。
李季芳,<中國古代足球活動球門設置考略 – 兼談漢魏時期已有蹴鞠室內球場說之誤>,《體育文史》,4(北京市,1996.05):58-60。
李明宗,<臺灣節慶活動的形貌-休閒社會學觀點的詮釋>,《運動文化研究》,13(臺北市,2010.06):85-100。
李修松,<唐宋時期的文人會社>,《中國史研究》,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1995.9):152。
李國華,<《內人蹋毬賦》譯釋-兼與張維同志商榷>,《體育文史》,3(北京市,1984.05):9-11。
李國華,<有關《內人蹋毬賦》的兩處譯釋>,《體育文史》,1(北京市,1986.02):19。
李豔豔、李豔梅,<宋代蹴鞠服飾藝術管窺>,《裝飾(Art &; Design)》,148(北京市,2005.08):36。
佘城,<宋人的蹴鞠圖與足球運動>,《故宮文物月刊》,1.1(臺北市,1983.04):19-23。林正秋,<南宋都城臨安人口數考索>,《杭州大學學報》,1-2(杭州,1979.05):147-149。
林正秋,<南宋都城臨安的商業>,《史學月刊》,3(河南省開封市,1982.06):21-26。
林宜陵,<雙溪學橫-杜甫清明詩的憂思>,《人間福報》,2010年6月10日,縱橫古今14版。
林玫君,<回頭看臺灣體育史>,《國民體育季刊》,28.03(臺北市,1999.09):54-62。林思侗,<漢唐體育比較研究>,《體育文史》,6(北京市,1988.11):19-22。
林新龍,<參與休閒活動行為之探討>,《大專體育》,49(臺北,2000.8):109-115。武恩蓮,<蹴鞠為何未能演變成近代足球>,《體育文史》,2(北京,1992.03):38-39下轉19。
武恩蓮,<蹴鞠東傳及在日本的演變>,《體育文史》,4(北京,1993.07),4-6。
芬克(Eugen Fink),<遊戲的本體論(The Ontology of Play)>(存真譯),《師大體育》,20(臺北市:1985):13-22。
門麗,<宋代蹴鞠的文化性和時代特徵>,《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4.1(遼寧沈陽,2005.02):28-29。
侯衛東,<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對蹴鞠的影響>,《濟寧學院學報》,29.03(山東濟寧,2008.06):64-66。
范春源,<戰後臺灣地區體育史學研究之回顧>,《體育學報》,17(臺北市,1994.08):59-73。苗福盛、劉祥燕、李野、王興臣,<唐宋蹴鞠比較研究>,《體育文化導刊》,4(北京市,2010.04):130-133。
徐元民,<體育史學新風貌:2005年第九屆國際體育與運動史學術研討會綜評>,《大專體育》,82(臺北,2006.02徐元民等,<開拓體育史學新視野:2010國際體育運動史研討會議題之內容分析>,《臺灣體育論壇》,1(桃園,2010.09):1-23。
翁士勛,<《蹴鞠譜》是一部明朝人匯編性的著作-二評《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體育文化導刊》,3(北京市,2005.03):74-76。
翁士勛,<三錦‧圓社‧齊雲>,《體育文史》,5(北京:1993.11),7-8。
翁士勛,<我國古代足球競賽活動從未有過雙球門 – 談《文選.景福殿賦》中『二六』李善注>,《體育文史》,1(北京市,1996.01):60-61。
翁士勛,<漢代足球考釋二題>,《體育文史》,1(北京市,1988.01):14-15下轉27。
翁士勛,<漢代蹴鞠是一種武打式的足球運動嗎—三評《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體育文化導刊》,6(北京市,2005.06):67-68。
翁士勛,<漫談我國古代體育文獻資料研究-從《中國古代體育文物圖錄》談起>,《體育文化導刊》,2(北京,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2003.2):77-78。
翁士勛,<說毬>,《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6.4(四川成都,1990.12):19-22。
翁士勛,<《蹴鞠-世界最古老的足球?》>,《體育文化導刊》,1(北京市,2005.01):74-75。
馬泓波,<宋代蹴鞠小議>,《體育文史》,4(北京市:2001.07):53-54。
崔樂泉,<”筑球”與”白打”-宋代蹴鞠略說>,《中國體育》,3(北京市,2003.03):118-119。
崔樂泉,<中國古代蹴鞠>,《管子學刊》,3(山東省淄博市,2004.08.31):43-44。
張自龍,<宋代上層社會消費研究>,上海:陜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05。
張爽,<也談「鞠域」、「鞠室」>,《體育文史》,1(北京市,1994.01):37-38。
張維一,<唐代婦女的體育活動>,《體育文史》,3(北京市,1983.06):20-24。
張維一,<試析儒家思想對傳統體育發展的影響>,《體育文史》,1(北京:1988.01),39-43。
曹守訸,<儒家學說與中國古代體育性格的形成>,《體育文史》,5(北京,1993.9):9-10下轉27。
許義雄,<接受外來語的正確觀念就sport的語源談起>,《國民體育季刊》,3.6(臺北市,1973.09):13。郭金芳,許光麃,<布萊特比爾的休閒思想>,《體育學報》,38.02 (臺北,2005.06):97-108。
郭鋒,<敦煌本《侯昌葉直諫表》與晚唐懿、僖時期之政局>,《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甘肅省蘭州市,蘭州大學,1991):101-107。
陳定雄,<休閒運動相關術語之歷史研究>,《國立臺灣體專學報》,4 (臺中,1994.01),1-29。陳昌怡,<「內人蹋毬」不是女子足球>,《體育文史》,3(北京市,1985.06):16。
湯志傑,<運動≠sports:本土運動觀念初探>,「休閒生活:臺灣社會變遷調查計畫第十二次研討會」論文。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9月20日。
湯志傑,<體育與運動之間:從迥異於西方「國家/市民社會」二分傳統的發展軌跡談運動在臺灣的現況>,《思與言》,47.1(臺北市:2009.03),1-126。楚雪絲,<「圓社」一詞宜作何解釋>,《體育文史》,2(北京市,1994.03):47-48。
楊貞莉,<宋代俗文化發展探源)>,《西北師大學報》,42.3(甘肅省蘭州市,2005.05):59-62。
楊貞莉,<近二十五年來宋代城市史研究回顧(1980-2005)>,《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5(臺北市,2005.06):221-250。楊雲,<拙著「蹴鞠史考」對日本體育界及史學界之影響力>,《體育學報》,11(臺中市臺中體專,1982.11):105-112。
趙岡,〈南宋臨安人口〉,《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陜西省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編輯部,1994.04):117-126。劉一民,<人類為遊戲之靈:試論懷金格(Johan Huizinga)的遊戲理論>,《體育學報》,4(臺北,1982.12):1-10。劉一民,<遊戲的深層結構分析>,《體育學報》,12(臺北,1990.12):33-44。劉方,<宋代兩京都市文化與文學生產>,上海:上海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04.
劉秉果,<《蹴鞠譜》著作年代考>,《體育文史》,6(北京市,1986.11):31-36。
劉秉果,<漢代足球的球門和人數>,《體育文史》,3(北京市,1988.06):42-45。
劉秉果,<蹴鞠與我>,《體育文化導刊》,5(北京市,2005.05):66-67。
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一>,《故宮文物月刊》,18.1(臺北市,2000.04):4-17。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二>,《故宮文物月刊》,18.2(臺北市,2000.05):68-82。劉芳如,<蘇漢臣嬰戲圖考之三>,《故宮文物月刊》,18.3(臺北市,2000.06):16-29。劉敦愿,<漢畫像石上的蹴鞠圖像>,《故宮文物月刊》,11.12(臺北市,1994.03):40-47。劉進枰,<定義「體育」與「運動」的諸多問題>,《臺中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系刊》,2(臺中市:2007),154-160。劉鵬,<宋朝蹴鞠考>,《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11.03(河北石家莊,2009.09):107-108。
樊正治,<認識體育與運動>,《國民體育季刊》,3.6(臺北市,1973.09):8-10。鄭繼猛,<宋代都市筆記研究>,陜西:陜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5。
簡松村,<腳頭十萬踢 解數百千般-中國古代的足球>,《故宮文物月刊》,20.3(臺北市,2002.06):58-61。羅陳霞,<宋代小說與宋代民間商貿活動>,天津:南開大學文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9.05。
竇力,<《內人蹋毬賦》譯釋辨異>,《體育文史》,1(北京市,1985.01):16。
四、英德文獻
Baddiel, Ivor,Catherine Saunders., Das grosse Fussballbuch : Spieler, Teams und Meisterschaften,München : Dorling Kindersley, 2004.
Boer, Wiebe Karl.” Nation building exercise: Sporting Culture and the rise of football in colonial Nigeria,” CT : Diss.Yale University , 2003.
Bourdieu, Pierre,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A:Stanford university, 1990.
Bourdieu, Pierre,”Sport and Social Class”,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7,6 (London, December, 1978): 819-840.
Bourdieu, Pierre., Distinction:A Social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G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1984
Burke, Peter.The History of Events and the Revival of Narrative, in P. Burke (ed.), 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 Cambridge:Polity Press in association with B. Blackwell, 1992.
Geertz, Gliffor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New York:Basic Books,1973.
Giulianotti, Richard, Football: A Sociology of the Global Game,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9.
Kelly, John R., Leisure,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6.
Low, Benjamin The beauty of sport: A cross-disciplinary inquiry,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1977.
Vidacs, Beta. “Vision of a better world: Football in the Cameroonian social imagination,” New York: Diss.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2.
Wertz, Spencer K., “Are sports art forms”,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13. 1 (Urbana, Illinois, Winter, 1979): 107-109.
五、電子資料庫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金史/志 凡三十九卷/卷三十五 志第十六/禮八/拜天(P.827)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晉書/列傳 凡七十卷/卷九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王敦 沈充(P.2566)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本紀 凡四十七卷/卷一 本紀第一/太祖 趙匡胤 一/乾德二年(P.16)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表 凡三十二卷/卷二百一十 表第一/宰輔一/太祖建隆元年至仁宗明道元年(P.5422)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石守信 子保興 保吉 孫元孫(P.8809)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二百五十 列傳第九/石守信 子保興 保吉 孫元孫(P.881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四 本紀第四/ 太宗 趙炅 一/ 太平興國三年,(p.58)。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四 本紀第四/ 太宗 趙炅 一/ 太平興國七年,(p.69)。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四 本紀第四/ 太宗 趙炅 一/ 太平興國八年,(p.7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四 本紀第四/ 太宗 趙炅 一/ 雍熙元年,(p.72)。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 趙炅 二/ 雍熙四年,(p.8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 趙炅 二/ 淳化二年,(p.87)。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五 本紀第五/ 太宗 趙炅 二/ 淳化三年,(p.89)。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六 本紀第六/ 真宗 趙恆 一/ 咸平三年,(p.112)。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神宗 趙頊 二/ 熙寧三年,(p.276)。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神宗 趙頊 二/ 元豐二年,(p.297)。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哲宗 趙煦 一/ 元祐三年,(p.326)。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哲宗 趙煦 一/ 元祐四年,(p.328)。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哲宗 趙煦 一/ 元祐五年,(p.33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哲宗 趙煦 一/ 元祐六年,(p.332)。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 本紀 凡四十七卷/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哲宗 趙煦 二/ 紹聖四年,(p.347)。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四百八十九 列傳第二百四十八/外國五/三佛齊國,(p.14088)。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宋史/ 志 凡一百六十二卷/ 卷一百八十四 志第一百三十七/ 食貨下六/ 茶下,(p.4505)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志 凡一百六十二卷/卷一百二十一 志第七十四/禮二十四 軍禮/打毬,(P.284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志 凡一百六十二卷/卷一百九十 志第一百四十三/兵四/鄉兵一/河北等路弓箭社,(P.4726)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志 凡一百六十二卷/卷六十六 志第十九/五行四/金/民訛,(P.1449)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新刋大宋宣和遺事/元集,(P.25)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元史/本紀 凡四十七卷/卷三十四 本紀第三十四/文宗 圖帖睦爾 三/至順元年,(P.75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獻:史記/列傳 凡七十卷/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第九,(P.2257)。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史記/本紀 凡十二卷/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十年,(P.387)。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史記/列傳 凡七十卷/卷一百五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太倉公淳于意,(P.2812)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史記/列傳 凡七十卷/卷一百一十一 衞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P.2939)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晉書/列傳 凡七十卷/卷九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王敦 沈充,(P.2566)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志 凡一百六十二卷/卷一百七十五 志第一百二十八/食貨上三/漕運(P.425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志 凡一百六十二卷/卷九十四 志第四十七/河渠四/金水河(P.2340)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志 凡一百六十二卷/卷一百五十三 志第一百六/輿服五/諸臣服下/公服(P.3561)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宋史/列傳 凡二百五十五卷/卷二百六十 列傳第十九/党進(P.9018-9019)
網路展書讀/元智大學羅鳳珠/中國文學網路研究室/唐宋文史資料庫/宋詩/陸游/<三月二十一日作>
網路展書讀/元智大學羅鳳珠/中國文學網路研究室/唐宋文史資料庫/宋詩/陸游/<晚春感事~又>
網路展書讀/元智大學羅鳳珠/中國文學網路研究室/唐宋文史資料庫/宋詩/陸游/<殘春>
網路展書讀/元智大學羅鳳珠/中國文學網路研究室/唐宋文史資料庫/宋詩/陸游/<西湖春遊>
網路展書讀/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文史地理資訊系統/蘇軾/<牛口見月>
網路展書讀/元智大學羅鳳珠/中國文學網路研究室/唐宋文史資料庫/全唐詩檢索系統,全唐詩卷233/杜甫/<清明,二首之二>
網路展書讀/元智大學羅鳳珠/中國文學網路研究室/唐宋文史資料庫/全唐詩檢索系統,全唐詩卷700/韋莊/<長安清明>【案:集外補遺。】
網路展書讀/元智大學羅鳳珠/中國文學網路研究室/唐宋文史資料庫/全唐詩檢索系統,全唐詩卷128/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網路展書讀/元智大學羅鳳珠/中國文學網路研究室/唐宋文史資料庫/全唐詩檢索系統,全唐詩卷699/韋莊/<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五首之五>
網路展書讀/元智大學羅鳳珠/中國文學網路研究室/唐宋文史資料庫/全唐詩檢索系統,全唐詩卷302/王建/<宮詞,一百○二首之八十一>
網路展書讀/元智大學羅鳳珠/中國文學網路研究室/唐宋文史資料庫/全唐詩檢索系統,全唐詩卷161/李白/<古風,五十九首之四十六>
六、網路文獻
孫靜,<李白—《古風》(其四十六)>,<http://www.diyifanwen.com/sicijianshang/tangdai/libaishici/0673004195176205.htm>,2011.07.01.檢索。
(第一範文網首頁 / 詩詞鑒賞 / 唐代詩詞鑒賞 / 李白詩詞鑒賞 / 正文)
馬國慶,<蹴鞠行當的祖師崇拜>,<http://www.sdmuseum.com/show.aspx?id=1729&;cid=76>,2011.07.05日檢索。
(山東博物館網站/民俗觀察/民俗雜談/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