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2000)。臺灣健身房(體適能中心)設施及管理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中華經濟研究院(2003)。兩岸經濟活動評估報告-連鎖加盟制度之發展。臺北市:經濟部商業司。
方世榮(譯)(1998)。行銷管理學:分析,計畫執行與控制。臺北市:東華。 (Kotler, P., 1995)
尹秀蓮(2011)。臺灣資訊通路商的商業模式演進-以個案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王智正(2009)。連鎖加盟便利商店門市人員教育訓練成效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以某便利商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縣。王偉仲(2011)。數位影響典藏廠商之經營模式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白紀齡(2007)。台灣線上音樂營運模式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可爾絲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10)。個人健康日記。新北市:作者。
可爾絲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10)。臺灣區Curves加盟簡章。新北市:作者。
行政院研考會(2007)。96年度由院管制「運動人口倍增計畫」查證報告。臺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江子鳴(2011)。破壞性創新理論的回顧與應用(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江盈如(1999)。大臺北地區健康俱樂部顧客滿意度、忠誠度以及滿意度構面重視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江裕真(譯)(2006)。M型社會。臺北市:商周。(大前研一,2006)
沈淑貞(2005)。北部地區健康休閒俱樂部會員參與動機、服務品質及滿意度研究。臺北市:易利圖書。
吳思華(2000)。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三版。臺北市:臉譜出版。
吳奕賢(2002)。健康俱樂部消費行為與行銷組合滿意度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1期,227-243。吳水木(2006)。破壞性創新理論在電視及數位內容產業之營運策略運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吳建宏(2007)。臺灣體育健身俱樂部產業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吳湧(2010)。俱樂部團體有氧課程滿意度與會員忠誠度相關影響之影響-以緹力士健康會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吳聰裕(2005)。高雄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服務品質與會員整體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呂建宏(2006)。青少年運動團隊中女同志性認定與隊友互動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李勇霆、畢璐鑾(2006)。臺灣運動健康俱樂部經營類型探討。運動管理季刊,9期,83-87。
李炳杰(2011)。價值創新導向商業模式轉型之戰略性併購類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李書賢(2008)。破壞性創新模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李田樹、李芳齡(譯)(2000)。啟動革命。臺北市:天下文化。
(Gary Hamel, 2000)
李田樹、李芳齡(譯)(2010)。創新者的解答。臺北市:天下雜誌。(Christensen, C. M., &; Michael, R. E., 2003)
李芳齡(譯)(2007)。開放式經營-創新獲利新典範。臺北市:天下雜誌。(Henry Chesbrough, 2006)
李芳齡(譯)(2005)。創新者的修練。臺北市:天下雜誌。
(Christensen, C. M., Anthony, S. D., &; Erik A. R., 2004)
李芳齡(譯)(2010)。創新者的應變。臺北市:天下雜誌。
(Antony, S. D., 2008)
李瑞芬(譯)(2006)。創新地圖全方位創新管理手冊。臺北市:培生。(Tony, D., Epstein, M. J., &; Shelton, R., 2005)
李幸模(2008)。連鎖加盟寶典。臺北市:三藝文化。
林麗冠(譯)(2010)。白地策略:打造無法模仿的市場新規則。
臺北市:天下文化。(Mark Johnson, 2008)
林士傑(2010)。臺北市Action LIFE俱樂部消費者體驗行銷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承鋒(2008)。健身俱樂部會員參與個人教練課程對俱樂部收益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林振順(1990)。連鎖店主持人特質、策略選擇、績效關係之研究-以餐飲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林啟仁(2006)。破壞性創新與研發組織運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林能白(2005,8月31日及9月7日)。名家專論。中國時報,A4版。
林月枝(2001)。就運動休閒俱樂部各類型管理模式看運動休閒產業經理人協會之緣起與願景。運動管理季刊,1期,52-57。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極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市:麗文。
邱貴玲(2007)。健身風潮還能持續嗎。載於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編),國政評論,教文(評)096-082號。臺北市。
姜慧嵐(1994)。淺談體適能中心/俱樂部的規劃。中華體育,8(1),55-57。姜慧嵐(2000)。臺灣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產業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市。姜慧嵐(2002)。淺談臺灣健康俱樂部產業概況。國民體育季刊,31(4),33-37。
施文宗(2010)。半導體測試設計之創新商業模式策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縣。施百俊(2003)。事業模式創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洪聖惠(2001)。健康休閒俱樂部之商圈經營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施振榮(2000)。創新的六種形式。臺北市:大塊文化。
高希均(2005)。藍海策略的時代來臨。遠見雜誌,232期。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市:品度。
高俊雄(1996)。臺北市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經營型態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論文集(一)。臺北:品度。徐作聖、邱奕嘉(譯)(1998)。創新管理。臺北市:華泰。(Allan Afuah)
徐孝義(2009)。美國連鎖加盟餐廳績效評估-價值鏈資料包絡法模型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徐藍翊(2005)。健身俱樂部目標行銷之研究-以金牌健身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桃園縣。涂志強(2011)。駐點經營創新營運模式之探討-以汽車美容業進駐大型科技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陳春久(譯)(2002)。餐飲店創業開店成功秘笈。臺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字井義行,2002)
陳正芬(譯)(2006)。創新者的實踐。臺北市:麥格羅‧希爾。(Michael, L. G., Works, J., &; Kimberly, W. H., 2005)
陳金冰(1991)。休閒俱樂部行銷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惠卿(2004)。二級傳播對消費者購買俱樂部會員證影響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陳又慈(2009)。評估成功的破壞性創新的關鍵構面-以VoIP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芳慶(2005)。健身俱樂部會員客訴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陳瑞成(2011)。網路通訊IC公司因應破壞性創新之競爭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耀勳(2011)。裕隆電動車價值創新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陳文凱(2002)。臺灣連鎖加盟經營成功因素之研究-以加盟主之認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陳向明(2009)。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陳素青(2005)。運動健康俱樂部消費者特徵之探討。大專體育,79期,120-127。陳芳毓(2007)。Curves 體貼女性心理,打開熟女健身市場。經理人月刊,十月號。臺北市:巨思文化。
郭仁宗、李豪(2010)。臺灣運動健身俱樂部之整合性研究。載於屏東教育大學(主編),2010年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65-185)。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許士軍(2004)。許士軍談管理:洞悉84則管理新語。臺北市:天下文化出版。
郭育成(2009)。健康服務產業創新服務之研究-以健檢中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郭婉伶(2007)。運動場館經營模式之研究-以臺北縣立新莊體育場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張宮熊、林鉦棽(2002)。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市:揚智文化。
張文俐(2010)。消費者對破壞性創新產品之屬性評估與購買意願-以山寨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張銀玲(2005)。臺灣通訊市場VoWLAN之發展-以破壞性創新角度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元智大學,中壢市。張勇毅(2006)。臺灣矽智財產業破壞性創新經營策略之研究-以力旺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張佳絹(2007)。以破壞性創新理論探討FMC服務之可行性(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張哲瑜(2007)。破壞性創新個案研究—以廣達、Linux、建華銀行、ETF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崔家棟(2011)。航空餐飲服務業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葉智嘉(2006)。時鐘產業顧客價值創新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黃文華(2011)。電信業者的價值創新與經營模式:臺灣大哥大與中華電信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黃大晉(2006)。高科技產業技術網絡關係與核心資源對協同價值創新合作程度影響之研究-以TFT-LCD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黃培彰(2009)。電腦產業之破壞性創新研究-以低價電腦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黃賢哲(2004)。運動健身俱樂部消費者商店印象與再次購買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黃炳華(2011)。銀行顧客關係管理員制度:從策略規劃與組織績效考核層面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
黃秀媛(譯)(2006)。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市場。臺北市:天下出版。(Kim, W. C., &; Mauborgne, R., 2005)
黃蕙娟(2003)。健康俱樂部相關法規之初探。中華體育,17期,153-162。程紹同(1997)。國內運動休閒與體適能企業概況介紹及經營策略分析。桃縣文教,復刊號,29-36。彭淑美(1993)。營利性運動休閒健身設施之經營管理。國民體育季刊,22(2),89-94。曾麗娟(2004)。從健身休閒連鎖店的發展探討女性消費者對服務品質概況探究。大專體育,74期,142-149。
傅新喬(2007)。廢塑膠資源回收破壞性創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縣。游家怡(2006)。臺灣高科技產業之破壞性創新—以晶電、聯強、神達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湯明哲(2007)。策略精論-基礎篇。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
曾健銘(2010)。高價值創造與傳遞之經營模式-以服務創新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賀士郡(2010)。計程車小額付費服務之可行性研究-以破壞性創新理論進行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經濟部商業司(2000)。連鎖店經營管理實務。臺北市:經濟部商業司。
馮薇庭(2008)。連鎖業展店與經營管理模式之研究-以A連鎖鞋店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臺南市。楊人智(1996)。會員制休閒運動俱樂部之探討。學校體育,6(3),4-10。楊子興(2009)。運動健身俱樂部之場館經理人職業能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楊必立(1967)。行銷學。臺北市:政治大學公企中心。
楊凱期(2009)。開放式經營模式演進歷程分析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楊繼斌(2006)。WiMAX服務之可行性研究:以破壞性創新理論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蔡士傑(2005)。運動健身俱樂部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再購意願之研究—以桑富士運動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蔡岳均(2005)。以破壞性創新與科技產品行銷理論分析網路電話之創新模式-Skype 與Yahoo BB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蔡政修(2009)。以破壞性創新理論分析中國山寨產業-以手機產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趙偉忠(2010)。破壞性創新個案研究-聯發科的中國山寨機藍海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趙麗雲(2007)。臺灣健身俱樂部的發展現況與趨勢。載於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主編),國政研究報告,教文(研)095-018號。臺北市。
趙偉忠(2010)。破壞性創新個案研究-聯發科的中國山寨機藍海策略(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劉秀慧(2007)。以平衡計分卡建構健康俱樂部策略管理之研究-以某健康俱樂部分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劉宜暢(2010)。山寨手機競爭策略分析:破壞性創新概念(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大學,臺南市。劉康曜(2008)。運動健身俱樂部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口碑與再購意願相關性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劉建倫(2011)。雲端服務商業模式設計之探討-以ATM服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劉冠麟(2010)。破壞性創新個案研究-以A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廖聰傑(2010)。非營利運動組織營運模式創新之研究-以全國性單項運動協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鄭秀琴(2004)。健身俱樂部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認知之研究-以亞力山大健身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鄭美芬(2010)。低價筆記型電腦知識場破壞性創新(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鄭志富(2002)。二十一世紀臺灣運動產業之發展與挑戰。第二屆運動與休閒國際研討會大會專題演講稿,7-22。
鍾曉芬(2011)。臺灣臨床試驗服務公司 (CRO) 營運模式之探討-以藥品研發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賴山水(1992)。連鎖加盟店的行列。臺北市:懋聯文化基金。
賴山水(1994)。連鎖加盟事業。臺北市:啟現發行。
簡春平、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巨流文化出版。
韓燕甯(2008)。從開放式創新觀點探討NTT DoCoMo平臺型經營模式(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謝健良(2009)。苗栗小巨蛋健身俱樂部消費者參與行為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臺中市。謝明玲(2007)。外商搶進臺灣M型保健市場。天下雜誌,375期。
謝維玲(譯)(2009)。運動改造大腦。臺北市:野人出版。(John, J. R., &; Eric, H., 2009)
簡建明(2009)。精品業事業經營模式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戴照煜(1988)。加入特約經營的利弊,突破雜誌,37(2),29-34。
魏明皓(2011)。臺灣光電企業跨足綠能整合之策略布局(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顏嘉麟(2009)。紅外線量測儀錶產業利用破壞性創新發展藍海策略之研究-以R公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蘇育民(2011)。網路商業模式價值創新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蘇淑華(2001)。連鎖加盟之緣起與未來發展趨勢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嚴盛豪(1984)。連鎖經營控制之研究—系統分析方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二、英文部分
Abernathy, W. J., &; Utterback, J. M. (1978). Pattern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view. MIT Alumni Association, 80, 40-47.
Afuah, A., &; Tucci, C. L. (2004). A Model of the Internet as Creative Destroyer,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 Management, 395-402.
Amit, R., &; Zott, C. (2001), Value Creation in E-Busines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2(6) ,493-520.
Anthony, S. D., Johnson, M.W., &; Sinfield,J.V. (2008). Institutionalizing Innovation.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9(2), 45-53.
Berman, B., &; Evans, J. R. (1989). Retail Management:A Strategic Approach (4th ed.). New Jersey: Acmillan Publishing Co.
Betz, F. (1998). 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change. New York: Wiley.
Booz Allen Hamilton. (1982).New product management for the 1980s. Washington , DC: Author.
Caves, R. E. &; Murphy, W. F. (1976). Franchising: Firms, markets, and intangible assets.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42, 572-586.
Chesbrough, H., &; Rosenbloom, R. S. (2002).The Role of the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1(3), 529-555.
Chesbrough, H. (2003). Open Innovations: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rp.
Chesbrough, H. (2006). Open Business Models: 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rp.
Christensen, C. M. (1993). The Rigid Disk Drive Industry: A History of Commercial and Technological Turbulence. Business History Review, 67(4), 531-588.
Christensen, C. M. (2008).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Corp.
Damanpour, F. (1991).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 Meta
Analysis of Effects of Determinants and Moderator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4(3),555-590.
Dandridge, T., &; Falbe, C. (1994). The influence of franchisees beyond their local domain. Internationa Small Business Journal, 12(2), 39-49.
Drucker, P. (1985).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and
principles. Boston, MA: Elsevier Butterworth
Eisenmann, T.R. (2002).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Text and case. New York: McGraw-Hill/Irwin.
Gobeli, D. H., &; Brown, D. J. (1993). Improving the process of product innovation.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36(2), 38-44.
Hertog, P., &; Jong, G. (2007). Randstad’s business model of innovation: Results from an exploratory study in the temporary staffing industry. Innovation management, policy &; practice, 9, 358-359.
Hill, C. W. L., &; Jones, G. R. (2001). StrategicManagement :
An Integrated Approach (5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Hunt, S. D.(1972). The Socio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the Franchise System of Distribution.Journal of Marketing, 36, 32-38.
Howell, J. M., &; Boies, K. (2004). Champion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influence of contextual knowledge, role orientation, idea generation, and idea promotion on champion emergence. The Leadership Quarterly, 15(1), 123-143.
Hoffman, R. C., &; Preble. (1991). Selecting a strategy for rapid growth. Long Range Planning,74-85.
Johnson, M. W., Christensen, C. M., &; Kagermann, H. (2008). Reinventing Your Business Model.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6(12), 117-127.
Justice, R., &; Judd, R. (1989). Franchising. Ohio: South-Western Publishing Co.
Kim, W. C., &; Mauborgne, R. (1997).Value innovation:The strategy logic of high growth.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5(1), 103-112
Kim, W. C., &; Mauborgne, R. (1999).Strategy, value innovation, and the knowledge economy.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0(3), 41-54.
Kotl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10th ed.). NJ: Prentice Hall.
Magretta, J. (2002).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0(5), 86-92.
Mahadevan, B. (2000). Business models for internet based e-commerc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2(4), 55-68.
Marquis, &; Donald G. (1972).The anatomy of successful innovation managing. Advancing Technology, 1, 35-48
Mentzer J.T. (1993). Managing channel relations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14(l), 27-42.
Merriam, S.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case study applications in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Mitchell, D., &; Coles, C. (2003).The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ntinuing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 24(5), 15-21.
Mulling, J., &; Komisar, R. (2010). A business plan? Or a journey to plan
B?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51(3), 3-4
OECD (2005). Oslo Manual: 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 and Interpreting
Innovation Data (3rd ed). Retrieved from OECD Eurostat website:
http://www.oecd.org/sti/oslomanual
Osterwalder, A., &; Pigneur, Y. (2010).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 Challengers. Amsterdam:Modderman Drukwerk.
Porter, M. E. (1985).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 New York: Free press.
Rajala, R., Rossi, M., Tuunainen, V., &; Korri, S. (2001). Software
business models: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oftware industry.
Rappa, M.(2000). Business models on the web. Retrieved from website: http://ecommerce.ncsu.edu/topics/models/models.html
Robertson, D. (2009).How to use the innovation matrix to challenge
your innovation teams. Retrieved from Innovation Governance website: http://www.innovationgovernance.net/innovationmatrix.htm
Rubin, P. (1978). The theory of the firm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franchise contrac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1, 223-233.
Sawhney, M., Wolcott,R.C., &; Arroniz, I. (2006). The 12 Different Ways for Companies to Innovate.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47, 75-81
Shafer, S., Smith, J., &; Linder, J. (2005).The power of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Horizons, 48, 199-207.
Schewe, C. D., &; Smith, R. M. (1983). Marketing: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2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Schmidt, G. M. , Druehl, &; Cheryl, T. (2008). When Is a Disruptive Innovation Disruptive? Proje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5, 347–69.
Schumpeter, J. A. (1947). The creative responses in economic
History.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7: 149-159.
Silverman, D. (1997).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 London: Sage.
Slater, S. F., &; John, C., &; Narver. (1994). Does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Moderate the Market Orientation 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Marketing, 58, 46-55.
Stanworth, J., &; Curran, J. (1999). Colas, Burgers, Shakes, and Shirkers: Towards a Sociological Model of Franchising in the Market Economy.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4, 323-344.
Stern, L. W., A. I. E1-Ansary &; A. T. Coughlan (1996).Marketing Channels (5th ed).Pearson Education, Inc, publishing as Prentice Hall.
Thomas D.R. (2000).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Using a general
Inductive approach. Health Research Methods Advisory Service,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HealthUniversity of Auckland, New
Zealand.
Timmers, P. (1998). Bussines Model for Electronic Markets. Journal on
Electronic Markets, 8(2), 3-8.
Van de Ven, A. H. (1986). Central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32(5), 590-607.
Wikipedia (2011). Retrieved from website: http://zh.wikipedia.org/wiki/business model
Yin, R.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s(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