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方(2001)。國中體育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王慧珠(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教學關注與教學專業成長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王麗雲、潘慧玲(2000)。教師張張權益能的概念與師師策略。教育研究集刊,44輯,173-199頁。台灣省教育廳(1994)。中小學體育教師手冊。台北市:師大體研中心。
白東益(2008)。國中教師全球議題知能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相關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朱盈潔(2007)。臺北縣國民中小學資源班初任教師工作困擾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江慧萍(2005)。國小教師生涯發展與專業成長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何宜勳(2005)。高雄市國民中學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實施現況及教師研習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輔仁大學體育學系。何青蓉(1995)。需求評估-概念的澄清與分析。成人教育,23期,63-84頁。何榮杰(2007)。國民中學體育科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余錦漳(2001)。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吳佩珊(2006)。探討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吳武典(2004)。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的挑戰。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主編:教師專業成長問題研究,1-24頁。台北:學富。
吳清山(2004)。優質學校中課程發展、教師教學與專業發展之指標內涵及時見策略分析。教師天地。134卷,21-31頁。吳智愷(2005)。宜蘭縣國小體育教師現況與未來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未來學研究所。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李奉儒(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期,20-29頁。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頁。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24卷6期。李俊德(2006)。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知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縣,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李琪明(2008)。學校品德教育推動策略及評鑑指標研究報告。資料引自http://ce.naer.edu.tw/upload/research_book/39_200802130001_complete%20report.pdf。資料下載於2012年4月3日。
李鳳容(2008)。桃園縣國小教師知覺主任領導角色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李隆旻(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卓明仙(2008)。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彼得.聖吉(1993)。第五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市:天下文化。
林加淇(2005)。初任體育教師專業長之研究=已台中縣國民中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林佳宜(2008)。國民小學專家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與參與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縣,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林宗德(2009)。澎湖縣國中小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林朝隆(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林琦鴻(2006)。高雄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學習動機與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林聯喜(2000)。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在職進修之需求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林麗婷(2001)。國民公民與道德科教師經濟教育專業能力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邱怡文(2008)。臺北縣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邱亭尹(2009)。英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政策之研究-以英格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投縣,國立暨南大學。邱柏翔(2001)。國民小學教師效能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侯銀華(2005)。高雄縣中等學校體育教師專業能力現況及進修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洪孟華(2002)。國小學教師增權賦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洪金水(2004)。台北縣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領域體育科教師專業發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洪崇峰(2003)。桃園國小體育教師課程決定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洪瓊芳(2004)。國小教師專業成長現況與需求之研究-以澎湖縣與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臺南大學教育與經營管理研究所。胡如茵(2010)。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淺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意涵與實踐。新竹市電子教育報。資料取自http://www.hceb.edu.tw/wpaper/201003/tendency.asp。資料下載於2012年4月3日。
徐元民(2004)。體育學導論。台北市:聯經。
徐悅淇(2002)。教師對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的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桃園縣政府(2008)。2020年桃園國際航空城教育計畫書。桃園縣:作者。資料引自http://www.tyc.gov.tw/boe/main.php?menu_page=2020&;city=。資料下載於2012年4月3日。
桃園縣政府教育局(2011)。桃園縣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地圖的理論與實踐。桃園市:飛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高淑霞(2011)。桃園縣國民中學體育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大學體育推廣學系。涂明浦(2004)。嘉義縣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方式與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市,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康美文。(2003)。新竹市國小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張文嘉(2002)。高中音樂教師專業知能需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張春興(2005)。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振章(2006)。台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張彩雲(2008)。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張彩雲(2011)。桃園縣教師核心價值與關鍵能力之建構。載於桃園縣政府主編:桃園縣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地圖的理論與實踐(37-76頁)。
張淑惠(2003)。影響國小教師體育教學校能因素之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張德銳(2000)。美國學校選擇權政策的實施經驗與啟示。楊思偉主編:家長學校選擇權(29-57頁)。台北市:商鼎文化。張寶丹(2003)。國小教師專業發展與形象知覺之研究-以高雄縣為例。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6)。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在職進修辦法。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2)。教育部創造力白皮書 。資料引自教育部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劃入口網:http://www.creativity.edu.tw/modules/wfsection/article.php?articleid-=1。資料下載於2012年4月3日。
教育部(2004)。教師法施行細則。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a)。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b)。教師專業發展。資料引自http://content.moe.edu.tw/wiki/index.php/%E6%95%99%E5%B8%AB%E5%B0%88%E6%A5%AD%E7%99%BC%E5%B1%95。資料下載於2012年4月3日。
教育部(2009c)。ICT入門講義。資料引自http://maylike.kh.edu.tw/freesoft/course/doc_ct980512.doc。資料下載於2012年4月3日。
教育部(2011)。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1)。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大會手冊。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12)。教師法。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1990)。國民體育法實施細則。台北市:作者。
梁福鎮(2006)。我國教師專業發展的現況、問題與對策。教育科學期刊,6卷2期,77-90頁。許義雄(1994)。國民中學體育課程標準修訂重點及其特色。中等教育,45卷3期。許義雄(199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劃-體育學門趨勢與課題重點研究規劃成果報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許義雄、程瑞福(2001)。臺灣地區體育教師在職進修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科會委託研究報告。臺北市:國家科學委員會。郭玉霞(1992)。簡介美國師範教育發展的主要取向。台灣教育,496期,22-26頁。陳俐君(2006)。國民小學在職教師專業成長需求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縣,國立花蓮大學行政與領導研究所。陳建東(2008)。從倫理學觀點探究校長在職專業發展取向。學校行政,53期,1-21頁。陳貞蓉(2007)。國民小學教師社區資源運用與其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縣,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陳裕強(2009)。澎湖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識管理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陳嘉雄(2008)。桃園縣國小體育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桃園縣,國立體育大學體育研究所。陳榮賢(2006)。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學習型組織特性知覺與教師專業成長需求、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陳燕嬌、范熾文(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49期,189-210頁。陳靜婉(2001)。國民小學進修與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教育研究所。程瑞福(2000)。台灣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體育學報,28期123-132頁。
程瑞福(2001)。國民中學體育教師評鑑指標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振昇(2003)。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輯,287-318頁。
楊深坑、楊銀興、周蓮清、黃淑玲、黃嘉莉(2002)。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制度規劃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48卷2期。楊慶麟(2000)。學校本位教師分級制度可行評估之研究-以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葉憲清(2000)。廿一世紀理想的學校體育教師形象。國民體育季刊,124期,4-11頁。董欣樂(2011)。臺北市與金門縣國民小學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體育學系。詹宏碁(2008)。彰化縣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市,國立台東大學體育學系。
廖文彥(2006)。雲林縣中等學校體育教師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劉佳鎮(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體育專業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輔仁大學體育學系。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a)。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研究資訊,12卷4期,129-168頁。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b)。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普及版)。教育部委託之專案研究,國立臺灣範大學承辦。潘慧玲、王麗雲、簡茂發、孫志麟、張素貞、張錫勳、陳順和、陳淑敏、蔡濱如(2004c)。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專業能力指標之發展。教育部委託之專案研究,國立臺灣範大學承辦。蔣淑芳(2010)。花蓮縣國小體育教師應具備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市,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蔡明貴(2008)。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發展需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蔡培村(2004)。教師專業成長的知識管理策略。教育學苑,7輯,1-18頁。蔡培村、孫國華(1996)。我國中小學教師生涯發展之實證分析。載於蔡培村(主編):教師生涯與直級制度(191-226頁)。高雄市:麗文文化。鄭一龍(2003)。新竹地區高中體育教師專業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蕭秀玉(2004)。雲嘉地區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賴春金(2006)。人力資源發展世代交替教師專業發展的兩項意涵。教師天地,140期,58-61頁。賴國忠(2009)。台北縣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簡茂發(1997)。中小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教育研究資訊,5卷3期,1-13頁。饒見維(200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書局。
Cooper, J. M., Jones, H. L., &; Weber, W. A. (1975). Specifying teacher development. NY: Macmillan.
Duke, D. L. (1990). Setting goal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8), 71-76.
Erffmeyer, E. S., &; Martay, C. R. (1988). A goal-setting process for evalua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Orland, L.A..
Haycock, K (1998). Good teaching matters : How well-qualified teachers can clise the gap. Thinking K-16. Washington, DC: The Education Trust.
Gabriel, D. M. (2004). 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argreaves, A., &; Fullan, M. (1992). Introduction. In: A. Hargreaves and M. Fullan (Eds.),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pp.1-19). London: Cassell.
Harris, R.C., &; Harris, M. F. (1995). Launching and sustaining a partner school. In R.T. Osguthorpe, R. C. Harris, M. F. Harris &; S. Black (Eds.). Partner schools: Centers for educational renewal(pp127-165),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Houle, C. O. (1972). The design of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Husen, T. &; Postlethmaife,T.(eds.)(1985).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vo1.6) New York:Pergamon Press.
Kaufman, R. A., Rojas, A. M., &; Mayer, H(1993). Needs assessment: A user”s guide.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 Inc.
Knowles,M.S.(1980).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Rev.ed.). New York : Cambridge Book Company.
Knox, A. B. (1968). Developing administering and evaluatin adult education San Francis,London
Liu, H. Y., &; Silverman, S. (2006). The value profi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Taiwan, ROC.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11(2), 173-191.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 Row.porter,L.W.Lawer,E.E. &; Hackman,J.R.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s Future (1996). What matters most: Teaching for America’s future. New York: Author,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s Future (1997). Doing what Matters most: Investing in quality teaching. New York: Author,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 (2004). What teachers should know and be able to do: The five core propositions of the National Board. Retrieved March 30, 2004, from http://www.nbpts.org/about/coreprops.cfm
Noddings, Nel (2002). 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 ative to character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Peacock, A., &; Rawson, B.(2001). Helping teachers to develop competence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1, 79-92.
Scissons,E. H.(1982). A typology of needs assessment definition in adult education.Adult Education,331,20-28.
Seyfarth, J. T. (1991), Personnel management for effective school,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impson, P. M., Banerjee, D. &; C. L. Simpson. (1994). Softlifting: A Model of Motivating Factor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3, 431-438.
Shulmam,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 of the new reform. Harrard Educational Review .
Starratt, R.J. (1991). Building an ethical school: A theory for practice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7(2), 185-202.
Sykes, G. (1990). Licensure and certification of teachers: An appraisal. In J. 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62-75. CA: Sage.
Tsui, K. T. &; Cheng, Y. C.(1997). Total teacher effectiveness: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change.(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18085).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hodes, C. S., Stokes, M., &; Hampton, G. (2004). A practical guide to mentoring, coaching and peer-network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New York: Routledg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Policy Planning and Innovation (2003). Meeting the Highly Qualified Teachers Challenge: The Secretary’s Second Annual Report on Teacher Quality, Washington, D.C.
Young(1961). Leaning strategies and yechniques among high-achieving student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in ROC’s high schoo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