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4 18: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三元
研究生(外文):Lin, San-Yuan
論文名稱: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之法學實證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Empirical Legal Study on the Righ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of Indigenous Peoples
指導教授:劉尚志劉尚志引用關係王敏銓王敏銓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u, Shang-JyhWang, Min-Chiuan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交通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其他商業及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1
中文關鍵詞: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文化外溢文化主體性法學實證研究
外文關鍵詞: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TCEs)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creationsthe right of the TCEsCultural spilloverSubject position in cultural expressionsEmpirical legal stud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16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7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立法通過,再經主管機關訂定相關施行細則之後,依規定取得智慧創作專用權之原住民族或部落,就主管機關認定並經登記之智慧創作,即得主張「智慧創作專用權」(智慧創作財產權及智慧創作人格權)。而原創條例賦予智慧創作專用權之權能,含括了所有權之積極權能:「使用、收益」,以及消極權能:「排除侵害」。則從憲法釋義學及大法官會議解釋之觀點而言,智慧創作專用權應屬憲法第15條之財產權類型之一。可見原創條例將原本一般人可以自由接近、使用之原住民族傳統文化表達,納為法律保護之客體,進而創設了新型態之財產權。
學理上對於實體財產權或智慧財產權之討論,已累積了相當可觀之成果,但對於原住民族特殊權利的論述則屬新興的領域,仍有待各方深入研究。由於缺少關於智慧創作專用權之學理探討,在比附援引的因襲之下,如果將專用權類比為實體財產或智慧財產,並借用相關之理論,用以理解或判斷關於原住民族智慧創作專用權之權利內涵,可能導致錯誤的判斷。
本論文以法學實證研究之取向,透過質性訪談資料分析程序──編碼(coding),嘗試從資料中建立智慧創作專用權之正當性論述。本論文認為,原創條例之立法目的之一在於「保護原住民文化」,對於智慧創作專用權之理解,必須立基於原住民族文化,而文化所涉及的深層意涵在於「他、我的區辨」。當原住民族致力於尋找族群之間的文化區辨時,法律規範(原創條例)設計,必須能夠協助原住民族在法制基礎上,建構民族認同的基礎,重現「文化主體性」。此外,立法保護原住民族智慧創作的同時,亦必須兼顧社會大眾接近原住民族文化,使各個族群有「相互結識」的機會,才能達到原創條例另一個立法目的──「促進原住民族文化發展」。而從原住民族分享的民族性出發,將「文化外溢」之效果視為智慧創作專用權之本質,始屬符合原創條例之規範精神。
關鍵字: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文化外溢、文化主體性、法學實證研究。

Under the Protection Act for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creations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the regulations issued by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specific aboriginal groups or tribes shall obtain the right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expressions (TCEs) from the date of registration. The content of the right of TCEs includes licensing others to use such expressions and, in the case of infringement, demanding the infringer to remove it, where there is likelihood of infringement, a demand may be made to prevent such infringement. That is to say that the right of the TCEs is a whole new type of property right. Moreover, it forbids people to access the TC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and perhaps scales down the public domain.
In order to elaborate this new type of property correctly and to ward off mistakes in understanding the right of TCEs, this dissertation would like to bring up the justification for protecting the TCEs of indigenous peoples. To establish the theory, this dissertation will apply the methods of empirical legal study to the subject, which is to say that the theory is rooted on the material of interviewing the participators who are aboriginal cultural workers.
This dissertation will argue that the first justification for protecting TCEs is to build up the subject position in cultural expressions of indigenous peoples that would distinguish TCEs from the main stream culture. In the next place, based on the inherent sharing culture, we should value the spillover of TCEs instead of collecting all the benefits of it, which will conform to the spirit of indigenous peoples in Taiwan.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目的 7
第四節 論文架構 9

第二章 智慧創作專用權之財產權屬性與相關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資源配置、財產制度與原住民族智慧創作 14
第一項 制度、法律與財產權 16
第二項 財產權之內涵 19
一 法律規範與財產權 20
二 人類學觀點的財產權內涵 23
三 供需法則、交易成本與財產權 25
第三項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專用權之財產權屬性 27
第二節 財產權、公共領域與圈地運動 32
第一項 公共領域與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 32
一 公共領域之意義與發展 32
二 宿存在公共領域中的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 38
第二項 私有財產制度與圈地運動 39
二 資源配置與圈地運動…………………………………………………..40
二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與圈地運動 45
第三節 財產權之正當性判斷理論與智慧創作專用權 46
第一項 勞動理論 47
第二項 效用主義理論 50
第三項 人格理論 52
第四項 社會計畫理論 54
第五項 簡評 57
第四節 多元文化的面貌──原住民族傳統習慣與現行法制 59
第一項 原住民政策之實證研究 59
第二項 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之研究 60
第三項 簡評 62
第五節 小結 6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過程 65
第一節 方法論與方法 65
第二節 原住民法律議題之研究方法 66
第三節 向來之法學研究方法 67
第四節 質性研究的典範 67
第一項 資料蒐集方法 69
第二項 訪談對象的選擇與規模 72
第三項 資料分析 77
第五節 質性研究之評價標準與研究倫理 78
第一項 質性研究之評價標準 79
第二項 研究倫理 79

第四章 實證資料分析與發現 83
第一節 受訪者之基本資料 83
第二節 研究發現 85
第一項 對「原創條例」之期待與不安 86
一 當「現代法律」遇見「傳統事務」 87
二 「文化發言權」的競逐 89
三 商業利益分配的疑慮 90
四 「以法之名」的迷思 92
第二項 原初與新創的混淆 93
一 被忽略的法律規範 93
二 劃定權利界線的困難 95
三 文化基因工程的重要 96
第三項 權利主體與權利客體的不確定性 99
一 禮失求諸野:專家在哪裡? 100
二 權利主體的衝突:族群與部落的整合 101
三 權利客體的爭議:你的傳統或我的智慧? 106
第四項 重現文化主體性 110
一 法律之外的文化保存機制 111
二 文化一致性與差異性 113
三 非營利的文化推廣 115
四 文化商品化的爭議 118
五 原住民族的文化身分 122
第五項 文化表達之保護與外溢 126
一 分享的民族 127
二 專用的爭議 130
三 文化外溢與權利保護 131
第六項 規範衝突與原住民族自治 139
一 傳統的規範力量──「老人家說的話」 139
二 「沒有文字」的傳統法律制度 142
三 現代法律制度與主流文化的入侵 145
四 國家法制下的部落傳統規範 148
五 立基於部落的多元文化自治 151
第三節 小結 161

第五章 結論 165
第一節 研究心得 165
第一項 法學研究方法之再思考 165
第二項 智慧創作專用權之正當性判斷理論 166
第三項 體現原住民族文化自治之精神 167
第二節 後續研究 168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69
第一項 從禮俗社會到法理社會:給原住民族的建議 169
第二項 包容異質文化所形成的差異:給主流社會的建議. 170
第三項 智慧創作專用權效益極大化:給主管機關的議 173

參考文獻……………………………………………………………………………175

附件一 原住民族傳統知識創作保護條例……………………………………..191
附件二 立法院議事錄…………………………………………………………..195
附件三 圈地法案………………………………………………………………..222
附件四 圈地地圖………………………………………………………………..223
附件五 受訪者基本資料………………………………………………………..224
附件六 研究參與同意書………………………………………………………..225
附件七 協助謄寫逐字稿同意書………………………………………………..227
附件八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辦理部落核定作業要點……………………..229
附件九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推動原住民族部落會議實施要點……………..231
附件十 信義鄉潭南村部落會議開通知單……………….…………………….234
附件十一 99年度雙龍部落議會第二屆第十二次會議紀錄…………………….236
附件十二 99年度雙龍部落議會第二屆第十三次會議紀錄…………………….237
附件十三 達瑪巒(地利村)部落99年度第十次部落會議會議紀錄………….240
參考文獻
中文書籍
王泰升,《台灣法律史概論》,2版,元照出版,台北(2004)。
王嵩山,《當代臺灣原住民的藝術》,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出版,台北(2001)。
王澤鑑,《民法概要》,三民出版,台北(2003)。
王澤鑑,《民法物權第一冊:通則.所有權》,三民出版,台北(2005)。
王為國、張奕華、許正妹、黃世奇、羅國俊著,《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心理出版,台北(2006)。
田哲益(達西烏拉彎.畢馬),《台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武陵出版,台北(2001)。
布興.大立(Pusin Tali),《自治是原住民族的唯一活路》,前衛出版,台北(2008)。
林建成,《台灣原住民藝術田野筆記》,藝術家出版,台北(2002)。
洪遜欣,《中國民法總則》,大陸(1981)。
孫大川,《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聯合文學出版,台北(2010)。
孫大川,《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聯合文學出版,台北(2010)。
高淑清,《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之旅》,麗文出版,台北(2008)。
張清溪、許嘉棟、劉鶯釗、吳聰敏,《經濟學(上)》,翰蘆圖書出版,台北(1995)。
陳雨嵐,《台灣的原住民》,遠足文化出版,台北(2004)。
陳鴻鈞,《財產權之行使及保護》,台北(1963)。
黃少游,《現代法學底理論與實際》,三民出版,台北(1967)。
曾建次,《祖靈的腳步》,晨星出版,台中(1998)。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三民出版,台北(2005)。
齊力、林本炫,《質性研究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出版,嘉義(2005)
劉其偉,《台灣原住民文化藝術》,雄獅美術出版,台北(1997)。
鄭玉波,《羅馬法要義》,漢林出版,台北(1961)。
鄭玉波著,黃宗樂修訂,《民法物權》,三民書局,台北(2005)。
霍德明、熊秉元、胡春田、巫和懋,《經濟學2000(上)》,3版,雙葉書廊出版,台北(2003)。
蕭瑞麟,《不用數字的研究:深度思考的學術研究方法》,培生出版,台中(2006)。
羅明通,《著作權法論I》,6版,三民出版,台北(2005)。
羅明通,《著作權法論II》,6版,三民出版,台北(2005)。
Babbie, Earl著,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合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時英出版,台北(2004)。
Becker, Howard S.著,郭姿吟、呂錦媛譯,《這才是做研究的王道》,群學出版,台北(2009)。
Flick, Uwe著,張可婷譯,《質性研究的設計》,韋伯出版,台北(2010)。
Fligstein, Neil著,鄭力軒譯,《市場的構造:21世紀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學》,群學出版,台北(2007)。
Foray, Dominque著,周宜芳譯,《知識經濟學》,天下文化出版,台北(2007)。
Friedman, David D.著,葉家興譯,《經濟學與法律的對話》,先覺出版,台北(2002)。
Friedman, Lawrence M.著,吳錫堂、楊滿郁譯,《法律與社會》,巨流出版,台北(1991)。
Furubotn, Eric G. & Rudolf Richter著,顏愛靜譯,《制度與經濟理論—新制度經濟學之貢獻》,五南圖書出版,台北(2001)。
Hoecke, Mark Van著,孫國東譯,《法律的溝通之維》,法律出版,大陸(2002)。
Jensen, Klaus Bruhn等著,陳玉箴譯,《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指南:質性與量化方法論》,韋伯文化出版,台北(2005)。
Keesing, R.著,張恭啟、于嘉雲譯,《當代文化人類學分編之二:文化人類學》,巨流出版,台北(1991)。
Keesing, R.著,張恭啟、于嘉雲譯,《文化人類學》,巨流出版,台北(1991)。
Kvale, Steninar著,陳育含譯,《訪談研究法》,韋伯文化出版,台北(2010)。
Lessig, Lawrence著,劉靜怡譯,《網路自由與法律》,商周文化,台北(2002)。
Levitt, Steven D. & Stephen J. Dubner著,李明譯,《蘋果橘子經濟學》,大塊文化出版,台北(2006)。
Lloyd, Dennis著,張茂柏譯,《法律的理念》,聯經出版,台北(1989)。
Marshall, Catherine & Rossman, Gretchen B.著,李政賢譯,《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五南出版,台北(2007)。
Monahan, John & Laurens Walker著,何美歡、樊志斌、黃博譯,《法律中的社會科學》,法律出版社出版,大陸(2007)。
More, Thomas著,戴鎦齡譯,《烏托邦》,再版,中國社會出版,大陸(1999)。
Neuman, W. Lawrence著,朱柔若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揚智出版,台北(2000)。
North, D. C.著,劉瑞華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時報出版,台北(1994)。
Okun, Arthur M.著,許晉福譯,《公平與效率:你必須有所取捨》,經濟新潮出版,台北(2011)。
Patton, M. Q.著,吳芝儀、李奉儒譯,《質的評鑑與研究》,桂冠出版,台北(1995)。
Rosen, Lawrence著,彭艷崇譯,《法律與文化:一位法律人類學家的邀請》,法律出版,北京(2011)。
Sandler, Todd著,葉家興譯,《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先覺出版,台北(2003)。
Smith, Adam著,謝宗林、李華夏譯,《國富論》,先覺出版,台北(2005)。
Soto, Hernando de著,王曉冬譯,《資本的祕密》,經濟新潮社出版,台北(2005)。
Strauss, Aqnselm & Corbin, Juliet著,吳芝儀、廖梅花譯,《質性研究入門:紮根理論研究方法》,濤石文化出版,台北(2001)。
Wight, Jonathan B.著,江麗美譯,《發現亞當斯密:一個關於財富、轉型與道德的故事》,經濟新潮社出版,台北(2004)。


中文期刊
王佳煌,〈文化/創意產業、創意階級/城市論著的批判性檢視〉,《思與言》,第48卷第1期,頁131-190,2010年3月。
王皇玉,〈文化衝突與台灣原住民犯罪困境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6卷第3期,頁255-304,2007年9月。
王泰升,〈「法律史——臺灣法律發展的『輪替』、轉機與在地化(2007-2009)」〉,《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9卷第2期,頁165-198,2010年6月。
王泰升,〈日治時期高山族原住民族的現代法治初體驗:以關於惡行的制裁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40卷第1期,頁1-98,2011年3月。
王敏銓,〈Free Culture (Lawrence Lessig, New York, NY: The Penguin Press, 2004)〉,《科技法學評論》,第2卷第2期,頁215-240,2005年10月。
古祖雪,〈論傳統知識保護的三種正當性〉,《法令月刊》,第58卷第12期,頁68-82,2007年12月。
辛年豐,〈原住民族權利保障的建構與實現─從平等權出發到落實平等保障〉,《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4期,頁187-245,2011年7月。
呂佩芳、楊智傑,〈釋放部分著作權之法律經濟分析〉,《智慧財產權月刊》,第81期,頁96-126,2005年9月。
吳景芳,〈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孫大川主任委員專訪〉,《法律扶助》,第35期,頁20-24,2011年2月。
周惠民,〈台灣原住民族研究──一個資料庫分析〉,《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3卷第4期,頁167-194,2010年12月。
林三元,〈法律經濟學之發展特別報導──從有效率的公平正義出發〉,《科技法學評論》,第1卷第2期,頁249-294,2004年10月。
林三元,〈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初探──建構文化財產權之省思〉,《興大法學》,第3期,頁57-90,2008年5月。
林明昕,〈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利」或「基本國策」?〉,《憲政時代》,第29卷第3期,頁335-358,2004年4月。
林開世,〈一個法案保護了什麼?〉,《人類學視界》,創刊號,頁2-5,2008年3月。
胡正恆,〈人、土地、與歷史記憶:以蘭嶼傳統地名的研究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6期,頁110-122,2002年11月。
容邵武,〈法律及其不滿〉,《人類學視界》,第2期,頁32-34,2008年9月。
涂懷瑩,〈行政法學的「方法論」的「重要性」、「新舊方法」暨「綜合法學的研究法」(一)〉,《軍法專刊》,第43卷第2期,頁1-2,1997年12月。
盛子龍,〈潘朵拉的盒子─釋字第六0六號解釋簡評〉,《台灣本土法學》,第79期,頁280-283,2006年2月。
陳妙芬,〈「原住民族之法意識及權利保障」座談會議題討論〉,《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47期,頁77-129,2003年6月。
陳起行,〈美國數位著作權保護的法理論述〉,《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6卷第2期,頁131-164,2007年6月。
郭佩宜,〈法律是解藥,還是毒藥?〉,《人類學視界》,創刊號,頁6-8,2008年3月。
郭華仁、陳昭華、陳士章、周欣宜,〈傳統知識之保護初探〉,《清華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2卷第1期,頁49-99,2005年3月。
黃居正,〈傳統智慧創作與特殊權利──評析「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3卷第4期,頁11-46,2010年12月。
黃居正、邱盈翠,〈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以美國理論變遷與實務觀點為中心〉,《歐美研究季刊》,第41卷第4期,頁1023-1097,2011年12月。
黃樹民,〈原住民政策評估研究之我思〉,《人類學視界》,第3期,頁20-23,2009年3月。
楊仁煌,〈撒奇萊雅民族無形文化建構之研究〉,《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第3卷第4期,頁97-143,2010年12月。
楊智傑,〈原住民傳統文化表達之保護模式比較與建議〉,《中正大學法學集刊》,第30期,頁47-98,2010年7月。
廖元豪,〈司法與台灣民主政治──促進、制衡,或背道而馳?〉,《台灣民主季刊》,第4卷第3期,頁161-172,2007年9月。
劉孔中,〈建立資訊時代「公共領域」之重要性及具體建議〉,《智慧財產權法制的關鍵革新》,頁1-28,2007年6月。
劉宏恩,〈「書本中的法律」(Law in Books)與「事實運作中的法律」(Law in Action)〉,《月旦法學》,第94期,頁336-341,2003年3月。
劉尚志、林三元、宋皇志,〈走出繼受,邁向立論:法學實證研究之發展〉,《科技法學評論》,第3卷第2期,頁1-48,2006年10月。
劉源祥,〈原住民族基因研究之國內法律規範探討〉,《法律與生命科學》,第7期,頁12-25,2008年10月。
蔡志偉,〈從客體到主體:臺灣原住民族法制與權利的發展〉,《臺大法學論叢》,第40卷特刊,頁1499-1550,2011年10月。
蔡明誠,〈網際網路智慧財產權的問題與展望──以臺灣法律為例〉,《臺大學法學論叢》,第30 卷第5期,頁133-173,2001年9月。
蔡維音,〈財產權之保護內涵與釋義學結構〉,《成大法學》,第11期,頁31-74,2006年6月。
Simon, Scott(史國良)著,林汝羽、許婉容、劉紹華譯,〈人類學與原住民族自治〉,《人類學視界》,第3期,頁40-43,2009年3月。

中文學位論文
朱稚芬,《論著作權法與公共領域之衝突與調和機制》,世新大學法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7月。
李悌愷,《姓名權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2010年1月。
巫智豪,《地上權之財產權界定及消滅後地上物清理之法律經濟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11月。
林正杰,《民俗創作保護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2009年10月。
曾致鳴,《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法律保護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蔡佩真,《台灣癌症喪親家庭關係之變化與探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蔡惠如,《著作權合理使用之價值創新與未來展望》,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8月。
趙善如,《從平衡觀點探討老年妻子照顧者的生活適應現象》,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2002年。
魏千峰,《財產權之基本理論研究—以國家與人民之關係為限》,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
簡嘉瑩,《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之探討》,國立東華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2010年。

中文論文集
周惠民,〈原住民知識在教育上的意涵與應用〉,收於《2010南島民族國際會議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台北(2010)。
紀駿傑、陽美花,〈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問題分析與建議〉,收於《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台北(2010)。
章英華、林季平、劉千嘉,〈臺灣原住民的遷徙及社會經濟地位之變遷與現況〉,收於《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台北(2010)。
陳張培倫,〈原住民族知識與現代知識的平等對話〉,收於《2010年南島民族國際會議論文集》,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出版,台北(2010)。
陳愛娥,〈司法院大法官會議解釋中財產權概念之演變〉,收於《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出版,台北(1997)。
黃樹民,〈全球化與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之變遷與現況〉,收於《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台北(2010)。
鄭川如,〈加拿大克里族土地自治協議之簡介與探討〉,收於《加拿大原住民族的土地權實踐》,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出版,花蓮(2008)。
劉璧榛,〈文化產業、文化振興與文化公民權:原住民族文化政策的變遷與論辯〉,收於《台灣原住民政策變遷與社會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出版,台北(2010)。


其他中文參考文獻
立法院公報,第90卷第5期,2001年1月。
立法院公報,第96卷第84期,2007年12月。
立法院公報,第96卷第85期,院會紀錄,2007年12月。
法務部編,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法務部,6版(2004)。
財團法人鄒族文化藝術基金會,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體系之研究──鄒族、魯凱族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6)。
台邦.撒沙勒,尋找部落主權:文化商品化、智慧財產權與原住民傳統資源權利之探討,文化運用與智慧財產權文選集,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編印(2000)。
黃居正,特殊權利概念的重建──評析原住民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07)。
施正鋒,「原住民族自治區定位之研究」政策建議書,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2008)。
高德義、石忠山、羅國夫、楊逸翔、楊鵑穎、全皓翔,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研究:排灣族及雅美族個案,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2008)。
蔡中涵、陳俊男,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第七期委託研究─阿美族、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2011)。
蔡志偉(Awi Mona)、潘英海,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第八期委託研究計畫──賽德克族結案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2011)。
謝世忠、郭倩婷、楊鈴慧、劉瑞超、李韋誠,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第二期委託研究:泰雅族、太魯閣族,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2007)。
謝世忠、楊鈴慧、劉瑞超、李韋誠、黃昱中,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第五期委託研究─布農族、邵族,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2008)。
財團法人東台灣研究會文化藝術基金會,原住民族傳統習慣之調查、整理及評估納入現行法制研究─卑南族、賽夏族結案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研究(2010)。
王已由,確認原民身分,西拉雅族敗訴,中國時報,A13版,2011年7月22日。
何哲欣,原民收養限制嚴,促修法鬆綁,蘋果日報,A6版,2011年5月12日。
林恕輝、黃明堂,蘭嶼百年大舟,遭轟踐踏達悟文化,自由時報,A6版,2011年6月29日。
黃力勉,蘭嶼拼板大舟,逆跨黑潮首抵台,中國時報,A10版,2011年6月30日。
鄭錦晴,蘭嶼飛魚漁業資源管理獲共識,中華日報,第B2版,2008年3月18日。
羅建旺,越域盜木,泰雅族殺豬祭祖大和解,聯合報,A6版,2012年5月5日。
蘋果日報A10版,2007年12月8日,亦可見蘋果日報網站: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071208/30052000(最後點閱時間:2010年8月4日)。
劉嘉泰,豐年祭領唱人凋零,錄音帶代勞,中央社新聞網:http://www.mysuper.com.tw/simple/?t51595.html(最後點閱時間:2010年8月4日)。
李蕙君,「棉花婆婆」捻集棉線織衣 台東縣唯一,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7007388.shtml(最後點閱時間:2012年4月5日)。
行政院第3024次院會決議,亦可見行政院網站:
http://www2.ey.gov.tw/ct.asp?xItem=28274&ctNode=1226&mp=1(最後點閱時間:2012年8月10日)。
行政院第3089次院會決議,亦可見行政院網站:http://www2.ey.gov.tw/ct.asp?xItem=42612&ctNode=1229&mp=21(最後點閱時間:2012年8月10日)。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網站: http://www.ioe.sinica.edu.tw/chinese/staff/Chen-chi-lu.html (最後點閱時間:2009年4月19日)。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網站:http://www.apc.gov.tw/portal/docDetail.html?CID=940F9579765AC6A0&DID=0C3331F0EBD318C2C732C824F97827B5(最後點閱時間:101年4月5日)。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司法院網站:http://www.judicial.gov.tw/db/db04/db04-03.asp (最後點閱時間: 2015年12月25日)。
蘭嶼鄉公所聲明書(2011年6月26日),蘭嶼鄉公所網站:http://lanyu.taitung.gov.tw/newsinside.php?no=52 (最後點閱時間:2011年6月30日)。
謝文華,平埔族爭正名換來原民會羞辱,自由時報電子報,2009年6月25日,亦可見自由時報網站: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n/25/today-life10.htm(最後點閱時間:2009年7月22日)。
蘇益忠,原民會舉行部落核定座談會,中時電子報,2008年3月11日,亦可見中國時報網站: http://www.tipp.org.tw/formosan/news/news_detail.jspx?id=20080312000001(最後點閱時間:2009年11月17日)。
苗栗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原住民行政處召開「原住民族地區『部落』核定機制」中區說明會,2008年3月12日,亦可見自由時報網站:http://apm.miaoli.gov.tw/news52_view.aspx?vsn=9(最後點閱時間:2009年11月22日)。
阿密特,維基百科網站: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8%BF%E5%AF%86%E7%89%B9(最後點閱時間:2011年5月31日)。
陳威任,阿妹專輯收錄古調 獲部落授權,台灣立報(2009年7月15日)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186(最後點閱時間:2011年5月31日)。
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內容及相關立法說帖,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網站:http://www.apc.gov.tw/portal/docList.html?CID=70BECE48437643C1(最後點閱時間:2012年4月17日)。
謝文華,原住民族自治法草案/沒錢沒權沒土地,原民轟假自治,自由時報電子報,2010年9月23日: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sep/23/today-p4.htm(最後點閱時間2012年1月5日)。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網站:http://www.ly.gov.tw/01_lyinfo/0109_meeting/meetingView.action?id=46403&atcid=46403(最後點閱時間2011年6月7日)。
不出草 原民部落 殺豬血祭大和解,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505/34207726/applesearch/ (最後點閱時間:2012年5月5日)。

英文書籍
ALEXANDER, GREGORY, COMMODITY AND PROPRIETY (1997).
CALABRESI, GUIDO, PHILIP BOBBITT, TRAGIC CHOICES: THE CONFLICTS SOCIETY CONFRONTS IN THE ALLOCATION OF TRAGICALLY SCARCE RESOURCES (1978).
DWORKIN, RONALD, A MATTER OF PRINCIPLE (1985).
FISHER, WILLIAM W. III ET AL., AMERICAN LEGAL REALISM (1993).
FISHER, WILLIAM W. III, PROMISES TO KEEP (2004).
HEGEL, G. W. F., THE PHILOSOPHY OF RIGHT (T. M. Knox tra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65) (1812).
JEFFERSON, THOMAS, NOTES ON THE STATE OF VIRGINIA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4) (1861).
KAIN, ROGER J. P., JOHN CHAPMAN & RICHARD R. OLIVER, THE ENCLOSURE MAPS OF ENGLAND AND WALES 1595-1918 (2004).
KOMESAR, NEIL K., LAW’S LIMITS: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RIGHTS (2001).
KYMLICKA, WILL,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1995).
LESSIG, LAWRENCE, 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 (1999).
LESSIG, LAWRENCE, FREE CULTURE (2004).
LESSING, LAWRENCE, FREE CULTURE: HOW BIG MEDIA USES TECHNOLOGY AND LAW TO LOCK DOWN CULTURE AND CONTROL CREATIVITY (2004).
LIEBERMAN, MARC & ROBERT E. HALL, INTRODUCTION TO ECONOMICS (2005).
LITMAN, JESSICA, DIGITAL COPYRIGHT (2001).
LOCKE, JOHN, TWO TREATIES OF GOVERNMENT (2003).
MARX, KARL,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1964) (1932).
MINDA, GARY, POSTMODERN LEGAL MOVEMENT: LAW AND JURISPRUDENCE AT CENTURY’S END (1995).
MONAHAN, JOHN & LAURENS WALKER, SOCIAL SCIENCE IN LAW: CASES AND MATERIALS, (2002).
MUNZER, STEPHEN R., A THEORY OF PROPERTY (1990).
ROWLEY, CHARLES K.,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LIMITS OF DEMOCRACY (1993).
SCHILLER, BRADLEY R., ESSENTIALS OF ECONOMICS (4th ed. 2002).
SHINER, ROGER A., LEGAL INSTITUTIONS AND THE SOUCES OF LAW (2005).
WATSON, CONRAD WILLIAM, MULTICULTURALISM (2000).

英文期刊
Bell, Abraham & Parchomovsky, Gideon, A Theory of Property, 90 CORNELL L. REV. 531 (2005).
Benson, Bruce L., The Spontaneous Evolution of Cyber Law: Norms, Property Rights, Contracting, Dispute Resolution and Enforcement Without the State, 1 J. L. ECON. & POL’Y. 269 (2005).
Bouckaert, Boudewijn, What is Property?, 13 HARV. J. L. & PUB. POL’Y 775 (1990).
Boyle, James, The Second Enclosure Move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Domain, 66 LAW & CONTEMP. PROBS. 33 (2003).
Buchanan, James M. & Yong J. Yoon, Symmetric Tragedies: Commons and Anticommons, 43 J.L. & ECON. 1 (2000).
Carter, Stephen L., Does It Matter Wheth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Property?, 68 CHI-KENT L. REV. 715, (1993).
Coase, Ronald 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3 J. L. & ECON. 1 (1960).
Cohen, Amy B., Copyright Law and the Myth of Objectivity: The Idea-Exprission Dichotomy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Artistic Value Judgments, 66 IND. L.J. 175 (1990).
Cohen, Morris R., Property and Sovereignty, 13 CORNELL L.Q. 8 (1927).
Conway, Danielle M., Indigeniz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Customary Law, Legal Pluralism, and the Protection of Indigenous Peoples’ Rights, Identity, and Resources, 15 TEX. WESLEYAN L. REV. 207 (2009).
Demsetz, Harold,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57 AM. ECON. REV. PAPERS & PROC. 347 (1967).
Demsetz, Harold,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II: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Private and Collective Ownership, 31 J. LEGAL. STUD. 653 (2002).
Easterbrook, Frank H.,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Still Property, 13 HARV. J. L. & PUB. POL’Y 108 (1990).
Fisher III, William W., Property and Contract on the Internet, 73 CHI.-KENT L. REV. 1203 (1998).
Frischmann, Brett M., & Mark A. Lemley, Spillovers, 107 COLUM. L. REV. 257 (2007).
Gordon, Wendy J., Fair Use as Market Failure: A Structur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Betamax Case and its Predecessors, 82 COLUM. L. REV. 1600 (1982).
Hadley, Marie, The Double Movements that Define Copyright Law and Indigenous Art In Australia, 9 INDIGENOUS L. J. 47 (2010).
Hardin, Garrett,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Dec. 13, 1968, at 1243.
Heise, Michael,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Empirical Legal Scholarship: Judicial Decision Making and the New Empiricism, 2002 U. ILL. L. REV. 819 (2002).
Heller, Michael A., The Tragedy of the Anticommons: Propert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Marx to Markets, 111 HARV. L. REV. 621 (1998).
Heller, Michael A., The Boundaries of Private Property, 108 YALE L. J. 1163 (1999).
Holmes, Oliver Wendell, The Path of the Law, 10 HARV. L. REV. 457 (1897).
Hughes, Justin, The Philosoph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77 GEO. L. J. 287 (1988).
Jaszi, Peter, Caught in the Net of Copyright, 75 OR. L. REV. 299 (1996).
Kurtz, Leslie A., Speaking to the Ghost: Idea and Expression in Copyright, 47 U. MIAMI L. REV. 1221 (1993).
Lange, David, Recognizing the Public Domain, 44 LAW & CONTEMP. PROBS. No. 4. 147 (1981).
Lemley, Mark A., Proper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Free Riding, 83 TEX. L. REV. 1031 (2005).
Lessig, Lawrence, Re-crafting a public domain, 18 YALE J. L. & HUMAN. 56 (2006).
Litman, Jessica, The Public Domain, 39 EMORY L. J. 965 (1990).
Long, Doris Estelle, Traditional Knowledge and the Fight for the Public Domain, 5 J. MARSHALL REV. INTELL. PROP. L. 671 (2006).
Merrill, Thomas W. & Henry E. Smith, What Happened to Property in Law And Economics?, 111 YALE L. J. 357 (2001).
Merrill, Thomas W., Introduction: The Demsetz Thesis and the Evolution of Property Rights, 31 J. LEGAL STUD. 331 (2002).
Merryman, John Henry, Two Ways of Thinking About Cultural Property, 80 AM. J. INT’L L. 831 (1986).
Mossoff , Adam, What is Property? Putting the Pieces Back Together, 45 ARIZ. L. REV. 371 (2003).
Netanel, Neil Weinstock, Copyright and a Democratic Civil Society, 106 YALE L. J. 283 (1996).
Ochoa, Tyler T., Origins and Meanings of the Public Domain, 28 U. DAYTON L. REV. 215 (2002).
Pound, Roscoe, Law in Books and Law in Action, 44 AM. L. REV. 12 (1910).
Pound , Roscoe, The Scope and Purpose of Sociological Jurisprudence, 25 HARV. L. REV. 489 (1912).
Reich, Charles A., The New Property, 73 YALE L. J. 733 (1964).
Riley, Angela R., “Straight Stealing”: Towards an Indigenous System of Cultural Property Protection, 80 WASH. L. REV. 69 (2005).
Rose, Carol, M., Property as the Keystone Right?, 71 NORTE DAME L. REV. 329 (1996).
Samuels, Edward, The Idea-Expression Dichotomy In Copyright Law, 56 TENN. L. REV. 321 (1989).
Scotchmer, Suzanne,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Cumulative Research and the Patent Law, 5 J. ECON. PERSP. 29 (1991).
Stephen, Frank H. & Stefan Van Hemmen, Laws, Enforcement, Leg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26 WASH. U. J. L. & POL’Y 37 (2008).
Sterk, Stewart E., Intellectualizing Property: The Tenuous Connections Between Land and Copyright, 83 WASH. U. L. Q. 417 (2005).
Stigler, George J., The Law and Economics of Public Policy: A Plea to Scholars, 1 J. L. STUDIES 1 (1972).
Underwkuffler-Freund, Laura S., Property: A Special Right, 71 NOTRE DAME L. REV. 1037 (1996).
Valencia-Weber, Gloria, Tribal Courts: Custom and Innovative Law, 24 N. M. L. REV. 225 (1994).
Williams, Robert A. Jr., Encounters on the Frontiers of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Law: Redefining the Terms of Indigenous Peoples’ Survival in the World, 1990 DUKE L.J. 660 (1990).

其他英文參考文獻
ELDRITCH PRESS, http://www.eldritchpress.org (last visited Sept. 21, 2011).
Seron, Carroll & Susan S. Silbey, Profession, Science, and Culture: An Emergent Canon of Law and Society Research, i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LAW AND SOCIETY 30 (Andrew Bradstock & Christopher Rowland eds.) (2004).
Jefferson, Thomas, The Founders' Constitution Volume 3, Article 1, Section 8, Clause 8, THE UNIV. OF CHI. (Aug. 13, 1813), available at http://press-pubs.uchicago.edu/founders/documents/a1_8_8s12.html (last visited Aug. 17, 2011).
North, Douglass C., Economic Performance through Time, NOBELPRIZE.ORG (Dec. 9, 1993), http://nobelprize.org/nobel_prizes/economics/laureates/1993/north-lecture.html (last visited Feb. 2, 2009).
World Intell. Prop. Org., Intellectual property needs and expectations of traditional knowledge holders, 25 (2001), http://www.wipo.int/tk/en/tk/ffm/report.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嵩山,《當代臺灣原住民的藝術》,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出版,台北(2001)。
2. 黃少游,《現代法學底理論與實際》,三民出版,台北(1967)。
3. 楊仁壽,《法學方法論》,三民出版,台北(2005)。
4. 王皇玉,〈文化衝突與台灣原住民犯罪困境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6卷第3期,頁255-304,2007年9月。
5. 古祖雪,〈論傳統知識保護的三種正當性〉,《法令月刊》,第58卷第12期,頁68-82,2007年12月。
6. 呂佩芳、楊智傑,〈釋放部分著作權之法律經濟分析〉,《智慧財產權月刊》,第81期,頁96-126,2005年9月。
7. 林三元,〈法律經濟學之發展特別報導──從有效率的公平正義出發〉,《科技法學評論》,第1卷第2期,頁249-294,2004年10月。
8. 林三元,〈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初探──建構文化財產權之省思〉,《興大法學》,第3期,頁57-90,2008年5月。
9. 林明昕,〈原住民地位之保障作為「基本權利」或「基本國策」?〉,《憲政時代》,第29卷第3期,頁335-358,2004年4月。
10. 胡正恆,〈人、土地、與歷史記憶:以蘭嶼傳統地名的研究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第26期,頁110-122,2002年11月。
11. 涂懷瑩,〈行政法學的「方法論」的「重要性」、「新舊方法」暨「綜合法學的研究法」(一)〉,《軍法專刊》,第43卷第2期,頁1-2,1997年12月。
12. 盛子龍,〈潘朵拉的盒子─釋字第六0六號解釋簡評〉,《台灣本土法學》,第79期,頁280-283,2006年2月。
13. 陳起行,〈美國數位著作權保護的法理論述〉,《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6卷第2期,頁131-164,2007年6月。
14. 郭華仁、陳昭華、陳士章、周欣宜,〈傳統知識之保護初探〉,《清華科技法律與政策論叢》,第2卷第1期,頁49-99,2005年3月。
15. 廖元豪,〈司法與台灣民主政治──促進、制衡,或背道而馳?〉,《台灣民主季刊》,第4卷第3期,頁161-172,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