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威良,「興櫃股票轉上市(櫃)股價反應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9年。[2]賴建成,「登錄興櫃與興櫃轉上市(櫃)股票異常報酬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民國97年。[3]曾姿蓉,「台灣股票上市時機與異常報酬關聯性之研究」,銘傳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班,民國96年。[4]陳崇生,「興櫃公司初次申請上市(櫃)(IPOs)股票蜜月現象及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民國96年。[5]洪琇娟,「承銷新制對新上市櫃公司短期股票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國際財務金融碩士在職專班,民國96年。[6]鄧彥農,「海外企業來上市異常報酬之研究-與國內企業新上市股票比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易學系碩士論文,民國100年。[7]陳建志,「興櫃股票異常報酬與短期過度反應之研究」,中華大學經營管理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8]孫碧文,「興櫃公司轉IPOs超額報酬影響因素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民國97年。[9]徐煇熹,「興櫃股票持有期間與報酬之研究」,真理大學財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9年。[10]王景薇,新股上市異常報酬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7年。[11]沈中華,李建然,事件研究法-財務與會計實證研究必備,一版,台北,華泰,民國89年。
[12]陳亮秀,「新上市股票行為探討」,國立中央大學產經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
[13]許永聲,「新上市股票異常價格績效之驗證與探討」,私立東海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14]楊雅婷,「興櫃交易與上市(櫃)股票之蜜月效果」,國立台北大學經濟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15]許石睦,「我國新上市櫃股票訂價效率性之研究-以興櫃制度實施後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16]張翠玲,「初次公開發行蜜月行情之探討-興櫃股票市場設立前後」,私立逢甲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17]周士淵,「我國新上市股票價格績效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管科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18]潘慈暉,「新上市股票異常報酬及其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19]柯百齡,「新上市股票承銷價格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8年。
[20]羅贊興,「我國新上市公司股票短期報酬率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金融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21]蘇育文,「台灣新上市股票上市前股價行為探討」,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22]林博泰,「股票新上市超額報酬持久性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研所碩士論文,民國80年。[23]劉安炳,「我國新上市公司股價行為之研究」,國立工業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1年。[24]林玲羽,「新上市公司異常報酬決定因素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25]張慎,「台灣新上市股票超額報酬及其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26]李培棟,「不同承銷配售方式下新上市與上櫃公司股票承銷價合理性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27]呂勝光,「台灣新上市股票異常報酬之實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28]吳貞樺,「新上市公司上市前後盈餘管理與蜜月期異常報酬之探討」,國立中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29]吳正芳,「新上市股票超額報酬及其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30]邱寶桂,「IPOs公司掛牌後股價表現影響因素之研究」,私立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31]林象山,「承銷商信譽對新上市股票之影響」,中國財務學刊,3(1),119~143頁,民國84年7月。[32]賴建成,林坤輝,「興櫃初期與興櫃轉上市櫃初期股票異常報酬之研究」,遠東學報,第二十五卷第四期,617~630頁,97年12月。[33]李榮鎮等編著,「台灣初次上市上櫃公司股票長短期表現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一期,193~222頁,100年12月。
[34]吳清在,林惠芬,「申請初次上市(櫃)前股價異常報酬之探討」,管理學報,第二十八卷第二期,145~170頁,100年4月。
[35]陳景育,「由興櫃市場制度看上市(櫃)之路」,中華徵信所專題剖析,100年12月。
[36]陳永明,「興櫃股票市場制度之現況與未來展望」,證券櫃檯月刊,157期,50~66頁,101年2月。
[37]施啟彬,「興櫃股票市場之回顧與展望」,證券櫃檯月刊,157期,36~42頁,101年2月。
[38]林家生,「興櫃股票市場制度十週年之回顧與展望-專訪櫃買中心吳總經理裕群」,證券櫃檯月刊,157期, 101年2月。
[39]陳樹,「櫃買中心龍年新展望-興櫃市場十週年慶回顧與前瞻」,證券櫃檯月刊,157期,101年2月。
[40]Block,S. & Stanley, M,"The Financial Characeristics and Price Movement Patterns of Companies Approaching the Unseasoned Securities Market in the Late 1970s",Financial Management,9,pp.30-60,1980.
[41]Ibbotson,R.G.," Price Performance of Common Stock New Issue", Journal of Finance Economics,2,pp.235-271,1975.
[42]Ibbotson,R.G.& Jaffe,J., "Hot Issue Markets", Journal of Finance,30,pp.1027-1042,1975.
[43]Logue,D., "On the Pricing of Unseasoned Equity Issue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8,pp.91-103,1973.
[44]McDonald,J.G.& Fisher,A.K., "New-Issue Stock Price Behavior", Journal of Finance,27,pp.97-102,1973.
[45]Ritter,J.R., "The Hot Issue Market of 1980",The Journal of Business,57,pp.215-240,1984.
[46]Ritter,J., "The Long-Run Performance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Journal of Finance,pp.3-27,1991.
[47]Ritter,J.R.& Welch,I., "A Review of IPO Activity-Pricing and allocations",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2002.
[48]Stigler,G.J., "Public Regulation of the Securities Markets", Journal of Business,pp.117-142,1964.
[49]Young,J.E.& Zaima,J.K., "The Aftermarket Performance of Small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3,pp.77-87,1988
[50]Muscarella,C.J.& Vesuypens,M.R., "A Simple Test of Baron's Model of IPOs Under-pric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4,pp.125-135,1989.
[51]Reilly & Hatifield, "Investor Experience with New Stock Issues", 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pp.73-80,1969.
[52]Reilly,F.K., "New Issues Revisited", Financial Management,6,pp.28-42,1997.
[53]Logue,D., "On the Pricing of Unseasoned Equity Issue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8,pp.91-103,1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