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6 23: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瑞涵
論文名稱:丁玲小說研究(1927-1949)——女性視角與革命理想的對話
指導教授:徐秀慧徐秀慧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7
中文關鍵詞:丁玲女性解放女性視角革命理想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9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丁玲(1904-1986)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中重要且獨特的女作家。早期受到五四個性解放、婦女解放思潮的影響,丁玲以女性視角出發,特別關注女性個體的命運,在小說創作中滿溢著對女性生存處境與解放出路的思考,折射出強烈而豐富的女性意識。進入30年代,丁玲在時代感召、命運遭際和自主選擇下走上革命之路。隨著思想的轉型,小說也出現相應的變化,即是從對女性的關注,轉為對革命、對群眾的描寫,並逐漸朝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小說邁進。到了延安之後,丁玲的革命熱情更加熾盛,從「文小姐」變為「武將軍」的丁玲,創作了不少有關抗敵救亡和革命鬥爭的散文和報導文學,而其小說創作在宣傳抗日革命外,也在延安政權相對穩定時,開始思考革命個體與革命事業相結合的問題。延安文藝座談會後,丁玲接受思想改造,創作出具有開創性的長篇土改小說,雖然「土地改革」這一主題帶有濃厚的政治規定性,但丁玲在小說創作裡也不乏個人獨特的思考。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範圍、方法與章節架構………………………………………12
第二章 五四落潮後的孤獨女性…………………………………………………15
第一節 五四時期的婦女解放思潮…………………………………………15
第二節 知識女性的叛逆絕叫………………………………………………22
第三節 農村姑娘的城市衝擊………………………………………………39
第三章 走向革命之路……………………………………………………………49
第一節 丁玲向左轉的思考…………………………………………………49
第二節 戀愛與革命的衝突…………………………………………………55
第三節 革命意識的深化………………………………………………… 68
第四章 女性與革命的碰撞與磨合………………………………………………82
第一節 在新、舊體制的夾縫中開創革命事業——奉獻自我與革命實踐的難
題……………………………………………………………………84
第二節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土改的反思和女性關懷………………99
第五章 結論……………………………………………………………………110
參考書目…………………………………………………………………………111

參考書目

一、作家作品
張炯主編:《丁玲全集》(全十二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楊澤編:《魯迅小說集》,台北:洪範書店,2000年5月

二、雜誌
《新青年》1915/9/15~1922/7(共9卷54號),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重印

三、專書
丁言昭編著:《在男人的世界裡:丁玲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年5月。
丁玲創作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編選小組編:《丁玲與中國新文學——丁玲創作六十週年學術討論會專集》,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
王中忱、尚俠:《丁玲生活與文學的道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9
月。
王萌:《禁錮的靈魂與掙扎的慧心——晚明至民國女性創作主體意識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
王增如、李向東編著:《丁玲年譜長編》(上、下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李輝:《恩怨滄桑:沈從文與丁玲》,台北:業強出版社,1992年5月。
李玲:《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林丹婭:《當代中國女性文學史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3月。
周良沛:《丁玲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3年2月。
周芬娜:《丁玲與中共文學》,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7月10日。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現代婦女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2004年7月。
相浦杲:《考證 比較 鑑賞——20世紀中國文學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唐小兵:《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增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馬良春、張大明編:《三十年代左翼文藝資料選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
〔美〕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文學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
年11月15日
袁良駿編:《丁玲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
秦林芳:《文藝與政治的歧途——丁玲的最後生涯(1949-1986)》,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3月。
孫瑞珍、王中忱編:《丁玲研究在國外》,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
張永泉:《個性主義的悲劇:解讀丁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3
月。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12月臺9版。
常彬:《中國女性文學話語流變1898-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黃科安:《延安文學研究-建構新的意識形態與話語體系》,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8月。
賀桂梅:《轉折的時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趙園:《艱難的選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1月。
劉乃慈:《第二/現代性:五四女性小說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4年9
月。
劉禾:《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 (修訂譯本)》,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3月第2版。
劉思謙:《「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心路紀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12月。
劉傳霞:《被建構的女性——中國現代文學社會性別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10月。
〔美〕劉劍梅著、郭冰茹譯:《革命與情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1月。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6年5月。
藍棣之:《現代文學經典:症候式分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7月。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

四、單篇論文:
王明麗:〈不同時空中靈魂的悲劇——《阿毛姑娘》與《包法利夫人》比較〉,《西
北師大學報》,2002年7月第39卷第4期。
王軼:〈《阿毛姑娘》:苦楚的文化悲劇〉,《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3期,
2004年5月。
王德威:〈做了女人真倒楣?丁玲的「霞村」經驗〉,《女性人》,1989年2月,
頁113-119。
王曉琴:〈「女性的筆致」——《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風格談〉,《中國現代文學研
究叢刊》,1994年第2期。
石萬鵬:〈何處是歸程——重讀丁玲的「革命加戀愛」小說〉,《江南大學學報(人
文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6期, 2004年12月。
朱秀清:〈徘徊在革命意識與女性意識之間——丁玲〈我在霞村的時候〉解析〉,
《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
宋如珊:〈從「文小姐」到「武將軍」——論丁玲延安時期的小說創作〉,《中國
現代文學》,2005年9月,頁59-83。
李志宏:〈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中的女性愛慾及其性別書寫〉,《臺北教育大
學語文集刊》,2007年7月,頁29-53。
呂東亮:〈《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一部「問題小說」〉,《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李靜:〈性別敘事/女性言說——論丁玲早期小說創作〉,《南京社會科學》,2003
年第8期。
宗元:〈在左翼文學與女性的雙層空間中奮力開掘——論丁玲小說的思想價值〉,
《濟寧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2期。
金文野:〈丁玲早期小說的女性主義解析〉,《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2008年第3期。
武新軍〈重評《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4期。
胡彥:〈睡眠、死亡、同性戀——對丁玲早期作品中新女性生存狀況的探討〉,《中
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02期。
秦弓:〈丁玲前期創作的女性主義闡釋〉,《中國文化研究》,1997年第17期。
秦林芳:〈丁玲創作中的兩種思想基因——以1931年創作為例〉,《江蘇社會科
學》,2007年第6期。
秦林芳:〈「土地」和「女人」:丁玲小說《夜》的人性視點——兼談《夜》的文
學史價值〉,《名作欣賞》,2007年第7期。
秦林芳:〈在「傳達意識形態的說教」之外——《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中的人文
精神〉,《文學評論》,2010年第1期。
秦林芳:〈「轉折」中的持守——左聯時期丁玲創作中的個性思想〉,《文學評論》,
2008年第6期。
馬瑞海:〈《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暴風驟雨》創作藝術之比較〉,《前沿》,2007
年第4期。
常彬:〈虛寫革命,實寫愛情——左聯初期丁玲對「革命加戀愛」模式的不自覺
背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1期。
曹清華:〈丁玲早期創作與「五四」時期女性文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6年第2期。
陳智慧:〈主體的女人、鮮活的情欲——丁玲《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的女性主
義解讀〉,《名作欣賞》,2009年12月。
陳智慧:〈革命+戀愛下的性別潛流——丁玲革命+戀愛小說的女性主義解讀〉,《海
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陳智慧:〈欲望之花的凋落——《阿毛姑娘》的女性主義解讀〉,《湖南學院學報》,
第26卷第1期2005年2月。
陳碧月:〈丁玲筆下的「莎菲」形象及其意義〉,《中國文化月刊》,1997年12月,
頁65-71。
陳嬌華:〈潛隱在「革命話語」中的不協音——論丁玲「革命加戀愛」小說中隱
含的矛盾現象〉,《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程文超:〈暖水屯上的多聲部——重讀《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二十一世紀》,
1999年2月,頁110-116。
賀桂梅:〈知識份子、革命與自我改造——丁玲「向左轉」問題的再思考〉,《中
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年第2期。
鄒午蓉:〈不可逆轉的選擇——丁玲創作的轉型及其得失〉,《南京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鄒永常:〈《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暴風驟雨》之比較〉,《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萬直純:〈《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變天思想」的真實內涵與現實意義〉,《常德師
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4期。
董珊珊:〈凌叔華和丁玲的兩部同性戀小說的主題差異〉,《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
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4期,2007年8月。
鍾希明:〈身份認同與左翼身份的確立——關於丁玲「向左轉」問題的解剖〉,《泉
州師範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
羅崗:〈視覺「互文」、身體想像和凝視的政治——丁玲的《夢珂》和後五四的都
市圖景〉,《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7卷第5期,2005
年9月。
簡瑛瑛:〈叛逆女性的絕叫:從《傀儡家庭》到《莎菲女士的日記》〉,《中外文學》,
1990年3月,頁51-74。
嚴家炎:〈《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與丁玲的創作個性〉,《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第45卷第2期,2008年3月。
蘇敏逸:〈「個性主義」與「革命理想」的辯證發展——丁玲小說創作發展歷程及
其特色〉,《成大中文學報》,2008年12月,頁157-194。
蘇敏逸:〈從啟蒙走向革命——論二○年代至三○年代初期胡也頻與丁玲的小說
創作〉,《淡江中文學報》第23期,2010年6月,頁67-104。
龔旭初:〈丁玲的叛逆性與文學作品〉,《國立臺北商專學報》,1996年6月,頁
303-324。

五、學位論文:
吳怡萍:《北伐前後婦女解放觀的轉變:以魯迅、茅盾、丁玲小說為中心的探討》,
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3年。
閔惠貞:《丁玲及其作品中女性意識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
士論文,1996年。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