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20 18:3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賴柏承
論文名稱:科學魔術融入5E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之學習成效-以摩擦力單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Research on Effect of Combining 5E Inquiry Learning Cycle and Science Magic on learning outcome in Friction for the Eighth Graders
指導教授:林建隆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物理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物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0
中文關鍵詞:5E探究式教學科學魔術摩擦力科學態度
外文關鍵詞:5E inquiry teachingscience magicfrictionscientific attitu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7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5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本研究旨在藉由準實驗研究法,以科學魔術融入5E探究式教學,發展摩擦力單元教材進行教學,探討學生的學習成效及科學態度改變情形。研究對象為彰化某國中八年級學生,實驗組與控制組各一班共68人。實驗組以研究者發展之教材進行5E探究式教學,控制組以現行教科書輔以示範實驗及問題討論的講述式教學。兩班學生均學習過「力與平衡」概念,並於教學前進行摩擦力單元成就測驗與科學態度量表前測;並於教學後一週內進行摩擦力單元成就測驗與科學態度量表後測,並挑選科學態度有明顯改變的七位同學進行晤談。並將前後測所得資料進行成就測驗與科學態度量表做描述性統計及共變數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在摩擦力單元的學習成就,實驗組顯著優於控制組,其中在「靜摩擦力的特性」、「影響摩擦力的因素」、「摩擦力與正向力的關係」這三項科學概念中,實驗組學習效果優於控制組。
二、科學態度的四個面向「喜歡探討」、「發現樂趣」、「細心切實」、「求真求實」在教學後實驗組有顯著提升,並且優於控制組。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by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the Science Magic into the 5E learning cyc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iction unit materials for teaching and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and scientific attitude to change the situation. The subjects of study are the Changhua eighth-grade students in a countr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wo classes and a total of 68 peopl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researchers developed teaching materials 5E inquiry learning cycle teaching, the control group supplemented by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s and problems discussed in current textbooks about teaching.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before the teaching learning the concept of "force balance"。Measuring the friction achievement test and science attitude scale within a week after the teaching, and the selection of seven students who were scientific attitude change to conduct interviews. Information obtained and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achievement test and science attitude scal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ANCOVA.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I、Learning achievements in the friction uni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The static friction characteristics"、"The factors that affect fri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iction and normal force " three scientific concepts, the learning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I、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 Like to explore"、"Found the fun"、"Carefully and conscientiously"、"Seeking the truth". After teach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目次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貳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探究式學習環 7
第二節 科學魔術 13
第三節 科學態度 21
第四節 摩擦力單元實徵性研究 29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樣本 35
第二節 研究者背景與角色 36
第三節 研究情境 36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4
第五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59
第六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2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5
第一節 「科學魔術融入5E探究式教學教材」對學生學習成就之影響 65
第二節 「科學魔術融入5E探究式教學教材」對學生科學態度之影響 7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9
第一節 結論 89
第二節 建議 91
參考文獻 93
附錄次
附錄一 摩擦力單元成就測驗 99
附錄二 科學態度量表 103
附錄三 科學魔術融入5E探究式教學教材教案-摩擦力單元 107
附錄四 科學魔術融入5E探究式教學教材學習單-摩擦力單元 118

圖次
圖2-1-1 7E學習環 11
圖3-4-1 摩擦力單元概念圖 44
圖3-4-2 力爭上游的戒指 45
圖3-4-3 聽話的小球 46
圖3-4-4 聽話的小球內部構造 48
圖3-4-5 知識力量大-實驗 49
圖3-4-6 神奇吊酒瓶 51
圖3-4-7 自製神奇吊酒瓶 52
圖3-4-8 倒立的酒瓶 53
圖3-4-9 神奇吊酒瓶內部 54
圖3-5-1 研究流程圖 61

表次
表2-1-1 三段式學習環的歷史演變 8
表2-1-2 5E探究式教學各階段的教學活動 12
表2-2-1 國內外各學者對科學的態度的意涵 22
表2-2-2 國內外各學者對對科學的態度的意涵 24
表2-2-3 九年一貫能力指標與相關科學態度分析列表 27
表3-1-1 學生人數分布表 35
表3-3-1 科學魔術融入5E探究式教學教材設計表 39
表3-3-2 摩擦力單元教案(以活動一為例) 41
表3-4-1 摩擦力科學概念與內容描述 55
表3-4-2 摩擦力單元成就測驗卷雙向細目表 56
表3-4-3 科學態度量表內容細目表 57
表3-4-4 科學態度量表正、反向題之分配表 58
表3-4-5 晤談問題與科學態度細目表 59
表3-6-1 資料蒐集與解決待答問題的關係細目表 62
表3-6-2 資料分類編碼範例 63
表4-1-1 實驗組與控制組摩擦力單元成就測驗成績之平均數和標準差 66
表4-1-2 實驗組與控制組摩擦力單元成就測驗之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66
表4-1-3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成就測驗後測共變數分析 67
表4-1-4 摩擦力科學概念、內容描述與題數 68
表4-1-5 實驗組與控制組摩擦力單元成就測驗各分項成績之平均數和
標準差 68
表4-1-6 實驗組與控制組摩擦力單元成就測驗各分項之迴歸係數同質性
檢定 70
表4-1-7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成就測驗後測各分項共變數分析 71
表4-2-1 實驗組與控制組科學態度量表總得分之平均數和標準差 74
表4-2-2 實驗組與控制組科學態度量表之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74
表4-2-3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科學態度量表後測共變數分析 75
表4-2-4 「科學態度量表」各分量表內容描述與題數 76
表4-2-5 實驗組與控制組科學態度量表各分量表得分之平均數和標準差 77
表4-2-6 實驗組與控制組科學態度量表各分量表之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 78
表4-2-7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科學態度量表各分量表共變數分析 7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文沛然(2009)。探討成年學習者與國小學童對科學魔術的看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方金祥、劉奕萱(2007)。兒童創意科學玩具設計—安全塑膠吸管吹箭。科學教育月刊,293,29-32。
方金祥、劉奕萱(2008)。創意科學魔術之設計及在幼兒科學遊戲創意教學上之應用研究。幼兒保育學刊,6,13-23。
大英百科全書(2009)。戲法;魔術。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http://wordpedia.eb.com/tbo1/artcle?i=017799。
王瑞良(2008)。魔術中的迷信與科學。青少年科技博覽,8,20-21。
王保堤(2005)。設計導向課程對國中學生科技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韻如(2007)。學習環理論。2007年3月14日,取自:http://memo.cgu.edu.tw/yun-ju/CGUWeb/SciEdu/LearningCycle/LearningCycle00.htm
邱炳勳(2008)。不同教學法融入科學實作課程對國小學生科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吳瑀騰(2006)。當高帽遇到燕尾服:台灣職業魔術師之專業認同與生涯歷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新北市。
李曉雯(2008)。探討融入多面向概念改變架構理論之五E教材在九年級學生力矩與轉動單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宋秀芬(2007)。趣味科學活動對國中生科學態度與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世娟(2001)。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林琬縈(2010)。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融入高職進修學校物理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摩擦力單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慶旺(1993)。趣味的科學魔術。台北:大展出版社。
林組明(2002)。桃園地區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對有關摩擦力之概念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林世娟、何小曼(2002)。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57-196。
林懿偉(2002)。魔法宅急便:80個科學魔術玩透透。台北市:方智。
林懿偉(2007)。科學魔術對啟發學童科學好奇心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義修(2006)。趣味科學活動對學童學習成就與科學態度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林嘉慶(2009)。國中二年級學生科學態度變化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東京大學奇術愛好會(監製) (2009)。鄭世彬(譯)。東京大學式科學魔術。台北縣:教育之友文化。
何振宏(2010)。結合5E探究及類比橋教學模組於八年級學生浮力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周鳳文(2007)。寓教於樂,魅力無窮的教學新花招-科學魔法秀。屏縣教育季刊,31,27-32。
陳智忠(2006)。5E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反應速率單元概念改變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均伊、張惠博(2007)。探究導向教學的理論與實務-以摩擦力單元為例。物理教育學刊,8(1),77-90。
張晉嘉(2011)。資訊融入5E探究式教學於國中電磁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靜儀(2002)。科學迷思概念的研究與概念改變教學。屏師科學教育,16(9),49-56。
楊明達(2002)。以合作技巧教學探究國小自然科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侯佳典(2007)。5E探究式學習環教學對國二學生浮力概念改變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曾國珍(1981)。中國魔術。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傅騰龍、經寶恕(1988)。少年科學魔術100例。北京市: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莊嘉坤(1991)。科學態度的評量。國教天地,90,76-86。
莊嘉坤(1997)。學童對自然科的態度與科學學習。國教天地,121,26-34。
許良榮(2001)。「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活動的設計。中區九年一貫課程裡念與實例,209-220。台中師院。
許良榮(2004)。從科學遊戲到科學教學。國教輔導,44(2),6-11。
許良榮、黃佳媛、楊婷婷(2010)。科學魔術的意涵與設計。屏東科大科學教育,31,16-27。
劉謙(2005)。啊!敗給魔術。台北:高寶出版社。
劉謙(2006)。劉謙的魔法簽證。台北市:高寶出版社。
劉謙(2009)。見証奇跡的人生。上海市:上海錦綉文章。
劉峻驤(1998)。中國雜技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劉錫印(2004)。科學與魔術。現代物理知識,16(3),68-70。
郭琪瑩(2002)。戶外鄉土教學活動實施及其對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象山生態探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黃嬿樺(2009)。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單元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欣玲(2007)。5E探究式教學對國中學生電學學習情境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簡順永(2000)。高二學生力概念的運用調查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楊志隆(2005)。以5E學習環教學模式提昇學童科學態度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楊之明(2005)。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摩擦力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台北市。
楊明獻(2008)。趣味科學實驗融入國中理化課程。科學教育月刊,315,51-63。
賴廷維(2007)。以探究式教學法發展國中光學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賴慶三、王錦銘(2010)。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56,29-52。
葉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詹銘偉(2009)。玩魔術學科技。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2卷第6期,118-130。
後藤道夫(2000)。施雯黛譯。77個最簡易好玩的科學魔術。台北市:方智出版社‧
蔡春來(2002)。探討國中生對摩擦力的迷思概念(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蔡軒翔(2011)。以5E學習環融入類比橋對國中學生浮力單元概念改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董正玲(1991)。利用晤談方式探究國小兒童運動與力概念的另有架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蘇育男(2009)。融入Tyson's多面向架構之5E教學策略發展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熱學單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謝甫宜(2011)。科學遊戲本位教學模式對於學生科學學習成效之影響與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縣。
謝祖禎(2002)。我們的魔術史。2002年1月24號,取自:http://blog.yahoo.com/_HSIRNPUFNM2GI6XXXZCYNNOMJ4/category/我們的魔術史/page/1
魏明通(2005)。我國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64,1-18。
蕭次融、羅芳晁、房漢彬、施建輝(1999)。動手玩科學。台北市: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二、英文部分:
Brown, D. E. (1992). Using examples and analogies to remediate misconceptions in physics: factor influencing conceptual chang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9(1),17-34.
Buttitta, H., La Baff, T. &; Lundgren, O. (2007). It’s not magic,it’s science!: 50 Science tricks that mystify, dazzle &; astound. Lark Books.
Vernon, D. (1957). The Dai Venon book of magic. London:Harry Stanley’s Unique Magic Studio.
Fitzkee, D. (1988). Showmanship for Magician, U.S.A, Lee Jacobs Production.
Fitzkee, D. (1999). The Trick Brain, U.S.A, Lee Jacobs Production.
Eisenkraft, A. (2003). Exanding the 5E Model. The Science Teacher. 70(5), 56-59.
Germann, P. J. (1988). Development of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in school assessment and its us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in schoo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5(8),689-703.
Horn, P. J. (1986). Are you game? Science games in the classroom.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09923)
Koballa, T. R. (1988). Attitude and related concepts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72, 115-126.
Shalit, N. (1998). Science magic tricks. Dover Publications.
Cylik, U. (2008). Combining Different Conceptual Change Methods within 5E Model: A Sample Teaching Design of cell concept and its Organelles. (EJ832126). Asia-Pacific Forum in Scie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v9 n2 Article 12 Dec 2008.
Wiese, J. (1998). Magic science: 50 jaw-dropping, mind-boggling, head-scrathing activities for kid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楊明獻(2008)。趣味科學實驗融入國中理化課程。科學教育月刊,315,51-63。
2. 魏明通(2005)。我國科學教育的回顧與展望。教育資料與研究,64,1-18。
3. 黃嬿樺(2009)。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空氣」單元學習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4. 郭琪瑩(2002)。戶外鄉土教學活動實施及其對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象山生態探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5. 莊嘉坤(1997)。學童對自然科的態度與科學學習。國教天地,121,26-34。
6. 許良榮(2004)。從科學遊戲到科學教學。國教輔導,44(2),6-11。
7. 莊嘉坤(1991)。科學態度的評量。國教天地,90,76-86。
8. 張靜儀(2002)。科學迷思概念的研究與概念改變教學。屏師科學教育,16(9),49-56。
9. 陳均伊、張惠博(2007)。探究導向教學的理論與實務-以摩擦力單元為例。物理教育學刊,8(1),77-90。
10. 周鳳文(2007)。寓教於樂,魅力無窮的教學新花招-科學魔法秀。屏縣教育季刊,31,27-32。
11. 林世娟、何小曼(2002)。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57-196。
12. 邱美虹(2000)。概念改變的省思與啟示。科學教育學刊,8(1),1-34。
13. 林世娟(2001)。國小學童科學態度及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以植物的生長教學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14. 方金祥、劉奕萱(2007)。兒童創意科學玩具設計—安全塑膠吸管吹箭。科學教育月刊,29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