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131.239)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19:4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鄭紫杏
研究生(外文):Tzu-Hsing Cheng
論文名稱:實施探究教學對高中學生科學學習動機和科學創造力的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Inquiry Teaching 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cientific Creativity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段曉林段曉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ao-Lin T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8
中文關鍵詞:探究教學學習動機科學創造力
外文關鍵詞:inquiry teachinglerning motivationscientific creativ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9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實施探究教學對一班高二自然組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科學創造力變化的影響。
本研究以Tuan, Chin和Shieh( 2005)發展的「學生科學動機量表(SMTSL)」(α=0.82)來觀察學生學習動機的變化。學習動機收集前測、中測、後測之結果,經重複量數分析、LSD事後比較進行統計分析,達顯著的面向有「自我效能(SE)」、「主動學習策略(ALS)」和「科學學習價值(SLV)」;「非表現目標(NPG)」呈現下降的趨勢但是未達顯著差異;「成就目標(AG)」和「學習環境誘因(LES)」未達顯著差異,但大致上呈現上升的趨勢。
本研究使用林偉文(2002) 編製的「創造產品評量量表」,量表的三個主要向度分別是:新穎性、解決性、精緻與整合,並依序分別列出子向度。依據評分要點,對學生的學習單進行評分,採取兩人共評給分。兩位評分者評分的相關係數,介於0.742~0.807之間。資料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分析學生在四次探究教學過程中,創造力的變化情形。研究發現全體學生的創造力經由探究教學後,是呈現顯著增加(p<0.001)。若是再詳細探究各族群的學生,不論是高動機、中動機或低動機的學生,其創造力也都呈現顯著增加的情形。
由以上結果顯示,實施探究教學對高二學生的創造力和學習動機是有提升的。
The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quiry teaching on one class of 11th grader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scientific creativity for eleventh graders.
The study used Student Motivation Toward Science Learning (SMTSL (α=0.82) proposed by Tuan, Chin, and Shieh (2005) to examine the changes on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pre-test, mid-test, and post-test, analyzed with repeated measure and LSD post hoc test, students’ leaning motivations reached significance are: self efficacy (SE), active learning strategy (ALS), and science learning value (SLV). The distribution of non-performance goal (NPG) underwent declining tendency but failed to reach significance. The patterns of achievement goal (A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stimulation (LES) were generally increasing.
The research adopted Creative Product Semantic Scale (CPSS) (Lin, 2002), whose three main criteria are innovation, resolution, elaboration and synthesis, with sub-criteria respectively. Worksheets from students are evaluated by two researchers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wo researchers fall between 0.742 and 0.807, which entails high correlation. The changes on creativity across four sessions implementing inquiry teaching are analyzed with one-way ANOVA. Creativity for students receiving inquiry teaching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Given further inspection, creativity for students with high motivation, mid-motivation, and low motivation increases dramatically. The preceding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quiry teaching does accelerate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for students.
目錄次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表次 VII
圖次 IX
附錄次 X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限制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探究教學 5
第二節 學習動機的理論 14
第三節 探究教學與學習動機的實徵性研究 18
第四節 創造力的理論及其實徵性研究 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者角色與信念 31
第二節 研究情境與研究對象 3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2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流程 35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3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探究教學前後,學生科學創造力的改變情形 43
第二節 探究教學前後,學生學習動機之變化情形 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7
第二節 建議 8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91
二、英文部分 95

表次
表2-1-1 美國國家課程標準推動科學探究活動之焦點 6
表2-1-2 探究教學開放層次 10
表2-2-1 使用精熟目標與表現目標的學生之比較 14
表2-4-1 創造力的認知能力與說明 22
表2-4-2 由簡單創新到傑出創作的其它配合條件 24
表3-3-1 SMTSL問卷中各向度內容概述 33
表3-3-2 創造產品評量量表 34
表3-4-1 探究活動的單元 36
表3-5-1 各種研究資料的分類及意義 40
表3-5-2 待答問題與資料收集對照表 40
表4-1-1 創造產品評量結果 44
表4-1-2 學生創造力的變化及事後比較LSD各組學生創造力平均分數的差異46
表4-2-1 重複量數分析動機問卷各向度結果 50
表4-2-2 學習動機前、中、後測的LSD法多重比較結果 51
表4-2-3 不同族群學生「自我效能」之前中後測結果 52
表4-2-4 不同族群學生「自我效能」前中後測平均差異比較表 53
表4-2-5 不同族群學生「主動學習策略」之前中後測 58
表4-2-6 不同族群學生「主動學習策略」前中後測平均差異比較表 59
表4-2-7 不同族群學生「科學學習價值」之前中後測 65
表4-2-8 不同族群學生「科學學習價值」前中後測平均差異比較表 65
表4-2-9 不同族群學生「非表現目標導向」之前中後測 71
表4-2-10 不同族群學生「非表現目標導向」前中後測平均差異比較表 71
表4-2-11 不同族群學生「成就目標」之前中後測 76
表4-2-12 不同族群學生「成就目標」前中後測平均差異比較表 76
表4-2-13 不同族群學生「學習環境誘因」之前中後測 80
表4-2-14 不同族群學生「學習環境誘因」前中後測平均差異比較表 80
表4-2-15 不同族群學生「總分」之前中後測 83
表4-2-16 不同族群學生「總分」前中後測平均差異比較表 83

圖次
圖2-4-1 Kris 的創造力階段論 23
圖3-4-1 研究流程圖 37
圖4-1-1 不同族群學生在四個單元中創造力變化折線圖 47
圖4-2-1 學習動機前中後測平均差異折線圖 52
圖4-2-2 不同族群學生「自我效能」平均數 53
圖4-2-3 不同族群學生「主動學習策略」平均數 59
圖4-2-4 不同族群學生「科學學習價值」平均數 66
圖4-2-5 不同族群學生「非表現目標導向」平均數 71
圖4-2-6 不同族群學生「成就目標」平均數 77
圖4-2-7 不同族群學生「學習環境誘因」平均數 80
圖4-2-8 不同族群學生「總分」平均數 83

附錄次
附錄一 科學學習動機量表 96
附錄二 學習單一 99
附錄三 學習單三 104
附錄四 學習單四 106
附錄五 教學反思日誌 10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丁素雯(2008)。以探究式教學提升學生探究能力與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文龍、黃萬居(2007)。自然科創意與批判思考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批判思考及科學創造力之研究。科學教育月刊,304,12-28。
李宜蓁(2009)。探討5E學習環教學模式對國二學生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名堂、郭名堂(1995)。國小自然科學探究教學模式的析論。國教天地,109,56-63。
林小玉(2003)。藝術與人文教師應知的創造力五提問與創造力教育七建議。國民教育,43,50-55。
林珮君(2008)。探究教學對國中學生知識觀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林偉文(2002)。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的關係(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段曉林、靳知勤(2000)。提昇國中理化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計劃(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8-2511-S-018-003),未出版。
范鳳梅(2008)。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學習動機及自我調整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胡衛平、俞國良(2002)。青少年的科學創造力研究。教育研究 ,23,44-48。
洪文東(1997)。創造性思考與科學創造力的培養。國教天地,123,10-14 。
洪文東(2003)。創造性問題解決化學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與評估。科學教育學刊,11,407-430。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師大學報,15,641-662。
洪振方(2010)。思考導向的探究式學習對國二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8,389-415。
洪慧津 (2003)。國小數學資優生和一般生數學解題的創造力與情意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徐慶雲(2007)。實施探究式科學闖關遊戲提升國小學童科學學習成就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陳昭儀、吳武典、陳智臣(2005)。我國創造力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30,97-112。
陳萱鴻(2011)。利用探究教學提升國中自然科低成就學生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智忠(2007)。5E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反應速率單元概念改變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2000)。創造思考教學。台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陳麗君(2009)。國小學童科學創造力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陳宏漳(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認知風格、學習動機、學業成就與科學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俊雄(2005)。國二科學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許淑婷(2004)。國一學生學習動機、創造傾向、師生互動與科學創造力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世彗(2007)。行為改變技術(第四版)。台北市:五南。
張志中(2008)。國民小學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科學創造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取自http://www.csjh.ilc.edu.tw/9in1/98/nature.pdf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39/92.03創造力教育白皮書.pdf
郭有遹(1993)。行為主義的創造觀。創造思考教育,5,1-8。
曾秀芬(2008)。利用巢狀探究教學模式提升八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科學探究能力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黃毓婷(2011)。由學習風格及學習動機探討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創造力之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榮祥(1983)。科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際(一)薩克曼的探討能力訓練模式。科學教育月刊,63,2-15。
楊榮祥(1983)。科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際(二)舒華布的探討科學模式。科學教育月刊,64,2-12。
熊召弟,王美芬(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鄭增財(2006)。行動研究原理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鄭英耀、劉昆夏、張川木(2007)。國小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效果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565-591。
鄭湧涇(1987)。適合高中科學才賦優異學生的教學方案。資優教育季刊,27,1-6。
蔡淑美(2010)。台中市國中生學習動機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宏文、張惠博(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問題的形成與解決。科學教育學刊,9,169-196。
劉宏文(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劉美芳(2003)。簡介探究式教學法。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教中心電子期刊,試刊版1。
韓順興(2005)。創造性探究教學對國中生理化科學習動機、創造力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簡惠燕(2000)。國小學童在科學問題解決過程中創造力與後設認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魏明通(1997)。科學教育。台北市:五南。
鍾幸芳(2004)。國中教師發展「力學概念融入新式八人制拔河運動」統整教學模組織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二、英文部分
Bruner, J. S. (1996). The culture of education. Can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ostenson, L. J., &; Lawson, A. E. (1986). Why is not inquiry used in more classroom. The American Bioglogy Teacher, 48, 150-158.
Guilford, J. P. (1967).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Guilford, J. P., &; Hoepfner, R. (1971). The anaysis of intelligence. New York, NY: McGraw-Hill.
Herron, M. D. (1971). The nature of science enquiry. School Review, 79(2), 171-212.
Hu, W. (2002). A scientific creativity test for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4(4), 389-403.
Krajcik, J. S., Czerniak, C. M., &; Berger, C. F. (1998). Teaching Science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Classrooms. New York, NY: McGraw-Hill
Maslow, A. H. (1959). Creativity in self-actualizing people. In H. A. Anderson (Ed.), Creativityand its cultivation (pp. 83-95). New York, NY: Harper.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Nation Research Council. (2000). Inquiry and Nation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Nation Academy Press.
Osbron, A. F. ( 1956). Your creative power. New York, NY: Charles Scribnes,s son,s.
Rogers, C. (1961). On becoming a person.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Schwab, J. J. (1962).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as inqui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uan, H. L., Chin, C. C.&Shieh, S. H. (2005). The development of questionnaire to measure student s,motavation towards scienc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7(6), 639-65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劉宏文、張惠博(2001)。高中學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問題的形成與解決。科學教育學刊,9,169-196。
2. 鄭英耀、劉昆夏、張川木(2007)。國小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效果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565-591。
3. 楊榮祥(1983)。科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際(二)舒華布的探討科學模式。科學教育月刊,64,2-12。
4. 楊榮祥(1983)。科學教學方法-理論與實際(一)薩克曼的探討能力訓練模式。科學教育月刊,63,2-15。
5. 郭有遹(1993)。行為主義的創造觀。創造思考教育,5,1-8。
6. 陳昭儀、吳武典、陳智臣(2005)。我國創造力教育發展史。教育資料集刊,30,97-112。
7. 洪振方(2003)。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高師大學報,15,641-662。
8. 洪文東(2003)。創造性問題解決化學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與評估。科學教育學刊,11,407-430。
9. 洪文東(1997)。創造性思考與科學創造力的培養。國教天地,123,10-14 。
10. 吳文龍、黃萬居(2007)。自然科創意與批判思考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批判思考及科學創造力之研究。科學教育月刊,304,12-28。
11. 林小玉(2003)。藝術與人文教師應知的創造力五提問與創造力教育七建議。國民教育,43,50-55。
12. 鄭湧涇(1987)。適合高中科學才賦優異學生的教學方案。資優教育季刊,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