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2004)。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祕密。台北:天下雜誌。
孔建昌、王子維、林煌閔、潘盈君、林靜秋(2001)。新世紀的生活與藝術統整教育。美育,123,26-37。王令宜、汪以任(2003)。以全品格教育塑造教訓輔合一得魅力校園。教育研究月刊,45(113),134-138。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台北:威士曼文化。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台北:五南。
吳清山、林天祐(2006)。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
吳銘惠(2008)。負責、尊重、關懷的品格教育課程對國小五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呂瑛琪(2006)。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與音樂統整教學之行動研究:以「親情系列」之繪畫與歌謠作品比較賞析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奉儒(2005)。尊重與關懷作為學校品格教育的核心,國教天地,159,20-29。李奉儒(2006)。美國品格教育、價值教育與道德教育的轉向。現代教育論壇,14,172-192。
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李琪明(2006)。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美國經驗在台灣的反思與轉化。課程與教學季刊,9 (2),55~74
周慧菁(2004)。品格要怎麼教?。載於何琦瑜、鄭一青等人(合著),品格決勝負:外來人才的祕密(頁46-55)。台北:天下雜誌。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師專業成長及實踐智慧。
林鸚慧(2003)。以生活情境為學習內涵之國小藝術教育音樂欣賞教學方案之規劃與實施-以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臺南大學國教所音樂教育科碩士論文。品格教育推展行動聯盟(2006)。品格教育的蝴蝶效應。台北:千代文教基金會。
姚世澤(2003)。邁向新紀元社會變遷多元化-音樂生態與社會價值觀的探索。音樂教育學新論。台北:師大書苑。
段豔琳(2006)。品格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翁鈴雅(2008)。以視覺藝術活動提昇國小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 ─以「負責」與「尊重」品格核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袁方主編、林萬億審訂(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
高博銓(1990)。郭爾保的道德困境與道德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2),105-124。培基文教基金會(2002)。品格教育教師手冊第四冊。臺北:培基。
張春興(200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5)。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景媛、張瓊文(2005)。播撒負責的種子-品格教育的理論與實施。現代教育論壇,13,521-530。
張燕文(2007)。繪本應用於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教育部新世紀品德教育方案。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2月31日。網址:http://tc.moe.gov.tw/sample/yoping/download/%E5%93%81%E5%BE%B7.pdf
教育部(201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2011)。台北:教育部。
許玉佩(2006)。以繪本教學提升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關懷」與「尊重」品格核心。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許靜宜(譯)Syndey Walker著 (2004)。Designing Art Curriculum with Big Idea。美育,139 ,40-51。
郭禎祥、趙惠玲(2002)。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頁325-366)。台北:桂冠。
陳月娥(2002)。社會福利概論。台北:千華。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性研究。台北:五南。
陳迺臣(2007)。品德教育基本原理及模式。教育研究月刊,159,5-14。陳迺臣主編(2000)。教育導論。臺北:心理。
陳迺臣主編(2000)。教育導論。臺北:心理。
陳密桃、陳埩淑(2003)。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品格教育教學上的探討。教育研究,110,48-56。陳朝平(2002)。藝術學與藝術教育。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101-116頁)。台北:桂冠。
陳曉雰(2002)。藝術與人文-以音樂實踐美感教育。美育,128,32-41。陳寶國(2004)。建立以品格為第一的未來。學生輔導,92,151-156。黃壬來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上下冊)。台北:桂冠。
黃巧妏(2010)。球類遊戲教學融入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黃國彥(2003)。教育心理學。台北:心理。
黃德祥(2001)。二十一世紀的品格教育。發表於「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彰化師範大學。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楊深坑(2001)。美育在後現代社會中的人格陶冶功能。海峽兩岸青少年人格建構學術研討會論文。線上檢索日期:2010年12月31日。網址: http://www.ntnu.edu.tw/teach/messboard/message/doc/20010406.doc楊韶剛(2004)。從道德相對主義到核心價值觀—學校道德教育轉向的心理學思考。教育研究,288,33-37。
葉紹國(2003)。從道德性的起源論品格教育之重要概念。教育研究月刊,113,118-130。詹允文(2007)。美國新品格教育理論取向與實施方案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趙世偉(2009)。運用合作學習改善班級人際互動:以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課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論文。劉世閔(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以QSR N6與End Note 8為例。台北:心理出版社。
劉冬梅(2001)。教育四要點。湖南教育,21,4-6。
劉豐榮(2002)。台灣藝術教育的發展取向。載於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706-707頁)。台北:桂冠。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鮑蓉蓉,「日本8.9大震,海嘯警報發到台灣,恐高10公尺」,〈NOWnews 今日新聞網〉。搜索日期:2011年7月8日,原文網址: http://www.nownews.com/2011/03/11/11490-2695606.htm#ixzz1RVcylIZe
謝臥龍等主編(2004)。質性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羅瑞玉(2005)。品格教育實施與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探討。國教天地, 159,30-42。「離譜高職生 霸佔捷運3座位睡覺」。搜索日期:2010年12月1日,網址:http://www.youtube.com/watch?v=z277ZUEsZmA
Arthur, J. (2005). The re-emergence of character education in British education policy.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53(3), 239-254.
Berkowitz, M. W., & Bier, M. C. (2005). Character education: Parents as partner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3(1), 64-69.
Character Counts (2007). The six pillars of character. Retrieved April 23, 2010, from http://www.charactercounts.org/defsix.htm
Davies, I., Gorard, S., & McGuinn, N. (2005). Citizenship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Similarities and Contrast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53(3), 341-358.
Etzioni, A. (2002). A communitarian position on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January 18, 2010, from http://www.gwu.edu/~ccps/etzioni/A291.pdf
Lickona, T. (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ew York: Bantam Book.
Lickona, T. (1996).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5(1), 93-100.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Ten essential virtures. The Fourth and Fifth Rs-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10(1), 1-3.
Mary, M. W. (2000). Model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Perspectives and developmentalissues.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and evelopment, 39, 32-39.
Narvaez, D. (2002). Does reading moral stories build character?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4 (2), 155-171.
Noddings, N. (2004). Assumptions/Givens About Human Nature. Retrieved February1, 2004, from http://learningcommons.evergreen.edu/docs/noddings.doc.
Noddings,Nel(2002).Educating moarl people: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ter education.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uy.
Nucci, Larry P. (2001). Education in the moral doma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tten, E. H. (2000). Character education: An ethical choice for higher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26, 2010 from: http://www.uvm.edu/~vtconn/journal/1995/murray.html.
Paige, R. (2004). Paige announces new character education effort. Education News Report, p.10. Retrieved May 15, 2010, from http://search.epnet.com/direct.asp?an=12073183&db=tfh&site=ehost.
Pearson, Q. M. & Janice, I. (2000). Comprehensive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strategies for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counselors.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 Development, 38(4), 243-251.
Rose, C. M. ,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Childhood Education.77, pp.222-227.
Ryan, K. (2003). Character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for a Just &Caring Education, 2(1), 75-85.
Ryan, K. (2006).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26, 2010 Fromhttp://www.bu.edu/education/caec/files/6E.htm
Williams, M. M. (2000), Model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Perspectives and developmental issues. Journal of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39, 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