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
方怡茹(2009)。我國農民對農地功能與價值認知研究—鄉村類型化差異比較。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王立行(1993)。大學入學考試的角色定位與屬性分析。選材雜誌,14,57-61。王吉林(1983)。評介大學入學考試的新制度。幼獅月刊,372,40-43。
王秀雄(1986)。美術教育的功能探討。教育資料集刊,11,頁1-25。江吟樺、蘇文賢譯(2010)。教育質性研究實用指南。台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何恆雄(2002)。大學美術類科入學考試規劃案研究報告書。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何恆雄(2002)。大學美術類科指定入學考試科目規劃案研究報告書。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吳正勝(1983)。大學入學考試新制的實施及其適應的問題。臺灣教育,395,55-58。
吳武典(1996)。我國資優教育政策分析與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4,179-206。吳芝儀(2000)。建構論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頁183-220)。高雄:麗文。
呂廷和(1975)。大學入學考試的面面觀。臺灣教育,296,11-15。李見興、陳文章(1988)。改進我國藝術教育規劃之研究。台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林仁傑(1989)。美術資優教育學術研究之社會功能。美育,2, 25-31。林仁傑(1996)。中美兩國美術資優教育實施近況之比較與問題研究。教育資料集刊,21, 221-256。林仁傑(1996)。美術人才之培育與文化傳承-我國美術資優教育問題探討與因應策略。美育,84, 1-15。林玉山(1994)。邁向21世紀高中藝術教育課程之探討。亞洲藝術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A。10-15。台北:教育部。
林曼麗、黃壬來等(2002)。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問題之研究專案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林慧蓁(2005)。以人為本,課程、評核、考試制度的改革。師說,189,15-19。柯文吉(2003)。中等學校美術班教師對美術資優教育意見調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柯榮峰(2003)。九十三學年度術科考試規畫公聽會報導--其實大考中心在術科考試方面是外行的。藝術家,337,530。
柯榮峰(2003)。傳說,書法評審老師不是專家--期許建立一個具有公信力的術科考試制度。藝術家,339,526。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凌嵩郎(1986)。近三十年來我國高級中學之美術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1, 355-388。師蔚霞(1984)。大學入學考試新制的探討。臺灣教育,397,27-28。張德文(1986)。近三十年來我國大學院校之美術教育,教育資料集刊,11, 67-322。張世賢(2008)。全球化與國家考選制度之變革。考銓季刊,54,14-29。張俊傑(1986)。我國美術教育政策發展之探討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11, 27-66。張郁雯、林文瑛(2003)。升學主義還是升學機會?--升學壓力的社會意涵。教育心理學報35,167-182。教育部(1985)。高級中學美術設備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5)。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8)。藝術教育法。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9)。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藝術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許國雄(1986)。當前大學入學考試制度的再檢討與再改進。臺灣教育,373,2-19。許雅惠(1999)。高級中學藝術教育之現況與未來發展。美育,104,31-36。郭明福(1999)。形式與技法-台灣高中學生水彩作品淺介。美育,108, 27-30。陳子越(1972)。從科舉制度說起--談當前的教育和考試制度。大學雜誌,60,32-42。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宸如(2004)。談特殊才能之視覺藝術(美術)才能優異學生的鑑定。美育,138, 84-96。陳宸如(2009)。高中美術資優班實施現況與成效評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單維彰(2009)。數‧生活與學習--考試領導教學了嗎?。科學月刊471,174-175。曾文玲(2004)。論高中學校的升學競爭。師友月刊443,41-43。曾國安(1996)。我國高級中學美術資優教育(美術班)現況。美育,84, 17-25。黃政傑(1983)。大學入學考試改革方案評析。中國論壇,179, 39-41。黃炳煌(1991)。我國大學入學制度之研究。台北:中華民國大學入學考試中心。
黃炳煌(1998)。近一、二十年來我國入學考試制度之改革。教育資料集刊,23,241-259。黃毅志、陳怡靖(2005)。臺灣的升學問題:教育社會學理論與研究之檢討。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1,77-118。黃毅志、陳俊瑋(2008)。學科補習、成績成現與升學結果--以學測成績與上公立大學為例。教育研究集刊54,117-149。潘啟業(2009)。國民中學美術班教師與學生對美術比賽之看法。學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鄭明憲等(2008)。2007台灣藝術教育年鑑。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鄭明憲等(2009)。2008台灣藝術教育年鑑。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薛光祖(1979)大學入學考試對高中教學之影響及其改善途徑研究報告(摘要)。1,211-185。薛光祖等(1977)大學入學考試對高中教學之影響及其改善途徑硏究報告。台北市: 教育部大學入學考試委員會。蘇郁惠 (1998)。藝術資優教育的新走向--由藝術才能班設立標準之草案談起。國教世紀。183,17-21。
二、 網站資料
內壢高中(2011)。國立內壢高中美術班簡介。桃園:內壢高中。
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3月15日。網址:
http://www.nlhs.tyc.edu.tw/default.aspx?tid=8&htmlbkurl=LGHtmldocs/traffic.htm。
平鎮高中(2011)。平鎮高中美術班網頁。桃園:平鎮高中。
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3月15日。網址:
http://mail.pjhs.tyc.edu.tw/~art/。
南崁高中(2011)。南崁高中歷史簡介。桃園:南崁高中。
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3月15日。網址:
http://web.nkjh.tyc.edu.tw/。
陽明高中(2011)。國立陽明高中美術班介紹。桃園:陽明高中。
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3月15日。網址:
http://www2.pymhs.tyc.edu.tw/edu/art/index.htm。
三、英文文獻
Biggs, J. B. (1978). Individual and group differences in study process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8(3), 266-279.
Boughton, D. (1996). Reconsidering issues of assess- ment and achievement standard in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8 (4), 199-213.
Clark, G. A. (2001). Identifying artistically talented students in four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1 InSEA-ASIAN regional congress arts. Humanity Technology Program,62-63。
Clark,G.A., & Zimmerman, E. D. (1992). Issues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identification of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in the visual arts. The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on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Croply,A.(1994) More ways than one: Fostering creativity. Norwood, NJ: Ablex.
Dealtry,R(2004).The savvy learner.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Bradford, 16,101.
Hurwitz, A. (1983). The gifted and talented in art: A guide to program planning.Worcester, MA: Davis.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74). Instructional Goal Structur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or Individualistic.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4 (2), 213-240.
Ley, K. & Young, D. B. (1998). Self-regulation behaviors in underprepared (developmental) and regular admission college student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lolgy, 23 (1), 42-64.
Lowenfeld,V.& Brittain, W.L.(1987).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8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Meier, N. C. (1941). Studies of the psychology of art. Bloomington. Cild Today Magazine,20(6),40-44.
Melby, E. O. (1966). It’s time for schools to abolish the marking system. Nation’s Schools, 77, 104.
Sak,Ugur.(2004)About Creativity, Giftedness, and Teaching the Creatively Gifted in the Classroom. Roeper Review(26),216-22.
Selye, H. (1974). Stress without Distress. Philadelphia: Lippincott.
Szekely,G.E.(1982).Art partnership network: A supportive program for artistically gifted childre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1),59-66.
White, J. H.(1998). Inspecting magic words. Art Education,
51(6) , 12-21.
Wolfe, P. (1997). A really good art teacher would be like
you, Mrs.C.: A qualitiative student of a teacher and her
artistically gifte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8(4), 232-245.
Yerkes, R. M., & Dodson, J. D. (1908). The relation of strength of habit- 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and Psychology, 450-459.
Zimmerman, E.D. (2001). Blending multicultural, community-based, and global approaches to teaching intercultural art education. 2001 InSEA-ASIAN regional congress arts. Humanity Technology Program, 61-62.
Zimmerman,E.D.(1998).Further commentary:Response to Burton’s survey of current research in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9(2),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