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40.17)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2 20:3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茹誼
研究生(外文):Ju-Yi Wang
論文名稱: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復原力對學校適應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f Resilience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on their School Adjustments
指導教授:吳訓生吳訓生引用關係詹孟琦詹孟琦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iun-Sheng WuMeng-Chi J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特殊教育學系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特殊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0
中文關鍵詞:學習障礙復原力學校適應
外文關鍵詞: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resilienceschool adjustmen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6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復原力對學校適應之影響。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國中學生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中部地區300位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以統計SPSS軟體進行研究資料的量化分析。研究結果包括:
一、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在整體學校適應表現呈現出中等以上;但「情緒行為適應」和「人際適應」高於「學習適應」。
二、國中學習障礙學生整體復原力表現情形為中等;分向度「正向思考」、「積極態度」以及「學校支持」表現比較好。
三、背景不同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的學校適應:女生學校適應比起男生表現較好;父母教育程度在國中小以下者,其在「人際適應」的表現較為良好。
四、背景不同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的復原力:女生比男生在「問題解決」的表現較好;雙親家庭的在「家庭支持」的表現較高。
五、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復原力對學校適應有顯著影響。「整體復原力」對學校適應具有正向的預測力。「復原力各層面」皆進入預測的迴歸模式中,最具預測力的是「積極態度」。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提出教學實務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resilience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on their school adjustments. The survey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300 students. The data of questionnaires was analyzed with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described as the following:
1.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chool adjustments as a whole was above the average; but learning adjustments was the worst.
2.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as a whole was at the average; positive thinking, active attitude, and school supports were above the average.
3.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chool adjustment: the grade, family type, and service items of resource clas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ut, female were better than mal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t junior high or under this were better in interpersonal adjustments.
4. 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silience: the grad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service items of resource class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ut, female were better at problem-solving; family with parents were better at family support.
5. The resilience had great influenced on the school adjustments.

目次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謝辭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復原力理論之基礎 7
第二節 學習障礙學生之學校適應 17
第三節 復原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 26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 研究程序 4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與復原力之現況 4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的學校適應差異情形 50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的復原力差異情形 56
第四節 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復原力對學校適應之影響 6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75
第二節 研究限制 77
第三節 研究建議 78
參考文獻 83
中文部分 83
英文部分 88
附錄 91
附錄一 國中學生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問卷 91
附錄二 專家學者參與問卷修正名冊 95
附錄三 專家內容效度邀請函 96
附錄四 問卷初稿內容效度統計 105
附錄五 專家意見彙整 106
表次
表2-1 近十年國內學者使用之學校適應內涵 19
表2-2 各階段學障者學校適應/學校生活適應/生活適應相關研究 24
表3-1 各縣市抽樣人數 33
表3-2 問卷回收統計 34
表3-3 有效研究樣本基本資料統計 34
表3-4 預試項目分析摘要表 38
表3-5 學校適應因素分析摘要表 41
表3-6 復原力因素分析摘要表 42
表3-7 問卷信度分析 43
表4-1 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現況重複量數分析摘要表 48
表4-2 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復原力現況重複量數分析摘要表 49
表4-3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的t考驗摘要表 51
表4-4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的分析摘要表 52
表4-5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的變異數摘要表 52
表4-6 不同家庭型態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的t考驗摘要表 53
表4-7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之國中學障學生學校適應的t考驗摘要表 54
表4-8 不同資源班服務項目之國中學障學生學校適應的t考驗摘要表 55
表4-9 不同性別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復原力的t考驗摘要表 57
表4-10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復原力的平均數與標準差 58
表4-11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復原力的變異數摘要表 58
表4-12 不同家庭型態之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復原力的t考驗摘要表 59
表4-13 不同父母教育程度之國中學障學生復原力的t考驗摘要表 60
表4-14 不同資源班服務項目之國中學障學生復原力的t考驗摘要表 61
表4-15 國中學障生「整體復原力」對學校適應多元回歸摘要表 65
表4-16 國中學障生「復原力各層面」對學校適應多元回歸摘要表 66
圖次
圖3-1 研究架構 31
一、中文部分
王昭琪、蕭文(2007)。國中生之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生活科學學報,11,1-31。
王瓊珠(2002)。學習障礙:家長與教師手冊。台北:心理。
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171-202。
李杏芬(2010)。國民中學資賦優異學生正向心理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宛真(2003)。高雄市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何家儀(2004)。國小一年級新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吳秀莉(2002)。復原力對國中單親家庭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吳香質(2005)。服務學習對低自我概念學生復原力建構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活動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秉叡(2009)。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心流經驗、樂觀感、幸福感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新竹教育研究集刊,9,69-108。
沈相如(2010)。台北市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和課業壓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身心障礙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士力(2009)。國中生霸凌行為與學校適應相關之研究─中部地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利真(2006)。國中學障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怡慧(2006)。高中職普通班身心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亮岑(2001)。國中生保護與危險因子及復原力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信香(2003)。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清文(2003)。復原力。教育研究,112,149-150。
林浥雰(2009)。青少年情緒智能、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惠芬(2004)。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9,57-85。
邵惠玲(2008)。青少年復原力量表編製與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周台傑(1998)。身心障礙學生數學教學之研究。身心障礙教育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周台傑(2006)。學習障礙。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心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台北:五南。
周國民(2007)。家長社會資本與學童學業成就、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洪秋慧(2009)。大專學習障礙學生在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洪榮照、林信香(2005)。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及生活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4,55-84。
洪儷瑜(1996)。學習障礙者教育(再版)。台北:心理。
胡金枝(2007)。國中低成就資優生學校適應問題與支持系統之建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瑋潔(2005)。國中學生社會技巧、欺凌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柳嘉玲(2010)。北部地區國中普通班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夏瑞麟(1995)。學習障礙學生社會行為之探討。特教園丁,10(4), 1-4。
徐嫚淳(2007)。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活動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涂信忠(2003)。原住民學童接受之教養行為與其情緒穩定、學校生活適應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聖莉(2008)。台東縣高職接受融合教育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張慧如(2010)。一枝草,一點露:復原力對資源班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影響。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教育部。
許天威、蕭金土、吳訓生、林和姻和陳亭予(2002)。大專院校身心障礙學生適應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159-198。
許嘉容(2006)。高雄市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學校壓力、因應策略與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秋瑜、江秋樺(2006)。學習障礙的社會情緒行為─以非語文學障為例。雲嘉特教,4,58-67。
陳美怡(2010)。國小學童家庭氣氛、學校生活適應與幸福感對復原力影響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彰化縣。
陳佩鈺、林杏足(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復原力之探討。輔導季刊,40(3),32-41。
陳韻如(2004)。復原力聽障幼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陳慧琳(2006)。資源式中途班與回歸普通班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淑蘭(2008)。桃園縣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接納度、心理特質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
曾尚民(2002)。學習障礙學生的社會情緒問題與輔導。特殊教育季刊, 82,34-40。
曾清一(1999)。教師教學信念、學生主觀知覺對學生學校適應之預測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景蘭(2006)。國中普通班聽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與情緒和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瓊禎(2005)。學習障礙青少年生活壓力、自尊與憂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黃清琇(2007)。外籍配偶子女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欣儀(2011)。學習障礙學生因應霸凌行為之心理歷程及其復原力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賢(2002)。復原力對自閉症兒童家長心理調適影響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黃韻如(2005)。高雄市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寶萱(2006)。復原力對離婚家庭高職學生生活適應之影響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活動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董秀卿(2009)。一位遲緩兒父親復原力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詹文宏(2004)。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學校適應及其因果模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詹雨臻、葉玉珠、彭月茵、葉碧玲(2009)。青少年復原力量表之發展。測驗學刊,56,491-518。
廖小毓(2010)。國一學生的家庭氣氛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淑惠(2006)。國中學生復原力與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劉靜怡(2009)。國中學習障礙學生學校適應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樊雪春、樊雪梅、凃冠如、樊蓉(2009)。諮商輔導學辭典。台北:五南。
蔡明富、吳武典(2000)。國小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人事智能與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257-280。
蔡明富、吳武典(2001)。國小資優學生學校生活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1),41-56。
鄭世昌(2005)。國民中學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鄭秀足(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偏差行為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賴建宇(2009)。人生迷航,近半大學生不知要做啥。天下雜誌,435,286-289。
蕭文(2001)。復原力概念及在輔導上的應用。華人輔導之能研討會手冊,新加坡。
謝紹文(2008)。新移民子女的依附關係與學校適應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嚴健璋(2003)。出獄人復歸社會更生歷程之研究─從復原力的觀點探討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二、英文部分

Baker, R. W., &; Siryk, B. (1984). Measuring adjustment to colleg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 179-189.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 1173-1182.
Begun, A. L. (1993). Human behavior and social environment: The vulnerability, risk, and resilience model.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9(1), 26-35.
Brooks, R. B., &; Goldstein, S. (2003). The power of resilience: Achieving balance, confidence, and personal strength in your life. New York: Contemporary Books.
Carnine, D., Silbert, J. &; Kameenui, E. J. (1990). Direct instruction reading (2nd
ed.). Columbus, OH: Merrill.
Dyson, L. L. (1996). The experiences of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Parental stress,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ibling self-concept.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9, 280-286.
Fiedler, C. R., &; Chiang, B. (1989). Teaching social skills to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Learning Disability Forum, 15(1), 19-22.
Garmezy, N. (1991). Resiliency and vulnerability to advers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poverty.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34, 416-430.
Goldstein, S., &; Brooks, R. B. (2006). 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 and Business Media.
Gonzales, J. (2003). Cesar Chavez: A case study of a resilient child’s adaptation into adulthood.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78347 ).
Gordon, K. A., Ingersoll, G. M., &; Orr, D. P. (1995). Profile of behaviorally resilient adolescents: Confirmation and extens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5810).
Grotberg, E. H. (1995). The international resilience projec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23955 ).
Hettena, P. J. (1979). Personality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Jew, C., Green, K. E., &; Kroger, J. (1999).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resiliency.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2, 75-90.
Luthar, S. S., &; Zigler, E. (1991). Vulnerability and competence: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resilience in childhood.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61(1), 6-22.
Luthar, S. S., Cicchetti, D., &; Becker, B. (2000).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 71, 543-562.
Margalit, M., &; Ben-Dov, I. (1992). Kibbutz verse city comparisons of social competence and loneliness among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IARLD Conference, Amsterdam.
McCubbin, L. D. (2001). Challenges to the definition of resilience (Report No. CG-031-039). East Lansing, MI: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Teacher Learn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58498).
McWhirter, J. F., McWhirter, B. T., McWhirter, A. H., &; McWhirter, E. H. (1993).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risk and low-risk children and youth, at-risk youth: A comprehensive response: for counselors, teachers and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 CA: Brooks/Cole.
Olsson, C. A., Bond, L., Burns, J. M., Vella-Brodrick, D. A., &; Sawyer, S. M. (2003). Adolescent resilience: A concept analysi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6(1), 1-11.
Rutter, M. (1990).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In J. Rolf, A. S. Masten, D. Cicchetti, K. H. Nuechterlein, &; S. Weintraub (Eds.),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 (pp.181-2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bornie, E. (1994). Social-affe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early adolescents identified as learning disabled and nondisabled. Learning Disability Quarterly, 17, 268-279.
Siperstein, G. N., &; Goding, M. J. (1985). Teacher’s behavior toward LD and non LD children: A strategy for change.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18, 139-144.
Somchit, S., &; Sriyapon, P. (2004).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resilience factors, perception of adversities, negative behavior,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4th-to-6th-grade children in Thad-Thong, Chonburi, Thailand. Journal of Pediatric Nursing, 19, 294-303.
Toro, P. A., Weissberg, R. P., Guare, J., &; Liebenstein, N. L. (1990). A comparison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learning disabilities on social problem-solving skill, school behavior, and family background.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 23, 115-120.
Wolin, S. J., &; Wolin, S. (1993). The resilience self: How survivors of troubled families rise above adversity. New York: Villard.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昭琪、蕭文(2007)。國中生之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生活科學學報,11,1-31。
2. 朱森楠(2001)。一位國中中輟復學生的復原力及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171-202。
3. 林清文(2003)。復原力。教育研究,112,149-150。
4. 林惠芬(2004)。高職輕度智能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9,57-85。
5. 張聖莉(2008)。台東縣高職接受融合教育身心障礙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6. 許嘉容(2006)。高雄市國小資優生與普通生學校壓力、因應策略與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7. 陳佩鈺、林杏足(2004)。高危險群青少年復原力之探討。輔導季刊,40(3),32-41。
8. 曾尚民(2002)。學習障礙學生的社會情緒問題與輔導。特殊教育季刊, 82,34-40。
9. 詹文宏(2004)。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因應策略、學校適應及其因果模式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10. 詹雨臻、葉玉珠、彭月茵、葉碧玲(2009)。青少年復原力量表之發展。測驗學刊,56,491-518。
11. 蔡明富、吳武典(2000)。國小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人事智能與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257-280。
12. 蔡明富、吳武典(2001)。國小資優學生學校生活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1),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