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鵲橋(2008)。臺南市國民小學女性教師成就動機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碩士班,花蓮。
王春展(199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淑俐(1995)。青少年情緒的問題、研究與對策。臺北市:合記。
朱先敬(1995)。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江欣霓(200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情緒智慧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江文慈(1997)。情緒智力(EQ)意涵的再解析。諮商與輔導,136,2-8。行政院主計處〈2009〉。就業。社會指標統計年報,頁98-99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http://female.www.gov.tw/focus.php?ffm_id=26&;ffd_id=69 2011.08.10
沈詩閔(2008)。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基隆。呂政圭(2009)。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呂曉萍(2010)。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投入相關之研究-以情緒智力為中介變項,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汪仲(譯)(1997)。青木匡光著。EQ 成功學。臺北:時報文化。
李玉惠(1998)。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彥君(2002)。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中市。
李碧瑤(2006)。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李志敏、卜祥(2005)。5 個Q成功人士必修的的 5 個學
分。台北:海鴿文化。
李翠芬(2006)美麗人生:情緖管理與壓力調適實務篇,
啟英。
吳宗立(1998)。國民中學組織衝突、外在壓力、行政決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台北市。吳宗立,林保豐(2003)。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教學報,15,193-229。
吳英璋(2003)。青少年偏差行為與整體學業自我效能及主觀人際環境之探討。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宗祐(2003)。「工作中的情緒勞動:概念發展、
相關變項分析、心理歷程議題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未發表之博士論文。
吳清山、林天祐(2005)。工作壓力。教育資料與研究,65,135。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
吳毓瑩 (1997)。情緒智力的構念--想法與方向, 教育資料與研究, 19, 11-17邱秀燕(2000)。《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心理分離-個體化、自我發展及情緒適應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台北:雙葉。
林玟玟(1987)。教師A型行為特質、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林純文(1995)。國民中學組織氣候、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林佳慧(2001)。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評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林佳蓉(2009)。高雄縣市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林蔚(2010)。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與工作家庭衝突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義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高雄。林美紅(2010)。國小教師教學信念、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林淑琴(2010)。台中市國中教師工作壓力、教師效能與教師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林佳賢(2011)。國民小學高年級級任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縣。周立勳(1986)。國小教師工作壓力、制控信念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柯政利(2008)。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度與工作壓力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大葉大學運動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高麒雅(2003)。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唐順得(2011)。雲林縣國小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100NCYU5464002%22.&;searchmode=basic 2011.12.11恐慌症 壓垮100分媽媽。中時電子報。,取自:http://tw.news.yahoo.com/%E6%81%90%E6%85%8C%E7%97%87%E5%A3%93%E5%9E%AE100%E5%88%86%E5%AA%BD%E5%AA%BD-190516752.html 2011年7月20日
許詔容(2007)。A型人格、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 ---以臺北縣國小女性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許世雨、楊雪倫、李長晏、蔡秀涓、張瓊玲、范宜芳 譯(2009)。David A. DeCenzo, Stephen P. Robbins
著,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五南書局。
許鶴議(2010)。國小教師情緒智力與其管教行為關係之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屏東。許文萍(2010)。新北市國民中學女性教師兼任行政職務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新北市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出版社。
張春興 (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美惠譯(1996);Goleman 著。EQ。台北:時報出版。
張怡筠 (1996)。EQ其實很簡單。臺北市:希代。
張麗琪(2000)。國中與高中學校氣氛、導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郭生玉(1989)。教師工作壓力與心厭因素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2,131-146。郭生玉(1994)影響教師工作心厭因素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27,63-79。郭生玉(1995):教師的工作壓力對工作心厭的影響。教育資料文摘,36(3),264-266。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研究方法。台北:精華。
郭耀輝(2004)。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陳聖芳(1999)。台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陳夢芝(2005)。領導風格、部屬情緒智力與領導效能之關係─以某連鎖咖啡業為例。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企業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陳明堂(2005)。臺南縣國民小學教師情緒智力與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陳紹綿(2008)。工作壓力、休閒因應與健康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女性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台北市。陳佩琴(2010)。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未出版論文,彰化。
陳永純(2011)。公立學前特教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台中市。曹中瑋(1997)。情緒的認識與掌控。學生輔導,51,26-39。單小琳(1990)。教師的社會支持及其相關素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1,123-154。彭智文(2008) 正視教師的壓力問題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9-25] 2011-0806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德祥(2006)。教師情緒智慧能力的涵養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50,5-13。
黃雅鳳(1997)。如何在校園中做一個情緒的主人-訪高雄師範大學楊瑞珠所長。師友,356,頁9~12。黃瑞堂(1999)。高工專業科目教師工作負荷與職業疏離的相關性(碩士論文)。 取自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87NKNU0036004%22.&;searchmode=basic黃義良 (1999)。國小兼任行政工作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黃惠惠 (2002)。情緒與壓力管理。臺北市:張老師。
黃慶化(2008)。教師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黃治雄(2009)。臺東縣國小分校教師對學校裁併認知 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台東縣。黃昭蓉(2010)。高雄縣市國小已婚女性教師工作壓力與家庭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程一民(199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慧萍(2002)。台灣高科技電子產業員工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探討:兩個工作壓力模型-Karasek「負荷控制支持」模型與Siegrist 「付出回饋失衡」模型-之檢驗。碩士論文。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台南市。曾守誌(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國民中學導師工作壓力與調適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曾秀月(2010)。情緒智力及職業倦怠對公立國小教師生活品質之影響。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市。遇中興(2009)。臺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兼任行政教師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及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彰化縣。蔡先口(1985)。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和專業態度及其相關 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蔡璧煌(1989)。國民中小學教師壓力之研究。師大學報,34,75-114。蔡育佑(2006)。運動教練工作壓力、工作價值觀與組織承諾之相關分析。輔仁大學體育學刊,5,106-119。國小師屢體罰凌辱家長連署抵制。公視新聞網。2011年5月20日,取自:http://news.pts.org.tw/detail.php?NEENO=170872 2011年2月14日
葉重新(1995)。臺灣中部地區國小初任校長工作壓力之研究。臺北:心理出版社。
彰化縣教育處 網頁100.11.10整理
http://erw.chc.edu.tw/schdatav2/normal.php
潘貴美(2007):國中學生情緒智力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鄭翠蓉(2009)台中縣市國民小學參與教師專業評鑑教師工作壓力與專業承諾之研究。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台中。劉翠華 (2003)。「與壓力共生-教師壓力之認識與適應之道」,生命意義探索研討會書面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劉玉惠 (1991)。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以台北報社文字記者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劉芷伶(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內涵認同程度與教師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市。顏淑惠(1999)。國民小學教師情緒管理與教師效能之研究。未出版,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藍采風(2000)。壓力與適應;台北: 幼獅。
羅欣怡(2005)。桃竹苗四縣市國中導師情緒智力、內外控信念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闕美華(1999)。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市。薛秀宜(2001)。情緒智力對危機管理之影響。未出版,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謝明芳(2002)。國小學童學校生活情緒經驗及其知覺教師權力類型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鍾偉晉(2008)。國中教師情緒管理與幸福感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鍾庭良(2005)。桃園縣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情緒管理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簡驪潔(2007)。國中教師工作壓力、壓力因應方式及工作倦怠之研究~ 以三鶯地區教師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市。二、西文部份
Abramovitz, M. (2001). What’s Your Emotional IQ? Current Health II, 28 (4), 13
Bar-on, R. (1997). 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EQ-i): Technical Manual. Toronto: Multi- Health Systems, 1997. 21~23.
Bar-On, R. &; Parker , D. A.(Eds.)(2000).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Blasé, J.J(1982). A Social-Psychological GroundedTheory of TeacherStress and Burnou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8(4),93-113.
Beer, T. A.,&Newman,J.E.(1978).Job Stress,Emplyee Healthy,and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A facet Analysis,Model,and LiteratureReview.Personal Psychology,31,655-699
Borg, M. G. &; Riding, R. J.(1991). Toward a Model forThe Determinant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Among School Teachers.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VI(4), 355-373.
Cooper C. L.&; Marshall, J. (1976). Occupational Sources of Stress:A Review of The 37 Literature Relating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Ill Health.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49:11-28.
Cooper,C.L.&Travers,C.J.(1996).Teachers Under Pressure-Stress inTheTeaching Profession.New York:Bantam Books.
Cooper(1996). Teachers Under Pressure: Stress inThe Tteaching Profession,Routledge,N.Y.
Cooper, R. K. &; Sawaf, A. ( 1997). Executiv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 New York: Grosset/ Putnam.
Dworestsky,J.P.(1985)Psychology. St.Paul,MN:West Publishing Co.
Ellis, A. (1979) 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 Secaucus, NJ: Citadel.
French,J.R.P.,Rofgers,W.,Cobbs,S.(1974).A Djustment as Person-EnviromentFit.In C.V.Corhlo,
&.A.Hanburg,(Eds).Copying and adaptation.New York:Basic Book.
Goleman, D. (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ntam Books
Gold, Y. &; Roth, R. A.(1993). Teachers Managing Stress and Preventing Burnou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Greenberg,J.S.(1996).Comprehensive Stress Management. Dubuque:Wm.C.Brown&Benchmark.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NY:Scott Foresman.Isen, A.M.,Johnson,M.M.S.,
Jamal,M (1990).Relationship of Job Stress and Type-A Behavior to Employees’job Stisfaction, Oganizational Cmmitment, Pychosomatic Halth Poblems,and Trnover Mtivation. Human Relation, 42,727-738
Kyriacou,C.&; Sutcliffe, J(1978a). A Mdel of Tacher Sress. Educational Studies 4, 1-6.
Kyriacou, C. &; Sutcliffe, J.(1978b). Teacher Sress: Pevalence, Surces and Smpt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8, 159-167.
Kyriacou, C.(1987). Teacher Sress and Brnout: An International Rview. Educational Research 29(2), 141-152.
Lazarus,R.S.(1991).Emotion and Adapta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Neil, D. H. (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Occupational Stress to Burnout. Illinois:London House Management Press.
Margolis, B.K.,&; Kroes,W.H. (1974)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Strain. In A.McLean (Eds.), Occupational Stress. Illinois:Thomas
Margolis, G. L., W. H. Korse, and R. P. Duinn(1974)“Job Stress: An Unlisted Occupational Harzard,”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Vol. 16, pp. 650-655.
Mayer, J.D.,&;Salovey, P.(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9, 185-211.
Mayer, J.D.,&; Salovey,P. (1997) What Is Emotional Intelligence?In P. Salovey &; D.J.Sluyter (Eds.),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New York: Basic Books.
McCormic,J.(1997).Occupational Stress of Teachers:Bi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Large School System.Jou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35(1),18-38.
Mertz.E., &; Robinson,G.F.(1985)The Influence of Positive Affect on The Unusualness of Word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8,1413-1426
Plutchik, R., &; Kellerman, H. (Eds), (1980). Emotional Ttheory,Research and Experience.
Plutchik, R. (1980). Emotion: A Psychoevolutionary Synthesis. New York: Wiley.and Experience. New York:Academic Press.
Salovey, P.,&; Mayer, J. D.(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and Personality, 9, 185 -211.
Selye(1979). The Stress Concept and Some of Its Implication. In V. Hamilton &; D. M. Warburton(Eds.). Human Stress and Cognition(11-32). New York:J. Wiley &; Sons.
Steers(1988).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66, 574-583.
Steer,R.M.(1994).Work and Stress,Introduction to Organizational. New York: Addison-Wesley.
Stufft, W. D.,(1996) Assessing your Emotional IQ. Teaching Music, 4, 42-43.
Tellenback, S., Brenner, S. D.,&Lofgren,H.(1983).Teacher Stress:Exploratory Model Building.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56,19-23
Weisinger, H. D. (1998)Emotional Intelligence at Work: The Untapped Edge for Succes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Yerkes, R., &; Dodson, J.D. (1908), The Relationship of Stimulus to Rapidity of Hhabit Forma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ical Psychology, 18, pp459-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