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參考文獻
丁晨(2002)。世界的斷裂與接應:一位極重度多重障礙者生命意義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王振德(1977)。國中肢體殘障學生之自我觀念與人格適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振德(1989)。殘障兒的教養。臺北:時報文化。
王麗雲(2000)。自傳/傳記/生命史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65-306。高雄:麗文。
王乾勇(2006)。過重小兒麻痺後期患者的減重及健康促進成效。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王恩慈、陳如欣、楊效偉、巫坤彬、黃子玫、陳昶勳(2007)。小兒麻痺症,【防治策略與目標】。台北: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王壯銘,湯仁彬(2010)。小兒麻痺預防的方法。榮總小兒感染科,臺北
。取自homepage.vghtpe.gov.tw/~peds/ped/polio.htm。
中華民國殘障才藝發展協會(1997)。毛毛蟲與蝴蝶。臺北市:正中書局。
加辣(2010)。關注「小兒麻痺後期症候群」的指引,甦聲雜誌,106。
取自http://odh.oceantaiwan.com/subject5/h10604.htm。
朱儀羚、康萃婷、柯禧慧、蔡欣志、吳芝儀(譯)(2004)。敘述心理與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Crossley,M. L.). 嘉義:濤石文化。
(原著出版年:2000年)。
李翠玲(1989)。傑出肢體障礙人士生涯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沈清松(2000)。呂格爾。臺北 : 三民。
李明依(2002)。華西街的一蕊花。臺北:大田出版。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吳芝儀(2007)。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嘉義: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年)。
吳武典(2008)。身心障礙者的心理與輔導:身心障礙學生的內在世界與心理需求。2010年2月1日取自簡報檔http://ctld.ntu.edu.tw/digital/service/content/20081031/psychological_demand_text.pdf。
邱俊瑋、陳晶(2009)。上帝看見我臉上的微笑。臺北縣:文瀾資訊。
周志建(2002)。敘事治療與現實治療之比較。諮商與輔導月刊,200,18-22。
周志建(2002)。敘事治療的理解與實踐—以一個諮商個案為例之敘說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周志建(2004)。運用敘事治療於憂鬱症個案的諮商實例。諮商與輔導月刊,226,11-18。林金梅(2003)。中途顏面燒傷患者之生命轉化歷程—三位傷友的故事。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芳哉(2008)。跨越障礙的藩籬-一位國小肢體障礙教師的生命敘說。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林君潔(2010)。台灣推動「障礙者自立生活」的困境。2010年2月1日
取自disable.yam.org.tw/node/2699。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臺北:秀威資訊。
徐璐(1998)。暗夜倖存者。臺北;平安文化。
翁毓秀(2009)。身心障礙者生活滿意度與其影響因素研究。靜宜人文社會學報,3(2),31-72。
康康(1999)。怎樣與小兒麻痺的患者生活。甦聲雜誌,92。
郭淑惠(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陳億貞(譯)(2004)。普通心理學(R.J. Sternberg)臺北:雙葉書局。
(原著出版年:1999年)。
郭惠瑜(2006)。右腳告白-一位肢體障礙社會工作學習者的生命書寫與主體實踐。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梁媛媛(2008)。社工人生命經歷之回溯與主體展顯-從臨終陪伴經驗進入。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陳俊成(2008)。以活體氫磁振頻譜研究補充肉鹼對後小兒麻痺症候群患者骨骼肌中新陳代謝物含量及復健運動表現的影響。元培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游鑑明(1999)。蔣宋美齡創辦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小兒麻痺患者的福音使者。近代中國雜誌,134,87-114。曾愛迪、招雁翔(2005)。從敘說中開展的自我建構歷程:以一位幼教老師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8,223-252。曾英齊(2008)。我的肌萎酒。臺北:周大觀文教基金會。
曾韋禎(2011年2月19日)。小兒麻痺患者爭取呼吸器納健保。
自由時報,D10版。
詹宗熙(2004)。從「敘事治療」來看「人」---一位精神臨床工作者的想法。
取自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psychpark/749.htm。
廖本富(2000)。創傷復原過程中之治療性敘說。社區發展季刊,19,236-253。廖世德(譯)(2005)。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White,M. ,& Epston,D.)。臺北:心靈工坊。(原著出版年:2001年)。
劉春錦(2006)。淺談阿德勒學派。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7。南華社會學研究所出版。取自 www.nhu.edu.tw/~society/e-j/57/index.htm。
蔡月霞(2007)。從教初發心之自我探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鄭凱文(2008)。活體磁振研究補充肌酸對後小兒麻痺症候群患者骨骼肌肉中之新陳代謝物含量及復健運動表現的影響。元培科技大學放射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潘苾苺(2008)。看見雨後彩虹的光華—一名女性中途失明者的敘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蕭文(2004)。個案為什麼沒有按照劇本演出—後現代思考與諮商典範的轉移。輔導季刊,40(3),1-5。賴誠斌、丁興祥(2006)。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蘆荻社大學員蕃薯的故事為例。應用心理研究,25,73-114。謝東儒、黃琢嵩(2008年5月3日)。21世紀第一個人權公約。自由時報。
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琦(譯)(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Bauer,M.W. ,& Gaskell,G.)。台中:五南圖書。
(原著出版年:1989年)
蘇湘芬(2006)。 一位先天性全盲幼兒母親的生命經驗。慈濟大學教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英文參考文獻
Adler, A. (1958). 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New York: Putnam Capricor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31).
Bauer, M. W. & Gaskell. G.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ing: with text, image and sound. London, : Sage.
Brockmeier, J. & Carbaugh, D. (2001). Narrative and identity: Studies in autobiography, self and culture. Amsterdam: John Benjamin.
Bruno, R.,&Frick, N. (1995). About PPS prevention & progression. PPS questions and answers. From www.ott.zynet.co.uk/polio/lincolnshire/library/kessler/ppsqa.html
Corey, G. (2005).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7th ed.). Belmont, CA: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Crossley. M. L. (2000). Introducing narrative psychology: self, traum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Frederick, M. M. (1991). The post-polio syndrome and re-rehabilitation. From www.lincolnshirepostpolio.org.uk
Freenan, J., & Combs, G. (1996). Narrative therapy: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referred realities. New York, NY:Norton.
Lieblich, A., Mashiach, R. T.,&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ousand Osaks: Sage.
McAdams, D. P. (1993). The stories we live by: Personal myths and the making of the self.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Reprinted by Guilford Press.)
Mishler, E., Polkinghorne, D., & Lieblich, A. (2007). Handbook of
narrative inquiry mapping a methodology. Canada, Sage
Publications. from http://cgi.blog.roodo.com/trackback/6188165。
Morgan, A. (2000). What is narrative therapy? An easy-to-read introduction. Adelaide: Dulwich Centre.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 Newbury Park, CA: Sage
Sternberg, R. J. (1999). Pathways to psychology. (2nd ed.). Orlando, FL: Harcourt, Inc.
White, M. (1989). Maps of narrative practice. NY: W.W. Norton.
White, M., & Epston, D. (1990). Therapeutic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NY: No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