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247.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3 17:5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美莉
論文名稱:網路合作學習對國中生英文學習成效之研究
指導教授:魏凱城 博士陳美如 博士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工程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1
中文關鍵詞:網路合作學習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成就
外文關鍵詞: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English learning achieve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45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網路合作學習的實施,對國中學生在英語學習動機與英語學習成就的影響,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國中七年級兩班學生為研究對象,一班為實驗組,進行網路合作學習;一班則為控制組,進行一般合作學習。整個實驗為期七週,共計10節課。二組學生於教學進行前,均需接受「英語學習動機量表」、「英語學習成就測驗」的前測測量,實驗結束後,再對兩組學生實施「英語學習動機量表」、「英語學習成就測驗」後測測量,然後以獨立樣本 t 檢定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資料的分析討論,主要發現如下:
1.接受網路合作學習的學生與接受一般合作學習的學生,其英語學習動機並無顯著差異。
2.接受網路合作學習的學生,其英語學習成就顯著優於接受一般合作學習的學生。
3.在意見調查結果方面,學生對於網路合作學習模式,持正向肯定的態度,並認為網路合作學習可激發更多的想法有助於問題解決。學生表示願意繼續使用此種方式上英文課或其他科目。
最後,針對本研究的研究限制進行說明,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English learning achievement.
A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was adopted as the methodology. Two classes of seventh graders from a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and the “English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were administered as the pretest on the two groups. Then the 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was implemented in the English clas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taught in traditional cooperative learning. After seven weeks of instruction, both groups took the “English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and filled out the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Scale” as the posttest.
The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ir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2.The experimental group scored higher on the “English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id.
3.According to the feedback after the experiment,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el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y also indicated their willingness to continue web-base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classes as well as in other classes.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ions for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were discussed.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圖目錄 V
表目錄 VI
附錄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合作學習 6
第二節 網路合作學習 21
第三節 學習動機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0
第三節 實驗操作 41
第四節 實驗程序 41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2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57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8
第一節 樣本基本資料分析 58
第二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成就前測得分之比較 59
第三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英語學習動機上的差異 61
第四節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英語學習成就上的差異 64
第五節 教師與學生對網路合作學習的意見與看法 6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1
第一節 結論 71
第二節 研究限制 73
第三節 建議 74
參考文獻 78

圖目錄
圖2-1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圖示. 12
圖2-2 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教學五階段 19
圖3-1 研究架構 39
圖3-2 實驗流程 43
圖3-3 Moodle英文學習網站課程主要畫面 45
圖3-4 小組討論畫面 46
圖3-5 學生課堂作業及學習單畫面 48
圖3-6 學生講義上討論的題目 48
圖3-7 討論區中學生與教師互動畫面 49
圖3-8 討論區中小組成員互動畫面 50

表目錄
表2-1 合作學習方法之適用範圍與特點分析 17
表2-2 進步分數換算 20
表2-3 網路合作學習在語文領域的相關研究 26
表2-4 網路合作學習在非語文領域的相關研究 27
表2-5 溫納成敗歸因理論的三向度分析 34
表3-1 研究樣本人數統計表 41
表3-2 每週教學時間分配 42
表3-3 實驗各階段之活動安排 42
表3-4 各單元主要學習的句型及進度 46
表4-1 性別分佈 58
表4-2 使用網路蒐集資料與討論功課 58
表4-3 使用軟體經驗 58
表4-4 每週上網時間 59
表4-5 全體受試學生英語學習動機之平均數、標準差 59
表4-6 實驗組與控制組英語學習動機前測之差異比較 60
表4-7 實驗組與控制組英語學習動機分量表前測之差異比較 60
表4-8 實驗組與控制組英語學習成就前測之差異比較 61
表4-9 兩組學生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前後測分數之比較 62
表4-10兩組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各分量表前後測分數之比較 62
表4-11兩組學生英語學習成就前後測分數之比較 65
表4-12英語學習成就測驗回歸係數同質性摘要表 65
表4-13英語學習成就測驗前後測分數之比較 66
表4-14英語成就測驗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4-15學生心得與建議統計 69

附錄
附錄一. 英語學習成就測驗 84
附錄二. 英語學習動機量表 87
附錄三. 英語學習動機量表各分量表內容說明 89
附錄四. 網路合作學習意見調查表 90
附錄五. 分組職務表 91
附錄六. 教師教學筆記 92
附錄七. 網路合作學習意見調查表結果 (百分比) 93
附錄八. 網路合作學習問卷調查比較分析排序 94
附錄九. 小組得分排行榜 95
附錄十. 各單元作業、學習單 9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尹玫君、劉蓁蓁 (1998)。國小實施遠距教學的教學方法、學習策略及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1∼45。
王千濤(2001)。電腦支援問答競爭學習遊戲設計之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桃園。
王金國(2005)。共同教學法之教學設計及其在國小國語科之應用。屏東師院學報,22, 103- 130。
王淑如、王裕德(2001)。教學新策略— 網路合作學習。台灣教育,603,33-39。
王智玄(2000)。新的學習策略-網路合作學習。資訊與教育雜誌,78,42-50。
田耐青、洪明洲(1998)。電腦中介溝通與高等教育教學革新。 台北師院學報,11, 1-22。
朱敬先(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江吟梓(2003)。台北初等教育以英語課室經營處理學生英語程度差異議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新竹。
余永東(2009)。學習環境設計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學童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影響─以應用科技化情境與真實情境於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嘉義。
吳知賢(1990)。學習動機的研究-成就動機、制握信念、習得無助、歸因理論的文獻探討。台南師範初等教育學報,3,277-326。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59-78。
吳靜吉、潘養源、丁興祥(1980)。內外控取向與工作滿足及績效之關係。政治大學學報,41,61-74。
李玉菁(2006)。國中資優生與普通生的自然科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學碩士班,彰化市。
李珀(1998)。合作思考教學。2006 年7 月23 日, 取自:http://www.fhjh.tp.edu.tw/mid00/index.htm

李瑋仁(2005)。多元學習分組合作網路問題解決學習模式成效之探究-以數學領域合作學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系,台中。
沈慶珩、黃信義(2006) 。網路同儕互評在Moodle 系統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3),267-284。
周中天(1993)。英語科成績兩極化的省思-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英語科雙峰現象形成原因之探討。國中基本學力測驗專刊~飛揚,16,12。
周立勳(1995)。合作學習的發展趨勢及其對改進班級教學的含意。邁向二十一世紀我國中小學課程革新與發展趨勢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岳修平(1999)。學習歷程檔案理論與實務。台大教育學程中心學習歷程檔案研討工作坊專題演講論文。
林甘敏(1999)。建構式電腦網路輔助教學教材的選擇與設計原則。2006 年7 月23 日, 取自:http://acbe.tku.edu.tw/iccai8/84/84.htm

林佩璇(1992)。台灣省高職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林建平(200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49(3),17-27。
林菁、李曉媛(2003)。網路教學的媒體呈現方式之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5, 34-58。
邱靖玲(2004)。網路合作學習系統教學成效之研究- 以高職「軟體應用」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彰化。
凃育嫈(2007)。線上遊戲教學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碩士論文,彰化。
洪明洲(1999)。網路教學-Teaching Internet。台北市: 華彩軟體。
韋金龍(1999)。國小英語教學可能面臨的難題及對策。英語教學,24(1),86-92。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4。
秦翠虹(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英語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台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教育學刊,14,155-192。
許繼德(2003)。網路輔助教學對不同認知風格的國小學童在英語學習動機與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屏東。
陳正昌(2000)。行為及社會科學統計學。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陳年興(2000)。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之比較分析。遠距教育,15、16合刊,153∼163。
陳秀霞(2009)。運用教學媒體對學生英語課程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台中。
陳重光(2005)。網路合作學習中小組合作競爭模仿學習對國小學童專題研究製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高雄。
陳素貞(1998)。配對學習方式與合作訓練對概念學習的效應。國立屏東師院學報,11,25-54。
陳健文、李世忠(2000)。網路新課程軟體的設計與製作─以國小三年級自然科網路電腦教學軟體為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7(4),404~417。
陳琇姿(2006)。合作學習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所教學碩士班,台北。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46(1),67-92。
程盈彰(2003) 。網路合作學習應用於高中英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某私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嘉義。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政傑、林佩璇(2004)。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楊雅惠(2004)。合作學習法對國中生英語學習與學習態度上的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教育研究所,高雄。
趙金婷(2000)。學習社群理念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資料與研究,35,60-66。
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285-294。
劉美吟(2006)。高年級學童在專題學習課程中自然科學習動機及問題解決能力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
劉晉豪(2007)。 網路合作學習對六年級學童修辭能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潘裕豐(1992)。國小批判思考教學效果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
蕭維蒂(2007)。網路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造句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資訊傳播工程學系,台北。
賴美雯(2002)。合作學習在國中英語教學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嘉義。
戴維揚(主編)(2000)。國民小學英語科教材教法。台北市:文鶴出版社。
韓佳玲(2002 )。網路匿名競爭對學習經驗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韓進之(1989)。教育心理學綱要。北京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聶澎齡(2004)。台灣國小畢業學童英語能力之因素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高雄。

二、英文部份
Abrami, P. C., Lou, Y., Chambers, B., Poulsen, C., & Spence, J. C. (2000).Why should we group students within-class for learning ?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6(2), 158-179.
Alavi, M. “Computer-Media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in MIS Quarterly, pp159-174, Feb. 1994.
Ames, C., & Archer, J. (1988).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80(3), 260-267.
Antil, L. R., Jenkins, J. R., Wayne, S. K., & Vadasy, P. F. (1998). Cooperative learning:Prevalence, conceptualizations,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5(3), 419-454.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rinceton, NJ: Van Nostrand.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 37, 122-147.
Chiu, C. H., Chen, H. P., Wei, L. C., & Hu, H, W. (1999). Approaching effective network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M/SET 99 Proceedings). San Antonio, Texas, USA.
Cummins, J. (1988). From the inner city to the global village: The microcomputer as a catalyst for collaborative interchange.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1(1),1-13.
Delialioglu, O. (2005). Investigation of source of motivation in a hybrid cours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85032.
Deustch, M. (1949). A theory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Human Relation, 2, 129-152.
Eccle(Parsons), J., Adler, T. F., Futterman, R., Goff, S. B., Kaczala, C. M., Meece, J. L.,& Midele, C.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nce (Ed.), Ach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75-146.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Ghaith, G. (2001). Learners' perceptions of their STAD cooperative experience. System,29(2), 289-301.
Harter, S. (1981). A new self-report scale of 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goal orientation in the classroom:Motivation and informational compone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7(3), 300-312.
Hiltz, S. R. (1994) The Virtual Classroom : Learning Without Limits via Computer Networks. Norwood, NJ: Ablex.
Jehng, J . C . (1997) . The psycho - social processes and cognitive effect sofpeer - based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s with computers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er Research, 17(1), 19-46.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2). Positive Interdependence: Key to Effective Cooperation. In R. Hertz-Lazaowitz & N. Miller (Eds.), Interac-tion in Cooperative Groups. (pp. 174-199).
Johnson, D. W., & Johnson, R.T.(1989).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Holubec, E. J., & Roy, P.(1984).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in classroom.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W., & Johnson, R.T., & Holubec, E.J., (1994).The nuts and bol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N :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W., & Johnson, R.T., (1994).Learning together andalone :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learning.(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Johnson, R. T., D. W. Johnson and M. B. Stanne(1985). Effects of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 goal structures on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o. 77, pp.668-677.
Johnson, R. T., D. W. Johnson and M. B. Stanne(1986). Comparison of computer-assisted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No. 23, pp. 382-392.
Jones, M. S., Levin, M. E., Levin, J. R., & Beitael, B. D. (2000). Ca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pair- learning formats be profitably combined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2(2), 256-262.
Jones, M.G. & Xiao, X. (1995). Computer animation for EFL learning environments.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visual literacy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91518).
Light, P.H. & Mevarech, Z.R. (1992). Cooperative learning with computers: An introduction. Learning an Instruction, 2, 155-159.
Linnenbrink, E. A., & Pintrich, P. R. (2002). Motivation as an Enabler for Academic Succes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31(3), 313-327.
McConnell, D. (1994). Implementing 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learning. London: Kogan Page.
Munn, N. L., Fernald, Dodge, L. & Fernald, P. S. (1969).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Boston: Hougmton Miffin Co.
Ngeow, K. (1999). Enhancing Student Thinking through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RIC Identifier: ED422586 http://www.ed.gov/databases/ERIC_Digests/ed422586.html
Otto, L. (1984). Computer promises, computer realities. Classroom computer learning, 60,65-66.
Owston, R. D. (1997). The worldwide web: A technology to enha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7-33.
Pintrich, P. R., & Smith, D. A., & McKeachie, W. J. (1989). A manual for the use of the Motivat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Questionnaire (MSLQ). MI: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to Improve Postseconda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NCRIPTAL), School of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Riel, M. M., & Levin, J. A. (1990). Building electronic communities: Success and failure in computer networking.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2), 145-169.
Rotter, J. B. (1966).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80(1, whole No.609)
Slavin, R .E. (1995).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2nd ed.). Needham Heights, Massachusetts: Allyn and Bacon.
Slavin, R. E. (1996).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What we know, what we need to know.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 43-69.
Slavin, Robert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milowitz, M.; Compton, C.; &Flint, L. (1988). The effects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on an individual’s judgment: A study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Asch’s social influence experiment. 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 4, 311-321.
Tomlinson, H., & Henderson, W. (1995). 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schools: A distributed approach.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6(2), 133-140.
Waggoner, M. (1992). (Ed.) Empowering networks: Computer conferencing in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Walker, S. A. (2004). Socratic strategies and devil’s advocacy in synchronous CMC debate.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0, 172–182.
Wolcott, J. R., & Robertson J. E. (1997). The worldwide web asn environment for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 experiment in graduat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3(2/3), 219-236.
Wood, D. J. (1995). Good video movies 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or second language. Bulletin of The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kushi-Jogakuen Colleg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89225).
Yu. F. Y. (1996-1997). Competition or noncompetition: Its impact on inter – personal relationship sinacomputer – assisted learn ingenviron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25(1), 13-24.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劉秀嫚(1998)。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公民訓育學報,7,285-294。
2. 程炳林(2001)。動機、目標設定、行動控制、學習策略之關係:自我調整學習歷程模式之建構及驗證。師大學報,46(1),67-92。
3. 陳健文、李世忠(2000)。網路新課程軟體的設計與製作─以國小三年級自然科網路電腦教學軟體為例。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7(4),404~417。
4. 陳重光(2005)。網路合作學習中小組合作競爭模仿學習對國小學童專題研究製作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高雄。
5. 梁茂森(1998)。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量表之編製。教育學刊,14,155-192。
6.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4。
7. 韋金龍(1999)。國小英語教學可能面臨的難題及對策。英語教學,24(1),86-92。
8. 林建平(200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49(3),17-27。
9. 林佩璇(1992)。台灣省高職學校合作學習教學法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10. 吳靜吉、潘養源、丁興祥(1980)。內外控取向與工作滿足及績效之關係。政治大學學報,41,61-74。
11. 吳靜吉、程炳林(1992)。激勵的學習策略量表之修訂。測驗年刊,39,59-78。
12. 吳知賢(1990)。學習動機的研究-成就動機、制握信念、習得無助、歸因理論的文獻探討。台南師範初等教育學報,3,277-326。
13. 王淑如、王裕德(2001)。教學新策略— 網路合作學習。台灣教育,603,33-39。
14. 王金國(2005)。共同教學法之教學設計及其在國小國語科之應用。屏東師院學報,22, 103- 130。
15. 尹玫君、劉蓁蓁 (1998)。國小實施遠距教學的教學方法、學習策略及互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