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82.149) 您好!臺灣時間:2023/06/11 01: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紀雅譯
論文名稱:以ARCS動機模式及合作學習對高職實用技能學生程式語言課程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賴聯福賴聯福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工程學系
學門:工程學門
學類:電資工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3
中文關鍵詞:行動研究ARCS動機模式程式語言學習成效合作學習實用技能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143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0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旨在透過教育行動研究法,探討以ARCS動機模式及合作學習法對高職實用技能學生在程式語言課程學習成效影響。為達成本研究目的,本研究除了採教育行動研究法外,另輔以「不相等前後測設計」(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之準實驗設計,且以新竹市HC高職為研究場域,該校99學年度實用技能學程中會計實務科二年級的兩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二年1班40人,二年2班41人,共81人。依序為控制組及實驗組。
實驗組採ARCS動機模式及合作學習法進行教學,控制組採傳統講述法進行教學,實施為期四週共計400分鐘的實驗教學。使用工具包含下列三種量表:前測考卷、問卷量表、後測考卷。
本研究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成對樣本t檢定、信效度分析考驗各項研究假設。具體而言,本研究所獲得研究結果及建議如下:
一、 透過ARCS動機模式及合作學習方式教學,有助於其程式語言學習動機之提升。
二、 透過ARCS動機模式及合作學習方式教學,對其程式語言學習成效之提升,無顯著影響。
本研究根據研究發現,做成研究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日後實施ARCS動機模式及合作學習教學法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how ARCS motivational model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fluence technical program students to learn programming language. According to research purposes, the study used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and nonequivalent pretest-posttest control group design as research methods. The study was implemented in Xinzhu HC high-level commercial Vocational school and 81 accounting department students who took 99 school year technical program were recruited as participants. Class 201(40 students) and class 202(41 students) serv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spectivel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opted ARCS motivational model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 to teach students for four months(400 minutes),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narrative method in the four-months long instruction. The research instrument included three scales: pre-test scale, questionnaire, post-test scale.
This study used the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the paired sample t test an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hypotheses.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e finding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ARCS motivational model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are helpful for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programming language.
2. ARCS motivational model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improving students’ performance in learning programming language.
The research drew conclusions from the findings and provided specific suggestions to be th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researchers who implement ARCS motivational model and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their researches.
目錄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錄 IV
表目錄 V
圖目錄 VII
附錄次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假設 2
第四節 名詞釋義 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ARCS動機模式理論及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合作學習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18
第三節 行動研究理論及其相關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3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9
第三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42
第四節 研究網站設計與進度 4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5
第一節 以ARCS動機模式與合作學習對程式語言學習成效影響 55
第二節 以ARCS動機模式與合作學習可能遭遇的困難與解決策略 79
第三節 教學歷程省思 9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1
第一節 結論 101
第二節 建議 107
參考文獻 109
附錄 113


表目錄
表2-1-1 ARCS動機模式四要素 10
表2-1-2 ARCS動機模式類別與教學策略 11
表2-1-3 ARCS動機模式相關研究 16
表2-2-1 傳統小組學習與合作學習小組比較表 19
表2-2-2 合作學習相關研究 26
表2-4-1 基礎研究與行動研究之不同處 30
表3-2-1 各班級參與人數統計表 40
表3-2-2 各組研究對象分配表 40
表3-3-1 「不相等前後測設計」準實驗設計 43
表4-1-1 實驗組及控制組實驗開始之前測成績依班級組別統計量表 56
表4-1-2 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前測成績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 57
表4-1-3 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前測成績獨立樣本t檢定統計分析 57
表4-1-4 實驗開始之前測成績依男女性別組別統計量表 58
表4-1-5 男女學生前測成績獨立樣本t檢定摘要表 59
表4-1-6 男女學生前測成績獨立樣本t檢定統計分析 59
表4-1-7 實驗組及控制組前後測成對樣本統計量 60
表4-1-8 實驗組及控制組前後測成對樣本相關 60
表4-1-9 實驗組及控制組前後測成對樣本檢定摘要表 61
表4-1-10 實驗組及控制組前後測成對樣本檢定統計分析 61
表4-1-11 實驗組及控制組後測成對樣本統計量 62
表4-1-12 實驗組及控制組後測成對樣本相關 62
表4-1-13 實驗組及控制組後測成對樣本檢定摘要表 62
表4-1-14 實驗組及控制組後測成對樣本檢定統計分析 62
表4-1-15 觀察值處理摘要 63
表4-1-16 可靠性統計量 63
表4-1-17 項目統計量 64
表4-1-18 項目整體統計量 65
表4-1-19 尺度統計量 66
表4-1-20 KMO與Bartlett檢定 66
表4-1-21 相關矩陣 67
表4-1-22 共同性 70
表4-1-23 解說總變異量 71
表4-1-24 解說總變異量 72
表4-1-25 成份矩陣a 73
表4-1-26 轉軸後的成份矩陣a 74
表4-1-27 成份轉換矩陣 76
表4-1-28 成份矩陣 77
表5-1-1 以ARCS動機模式及合作學習方式教學的感受 102



圖目錄
圖1-4-1 勒溫行動研究螺旋循環模式圖 4
圖2-1-1 學習動機、教學設計與學習成果的關係模式 8
圖2-1-2 ARCS動機模式設計:十步驟模式圖 14
圖2-1-3 學習行為表現與學習動機關係圖 15
圖2-2-1 合作學習實施步驟 22
圖2-4-1 行動研究歷程的階段 33
圖2-4-2 三角檢核法的三角 34
圖3-1-1 研究架構圖 37
圖3-2-1 本研究之電腦教室配備及分組平面圖 41
圖3-4-1 網站設計圖 46
圖3-4-2 最新消息 47
圖3-4-3 管理者介面 47
圖3-4-4 學習區介面 48
圖3-4-5 補充學習 48
圖3-4-6 FLASH教材畫面 49
圖3-4-7 FLASH教材學後小問題 49
圖3-4-8 FLASH教材正確回饋 50
圖3-4-9 FLASH教材錯誤回饋 50
圖3-4-10 作業題目 51
圖3-4-11 上傳區介面 51
圖3-4-12 檢視繳交作業情形 52
圖3-4-13 線上小考 52
圖3-4-14 線上小考題目 53
圖3-4-15 小考成績及即時回饋 53
圖3-4-16 小考成績統計 54
圖3-4-17 甘特圖 54
圖4-1-1 陡坡圖 72
圖4-2-1 學生條件結構作業流程圖 83
圖4-2-2 學生條件結構作業程式碼 84
圖4-2-3 學生條件結構作業心得 84
圖4-2-4 學生選擇迴圈作業程式碼 86
圖4-2-5 學生選擇迴圈作業結果圖 87
圖4-2-6 學生副程式作業 90
圖4-2-7 學生副程式作業程式碼及結果圖 91
圖4-2-8 實際上課情形 93
圖4-2-9 學生陣列作業 94
圖4-2-10 學生陣列作業流程圖 95
圖4-2-11 學生陣列作業程式碼及結果圖 96
圖4-2-12 學生陣列作業心得 96




附錄次
附錄一:分鏡表 113
附錄二:先備知識測驗試題分析 117
附錄三:先備知識測驗之專家問卷 118
附錄四:教材可行性分析 119
附錄五:教學計畫(教案) 121
附錄六:條件結構教學活動表 122
附錄七:選擇迴圈教學活動表 123
附錄八:副程式教學活動表 124
附錄九:陣列教學活動表 126
附錄十:前測考卷 127
附錄十一:分組作業說明 128
附錄十二:條件結構學習單 139
附錄十三:重覆迴圈學習單 141
附錄十四:副程式與自定函數學習單 143
附錄十五:陣列學習單 145
附錄十六:副程式考卷 147
附錄十七:陣列考卷 148
附錄十八:後測考卷 149
附錄十九:問卷 151
附錄廿:教學省思札記 152
附錄廿一:軼事紀錄觀察表 153
1. Aura Poulsen,Khoa Lam,Serah Cisneros,Torrey Trust(2008).ARCS Model of Motivational Desigh.EDTEC 544.
2. John Keller(2000).How to integrate learner motivation planning into lesson planning:The ARCS model approach.U.S.A: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3. 于雅森(2010)。利用網路資源進行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成效影響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4. 王玉燕(2009)。合作學習對高職電子科學生「電子學實習」科目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5.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6. 石國棟、黃美瑤與黃永旺(2006)。ARCS動機模式的介入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動作技能表現、動作概念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2),45-56。
7. 余忠潔(2006)。程式語言ⅠVisual Basic。台北市:全華科技圖書。
8. 吳文立、李亮生與陳源宏(2005)。程式語言。台北市:旗立資訊。
9. 吳文立、李亮生與陳源宏(2009)。計算機概論。台北市:旗立。
10.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11. 吳明隆(2009)。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台北市:五南。
12. 吳亭儀(2007)。以ARCS動機模式實施高職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13. 吳美枝與何禮恩(譯)(2002)。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原作者:Jean McNiff,Pamela Lomax,Jack Whitehead)。嘉義市:濤石文化。
14. 巫俊采(2008)。FLASH CS3數碼學堂。台北市:碁峰資訊。
15. 技藝教育資訊網站取自http://140.122.71.231/tae/
16. 林邵珍(2003)。運用ARCS動機模式之生活科技教學。生活科技教育月刋,36(4),52-59。
17.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揚智文化。
18. 林傑斌與劉明德(2002)。SPSS10.0與統計模式建構。台北市:文魁。
19. 林寶山(1988)。個別化教學之理論與實際-凱勒教學模式之研究-。台北市:五南。
20. 邹丽(2007)。基於信息技術的ARCS動機策略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運用。未出版碩士論文,東北師範大學,吉林省長春市。
21. 姚志成(2009)。合作學習教學法對國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二元一次方程式及其圖形單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22. 施妙如與陳慧菁(2008)。教師應用ARCS模式從事自然科學類文章閱讀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彰化縣97年度中小學從事精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教育行動研究論文。
23. 夏林清與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原作者:Herbert Altrichter,Peter Posch,Bridget Somekh)。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24. 孫春在與林珊如(2007)。網路合作學習:數位時代的互動學習環境、教學與評量。台北市:心理。
25. 袁崇敏(2007)。探究品格教育結合小組合作教學落實於數學課室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26. 張文菁(2006)。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與學習保留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27. 張春興與林清山(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28.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市:教育部。
29. 粘金玉(2004)。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在高職進修學校學生會計學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30. 陳李綢與郭妙雪(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31. 陳彥廷與姚如芬(2004)。合作學習模式中學生學習表現之探討。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5(1),127-166。
32. 陳琇姿(2006)。合作學習對國一學生自然科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33.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苑。
34. 陳誼娉(2007)。以合作學習法應用於製造科技教學活動中。生活科技教育月刋,40(3),45-32。
35. 陳耀茂編審(2005)。多變量分析的SPSS用手冊(原作者:石村貞夫)。台北市:鼎茂。
36. 陶蕃灜(2004)。行動研究:一種增強權能的助人工作方法。應用心理研究,23,33-48。
37. 彭孟璇(2009)。以ADDIE模式發展電腦多媒體輔助教材於數學文字解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38. 黃正中(2004)。合作學習應用在國中電腦科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39. 黃永和(2009)。情境學習與教學研究。台北市:編譯館。
40. 黃政傑(2006)。課程設計。台北市:東華。
41. 黃政傑與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台北市:五南。
42. 黃政傑與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
43. 新竹高商取自http://www.hccvs.hc.edu.tw/
44. 楊子慧(2010)。ARCS動機教學模式對科技大學學生學習動機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以「資訊科技與社會」學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縣。
45. 楊世瑩(2008)。SPSS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旗標。
46. 楊景成(2006)。合作學習與數學寫作對高一體育班學生數學學習態度與自我效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47. 溫明麗、黃乃熒、林建福、黃純敏、黃桂君、陳怡如、梁瑞芸(譯)(2002)。行動研究教育學(原作者:Richard D. Parsons,Stephanie Lewis Hinson,Deborah Sardo-Brown)。台北市:洪葉文化。
48. 廖碧珠(2006)。合作學習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數學態度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49. 管倖生、阮綠茵、王明堂、王藍亭、李佩玲、高新發、黃鈴池、黃瑞菘、陳思聰、陳雍正、張文山、郭辰嘉、楊基昌、楊清田、董皇志、童鼎鈞、鄭建華、盧麗淑(2010)。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市:全華圖書。
50. 劉旨峰(2008)。網路討論學習之個案探討。中央大學人文學報,55,261-286。
51. 劉佳綺(2006)。合作學習與動畫學習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52. 劉政儒(2001)。Visual Basic學習手冊。台北市:創意家資訊。
53. 歐展嘉(2008)。Moodle馬上會。台北市:文魁資訊。
54.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55. 鄭丽媛(2005)。基於ARCS動機設計模式的小學英語多媒體教學策略設計。未出版碩士論文,河北大學,河北省保定市。
56. 戴佳平(2007)。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對於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57. 顏春煌(2008)。數位教材的製作與實例。空大學訊,數位學習與資訊素養補充教材(394),73-79。
58. 鐘樹橡(1993)。電腦合作學習效果之探究。教師之友,34(1),8-1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