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夕堯(2009)。學習歷程檔案介紹。國立台北大學教學發展中心。
白如婷(2006)。數位學習之適性化學習路徑規劃機制研發。國立成功
大學製造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曲衍旭與曾憲雄(2007)。建構一個智慧的虛擬線上導師來幫助學生適
性化學習分數四則運算。2007年NCS 全國計算機會議。
阮文祥(2002)。行銷活動規劃最佳化。元智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李先忠與趙倩筠(2007)。步驟性教材製作軟體於E-learning應用軟體學習之探討。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期刊。第45卷,第2期,頁233-248。
李同立、莊陽德與劉世鈞(2003)。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在國小主題教學之初探。台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所。資訊與教育期刊。
頁51-66。
李宜靜、朱延平與楊朝成(2005)。探究式網路學習對中學生學習之影響。東海科學。第7卷,頁1-14。
吳斯茜、計惠卿與蔡秉燁(2001)。接軌e-Learning:科技化的警察在
職訓練。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第五屆資訊管理學術暨警政資訊
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211-217。
吳佳璘、吳英黛、柴惠敏、曹昭懿與陸哲駒(2005)。數位學習在物理
治療教育之應用。物理治療。第30卷,第4期,頁184-192。
林佳麗(2007)。適性化網路教學系統之多媒體展現機制設計與開發。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管系碩士論文。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計與分析。台北:心理出版
社,頁154-166。
林寶山(2003)。實用教學原理。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清山、林素微與鄒慧英(2002)。學習歷程檔案評量提升國小高年級
學童數學溝通能力之探討。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
學位論文。發表於『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
洪偉然(2007)。數位學習系統應用在國小音樂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
彰化師範大學資管系碩士論文。
郭重吉(1987)。英美等國晚近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第22期,頁2-8。
曹展熙(2004)。風險考量下之機位保留最佳化規劃。元智大學資訊管
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宏坤(2000)。應用遺傳演算法於倉儲量販業之賣場設施佈置問題之
研究。元智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陳年興與林甘敏(2001)。網路學習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分析。資訊
管理學報。第8卷,第3期,頁121-133。
張時力(2005)。特徵化線上學習活動診斷系統。中原大學資訊工程研
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張琬翔(1999)。網路化歷程檔案在師資培育的應用。教育與發展。第26卷,第1期,頁65-78。
張德銳(2004)。教學檔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台北:高等。張旻尼與陳建豪(1993)。Internet網路進階。台北市:和碩科技,頁6。
張基成與童宜慧(2000)。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之建構與評鑑。遠
距教育季刊。第13/14期,頁78-90。
梁德馨、吳憶蘋、邱妍蓁、柯依岑與許孝婷(2011)。2011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湯清二(1997)。另一種評量工具的選擇-學習檔案。教育實習輔導季刊。第3卷,第1期,頁23-26。
游光昭(2003)。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與科技的學習。生活科技教育月
刊。第36卷,第5期,頁55-64。
黃玉枝(1991)。學習風格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第40期,頁13-18。黃志賢(1994)。福爾摩沙Internet之旅。微電腦傳真。第13卷,第9期,頁218。
黃耿鐘(2002)。網路學習檔案評量系統及學習檔案成效指標之研究。
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資訊碩士學位班論文。
黃保瑞、戴嬋玲與黃溪春(2003)。數位學習之適性化學習路徑規劃機
制的研究。電子化企業經營管理理論與實務研討會論文。
黃河銓、魏建華、傅威霖、黃秀霜與汪翠瀅(2004)。多元智能學習
歷程管理與評量系統初探。第十屆課程與教學論壇論文集。
台北市,頁181-193。(NSC 92-2413-H-024-005)
楊孟麗與謝水南(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心理出
版社。
楊錦潭與林建良(2003)。數位學習中代理人為基礎的教導模式支援適
性化教材順序初探。台灣師範大學。(ICCAI 2003)
劉佳芳(2005)。國小學童於線上環境中教材呈現順序與學習風格對其
學習成果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健德(2003)。適性化學習系統設計開發與驗證之研究:以網路法律
為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劉明洲與葉惠雯(2004)。植基於學習風格的適性學習系統探討。教育
研究月刊。第125期,頁42-50。
謝章冠(2002)。網路學習之學習路徑控制機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
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
謝正瑜與楊俊傑(2002)。利用遺傳基因演算法提高教學排課滿意度之
研究。電腦與網路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研討會。
謝昆霖、沈進成、周君妍與鄭丞君(2005)。基因演算法應用於顧客旅
遊行程路徑最適化模式之研究。旅遊管理研究。第4卷,第1期,
頁53-66。
簡士展(2010)。以XML建構多元化數位學習歷程系統之研究。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英文部份
ADL (2004). 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 (SCORM 2004),
Retrieved July 25, 2010,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adlnet.org
Ahmad Baylari and Gh.A. Montazer (2009). Design a personalized
e-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item response theory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pproach.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36, Issue 4, pp. 8013-8021.
Bonham, L. Adrianne (1988). Learning style use: In need of persp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11(5), pp.14-17.
Bozidar Radenkovic, Marijana Despotovic, Zorica Bogdanovic and Dusan
Barac (2009). Creating Adaptive Environment for e-Learning Course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 Optimization Sciences, VOL. 33, NO.1.
Charalampos Karagiannidis, Demetrios Sampson and Fabrizio Cardinali
(2002). An Architecture for Web-based e-Learning Promoting
Re-usable Adaptive Educational e-Cont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5(4).
Chih-Ming Chen (2008). Intelligent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 with
personalized learning path guidance. Computer & Education, VOL. 51,
pp. 787-814.
E. Frias-Martinez, George Magoulas, S. Chen and R. Macredie (2005).
Modeling Human Behavior in User-Adaptive Systems: Recent
Advances Using Soft Computing Technique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9(2).
Hitoshi Nagasaki and Mutsuko Nagaski (2007). A system Architecture Model
for Web-Based Adaptive e-Learning Systems.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gnitive ergonomics: invent! explore!
Jakob Nielsen (1993). Usability Engineering.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Michael Erdmann and Rudi Studer (2001). How to structure and access
XML documents with ontologies. Data and Knowledge
Engineering ,VOL. 36, NO. 3, pp. 317-335.
Pasquale De Meo, Alfredo Garro, Giorgio Terracina and Domenico Ursino
(2007). Personalizing learning programs with X-Learn, an XML-based,
“user-device” adaptive multi-agent system. Information Scienc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 177, Issue 8, pp. 1729-1770.
Peter Brusilovsky (1996).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Adaptive
Hypermedia. User Modeling and User Adapted Interaction, 6(2-3), pp.
87-129.
Peter Brusilovsky (2001). Adaptive Hypermedia. User Modeling and
User-Adapted Interaction, VOL. 11, pp. 87-110.
Robert Mills Gagne (1992).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4th.). N.Y.: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Tianyun Chen and Jianping Zhang (2006). An Agent-Based Adaptive
Learning System. Proceedings of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ve Computing,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ICICIC2006).
Tung-Cheng Hsieh and Tzone-Wang (2010). A mining-based approach on
discovering courses pattern for constructing suitable learning path.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VOL 37, Issue 6, pp. 4156-4167.
Lya Visser, Tjeerd Plomp, Ray J. Amirault and Wilmad Kuiper (2002).
Motivating students at a distance: The case of an international audi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50(2), pp.
94-110.
W3C (1996).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 Retrieved May 20, 2009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w3.org/TR/WD-xml-96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