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8 19: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盈君
研究生(外文):Joy, Ying-Chun Chou
論文名稱:應用互動科技於博物館藝術教育之設計原則-以國立臺灣美術館與故宮博物院之繪畫作品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Applying Interactive Technology for the Art Education in Museum: A Case Study of Paintings in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and National Palace Museum
指導教授:黃木榮教授吳佩芬教授
指導教授(外文):Mu-Jung HuangPei-Fen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資訊管理學系所
學門:電算機學門
學類:電算機一般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3
中文關鍵詞:博物館互動科技藝術教育設計原則改良交互式質性分析
外文關鍵詞:MuseumsInteractive technologyArt educationDesign principlesModified Interactive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m-IQ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9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藝術教育注重生活中的體驗與藝術薰陶,參觀藝術性質展覽是藝術教育重要的一環。近年來國內各項展覽興起,且因科技發展進步,博物館運用互動科技,以參與式展示方法引發觀眾興趣並達到教育目的。但有些互動裝置的設計理念未落實,無法產生效益,故整合展示設計與互動科技設計的探討成為新興的研究議題。然而,目前國內針對互動科技應用於博物館的相關研究,大多以觀眾角度分析,較少從博物館方及設計者的立場討論,且針對博物館應用互動科技於藝術教育的研究也較少見。
本研究採取兼具質量化的改良交互式質性分析(m-IQA)為研究方法,以國立台灣美術館與故宮博物院之繪畫作品為例,透過訪談館方專家與互動科技設計公司專家,深入瞭解國內博物館運用互動科技於藝術繪畫的實務經驗和設計理念後,館方專家提出六項設計元素,設計公司專家則提出十三項設計元素。本研究根據雙方共識整理出十一項設計理念,針對分歧想法之處提出四項建議,最後歸納九項「應用互動科技於博物館藝術教育之設計原則」,期望能提供給相關領域的研究與設計人員參考。
Life experience and art nurture are very important in art education. Visiting exhibitions of fine arts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art education. Recently, various exhibitions in museums are prosperous in Taiwan. The design of exhibition and the way to make museum display more enjoyable become important subjects for the Museums. Nevertheless, researches regard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ve technology to exhibitions in museums are rare and do not really focus on visitors’ motivation, interest,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 or discuss the issues from the aspects of designers or the museums.
This research adopted modified Interactive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m-IQA) to clarify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n the topic. This research also took the paintings in the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and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for examples to understand the perceptions of museum curators and interactive design experts about the problems of applying interactive technology to art education in museums.
This research finally integrated six design elements suggested by the museum curators and thirteen design elements proposed by the design experts to get eleven design principles that reach consensus from both sides. This research also give suggestions to different ideas from both parts then concluded nine design principles for applying interactive technology to art education in museums and hop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to related personnel in museums for preparing exhibitions for art education.
目錄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審查及口試合格證明書 i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圖書館博碩士論文授權書 ii
國家圖書館博碩士論文電子檔案上網授權書 iii

中文摘要 iv
Abstract v
誌謝 vi
目錄 vii
圖目錄 ix
表目錄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五節 研究架構 11
第六節 研究論文撰寫章節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博物館藝術教育 13
第二節 博物館應用互動科技 24
第三節 博物館互動科技設計原則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7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二節 研究信度與效度分析 63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討論 68
第一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68
第二節 M-Group 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關係討論 127
第三節 D-Group SID公司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關係討論 141
第四節 M-Group 與D-Group專家之概念發展共識 153
第五節 M-Group 與D-Group專家之概念發展分歧 156
第六節 分析結果與文獻之對照 1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1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161
第二節 研究貢獻 164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64
參考文獻 166
附錄 178

圖目錄
圖1-1 研究架構 11
圖1-2 研究論文撰寫章節 12
圖2-1 經驗金字塔 18
圖2-2 展示設計要素圖解 36
圖2-3 展示規劃之構成圖 37
圖2-4 展示設計作業程序 39
圖2-5 展示型態群集關係圖 43
圖2-6 互動式系統設計中的行為 50
圖2-7 迭代設計流程圖 51
圖2-8 兒童涉入互動產品設計之「洋蔥型」模式 52
圖3-1 研究流程圖 58
圖4-1 館方專家M1個別複雜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98
圖4-2 館方專家M2個別複雜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99
圖4-3 館方專家M3個別複雜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99
圖4-4 公司D1個別複雜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100
圖4-5 公司D2個別複雜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100
圖4-6 公司D3個別複雜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101
圖4-7 館方專家M1個別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101
圖4-8 館方專家M2個別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102
圖4-9 館方專家M3個別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102
圖4-10 公司D1個別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103
圖4-11 公司D2個別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103
圖4-12 公司D3個別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104
圖4-13 博物館方專家群組M-Group所有影響關係的影響力趨勢圖 119
圖4-14 博物館方專家群組M-Group所有影響關係的頻率累積百分比
趨勢圖 120
圖4-15 互動設計公司群組D-Group所有影響關係的影響力趨勢圖 121
圖4-16 互動設計公司群組D-Group所有影響關係的頻率累積百分比
趨勢圖 121
圖4-17 博物館方專家群組M-Group複雜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125
圖4-18 互動設計公司群組D-Group複雜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125
圖4-19 博物館方專家群組M-Group 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126
圖4-20 互動設計公司群組D-Group 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 126
圖4-21 節錄專家M1個別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之局部分析 128
圖4-22 節錄專家M2之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之局部分析 132
圖4-23 節錄專家M3之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之局部分析 136
圖4-24 節錄專家M3之SID專家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之局部分析 136
圖4-25 節錄公司D1之SID公司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之局部分析 142
圖4-26 節錄公司D2之SID公司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之局部分析 145
圖4-27 節錄公司D3之SID公司理念系統設計影響圖之局部分析 149

表目錄
表2-1 博物館功能相關文獻 15
表2-2 展示分類及類型 34
表2-3 觀眾評論展示手法優缺點 42
表2-4 展示方法類型 45
表2-5 學者提出展示設計要素 46
表3-1 專家背景資料 61
表3-2 專家背景資料及訪談資料統計 62
表4-1 本研究信度三角驗證檢測 69
表4-2 博物館方專家設計元素定義關鍵詞 72
表4-3 互動設計公司專家設計元素定義 76
表4-4 博物館專家群組設計元素代碼及可能影響關係之記號標示 78
表4-5 設計專家群組設計元素代碼及影響關係之記號標示 79
表4-6 博物館方專家M1設計元素關係表 80
表4-7 博物館方專家M2設計元素關係表 81
表4-8 博物館方專家M3設計元素關係表 81
表4-9 互動設計公司D1設計元素關係表 82
表4-10 互動設計公司D2設計元素關係表 83
表4-11 互動設計公司D3設計元素關係表 84
表4-12 博物館方專家M1的IRD表 86
表4-13 博物館方專家M2的IRD表 87
表4-14 博物館方專家M3的IRD表 88
表4-15 互動設計公司D1的IRD表 89
表4-16 互動設計公司D2的IRD表 90
表4-17 互動設計公司D3的IRD表 91
表4-18 博物館方專家M1的決定因素 92
表4-19 博物館方專家M2的決定因素 93
表4-20 博物館方專家M3的決定因素 94
表4-21 互動設計公司D1的決定因素 95
表4-22 互動設計公司D2的決定因素 96
表4-23 互動設計公司D3的決定因素 97
表4-24 所有博物館方專家的設計元素配對頻率數加總表 105
表4-25 所有互動設計公司專家設計元素配對頻率數加總表 106
表4-26 博物館方專家群組的Pareto分析 109
表4-27 互動設計公司群組的Pareto分析 111
表4-28 博物館方專家群組M-Group的IRD表 122
表4-29 互動設計公司群組D-Group的IRD表 123
表4-30 博物館方專家群組M-Group的IRD表 124
表4-31 互動設計公司群組D-Group的IRD表 124
表4-32 專家群組M-Group的主要及次要驅動決定因素 139
表4-33 專家群組D-Group的主要及次要驅動決定因素 15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上海世博雜誌編輯部編(2010)。世博與視覺產業。中國大陸上海市:
東方出版中心。
方裕民(2003)。人與物的對話--互動式介面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市:
田園城市。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博物館簡訊(第33期)。【科技於博物館之創新應
用故宮3D虛擬文物展示系統】取自
http://www.cam.org.tw/big5/publish_033.htm
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博物館簡訊(第52期)。【「博物館2010~21世紀的
博物館價值與使命」國際學術研討會活動報導】取自
http://www.cam.org.tw/download/52%B4%C1%C2%B2%B0T.pdf
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照明(2008)。運用實體介面與電腦視覺技術於中國文物互動展示
之研究 (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編號
NSC96-2411-H155-002),未出版。
江東霖(2010)。體感互動科技應用於展示設計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
藝博物館「疫病防治展示區–防疫戰鬥營」展示設計為例(碩士論
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TMTC5212002)
何來香(2005)。拉近「人」與「物」的距離--談博物館互動式展示。
故宮文物月刊,23(6),100-105。
何金針(2004)。教育研究的效度問題探討。社會科學學報,12,14-82。
吳佩芬(2010)。動畫故事設計之構思模式研究(博士論文)。(系
統編號097TMTC5212002)
吳冠嫻(2011)。臺灣地區美術館書面導覽現況分析。博物館學季刊,
25(1):83-105。
吳國淳(2005)。理解與詮釋:觀眾與博物館學習研究。臺北市:史
博館。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Marshall, C.,
Rossman, G.B.)。臺北市:五南。
李政賢、廖志恒、林靜如(譯)(2007)。質性研究導論(原作者:Flick, U.)。
臺北市:五南。
李美華等(譯)(200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作者: Babbie, E.)。臺
北市:時英。
李靜芳(2005)。跨越傳統認知的界面--從博物館的整體性探究其教育
的新面向。藝術教育研究,10,53-85。
周功鑫(2001)。博物館展覽策劃與觀眾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5(2),
83-90。
林千鈴(2003)。藝術基因改造。臺北市:青林國際。
林秀珍(2007)。經驗與教育探微—杜威(J.Dewey)教育哲學之詮釋。
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
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彥銘(2004)。互動式多媒體展示研究--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為例
(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7TMTC5212002)
林重新(2001)。教育研究法。臺北市:揚智。
林珮淳、吳佩芬(2002)數位藝術相關理論研究與創作探討。藝術學
報,70,43-58。
林珮淳、范銀霞(2004)。從數位藝術探討互動概念、媒介與美學。
藝術學報,74,99-111。
林國平(2007)。時尚故宮.數位生活。臺北市:故宮。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06)。最新教育研究法(原
作者:L. Cohen, L. Manion, K. Morrison.)。新北市:韋伯文化。
徐愫禧(2007)。國立台灣美術館高齡觀眾參與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TMTC5212002)
耿鳳英(2006)。虛與實:新世紀的博物館展示趨勢。博物館學季刊,
20(1),81-96。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書局。
張婉真(2011)。做為文本的展覽敘事結構分析研究。載於王嵩山(主
編),博物館展示的景觀(283-310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
館。
張崇山(2008)。展示效果之評量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7
科學季-科技台灣驚嘆號”特展為例。科技博物,12(3),85-110。
張崇山(2009)。博物館互動式展示之思與辨。科技博物,13(4),
1-16。
張譽騰(1994)。走在博物館的時空裡。新北市:稻香出版社。
異視行銷市場調查行銷公司(2011)100年度故宮博物院觀眾意見調查
報告。國立故宮博物院委託之調查報告。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
院。
郭長江(2003)。時空落子:博物館展示設計實務。臺北市:史博館。
郭奕進、謝俊科、林國平(2009)。故宮博物院智慧型人機互動展示
系統之教育推廣應用-以「魚躍龍門虛擬顯影觸物系統」為例。載
於陳淑君(主編),博物館與文化機構科技應用個案集(15-26頁)。
臺北市:博物館電腦網路協會。
郭學武(譯)(2009)。人機介面互動式系統設計(原作者: D. Benyon.,
P.Turner., P., S. Turne)。臺北市:碁峰。
故宮博物院(2011)【古畫動漫】取自
http://www.npm.edu.tw/exh100/npm_anime/
故宮博物院(2012)【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取自
http://www.npm.gov.tw/exh100/fuchun/
故宮博物院(2012)【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取自
http://www.npm.gov.tw/zh-tw/about/objects.htm#02
財團法人日本科學協會(2010)【颱風來了特展】取自
http://www.jss.or.jp/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2011)。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
學年度實施)。臺北市:教育部。(民100 年4 月26 日修訂版)
陳玫岑(2011)。科學博物館展示維修的兩種觀點。科技博物,15(2),
67-81。
陳冠君(2003)。科技藝術的互動性--創造式文本。臺北市:今藝術,
107,107。
陳桂淑(2007)。美術館教育性展覽之家庭觀眾參觀行為研究---以國
美館「See.戲」教育展之家庭觀眾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臺灣
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TMTC5212002)
陳涵郁(2011)。博物館如何回應多元文化社會?以波士頓兒童博物
館的展示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5(2):43-6。
國美館典藏之美網站(2009)【典藏應用】取自
http://collectionweb.ntmofa.gov.tw/tw/02_collection.aspx
曾于珍(譯)(2004)。博物館學:德語系世界觀點(原作者:Friedrich
Waidacher)。新北市:五觀藝術。(原著出版年:1994)
曾如禎(2010)。美術館觀眾的學習發現:國立台灣美術館常設展成
人觀眾參觀經驗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
(系統編號097TMTC5212002)
曾信傑(2011)。英姿煥發:英國博物館展示新面貌。載於王嵩山(主
編),博物館展示的景觀(283-310頁)。臺北市:國立臺灣博物
館。
黃世輝、吳瑞楓(2005)。展示設計。臺北市:三民。
黃光男(1997)。美術館行政。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光男等(2002)。新世紀的博物館營運。臺北市:史博館。
黃素雲(2004)。國立台灣美術館教育活動的蛻變與發展(碩士論文)。
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097TMTC5212002)
黃雅雯(2010)美術館應用情境參與式展示設計對兒童學習經驗與成
效之研究。科技博物,14(3),21-54。
黃鈺琴(2004)教改之下,美術館妳的位置在哪裡。博物館學季刊,
18(1),41-53。
黃鈺琴(2006)。美術館的魅力--21世紀初美術館教育經驗分享。臺
北市: 藝術家出版社。
黃營杉、汪志堅(譯)(2002)。研究方法(原作者:Fred, N. K., &; Howard,
B. L.)。臺北市:華泰。
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官方網站(2011)【展覽介紹】取自
http://river.ishow.gmg.tw/about_01.html
廖敦如(2002)。新世紀藝術教育思潮的展望—兼介「館校合作」案
例。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頁
195-210)。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印製。
漢寶德(2000)。展示規劃:理論與實務。臺北市 :田園城市文化。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臺北市:聯經。
臺北市政府(2012)【夢想館網站】取自
http://www.dreams21.tw/
精彩數位故宮(2011)【精彩數位故宮網站】取自
http://www.npm.gov.tw/exh100/npm_digital/index.html
劉婉珍(2007)。博物館就是劇場。臺北市:藝術家。
劉婉珍(2011)。博物館觀眾研究。臺北市:三民書局。
劉惠媛(2009)。世界頂尖博物館的美學經濟。臺北市:原點。
劉翠華、李銘輝、彭予柱、劉家烘(2011)。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
會遊客滿意度研究-以新生公園區夢想館為例。臺灣觀光學報,8,
35-44。
劉齡予(2011)。美術館多元智能學習之探究─以高中生參觀當代藝術
展覽為探討(碩士論文)。取自臺灣碩博士論文系統。(系統編號
097TMTC5212002)
蔡淑惠(2001)。台中科博館展示設施對國中生展示成果之評估--以生
命科學廳為例。科學教育月刊,242,14-27。
鄭玲兒(2009,5月)。應用低成本裝置於互動式兒童博物館數位藝術導
覽之研發與探討。感知與體驗的設計迴路,崑山科技大學。
澳門藝術博物館(2007)【遊戲宣言:君士坦丁近作展】取自
http://www.mam.gov.mo/showcontent.asp?item_id=20070505010200 &;lc=1
顏鎮榮(2010)家庭觀眾對參觀博物館展示態度之調查研究。嶺東學
報,27,115-152。

英文部分
AAM Media and Technology. (2011). 2011 MUSE Award Winn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mediaandtechnology.org/muse-awards/2011-muse-awards/interactive-kiosks/
AAM Media and Technology. (2012). 2012 MUSE Award Winners.
Retrieved from http://www.mediaandtechnology.org/muse-awards/2012-muse-award-winners/
Ansbacher, T.(1999). Experience, Inquiry, And Making Meaning.
Exhibitionist, 18(2), 22-26.
Bradburne, J. M. (2001).A New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Museum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ociety.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19(1), 75-84
Brooklyn Museum. (2011). Vishnu: Hinduism's Blue-Skinned Savior.
Retrieved from
http://www.brooklynmuseum.org/exhibitions/vishnu/#
Burcaw, G.E. (1997). Introduction to museum work. London : Altamira
Press.
Druin, A. (2002). The role of children in the design of new technology.
Behaviou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1(1), 1-25.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New York : Basic Books.
Dale, E. (1969). Audio-Visual methods in teaching. UK:International
Thomson Publishing
Dewey, J. (1963).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Kappa Delta Pi Lecture
Series). New York: Collier Books.
Deborah L.(2011). What Makes Learning Fun?: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Intrinsically Motivating Museum Exhibits. US: AltaMira Press.
Grinder, A. L. &; McCoy, E. S. (1985). The good guide : a sourcebook for
interpreters, docents, and tour guides .Scottsdale, Ariz : Ironwood
Publishing.
Harrison, L.C. (2011). Interactive Technology in Art Museum Exhibitions.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Oregon).
Hornecker, E. (2008):"I don't understand it either, but it is cool" Visitor
Interactions with a Multi-Touch Table in a Museum. Proc. of IEEE
Tabletop 2008, 121-128
Hawkey, R. (2006).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Museum Learning. In
Caroline Lang,C., Reeve, J., Woollard V. (Eds.) The responsive
museum: working with audienc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p.115-116)
Hein, H.S. (2000).The Museum in Transition: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Kortbek, K.J.&; Grønbæk,K. (2008). Interactive Spatial Multimedia for
Communication of Art in the Physical Museum Space. Proceeding
of the 16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610-618.
doi>10.1145/1459359.1459441
Hall.T & Bannon.L. (2006). Designing Ubiquitous Computing to
Enhance Children’s Interaction in Museum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22(4), 231-243.
DOI:10.1111/j.1365-2729.2006.00177.x
ICOM (2007) Museum Definition. Retrieved from http://icom.museum/who-we-are/the-vision/museum-definition.html
Sheng & Chen (2012). A study of experience expectations of museum
visitors. Tourism Management, 33(1), 53-60.
Hasegawa, Y. (2005). What is a 21st Century Art Museum? Exhibition
Curating &; City Promotion in Cultural Activities under. Taiwan: Art &;
Collection Group Publishing.
Park, Y. B. (2003). Museum of the New Century: Case of Gyeongju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In Crisis and Opportunity: museums in the new century forum of museum directors. (pp.82-92). Taiwan: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McManus, P. M.(1994). Families in museums. In : R. Moles and L. Zavala
(Eds.), Towards the Museum of the Future: New European
Perspectives (pp. 81-97). London: Routledge.
Knell, S. (2003). 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Museum in the
Technological Landscape In Crisis and Opportunity: museums in the new century forum of museum directors. (pp.26- 41). Taiwan: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Reynolds, R. (2010). How Can Technology Support Design Students’
Learning in Museums? Museums and design education : looking to learn, learning to see. Beth Cook, Rebecca Reynolds, Catherine Speight. Farnham, England : Ashgate.
Kavanagh. G. (1996). Making Histories In Museums. London :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Hornecker,E. &; Stifter, M. (2006): Learning from Interactive Museum
Installations About Interaction Design for Public Settings. Proceedings of OzCHI 2006. Sydney. ACM, 135-142
Markopoulos, P., Read, J., MacFarlane, S., & Höysniemi, J. (2008).
Evaluating Children's Interactive Produc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for Interaction Designers. UK:Elsevier.
Moggridge, B. (2007). Designing Interactions. MIT Press.
Ha, L. &; James, E. L. (1998). Interactivity Reexamined: A Baseline
Analysis of Early Business Web Sit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42(4),457-474
Glos, J &; Umaschi, M. (1997). Once Upon an Object: Computationally
augmented Toys for Storytelling. In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Multimedia
Applications (ICCIMA-97), pp. 245-249.
Mazalek, A., Davenport, G., Ishii, H. (2002). Tangible Viewpoints: A
Physical Approach to Multimedia Stories. MULTIMEDIA '02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National Historic Museum in Arnhem. (2009). Live History. Retrieved
from http://nhm.id.tue.nl/
Northcutt, N. &; McCoy, D. (2004). Interactive Qualitative Analysis:A
Systems Method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s.
Ullmer, B. &;Ishii, H. (2000). Emerging frameworks for tangible user
interfaces. IBM Systems Journal 39(3-4), 915-931.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結合互動科技與擴增實境於數位藝術應用之研究
2. 博物館推動社會藝術教育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
3. 體感互動科技應用於展示設計之研究–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疫病防治展示區–防疫戰鬥營」展示設計為例
4. 探討互動科技展示模式中策展人與觀眾的設計溝通-以行動@夢想館為例
5. 探討博物館數位互動科技體驗展之展示評量: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超.實境-虛擬時空奇幻歷險展」為例
6. 數位科技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維護:以國立臺灣美術館新媒體藝術典藏品為例
7. 運用互動藝術於博物館教育之互動體驗研究─以環境教育應用為例
8. 數位藝術實驗室學習社群特質及其藝術教育意義之個案研究─以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數位藝術實驗室為例
9. 運用地方文化館資源推廣藝術教育現況之研究-以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為例
10. 數位藝術展示方式個案研究─以2004與2005年國立台灣美術館數位藝術展為例
11. 青少年社群網站使用動機、使用行為與人際關係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
12. 影響企業導入整合通訊系統之關鍵因素研究-以某電信公司為例
13. 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UTAUT)探討機關導入電子公文線上簽核系統使用行為之研究–以苗栗縣政府為例
14. 使用電信乙太網路於行動通訊回傳網數據卸載之效能研究
15. 教育部所屬博物館教育發展策略之研究-以科技應用觀點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