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天下雜誌(2007)。2007年教育專刊:英語力-敲開全球化大門。台北。
毛連塭、湯梅英(1992)。兒童學習英語之時機成效及相關研究。市北師學報,23,23-35。王珮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王惠玿(2008)。失業家庭青少年雙親教養方式知覺、壓力因應策略及心理健康
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
化。
王曉慧(2000)。高雄市國小學生家庭文化環境、英語學習方法與英語學習成就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王鍾和(1995)。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子女滿意度與高中職生行為表現。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王黛玉(2004)。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
擾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
研究所,台北。
朱美祝(2010)。中部地區國中學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數學自我概念與數學學
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
化。
余民寧(198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何秋蓮(2008)。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其學業成就影響
之研究─以臺南縣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
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無助感相關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吳淑娟(2009)。國中生知覺父母管教方式、英語學業情緒與英語學業成就之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吳慧虹(2008)。國小學童家庭社經地位、學習壓力、課後補習與學業成就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慧瑛(2007)。家庭背景與教育成就:五個出生世代的比較分析。人口學刊,34,109-143。
吳麗娟(1997)。青少年心理發展與適應之整合性研究─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方
式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方式及適應影響之研究暨親職教育課程效果
之實驗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
NSC86-2413-H003-011-G10),未出版。
吳麗娟(1998)。父母自我分化、教養態度對青少年子女自我分化、因應策略及
適應影響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30(1),91-132。
宋莉萱(2006)。國小家長社經地位與學生家庭教育投資之探討~以嘉義縣國小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
李介耀(2008)。國小校園英語生活環境對英語學習成就的影響:家庭社經地位、
城鄉別、合作學習與自我效能為干擾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研究所,彰化。
李宜齡(2010)。國三學生校外英語補習、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成就關係之
研究-以台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彰化。
李家同(2002年9月28日)。窮孩子一上國中就放棄英文。聯合報。民意論壇。
周志亭(2005)。國中生自我概念與九年一貫課程各學習領域學業成就之相關性
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
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周慧菁(2004)。孩子,我要你比我更國際。台北: 天下雜誌。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玥廷、林雅如、賴依民、陳佳欣、樂怡君(2002)。台北市幼兒園英語教學現
況及最熱門之英語教材分析研究。未出版之學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台北。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俊瑩(2007)。檢視個人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對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以
SEM與HLM分析我國國中教育階段機會均等及相關問題。未出版之博士論
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
林淑玲(1982)。家庭社經地位與學前教育對學齡兒童學業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林義男、王文科(1998)。教育社會學。台北:五南。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
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
所,台南。
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嘉義。
柯銀德(2003)。台南縣公私立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生成就動機與焦慮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台南。
侯春如(2005)。夫妻婚姻品質,教養態度與國中子女知覺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范姜登耀(2008)。國小三年級學童音樂性向與家長教養態度及家庭社經地位
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研究所,台北。
唐璽惠(1988)。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態度、師生互動、親子關係與英語科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高雄。
倪履冰(1999)。父母管教態度與青春期子女控制知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台北。
孫旻儀、蔡明學(2007)。社經地位和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後設分析。國教學報 ,19,199-222。
孫清山、黃毅志(1996)。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徐心安(2009)。高中畢業生英文能力和家庭社經地位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應用英語研究所,台南。
徐佩君(1999)。父母管教方式、解釋風格、負向家庭生活經驗與兒童解釋風格
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
化。
徐沛雯(2005)。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
究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台北。
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徐嘉慧(2008)。家庭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對英語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台北。
殷崇文(2006)。提早學習英語與父母社經地位對國小六年級生英語能力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高雄。
張玲榕(2009)。家庭結構、家長社經地位與國中生偏差行為之研究-以新莊市
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善楠、黃毅志(1997)。台灣原漢族別、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
少數族群和原住民教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東。
張湘君、張鑑如、顏宏如(2001)。臺灣幼兒英語教育之現況與問題—從幼兒家
長的觀點談起。國際兒童學會2001年年會專刊論文集。
張憲庭(2010)。中學生學業成就潛在成長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教育大辭典編纂委員會(1998)。教育大辭典(上)。上海: 教育。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教育部(2005)。教育部94年度施政計畫。
曹純瓊、郝佳華(2010)。國小學童學前英語學習經驗對其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
之影響。教育實踐與研究, 23(2),95-123。
莊雨琳(2004年10月13日)。國中生家庭學習喊苦,新竹嘉義冠亞軍,台北
高雄排四、六。東森新聞報。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4月14日網址:
http://general.daleweb.org/news/read.php?id=222
莊筱玉(2000)。專科入學新生英文字彙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3,255-284。
許修龍(2007)。家庭社經地位、教育資源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
國中三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
展研究所,嘉義。
許筱梅(1995)。青少年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情緒穩定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彰化。
許靜怡(2003)。從社會階級談英語教學。師友,429,36-38。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郭春悅(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屏東。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陳怡如(2007)。台灣地區國中生背景因素及中介因素與英語學業成就之關係。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台北市
陳怡君(2004)。家庭背景、數位落差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相關之研究-以屏東
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陳怡秀(2006)。國小學童參加英語補習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陳怡華(2001)。國小學生家庭環境、閱讀動機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陳怡靖(1999)。台灣地區教育階層化之變遷---檢證社會資本論文化資本論財
務資本論在台灣的適用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
所文,台東。
陳建州(2001)。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
陳皇戎(2005)。智力、家庭社經地位、學習動機、自我價值對國軍軍官學業成
績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台北。
陳姿廷(2003)。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陳奎憙(1997)。教育社會學研究(9版)。臺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2001)。教育社會學導論。台北:師大書苑。
陳奎憙(2006)。現代教育社會學。台北:師大書苑。
陳秋麗(2005)。國中生英語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以
雲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
所,雲林。
陳富美、李宗文(2004)。親子在教養行為上的認知差異:影響子方教養知覺的
因素探討。中央研究院主辦,第七屆華人心理與行為科際學術研討會,台北。
陳雅萍(2004)。國中新生英語實力差異與其家庭背景關係之調查。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高雄。
陳麗如(2003)。國民小學學生家庭背景、家庭資源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陳麗如(2005)。父母對子女學習的影響--家庭資源之探討。教育與社會研究(9),121-152。
陳麗娟(1983)。家庭社經地位、排行、家庭大小與國中生職業成熟的關係。教
育學院學報,8,93-112。
陳麗珠(1993)。我國中小學教育財政公平之研究。高雄:復文。
彭清宏(2009)。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情緒智力與自我調節學習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黃怡瑛(2009)。家長背景與居住地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台中。
黃朗文(2000年6月)。手足結構與家庭資源。「第三屆家庭與社會資源分配
學術研討會」,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黃惠玲(2004)。父母管教方式、差別同儕結合與少年偏差行為相關之探討-以
台中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
中。
黃貴祥(1988)。學習目標、學習技巧、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的關係。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台北。
黃雁祥(2009)。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本、英語學習態度與英語學業成就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黃富順(1974)。影響國中學生學業成就的家庭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
黃鈴淯(2009)。高雄市國中生的父母教養方式、依附類型與其解釋風格之相關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
黃稚雅(2004)。國中學生家庭教育資本、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之關係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黃瑋玲(2008)。青少年的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黃毅志(1990)。家庭背景對個人升學機會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
興大學經濟研究所,台中。
黃毅志(1993)。社經背景與地位取得過程之結構機制:教育、社會資源及文化
資本。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台中。
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
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
黃德祥(1988)。學習目標、學習技巧、自我概念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台北。
黃德祥(1997)。親職教育。台北:偉華。
黃德祥(2006)。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台北:偉華。
黃靜宜(2008)。青少年依附關係、父母教養方式與其異性交往態度之關係。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台北。
黃懷萱(2006)。父母的社經地位、管教方式及親子關係與兒童學業成就關係之
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女子技術學院生活運用科學研究所,台南。
楊的祥(2003)。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批判思考教學行為與國小學童批判思考能
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
屏東。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8(1),7-28。
楊瑪利(2003 年9 月15 日)。十年教改:反省與檢討,天下雜誌。線上檢索日
期:2011年4月14 日網址:
http://www。lcenter。com。tw/trend/SocietyDetail。asp?no=26
楊瑩(1995a)。臺灣地區不同家庭背景子女接受教育機會差異之研究,第二年子題--台灣地區近四十年來代間教育傳承關係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研究報告(NSC84-2413-H260-002-J1),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
楊瑩(1995b)。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 師大書苑。
楊騏嘉(2008)。中部地區父母教養態度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台中。
熊英君(2007)。國中生之內外控、社會支持、情緒智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以板橋市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
文摘,248,123-140。
劉奕佩(2006)。家庭社經地位、父母參與、父母期望與國小六年級學生英語學
習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研
究所,台北。
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之調查與訪談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鄭耀男、陳怡靖(2000)。台灣地區家庭背景對就讀公∕私立學校與受教育年數
的影響:並檢證文化資本論、財務資本論、社會資本論之適用性。國民教育
研究學報,6,103-140。
潘麗妃(2010)。臺北縣鷺江國小高年級學生父母教養方式、生活適應與學業成
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
台北。
蔡典謨(1994)。幫助孩子成功的教養態度與方法。資優教育季刊,53,19-23。盧彥勳(2007)。國中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批判思考、數理科成就與其科學創
造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高雄。
駱明慶(2001)。教育成就的省籍與性別差異。經濟論文叢刊,29,117-152。賴欣卉(2010)。國中生知覺的家庭教養態度、自我效能與情緒智能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魏渭堂(2007)。親職教育。台北:新文京開發。
謝孟穎(2002)。家長社經背景與學生學業成就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謝雅苓(2010)。臺北縣、市國中生覺知父母教養方式與心理資本之相關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簡茂發(1978)。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簡茂發(1984)。高級中學學生家庭社經地位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期刊,26,1-97。
鍾筱美(2003)。國民小學兒童英語學習成就與國語識字能力之調查研究-以屏
東縣國小一年級及三年級兒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
東。
顏仲崚(2008)。家庭社經地位、學業成就與生涯選擇之相關研究—以新竹市國
中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新竹。
羅梅香(2007)。國中生英語補習、家庭英語學習資源與英語學業成就之關係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嘉義。
羅國英(2000)。母親教養期望與親職壓力及青少年親子關係知覺的關聯-兼談
學業成就於其中的角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35-72。
羅惠筠(1979)。父母管教方式與少年子女的生活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台北。
譚康榮(2004)。專題報導誰家小孩學習成就最高?哪群學生心理最不健康?「台
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初步發現。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通訊,13(1)
86-91。
蘇建文(1998)。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英文部分
Acock, C., &; Clair, M. (1986). 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New York: Garland
adolescent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7, 313–318.
Alexander, K. L., Entwisle, D. R., &; Olson, L. S.(2001). Schools, achievement,
and inequality: A seasonal perspectiv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23, 171-191.
Baker, D. P., &; Stevenson, D. L. (1986). Mothers’ strategies for children’s
school achievement: Managing the transition to high schoo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9, 155-166.
Bandura, A., Barbaranelli, C., Capara, G. V., &; Pastorelli, C. (1996).
Multifaceted impact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on academic functioning.
Child Development, 67, 1206-1222.
Blau, P. M., &; Duncan, O. D. (1967).The American occupation structure. New
York: Wiley.
Brody, G. H., Stoneman, Z., Flor, D., McCrary, C., Hastings, L., &; Conyers,
O.(1994). Financial resources, parent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parent
co-caregiving, and early adolescent competence in rural two-parent
African-American famili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5393).
Brown, A. L., Campione, J. C., &Day, J. D. (1981).Learning to learn: On training
students to learn from texts. Educational Research, 10, 14-21.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Supplement
to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leman, J. S., Campbell, E. Q., Hobson, C. J., McPartland, J., Mood, A. M.,
Weinfeld, F. D., &; York, R. L. (1966).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012275).
Conger, R., Ge, X., Elder, G., Lorenz, F., &; Simons, R. (1994). Economic stress,
coercive family process, and developmental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Child
Development, 65(2), 541-561.
Darling, N., &; Steinberg, L. (1993).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3(3), 487-496.
Demo, D. H., Small, S. A., &; Savin-Williams, R.C. (1987). Family relations and the
Self-esteem of Adolescents and their Parents.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49(4), 705.
Douglas, J. W. B. (1968). The home and school: A study of ability and attainment in
the primary school. London: Mac Gibbon &; Leighton.
Emda, O., &; Bati, D. (1995). Actual and perceived parental social status:Effects on
adolescent self-concept. Adolescence, 30(119), 603-616.
Epstein, J. L. (1989) Parent Involvement: What research says to administrators.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19 (2), 119-136.
Erikson, E. H. (1965).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Fehrmann, P. G., Keith, T. Z., &; Reimers, T. M. (1987). Home influence on
school learning: 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on
high school gra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0, 330-337.
Freud, S. (1961). Some psychical consequences of the anatomical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 senses. London: Hogarth.
Hauser, R. M. (1994).Measuring socioeconomic status in studies of child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65, 1541-1545.
Haveman, R. &; Wolfe, B. (1995). The determinants of children’s attainments: A
review of methods and findings.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3(4),
1829-1878.
Hollingshead, A. B. (1957). 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York: Yale
publisher.
Hollingshead, A. B., &; Redlich, F. C. (1958). Social class and mental illness: A
community study. Brooklyn, NY: John Wiley &; Sons.
Khattab, N. (2002). Social capital, students’ perceptions and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among Palestinian students in Israel. Research in Education, 68, 77-88.
Kohn M. L. (1979). The effects of social class on parental values and practices. In D.
Riss &;H. A. Hoffman. (Eds), The American family: Dying or develop?New
York: Plenum Press.
Krieger N, Williams DR, Moss NE(1997). Measuring social class in US public health
research: concepts, methodologies, and guidelines. Annu. Rev Public Health, 18,
341-378
Lareau, A. (1987).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Sociology of Education, 60, 73-85.
Mcloyd, V. C., Jayaratne, T. E., Ceballo, R., &; Borquez, J. (1994). Unemployment
and work interruption among African-American single mothers: Effects on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 socioemotional functioning. Child Development, 65
, 562-589.
Mead, D. E. (1976). Six approaches to child rearing. Prove, UT.: Brigham
University.
Mistry, R. S., Vandewater E. A., Huston A. C., &; McLoyd V. C.(2002). Economic
well-being and children’s social adjustment: The role of family process in an
ethnically diverse low-income sample. Child Development, 73(3), 935-951.
Murnane, R. J., Maynard, R. A., &; Ohls, J. C. (1981). Home resources and children’s
achievement.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63,369-377.
Orr, A. J. (2003). Black-White Differences in Achievement: The Importance of
Wealth. Sociology of Education, 76, 281-304.
Parish, W., &; R. J. Willis. (1993).Daughters, Education, and Family Budgets, Taiwan
Experiences.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8(4), 863-898.
Pettit, G. S., Bates, J. E., &; Dodge, K. A. (1997). Supportive parenting, ecological
contex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A seven-year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ren
Development, 68(5), 908-923.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Pierson, H.d., Fu, G. S., &; Lee, S. (1980).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ttitudes and English attainment of secondary student in Hong Kong.
Language Learning, 30 , 289-316.
Powell, D. R. (1990). Parents as the child’s a first teacher: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s. Washington, D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5231).
Romney, P. (2003). Closing the achievement gap? 5 questions every school should
ask. Retrieved from
http://www.romneyassociates.com/pdf/Closing_the_Achievement_Gap.pdf
Sears, R., Maccoby, E.,&; Levin, H. (1957). Patterns of child rearing. New
York: Harper &; Row.
Sewell, W. H., Haller, A. O. &; Ohlendorf, G. W. (1970). The educational and early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process: Replication and revis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35(6), 1014-1027.